印度歌曲

印度歌曲,第1张

 1、《调情魔师》片尾曲(纯音乐,抒情)

 看过这**的朋友应该绝对有印象,此曲完美的传达出女主角的内心情感,丝丝忧愁从头到尾,哀婉动人。

 Sunidhi Chauhan是印度当红女歌手,我很喜欢。

 2、Shut Up & Bounce-Sunidhi Chauhan(舞曲)

 **片尾曲,动感十足。

 3、Desi Girl(舞曲)-Sunidhi Chauhan主唱

 此曲是3个主角在歌舞厅了又唱又跳那首。

 4、Crazy Kiya Re《幻影车神2》插曲2(112 MB )-Sunidhi Chauhan

 这首爱死了,听着歌曲我就想起艾西瓦娅·雷那迷人的舞姿。 此曲有人模仿,到优酷里去搜来看看,跳得挺不错的。

 5、Aa Tayar Hoja《阿育王》 插曲-Sunidhi Chauhan主唱

 这首我不太记得出自哪个场面了,但是很好听,带点调皮捣蛋的味道,就像小孩子拿着棒子对着一大群人数数那样。

 推荐大家看看这部**。

 《未知死亡》(ARRahman作曲)》:

 6、Kaise Mujhe-Benny Dayal & Shreya Ghoshal(感人)

 当男主角爱上女主角后,而女主角是那么的美丽、性感,又是那么有爱心,他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幸运,能够取到这么理想的女人为妻;后来女主角惨死,男主角一个人活在世上,是那么的凄凉,他在咏叹着,要是早点相遇该多好啊!ARRahman作曲太棒了,歌手也唱得棒,导演更是拍得棒。

 Kaise Mujhe(Instrumental)

 推荐大家看看这部**,感人。

 7、Guzarish-Javed Ali & Sonu Nigam(等待)

 当男主角对女主角表达爱意,问她是否愿意嫁给他她说让我考虑一晚上再回答你。这个晚上他为了等这个肯定的回答,是一晚也睡不着。这首歌曲传达出这样一种心情,忧愁与欣喜同在,忧于她会答应自己吗喜于取到她大有可能,她对自己来说太理想了。而导演拍摄得更是锦上添花,把舞台搬到沙漠里,男主角在沙漠里走着唱着,沙漠的感觉大家应该知道,是煎熬人的地方。

 《好运理发师》:

 8、 Love Mera Hit Hit(舞曲)

 非常动感,沙鲁克·罕与迪皮卡·帕度柯妮在外太空唱那首,那个舞台有点封闭,而歌曲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舞蹈好看歌曲动听。

 9、 Marjaani(舞曲)

 超级动感,沙鲁克·罕与卡琳娜·卡普在露天大坝里拍戏唱那首,舞台开阔大气,高兴之极,歌曲与舞台的'感觉是一致的,舞蹈与歌曲都是无可挑剔,而且是二个自己最喜欢的演员来演绎,实在是太享受了。

 推荐大家看看这部**,感人与搞笑的结合体。

 《阿克巴大帝》:

 10、Jashn-E-Bahaara(爱情)—Javed Ali

 此曲简直稀罕至极,印度片里抒情优秀作品可不多,表述的是阿克巴与公主Jodhaa的爱情,公主虽然嫁给了他,但是她的心又不应许他接近她,他很忧愁又带着丝丝欣喜,他们之间仿佛隔着一蚊帐,实在是太有味道了。听得最多的一首之一。

 11、Jashn-E-Bahaara(器乐版)

 副乐没有变化,只是人声变了,取而代之是笛声,这种乐器就有描述这样的心情的特色,另一番味道。

 12、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情字路上》插曲(930 MB )

 这首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首,最流行的一首,我偶尔走在大街上也听得到,我倒是不太喜欢,但是舞蹈超喜欢MV

 13、Jai Ho《贫民窟百万富翁》片尾曲

 这首是奥斯卡最佳歌曲,不介绍了,我不是太喜欢。

 14、Jai Ho (You Are My Destiny)-Pussycat Dolls FT ARRahman(翻唱英文版)

 Pussycat Dolls是当今欧美音乐圈当红辣妹组合,趁热打铁,请来原作者ARRahman一起玩了玩,感觉与原曲有些不同,另一番味道。

 15、Jai Ho (You Are My Destiny) (Instrumental)

 器乐版

 16、Khwaja Mere Khawaja (Instrumental)

 《阿克巴大帝》插曲,ARRahman作品。

 新增:

 17、Aa Le Chal(舞曲)

 18、《爱上阿吉·卡勒》:2 首音乐 New

                      ——鉴真与游学

在中国历史上,玄藏西天取经,鉴真东天授戒,称得上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两次壮举。玄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功德圆满;而鉴真同样多灾多难,六次东渡,双目失明,也要传灯东瀛。前者通过吴承恩小说《西游记》及其各种艺术形式已经家喻户晓,后者却为世人所知甚少。

说起鉴真,常想到六次东渡,而忽略了东渡前苦心励志的游学;说起东渡,又常想到历经磨难,又忽略了失败后的游历。这些游学游历,才是鉴真最终扬帆起航东渡日本的“压舱石”。那么作为一代高僧的鉴真,又是如何成长的呢?

(一)游学二京(707-714年)

鉴真(688-763年)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俗姓淳于,生于唐垂拱四年,比李白早十三年,其时正是盛唐时期。唐代的扬州襟江带海,大型海运船舶多来停泊,造船业也随之发达,曾为隋炀帝下扬州打造龙舟数千艘,成为隋唐时期最重要的水运枢纽,那些前来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日本、高丽等国遣唐使者,也大多选择从扬州登陆,再从运河北上西京长安或东京洛阳。当时,扬州经济实力和社会繁荣程度,仅次长安、洛阳,为全国第三大城市。鉴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大都市,扬州既是他西行游学的起点,也是他东渡传灯的起点。运河的开通,为鉴真经运河北上西行游学创造了条件;造船业的发达,又为鉴真尝试东渡创造了条件。

唐代的扬州佛教盛行,中外僧人云集,佛寺多达几十所。鉴真信佛,完全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他父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常带鉴真去佛寺祈福消灾。少时的鉴真禀赋聪颖,熏陶出浓郁的宗教情感,十四岁那年,为佛像庄重、慈祥的造型所感动,那佛前的一跪,跪出了出家的念头。父亲见他心诚志坚,就让他拜大云寺的智满禅师为师,父子同登觉路。从此,鉴真成了他的法名,寺庙就成了他的新家。经过数年的晨钟暮鼓,黄灯青卷,小沙弥学习不断精进,深得智满禅师的喜爱。

律宗出现在唐初,是以戒律为立宗原则,重视从内心巩固和发展“止恶兴善”的作用,与天台、法相、华严、密、禅等同为著名的佛教派别。鉴真一心想成为“律师”,两位著名律师对他的成长起了关键作用。

一位是鉴真游学的引路人道岸律师。

道岸律师是高僧文纲的弟子,当时在长安作宫廷授戒师就已名震全国,被誉为天下四百余州的“授戒之王”。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征召他讲学江淮,每次路过扬州驻锡大云寺,勤奋好学的鉴真给道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05年,鉴真只身来到光州大苏山(在今河南光山)拜道岸为师,学习律法,并从道岸受菩萨戒。那年鉴真十八岁。鉴真学之既久,疑惑愈多,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 在景龙元年(707)初,鉴真随道岸来到佛教最盛的洛阳、长安游学,遍参善知识,遍访众名刹。那年鉴真二十岁。

鉴真游学路上,道岸一路开示,在洛阳,游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登了洛水边的龙门石窟,拜了伽蓝神关羽的陵墓。千姿百态的大小佛像艺术,名家和巧匠书写镌刻的碑铭,都使鉴真赞叹不已,流连忘返。在长安学习期间,经道岸不断引荐,鉴真历访丛林、遍参高僧,先后从西京禅定寺义威、西明寺远智、东京授记寺金修、慧策、西京观音寺大亮学习律法。他以青年人特有的热情,巡游佛迹,潜心佛典,苦读《四分律行事钞》、《四分律疏》等经典,不拘于门派,融各家之长,很快形成了自己对于戒律的独立见解,在长安寺,亲自阅抄玄奘等人翻译的大批经卷,成为文纲、道岸、恒景之后律宗的后起之秀。

道岸律师也是当时著名的建筑专家,在扬州时,就亲自向鉴真传授绘画和建筑艺术,在广陵龙兴寺和开元寺修建现场,手把手指导;受唐中宗委托修建过长安的荐福寺和小雁塔,鉴真到长安后,道岸在监造小雁塔的过程中,鉴真也作为助手带在身边,从设计,到施工,到装饰,一系列实用知识让鉴真大开眼界。这为后来回扬州后,建寺80余座,造佛不计其数,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日后能够在日本修建唐招提寺那样恢弘的建筑,埋下了伏笔。

另一位是鉴真的得戒和尚恒景律师。

景龙二年(708),经道岸的礼请与推荐,75岁高龄的恒景律师见鉴真睿智勤苦,最终还是收他做了关门弟子,并在长安名刹实际寺举行了十分隆重的三师七证授戒仪式。文纲、恒景、道岸这三位宫廷御用传戒师亲自作为受戒师,鉴真真的非常幸运,因为这在当时已是全国最高级别。鉴真受具足戒,这年二十一岁。

恒景律师精通三藏,还对医药颇有研究。他把鉴真当继承人培养,使其跟随左右,观察长处,因势利导,使其有所发挥:发现他喜欢读书、抄书,便尽量安排时间,为他创造了许多读书抄书的条件;发现他爱好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也给他充分的参观学习;发现他注意医药,恒景便特别支持,为他提供了便利条件。鉴真借助恒景与朝廷的良好关系,常去宫廷弘文馆学习医学药典,并能出入皇宫的太医署,在那里求教医学上的疑难,尤其获得难得机会,把孙思邈的《千金方》清稿完整地过录一遍,对他的启发特别大,对日后行医江淮、传播日本影响也最大。佛教以慈悲为怀,不仅主张医治世人心病,也关注医治世人身病,更是将“医方明”列入佛徒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之列,鉴真快速成为了僧人中学医的佼佼者。

佛教重要的是宗派师承,当时的律宗渐渐分成南山宗、相部宗、东塔宗三家。鉴真得遇名师,获益良多,对各家学说互为参照,以南山宗为主,广为吸收,成为南山宗的嫡传,同时又集三宗之大成,眼界大开,数年之间,道业精进,通达三藏。鉴真游学的收获,不仅体现在增长了多少佛学知识,还涉及建筑、雕塑、绘画、医学等诸多方面,已成长为精通律义、学有所长、知识渊博的名僧。

(二)东渡前(714-742年)授戒大师

开元元年(713),鉴真回到扬州,驻锡大明寺开律学院,讲授律疏。那年二十六岁。

由于他“兴建佛事,济化群生”,声名与日俱增。直到东渡日本之前近三十年时间,鉴真主要从事讲律、传戒、育徒、医药四大类佛事。

他宣讲律藏,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僧人们进行授戒前的理论辅导。前后宣讲《四分律》和《疏义》40遍,《律钞》70遍,《轻重仪》和《羯磨疏》各10遍,创下了宣讲律宗经典次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

他临坛授戒,巡回于江淮地区主要寺院之间,十年间传戒四万余人,传戒仪式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堪称当时国内传戒之首,成为江淮地区“独秀无伦,道俗归心”的著名高僧,被尊为授戒大师。

他用心育徒,依托自己创办的大明寺律学院,培养了大批传承中国律学和戒律仪轨的僧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有“超群拔萃,为世师表”的弟子35人,成为弘法律宗的骨干力量,开创了中国僧伽教育事业。

他制药医病,扬州曾为中西药材集散地,鉴真通过数十年跟药材商的打交道经验和主持大云寺悲田院、开办药圃的实践,总结了一套辨识并收集珍贵药材的独特技巧,即使后来双目失明,仍可通过口尝、鼻嗅、手摸、牙咬来鉴别药物真伪,辨之无误,甚至还治愈了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疑难病症。他自制了不少丸散膏丹,对贫病者施舍医药,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独树一代医僧风范,被江淮民众称之为慈善济世的“治病菩萨”。

鉴真成为继道岸与道岸弟子义威之后,全国众望所归的授戒宗主,成为名满天下的律学权威。开元二十一年(733),义威圆寂后,鉴真是这一地区的佛教“宗首”。其传戒时,为所到寺院建立新戒坛,由此繁衍出一批批在该寺出家的佛家弟子,以延续本寺传宗的法脉,所以各地寺院争相邀请鉴真前往传戒,一场国内、国外鉴真争夺战不可避免地打响了。

(二)东渡中(742-753年)过海大师

日本佛教在南朝时由中国传入,虽有佛法而无传法人,如严格按照大唐“三师七证”的授戒仪轨,连这三师人数都凑不齐。虽然朝野推崇佛教,但普遍采取“自誓自愿”的方式出家,没有什么戒律约束,导致无序涣散,不可控制,佛教内部急需整顿;另一方面,平民百姓多削发为僧尼,以逃避租税课役,外部政教关系也亟需理顺,所以从大唐迎请传戒大师,是事关日本礼佛兴邦的大事。

那时,中日友好交往十分频繁,日本经常派遣唐使、学问僧与留学生来大唐学习取经。在第九批遣唐使团中,就有两名年轻僧人荣叡和普照,身负前来大唐迎请授戒高僧的重要使命,而被尊为授戒大师的鉴真,正是日本迎请的最理想对象。幸运的是,荣叡和普照在长安大安国寺的同修道航正是鉴真的弟子。公元742年,在道航引领下专程到扬州谒见鉴真,他们陈述日本佛教现状“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邀请鉴真大师可否“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两位日僧“辞旨恳至”,让已54岁的鉴真动了心。所以,当鉴真到达日本后,淳仁天皇下诏,凡出家者,都必须先到唐招提寺跟随鉴真大和尚研习戒律,“凡经鉴真授戒者,方始为国家公认之僧尼”,否则不能得到免课税、免劳役的官方许可,可见鉴真一行给日本带来了“及时雨”。

现在的中国,连航母都能造出,连南极都能登上,而唐朝时由于造船技术的局限,还不足以提供海上人身安全保障,脆弱的生命在茫茫大海上随时可能遭遇各种无常,所以当鉴真征求弟子谁愿同行时,大家都沉默不语。弟子祥彦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祥彦的话并不夸张,事实也正是如此:

744年,鉴真第二次东渡,一行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突遇恶风巨浪,船被击破。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小岛,苦熬整整五天五夜才获救。

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从扬州出发,遇风偏航,淡水用尽,咬嚼生米度日,苦不堪言,甚至还遇到强盗,漂流整整16天至海南岛方才获救。

753年,第六次东渡虽然成功,也是险象环生,四艘船同行,鉴真所乘第二船和吉备真备所乘第三船战胜巨浪成功到达,第四船触礁经过千难万险也平安抵达,而晁衡所乘第一船触礁后随风飘到越南海岸,登陆后又遭遇海盗,一船一百七十多人,只剩下他和藤原清河大使等十余人侥幸生还,两年后才回到长安。好友李白以为不幸遇难,为此还写下《哭晁衡》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正因为大海的凶险,引发了众信徒对鉴真安危的担忧与阻止,而更重要的是,鉴真所处的时期,国内高僧大德逐渐凋零,南方能称得上名副其实律宗大师的,只剩下了鉴真一人,“一方化主”却要远赴日本,并带走一批传法弟子,势必给南山律宗在江淮乃至江南的弘传带来巨大损失,这也是寺院三纲们一再阻止或挽留鉴真,不让他去日本的直接原因。另外按照大唐法律,私自渡海是违法行为,官府也肯定会出面查办,所以鉴真总是借到东南弘法或供养的名义瞒过官府。

742年,鉴真首次东渡,因僧团内部有人秘告官府,航海大船被官府没收而使计划搁浅。744年,鉴真准备从浙江阿育王寺第三次东渡,当地僧人为留住鉴真,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盅惑鉴真偷渡日本,使计划再次搁浅。既然江浙一带不便出海,同年冬天,鉴真第四次改道福州东渡,但因留在扬州的大弟子灵祐带领扬州僧团联名上书官府请愿,最终官兵把鉴真一行半途截回扬州。扬州百姓奔走相告,“奔填道路,江中迎舟,舳舻相接”,可见鉴真东渡阻力之大。

753年,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再次恳请鉴真一道东渡。鉴于鉴真之前不断出走,也让淮南、江东两道节度使深感头疼,心存防备,实际上鉴真是被监视居住的,不想鉴真还是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才得以登上在那等候的遣唐使大船。此时得知扬州官府调兵前来搜查鉴真,日本遣唐使团内部又发生了分歧,因为朝廷始终未允许鉴真出国,怕遭到大唐律法追究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后鉴真幸得使团内部有人帮助而隐藏到另一条船上才得以出海,12月20日成功到达日本秋妻屋浦。

鉴真东渡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却仍翘首东天。先后有36人死于船祸和伤病,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鉴真55岁决意东渡,在眼睛几近失明,已入花甲之年的情况下,直到66岁才到达日本。他传授戒律,度人济世,日本人尊称他为“过海大师”。

可惜鉴真不是八仙,没有过海的法宝,唯有“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菩萨精神,唯有“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的随缘而行。有人认为鉴真平生执著于东渡日本,其实是个误会。作为修为极深的高僧,东渡只是“万法随缘”的亲力实践,“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在鉴真心中,日本诚是兴隆佛法的有缘之国。

果真执著,那么鉴真东渡谈不上年年渡,月月渡,但也根本用不了十二年。今人多关注鉴真历次东渡的种种挫折,而忽视挫折之后又做了些什么。事实上,正因为多次遭遇挫折,让鉴真得以游历了半个中国,足迹除江苏外,遍及浙江、安徽、福建、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一路传道弘法,授戒度人,建造和修缮寺塔、救贫医民,法施与物施兼行,足为后世之楷模,因此声名大噪。这就是不执著的结果,没有东渡成功看似消耗了生命,实质让生命不断增值。随缘弘法岂不是另一种成功?

(三)东渡后(753-763年)传灯大法师

鉴真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唐朝鼎盛时期,日本也进入历史上有名的奈良时代,中日文化也形成了交流高潮。754年,鉴真辗转抵达大阪,日本朝野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日本天皇授以“传灯大法师”称号,请他坐镇东大寺,委以授戒传律重任,并让他掌管日本全国佛教事务。大师立戒坛,设唐禅院,培训僧众,纠正当时日本佛经错误,推动了日本佛教发展。鉴真被日本天皇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被信众尊为日本“律宗始祖”。

通晓医学,精通本草的鉴真,把中药技术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治病,因此又被尊为“医药始祖”,日本之神农。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包药纸和药袋上还一直印着鉴真的遗像。

鉴真留居日本十年,辛勤不懈传播唐朝的佛学、语言学、文学、建筑学、雕塑、医药、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763年,鉴真因年高体弱,弘法劳苦,双腿盘坐,神态安详,面向大唐,闭目圆寂,死后三日,体温尤在,时人呼为真菩萨。

前有被日本称为“国父”的秦朝徐福东渡,后有被日本称为“文化之父”的唐朝鉴真东渡。鉴真诸多方面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因而日本人民称之为“天平之甍”。1980年,鉴真生前的塑像回到中国巡展,引起轰动;2007年,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又隆重推出,鉴真对于中日两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与现实意义。

点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籽。”鉴真能有渊博学问,多方面成就,快速成长为一代高僧,作出一些壮举,游学二京无疑为其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游学之后鉴真影响逐步扩大,从三个阶段可以证明:一是影响波及江淮,成为授戒大师;二是六次东渡过程,影响扩展全国;三是东渡传灯弘法,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永载史册。

鉴真游学给我们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地点选择上,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主要方向,这些地方各种资源既集中,又有代表性,为游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二是老师选择上,圣无常师,遍访名师,遍学胜迹,可以少走弯路,更能博采众长,融通知识,这会直接影响到日后多方面的成就;三是自身努力上,机会总会垂青于勤奋之人,矢志不渝,历久弥坚,无能遇到多少困难,都能以随缘心态,不忘初心,奋力前进。

如果把游学比作渡船,地点则指明航向,名师则携力前行,努力则转化动力,要想到达成功彼岸,三者不可或缺。佛教中“波罗蜜”的意思是“到彼岸”,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般若波罗蜜”,则是运用智慧的观照,过度生死,到达彼岸。鉴真西行游学,东渡传灯,千秋共仰,演绎了现实版的“般若波罗蜜”。

纪念地(略)

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

宁波天童寺鉴真纪念亭

海南三亚鉴真纪念地

南通鉴真东渡遇险纪念塔

张家港东渡苑

日本秋目浦鉴真纪念馆

日本东大寺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佛陀与梦幻交织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国的紧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同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神游文明古国--印度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古印度文明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波斯人统治印度河流域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度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马其顿起义,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璞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我尽可能的回忆哈,我从小到大看过的好看的**和电视剧

先说**吧

《超速绯闻》《我的女友是机器人》《美女的烦恼》 这三部韩国的爱情片都很不错,搞笑中带着点感人,强烈推荐找几个人一起看,一起笑才有感觉啊~~

《情人节》(泰国)超级爆笑,寝室热一起看到,很有感觉喔!!

《木乃伊》1,2 很好看,第三部有李连杰、杨紫琼那伙人,个人感觉不怎么好看

《这个杀手不太冷》《外星人ET》 《阿甘正传》 都是我们上英语课,老师在放映厅给我放的片子,很好看喔。 还放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奇瑞》很多人说好看,但我看不懂,觉得很不好看,看了半小时就睡着了。。。

《恋空》 唯美的日本爱情片,蛮感人的,女主角很清纯,男主角很帅!

帅哥兼实力派演员尼古拉斯凯奇的**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变脸》《石破天惊》(《又叫勇闯夺命岛》)《空中监狱》 剧情片的中经典片子,我推荐过给跟多人看,都说好看呢。

香港拍的《无间道》1、2部都很不错,欧美的《无间道风云》,我看了二十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赤壁》1、2 刚开始看觉得范围,越看越好看列

《夕阳天使》,赵薇、舒淇、莫文蔚演的动作片,蛮好看的

《暮光之城》,书出到第三部了。**好看书更好看!**第二部好像今年11月份出吧

《行运一条龙》《喜剧之王》 很老的片子,挺搞笑的。

小时候很喜欢看周星驰的**,名字很多都想不起来了,觉得都很好看,近些年拍的《长江七号》也挺好看的。

《宝莱坞生死恋》又叫《美丽情人》(印度)很感人的爱情片,女主角好像是95年的世界冠军,两个女主角都很漂亮,在印度很有名,男主角演过《阿育王》,在CCTV-6看的,过了几年还想再看一遍时,没有找到高清版的的资源,哎!~遗憾了,对了《阿育王》也不错!

《歌舞青春》1、2、3 里面的歌都挺好听的,人觉得1、2、比较好看,3就凑合看看吧

《生化危机》1、2、3 我是先看3再看2最后看到1,第二部最好看,第三部也不错,就是有点恶心,第一部一般般吧!~~建议看2、3 蛮经典

小时候看的《小鬼当家》,很搞笑!!经典

《罗马假日》《公主日记》 很不错的爱情片,估计很多人都看过吧!~《公主日记》2就不咋样了,呵呵。《乱世佳人》还马虎看,可能是影片时间太长了,又是黑白的,看得没那么起劲就是了!~~

《哈利波特》,个人对这样的魔幻片不怎么感兴趣,觉得第一部最好看

《赤裸特工》,我看得是删减版的,还不错

《保持通话》 大S、古天乐、刘烨演的,虽然剧情是抄袭欧美的,但好看就OK,大S在片中的表演很到位,感觉像偶像派转实力派,很不错

《证人》,谢霆锋、梁家辉演的,好看!~

《傲慢与偏见》,拍了几个版本,都不错

周杰伦的几部**,《大灌篮》和《不能说的秘密都》是在**院看的,比较有气氛,前者比较搞笑啦。《满城尽带黄金甲》是近年来,老谋子拍的所谓大片中稍微能看的并且好看点的,呵呵!~~其余的大片。。。唉!!

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泰坦尼克号》

《美人鱼》(港版和美版)都很好看

《疯狂的赛车》搞笑死啊

《平民窟的百万富翁》很火的印度片子,好评诸多啊!剧情构思其妙,很好看的爱情片

《未知死亡》,也是印度的,女主角美丽善良可爱!~男主角为爱而战,~哎!感人喔,多希望女主角不要死。。。

《画皮》好看,几个实力派演员的大片,还有点感人呢

《飓风营救》,男主角有点小帅,片子还行

再来说点恐怖的啊

《电锯惊魂》1、2、3、4、5 我同学推荐给我的,看了第一部,看第二部刚开头就是挖人眼珠,就没敢往下看了。。。故事情节也可以说是比较棒,不过血腥了点。。。 喜欢看恐怖片的人应该喜欢看的,都拍了5部了,不好看能拍这么多吗?呵呵

《来电惊魂》 看的时候怕怕的,但又一直想看,还不错喔

《恐怖愚人节》,这个片子估计很少人听过!~但确实好看,剧情构思巧妙

《老师的恩惠》,我觉得里面杀人蛮残忍的

《香水》,讲一个杀手的故事,不算恐怖片,就是有点恶心

《死亡笔记》1、2,还不错,剧情还可以,不怎么恐

《下水道人鱼》日本的,好恶心!~

《救我》,小宋佳演的悬疑片,剧情还可以

恐怖片我看得少,推荐一些朋友说的好看的啊

《山村老尸》《殉难者》《咒怨》《午夜凶铃》《见鬼》《死神来了》1、2 《假发》《驱魔人》

《笔仙》《鬼影》《寂静岭》

不敢打字了,有点怕。。。就不说了啊,我这是凌晨三点呢

再来说点连续剧吧

《仙剑奇侠传》3,好看好看,强烈推荐,台词好搞笑!!比第一部好看多了

《爱上女主播》(又名《夏娃的诱惑》) 可爱的蔡琳和张东健演的,挺好看

《甜心巧克力》 泰国很有名气的MOS和AOM主演的,在CCTV-8放过,很好看的爱情片噢!~~帅帅的MOS,哈哈~

《出逃的公主》 也是AOM演的,我没看过,有朋友说还不错

《越狱》1、2、3、4季 我都很喜欢!~~不过蛮多人都说就1、2季好看。我是寒假看到1、2季,过了两个月看3、4季,觉得四季都好看~~喜欢《越狱》的人,估计也会喜欢看《迷失》还有《英雄》,近些年的最火的欧美片子,应该听说过吧呵呵

《奋斗》2《我的青春谁做主》,台词好搞笑,比更第一部好看

台版的偶像剧《流星花园》,这绝对是偶像剧的鼻祖,掀开了全亚洲偶像剧之风,再后日版,韩版的《花样男子》一出,明显发现台版的《流星花园》很山寨,哈哈!~~但它的风靡以及曾经的震感是无可比拟的。韩版里面帅哥美女挺多,日版的里面的人挺丑的,不过很多人说日版里的演员演技很好。

宋慧乔的《浪漫满屋》和《蓝色生死恋》,有点过时,不过蛮好看的

《创世纪》 1、2 TVB的超经典作品真的挺好看。 珠光宝气 溏心风暴

《大汉天子》1、2很好看,第三部还没来得及看

《人鱼**》 这个是我妈说的,别个推荐叫她看的,据说很好看喔!~~100多集,哎•••现在我是没时间看这么长的片子了。。。

《扫冰者》(新加坡),星加坡有很多连续剧都很好看,我以前看过挺多,都名字都不太记得了

《明成皇后》1、2、3 韩国的宫廷大片,100多集!~比较有内涵点的片子,要是你特别喜欢看偶像剧,估计这片子就不适合你看!~呵呵1、2部好看些,第三部换女主角了,看不惯!!

《丑女无敌》第一季挺好看的,第二季,看了十多集。。。看不下去了

《对不起我爱你》韩国片子,很赚人眼泪啊

《四女奇缘》《奇迹》都是印度的,CCTV-8放过,里面的印度女人漂亮的很有味道

《陀枪师姐》1、2、3、4部 ,《鉴证实录》1|、2部,这两个查案的片子都好看!~

喜欢老片的人可以看看,发哥的老片《上海滩》,多经典我就不用多说了撒。阿姐汪明荃演的《万水千山总是情》《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还有的想不起名字了!呼呼~~

这些是我电脑里下了还没来得及看到,都是别个推荐的,应该还不错撒

《初恋五十次》《重回十七岁》《拜见岳》父大人1,2 《X战警》1、2、3 《全民情敌》《 我脑中的橡皮擦》 《触不到的恋人》(有韩版和美版,据说韩版好看些)《笨蛋》《我脑中的橡皮擦》 《兵临城下》《勇敢的心》《教父》《你丫闭嘴》《惊声尖笑》《兵临城下》《我的小小新娘》《西雅图不眠夜》《盗墓迷城》《生死时速》《狙击电话亭》《恋恋笔记本》

就说这么多吧!~~希望你都喜欢看喔

宋代!

一、宋代绘画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巨大价值在于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法,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直接并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在历史上宋代的绘画(和明清的版画)在内容的现实性表现的艺术性方面比较最接近人民群众的爱好与要求。

宋元时期的雕塑作品中,唐代那样的理想成分减少了,生活的气息加强了。写实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但保持了造型的洗炼。

宋元时期的工艺美术是明清工艺的前驱。宋瓷的造型、装饰及其统一的效果成为工艺史上的独特的典型。

二、在绘画艺术的范围内:

宗教画的发展已经停顿。特点是藉世俗性的热闹场面以提高吸引观众的力量(如开封大相国寺壁画斗法的场面和其他壁画的炫耀队伍行列的场面),追求外表上的丰富变化和画面上的热闹(如《朝元仙仗图卷》中繁复稠密的衣褶和人物动作与位置方向的多样,代替了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的深入描写等)。

但有些宗教画和宗教雕塑宗教意识不强,而转向生活中的形象描写,可以算作世俗艺术的一部分了。

描写贵族生活的绘画比较流行,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能够通过瞬间的景象,具体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定关系和在生活中的神情动态。肖像画仍是专门的技艺。

也有突破贵族生活的题材范围,而表现了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如《清明上河图》,可以作为此一时代现实主义艺术的标志,它与当时流行的市民文学的精神是一致的。

当时汉族与外族间的关系在绘画中也得到了反映。直接反映的如《中兴瑞应图》(萧照作)和《中兴四将》画像(刘松年作),间接反映的多寄寓于历史故事,如《伯夷叔齐采薇》、《昭君出塞》、《文姬归汉》、《便桥见虏》、《郭子仪见回纥》等。外族的生活也成为重要的绘画题材。

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宋代充分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山水画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伟和优美,山川大地树木等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呈现的丰富动人的变化,花鸟画中表现花卉禽兽的新鲜活泼的生命景象。这两种绘画体裁,虽是以自然界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但在宋代优秀画家的笔下不是单纯的自然事物的再现,其中体现着强烈的情感和有力的理想,对于观众能产生鼓舞的力量和提高精神生活的作用。

三、宋代绘画艺术技巧上有重要的创造,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的表现,着重山水花鸟的动人的美的意趣,围绕着阐明及突出主题的要求自由地而且灵活地组织画面,不受任何机械法则的支配,善于抓住对象外形特征进行提炼形象等等。宋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创造使中国绘画的样式特点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了其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

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诸因素的艺术效果被宋代和元代的画家们真正体会到了。绘画艺术的魅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被强调起来,这是中国绘画艺术成熟的现象之一。

宋代和元代的雕塑艺术的洗炼的造型是写实手法的理想的运用。

四、宋代一些士大夫和统治阶级中人直接从事绘画活动,对于绘画艺术的繁荣和提高在某一阶段上也有促进的作用。但是其重视经典中的历史题材和文学内容就有避开直接表现现实生活和来自现实生活的情感的倾向。并开始一种“游戏笔墨”的风尚。

宋代和元代士大夫画家在某一方面具有的特殊的艺术敏感,例如他们对于笔墨诸因素的艺术效果的重视与有意识的追求,也使绘画艺术有了新的表现,并为绘画技术积累了新的经验。

五、宋代美术(绘画、雕塑)、工艺所达到的高度水平是以当时社会中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为条件的。但附庸于士大夫阶级的生活正是这一时期各种艺术共同受到的封建社会的束缚。宋代和元代的美术,特别是元代的绘画说明,如果不能进一步突破这种束缚,美术的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余地是很小的。

柴周的禁军统帅赵匡胤(宋太祖)在公元九六○年夺取政权,建立了宋朝。

北宋的工商业很发达。政府掌握了金、银、铜、铁等矿业的开采。造船技术很进步,能制十桅十帆,可搭乘四五百人,载重三十万斤,有隔水仓的大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印刷术已非常普遍,开始有了活字版印刷。政府和民间的丝织及陶瓷每年都有巨额的产量,并开拓了海内外的广大市场。商业繁盛的结果,大城市更兴盛起来,并且数目也增多了。特别是南宋到元朝,海外贸易的商港,如广州、泉州。商税是北宋和南宋政府的最大一种收入,宋神宗时全国商税每年一千万贯,光开封一处就可收入五十五万贯。货币流通需要量很大,金银普遍被当作了货币,并已开始发行纸币。宋代是封建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对外关系上,北宋和南宋都是经常软弱无力的。北宋初年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辽国保持了长期威胁宋朝统治的优势地位。而且在陕甘一带这时又新兴起了夏国。北宋政府对于辽和西夏只是屈膝求和。

北宋中期,内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较开明的统治者要求变法改革。宋神宗赵顼和当时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的新政策在公元一○六九年以后陆续实行,新法客观上符合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对地压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这一斗争最后是失败了。而且后来演变成官僚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完全失掉改革的意义。新旧党人的纷争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公元十二世纪初,在契丹背后新兴起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金兵在公元一一二五年灭辽后,开始南下,北宋朝廷无意抵抗,公元一一二七年金兵攻破了开封,掳走徽宗钦宗,开封被抢掠一空,这一中古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的第一大城市遭到彻底的破坏。

康王赵构逃到南方,以杭州为都城建立南宋政权,他和秦桧反对抗金,对金屈膝求和,华北各地人民自己组织的义军和骁勇善战的爱国的军队共同进行的坚强抵抗遏止了金兵的攻势,岳飞就是抗金中的杰出的爱国将领代表。公元一一六一年金兵在采石之败是南北对峙稳定局面的开始。

江南地区在南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兴修水利,进行大规模的筑堤,并盛行圩田,大大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这些改进的同时,土地兼并也在急速进行。

公元十三世纪初蒙古族的骑兵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勃然兴起成为一个震惊世界的力量。在几十年里,成吉思汗象暴风一般席卷欧亚两洲,公元一二七六年,南宋都城临安也陷落。

北方沦陷后,在辽金统治下,人民生活极为痛苦。农业和工商业显著的倒退,许多手工业工人沦于工奴的地位。欧亚之间,陆上和海上的交通大为畅通。许多西方人来到中国,其中有很多技艺人材,他们都起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下,人民的反抗始终未停止过。初期反元的暴动和起义,虽广泛然而分散,地区多在江南。但经过长期斗争,起义日渐扩大,并日益向北方发展。到公元一三五一年便汇合而形成以红巾军为主导的大起义,而导致元朝统治的被推翻。

宋代统治的三百年之间,科学技术有巨大的进步,并出现系统的科学著作,例如建筑学的《营造法式》,药物学的《本草》,兵器制造学的《武经总要》等。

道教在宋代得到发展,并最后形成其诡异的庞杂的体系。北宋时期,从宋太宗赵匡义到徽宗赵佶,不断兴修道观,大事靡费。在南宋时期,道教流行于北方,并出现各种教派。这些新教派当时是反抗金人统治的一种组织;然而演变到元朝,则已变成统治者的工具。佛教自唐代开始的禅宗,成为最大的教派。禅宗特别着重内心的修善,提倡恬静朴素的生活和神秘的直觉。禅宗思想影响儒家哲学的结果产生了宋代的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进一步的玄学化。理学的大师,如北宋的程颐和南宋的朱熹,及其流派彼此之间因看法的分歧而相互怀有极深的成见,但其唯心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理学的发展顺应了统治阶级巩固封建宗法的思想制度的需要。

在宋朝,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映当时由商人要求的比较进步的功利主义思想(南宋的叶适、陈亮)和反映农民的朴素的平等思想的农村公社思想(北宋康与之,南宋邓牧)。

宋代文学中以“词”最为发达。有很多著名的词人和为人传诵的篇章,其中有缠绵悱恻的抒情小令,也有慷慨雄壮的或情致委婉的慢调,表现情感的范围比五代的词曲又有了扩大,宋元时代是戏曲小说发展的重要阶级。北宋时期开始在金朝中都(今北京)发展起来的“诸宫调”和“杂剧”、“散套小令”,在南宋的临安发展起来的“话本”、“小说”,在永嘉一带兴起的“南戏”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这些文学作品已不只是为皇帝官僚和士大夫阶级服务,并且也开拓为平民(商人、差吏、兵士、城市手工业者等)服务。

宋代美术中,宗教美术仍占一定的数量。文献记载依照帝王的要求几次大规模的修建道观,如:上清太平宫、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五岳观、宝箓宫等,这些宫观中皆有当时名手从事绘画、雕塑的工作。现存的宋、辽、金、元的建筑实例较前代丰富,其中有些尚保存得相当完整,可以具体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这些建筑物中也多有壁画和塑像,其中一部分还是未经重修的原状。辽、金地区及元代寺庙中的雕塑(泥塑或木雕)遗存对于了解古代雕塑有重大的价值。

宋代美术,由于继续了唐五代的风气,世俗的美术脱离了宗教的羁绊,而得到独立的发展。绘画的卷轴形式在宋代大大盛行起来。这些卷轴画中有一部分是由屏风及纨扇的装饰演变而来。宋代绘画活动的中心是皇家的画院,由于绘画已经成为一种手工业行业,市场的需要也刺激了绘画艺术的繁荣。

宋元时期的绘画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①北宋初约一百年中,保持着五代的传统,花鸟画遵守黄筌的程式,山水画是传李成、范宽的衣钵。②熙宁元丰年间(公元一○六八—一一○○年)由于花鸟画家崔白和山水画家郭熙的出现而有了显著的新变化,由于扩大了表现范围,宋代的绘画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这时的画论著作(《林泉高致》和《图画见闻志》)中提出的主张,反映了创作实践上的新要求。③徽宗赵佶到南宋高宗赵构和孝宗赵昚(公元一一○一—一一八九年)是宫廷画院最活跃的时候,画家众多,在表现技巧上力求精能。④南宋的大部分是李唐、刘松年和马远、夏圭画风起支配作用的时期。⑤元朝的统治时期的绘画,最引人注目的是水墨山水的发展,特别是在笔墨技法上注重表现效果和绘画思想上轻视生活内容的倾向,元代的这一部分绘画造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大转变。

宋代的工艺美术,正如当时各种手工业一样,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普遍的有所提高。而特别有突出的成就的是陶瓷工艺。宋元陶瓷的产地遍布各地,宋元陶瓷的优雅风格是世界工艺史上杰出的典型。

宋朝初年开始建立的“翰林图画院”,是绘画艺术继续繁荣的表现。宋代画院对于宋代绘画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重要的绘画活动都是围绕着画院进行的。

在社会中,如晚唐五代的情况一样,绘画成为一种有了固定地位的行业,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发展。汴梁(今开封)的相国寺庙会,大殿后,资圣门前就有与书籍并列的图画买卖;后廊有专门画像的生意。很多记载透露出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的事实,汴梁有一个画家刘宗道擅长画“照盆孩儿”,画得很巧妙,小孩用手指水盆中自己的影子,影子也指人。为了防止旁人模仿竞争,每一次创了新稿都是画成几百本以后,一次出售。汴梁也有的画家由于他们长于画小儿,就叫作“杜孩儿”;由于长于画宫室建筑,就叫“赵楼台”。汴梁有一个出名的美丽女子秦妙观,画家们画了她的像到各地去卖。汴梁是一个文化中心,图画和雕版书都被贩往各地;而也有从外地贩到汴梁来的。山西绛州的画家杨威,专画农村生活供应商贩,如果他知道来贩的商人是贩往汴梁,他就告诉他们到画院门前去卖,可以得到高价。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燕文贵原来是军人,来到汴梁时候,在街道上出售自己的作品,从而引起注意。绘画作品的商品化是了解中古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的行列,绘画作品的商品化(不是当作珍贵的雅玩或古董),比寺庙壁画更进一步与社会群众建立联系。直接以广泛的社会群众(包括劳动人民工商业者和统治阶级的下层,如士兵、胥吏等)为供应对象,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群众的心理和情绪。

封建统治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掠夺者。绘画就象人民创造的一切艺术品一样,也成为他们奢侈生活的点缀,除了适应他们生活上的需要以外,也相应反映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在这样的动机下,北宋初沿袭了五代的旧制,并加以扩大,成立了画院。画院作品不可避免的反映了贵族生活的趣味,而进一步发展了贵族的美术。

画院的制度与一般工匠不同,绘画的工匠属于“八作司”(例如彩画建筑装饰画的工匠和一般的壁画工匠)。工匠们的报酬叫“食钱”,画院画家的报酬叫“俸值”。然而和一般士大夫也还不同。一般士大夫可以去作地方官,画院画家就没有资格。升级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服饰上(成为宋代一个多次讨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虽能象文官一样,穿绯色(四品)和紫色(五品)的官服,但不能象同等级的文官一样“佩鱼”(金质和银的鱼形装饰)。宋代画院画家地位是逐渐提高的,宋徽宗赵佶时期,画院制度又有新改变,成为科举制的一部分。

北宋初年,参加画院的画家来自西蜀和南唐的画家很多。西蜀画家在乾德三年(公元九六五年)随了孟昶来汴梁的有黄筌(不久即去世)、黄居采、黄惟亮、赵元长、夏侯延佑、袁仁厚、高文进、高怀节、高怀宝等人。南唐画家在开宝八年(公元九七五年)随李煜来汴梁的有王齐翰、周文矩、顾德谦、厉昭庆、徐崇嗣等。

中原一带有若干有名画家也被吸收入画院。王霭、高益、王道真等,都是人物画家,并擅长宗教壁画。

北宋初年的画院中,西蜀画家占重要地位,黄居采和高文进是中心人物。花鸟画方面,来自南唐的徐崇嗣,按照自己祖父徐熙的方法作画就受排挤,不得不改学黄家的画法。黄家的画风支配画院近百年之久。人物画方面,高文进也很专断。史载王士元画一张《武王誓师独夫崇饮图》,很受观众称赞,汴梁很多人每天到挂画的孙四皓家去看。孙四皓是汴梁一个有名的好画、好客的人,也是赵匡胤的亲戚,孙家也聚集了很多画家。孙四皓把王士元的这幅画献到皇家,高文进故意定为下品,把王士元气走。

宋太宗赵匡义也进行搜访古今名画。在太平兴国年间(公元九七六——九八二年)下令天下郡县进行搜集,由黄居采和高文进负责鉴定工作。端拱元年(公元九八八年)在崇文院的中堂设立“秘阁”作为贮藏的地方。

赵匡义对于绘画很有兴致。除了设立画院和秘阁两事以外,他还撰了一部《名画断》,是按照唐朝一部同名的书的体例编撰的,而成为它的续编,包括画家一百零三人的姓名,此书现已佚。

二、人物画的创作活动

在北宋时代有多次大规模绘制宗教壁画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画院为中心,而且是画院画家的主要任务的一部分。现在只举画大相国寺和画玉清昭应宫为例。

大相国寺是汴梁最大的一个庙,有六十余院,是个社会活动的中心。庙会每月开放五次,进行各种日用杂物的交易,异常热闹。

自唐代以来,大相国寺就保存了很多艺术名迹,如吴道子画的文殊和维摩、车道政画的毗沙门天王、名匠王温装銮的弥勒像、名匠李秀刻的大殿障日板等,共称“相蓝十绝”。北宋初年名画家高益在重修庙宇的时候进行了壁画。大相国寺后来再重修的时候藏在皇家的高益的旧底本就成重绘的根据。一次重修是高文进、王道真、李用及和李象坤等名画手参加的。又一次重修是在治平二年(公元一○六五年)大水之后,治平二年因为多雨,汴河涨水造成水灾,大相国寺墙壁浸坍了很多,水退后只保存下高、王、二李等人所作的四幅。进行重绘时,崔白和李元济参加了工作。——从高益、高文进到崔白、李元济,屡次参加大相国寺绘制壁画工作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名手。

从这些壁画名称上可以看出一部分壁画的内容。

高益画“阿育王变相”“炽盛光佛降九曜”就是有小幅底本收藏下来的。大水未毁的四堵是:王道真画“给孤独长者买只陀太子园因缘”、“志公变”、“十二面观音像”,李用及和李象坤合画“牢度差斗圣变相”和高文进画“大降魔变”。相国寺大殿的壁画,左壁是“炽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戏”,右壁是“佛降鬼子母建立殿庭乐部马队之类”。

这些变相大多是园林、斗法、降魔、乐部马队、百戏,十一面观音,总之,是炫示一些热闹场面。

这些壁画中明显的有真实的生活素材。宋太宗赵匡义很嘉许高益画“阿育王变相”中的战争场面,以为高益了解军事。高益画的乐队,其中弹琵琶的拨下弦,但另外管乐器都在奏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懂音乐的人解释琵琶是拨过才有声,拨下弦表示发声的正是四字所在的弦。

玉清昭应宫是宋真宗赵恒为掩饰自己对外战争的失败而修建的。

修建“玉清昭应宫”以贮藏“天书”,并供奉玉皇、圣祖(捏造的赵氏祖先——赵玄朗)、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规模宏伟,原计划要十五年修成。但修筑时,昼夜不停,夜间则燃烛施工,所以只用了七年。

为了修筑玉清昭应宫,召募各地有名的画家就超过了三千人,经过考试入选的是武宗元、王拙二人为首的百余人,高文进、王道真、燕文贵也都参加。

关于玉清昭应宫壁画的具体内容和表现,由于材料缺乏,所知甚少。但传说张昉画三清殿天女奏音乐像、丈余人物,不用起稿,奋笔立就。王拙曾画五百灵官、众天女朝元等图,这些场面宏大、人物形象众多的壁画,反映了当时绘画所达到的水平。

玉清昭应宫在天圣七年(公元一○二九年)遭雷击起火,除二殿外全部焚毁。

自玉清昭应宫的修筑开始,北宋有一系列的道教宫观的修筑。大中祥符五年又修景灵宫,供奉所谓赵氏先祖,成为神仙的“圣祖”。到宋徽宗赵佶时期筑五岳观、宝箓宫等都是崇尚道教所致。

随着统治阶级的提倡和道教壁画的题材的多样化,道教壁画创作也活跃起来。北宋初年有名的人物画家,主要的都是道教壁画家和画院画家。如高益(世称大高待诏)、高文进(世称小高待诏)、王霭、武宗元、王拙等。画院外画家,如王拙、孙梦卿(世称孙吴生、孙脱壁)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壁画,故不为当时评论家和收藏家所重视,因此他们在绘画史上不为人所注重。

当时的人物画家也多擅长肖像画。武宗元曾把赵匡义的像画在洛阳上清宫的三十六天帝的行列中间,引起赵恒的惊讶,这是把现实的人加以神化的突出例子之一。王霭曾奉命去江南偷画李煜的谋臣肖像,并且在定力院(赵匡胤未作皇帝以前住家的地方)画赵匡胤父母像作为纪念。牟谷、元霭和尚也都是赵匡胤左右,有水平的肖像画家。治平元年(公元一○六四年)在景灵宫孝严殿绘的壁画,可以作为北宋人物画方面的一件大事。孝严殿中一方面画了宋代开国的一些重要事件以表示歌颂;一方面画了宋仁宗赵祯朝的七十二名大臣的像,都是派人到每家绘写的。

北宋初年人物画的其他表现所知很少。有关风俗画的片段材料特别有重要的意义。

高元亨曾画《从驾两军角抵戏场图》,据说高元亨具体地描写了在观看这一紧张的运动比赛,群众的各种不同的神态:象墙壁一样四周围着,有坐有立,有翘脚探头,有互相攀扶、俯仰各种姿态,也有男女、老幼、贵贱、技艺、外族,及性别、年龄、阶级、身份和种族的不同。

燕文贵曾画《七夕夜市图》,描写汴梁城最繁华的街道的一部分——潘楼附近(金银彩帛交易的集中地,潘楼是汴梁最大的酒楼之一)七夕夜晚的世俗的热闹场景。

这两幅画从选择的题材方面看,描绘的是世俗生活,并作了详尽、复杂、认真、具体的描写。这两幅作品是宋代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标志。

宋代宗教画保存下来的很少,以卷轴画形式保存下来的壁画稿本。最有名的是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卷》。此图卷另一稿本,称为宋人《八十七神仙图卷》(图236、237)

《朝元仙仗图卷》描绘五方帝君中的三个帝君,前往朝谒天上的最高统治者时的队仗行列。这个行列应该是由八十八个神仙组成(《朝元仙仗图卷》缺最后一名神仙,《八十七神仙图卷》则缺最前一名神将)。八十八个神仙,共四种类型:三个帝君(头上有圆光),八名武装神将,十名男神仙,六十七名女仙(这些女仙中有玉女,也有金童,但都作女装)。四种类型人物形象都是按照一定的理想的特点描绘的,所以大多数都缺乏具体性。但十名男神仙的形象,却可以看出在追求个性的特点。对全部人物行列勾绘了稠密重叠的衣褶,并且尽量变化着头饰、仪仗和六十七个仙女的姿态。这些变化产生了形式上的丰富和华丽的效果,努力避免单调的感觉。全卷人物神态和在风中飘动的旙旗、裙裾、飘带、花枝,一面行进一面飘动的感觉得到完整和统一的效果。

武宗元(公元?——一○五○年)是北宋时代重要的宗教画家,被认为可以和吴道子相比。他的画迹除了上面已经涉及的以外,洛阳南宫三圣宫东壁十尊丈余高的太一神,以及龙兴寺(许昌)、嵩岳庙、中岳天封观等处壁画都负盛誉。

道教画以现实生活的描写代替超人间的神仙世界的描写。称为《护法天王图卷》的稿本和称为《西岳降灵图卷》的稿本,描绘了各种形形色色人物,包括贵族及其眷属随从,甚至市井中的商人、乞丐、渔父、玩把戏的等等。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现了各种人的特点。——道教画放手描写市井人物,因为道教相信神仙会隐迹在普通人群中间,可以具有普通人的外表。因而这样的道教画又具有了风俗画的特点。

三、李成、范宽及其他山水画家

李成和范宽的山水画在北宋初年,山水画艺术获得巩固的时期。

李成、范宽和关仝曾被北宋人认为是三个最有贡献的山水画的大画家。

李成(公元?—九六七年),字咸熙,营丘人。是唐朝宗室后裔,他家世为士大夫,生于五代时,没有入仕的机会。他对于诗歌有修养,而又擅长山水画,好饮酒,晚年好游历,他和汴梁相国寺东宋家药铺主相处甚好,铺门两壁画满了李成的山水画。

他的山水画,据《宣和画谱》的记述:“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这里所强调的是他的山水画描写了山川地势和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富有感情的力量。画中展示的是一郁勃深沉的精神世界。

李成的作品《读碑窠石图》(其中人物是王晓画)画着一个驴背上的旅行者停在一座前代的石碑前面,正在仰头看碑,石碑附近围聚着几株枯劲的老树。着力地描绘的老树,表现出荒漠和严寒的季节的特征,这幅画的强烈的情感内容决定了它的艺术价值(图239)。

宋人无名的《小寒林图》,枯梢老槎,森耸郁深,得李成笔下的景与情,可以作为李成艺术成就的参考。

李成《寒林平野图轴》表现旷荡平原上,两树巨松挺立于面前,枝茎虬盘,针叶如网。两松之间作一转扭多节的古槎,枯枝如龙爪抓拏之势,树根拔于土外,枝干交错,盘屈纵横。古代艺术家画下了乔松古木含霜凌雪、挺立不拘的昂然英姿(图238)。

范宽,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一说他性情缓和,人称之为“范宽”。他的时代较李成略迟,仁宗天圣年间(公元一○二三—一○三一年)尚在。他的为人宽厚,好酒,不拘世俗。他的山水画艺术是在季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曾师法荆、关;但最后得助于终南山、太华山的真实的大自然。他曾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他在创作之前,对景凝想,致力于情景合一的构思酝酿。当时人称他“为山传神”。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古代全景构图的水墨山水画的一件杰出作品。迎面矗立的雄浑的大山头,强烈的表现出大自然的雄伟气象。山涧,飞瀑如练,直落千仞。山下空蒙一片,衬托出小山岗上生满树木,树巅露出了楼阁。山脚下正有驮马从右方进入画面中来,如传来了得得的蹄声和潺潺的溪水的声音。这幅画表达对于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非常有力。在构图技巧上,山下一片白雾,迷蒙莫测,以见山之远,而涌现于霄汉之外突兀的巨峰,山巅的茂林密叶和崖石皱纹历历清晰,又如近迫眉睫。这一既远又近的透视效果造成令人惊愕的景象(图240)。

范宽的《临流独坐图》是又一表现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巨制。深郁的山坳间腾起弥漫浮动的云雾,吐吞变灭,更加强了忘身于万山之中的感觉。

北宋前期著名的山水画家还有燕文贵、高克明、许道宁、翟院深等人。

燕文贵创造了为人所称许的“燕家景致”。燕文贵(据《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作燕贵,《画继》作燕文季)吴兴人,原隶军籍。他有多方面的绘画才能,长于山水,并兼擅人物。太宗时期在街头上卖画时为高益所发现,邀他参加大相国寺的壁画工作,从事壁画间的山水树石。真宗时期,他也曾参加绘制玉清昭应宫的壁画。前面已经提到,他的《七夕夜市图》和《舶船渡海图》当时很受推重。他的山水画作品现存有《溪山楼观图》,也是大山大水的形式,峰峦耸峙,而在山下,半山及山上都有精工描绘的宏伟的楼阁宫室建筑(图241)。他的山势峥嵘的《烟岚水殿图卷》有以宏伟建筑物为山水点缀的特点。在他山水画中出现的似是仙府金阙的景象。他的主要活动年代是太宗端拱(公元九八八一九八九年)到真宗时期(公元九九八——一○二二年)正当道教和道教艺术趋于高潮的时期,燕文贵山水画中布置的神仙府阙也是很自然的。

高克明是和燕文贵同时而

梁漱溟先生认为印度文化的精神特点是

ld_sunny888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关注

成为第1250位粉丝

1以宗教为中心

印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都以宗教为中心,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都与宗教有关,连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此,世界学术界在研讨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宗教,宗教融于印度文化之中,无宗教就不成其为印度文化。

在学术界也有人称印度的某些文学作品为纯宗教文学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书》这部闻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也是宗教人士为后代创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宗教的情感,宣扬的是宗教精神。

印度伟大的民族英雄—圣雄甘地,在领导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巾,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也源于印度宗教思想的仁爱主义,他是从印度教的“坚持真理”、“戒杀”和“自制”的信条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圣雄甘地坚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终将使本质上热爱主义的英国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错误。甘地始终认为,“政治上一旦失去宗教也就失去了灵魂”。他运用宗教学说鼓动人民参加反英运动。这种山宗教思想激发起来的爱国热情,牺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国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独立。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现代戏剧,**和音乐舞蹈等剧本,不难发现—个规律,即大多以大田圆结尾。而从内容上分析都贯穿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的思想, 其中不时反映出仁爱互助的精神。实际上这是由于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国内学术界也不乏有人认为印度戏剧、**,音乐、舞蹈中的六团圆结局是佛教从修养上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宗教实践,它不同于基督教仅劝导人们消极地等待死后灵魂升天的悲观主义,而是注重精学勤修。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实际上,佛教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在与婆罗门教森严的种姓制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虽然,婆罗门教不设庙宇,不拜偶像,但是都派生出私人日常生活到国王即位的一套非常繁琐的理论和祭神仪式,婆罗门祭司被称为“人间之神”,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人间生活的指导者。他们是人上之人,为第一种姓,其余的则为第二、三、四种姓,种姓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和在社会上的地位。公元前6世纪,作为国王和武土的第二种姓刹帝利的力量不断强大,第三种姓吠舍也在商业活动中掌握了大量的财富,作为第四种姓的首陀罗和排除在种姓之外的奴隶-贱民,他们都对婆罗门傲慢和不劳而获强烈不满,反对婆罗门维护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佛祖释迦牟尼反对婆罗门的种性制度,强调梵我不二,苦身修行。主张四姓平等,取消种姓制度,佛教便由此兴盛起来。特别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偶导下,佛教发展到了极盛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受佛教影响的文化繁荣起来。无沦是在政治、哲学、文学,艺术、雕刻、音乐,舞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来的印度教(亦称作新婆罗门教),它也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佛教的宗旨。虽然它恢复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但是,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点,它已无法改变,只能保持现状或任其发展下去。佛教的哲学,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仁爱牺牲精神,因果关系,超脱苦修。乐于施舍,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若要研究印度文化,必须重视研究佛教文化对印度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3以诗代史

印度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以诗代少,众所周知,印度人至今尚未写出—部完整的属于全印度人民的历史书,目前印度最权威的历史书是《高级印度史》, 由R·C·与字达、HC·赖乔杜里和卡利金尔·达塔合著。但是,从全面整体的观念来考这本书,也还不是属于全印度的历史书,况且史料尚缺乏,有不少是以传说和神话为依据的,有些地方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那么,印度为何写不山一本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历史书呢这与古印度人善于以诗代史有关,由于印度独特的气侯和地理环境,古印度人富于幻想,爱作诗,他们往往把古代历史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编,并与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混在一起,写成一本本长诗加以传颂。天长臼久,致使后人分不消哪是诗哪是史了。印度最为著名的两人史诗《罗摩衍耶》和《摩诃婆罗多》就是以诗代史的代表作。为此, 世界学术界称这两部文学巨著是印度的古代史书。经过学术界多年的考证,《罗摩衍那》产生于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诗中描写的人与事都是那时代的人与事。例如,“诗中宣扬的道德教条,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东西,罗摩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他持以为生的是农业, 而罗波那则代表没落奴隶主,他以吃内为生,进行游牧活动。从民族矛盾来看,罗摩皮肤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罗波那,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罗刹,实际上是一个婆罗门,他是外来雅利安人的代表。整个一部《罗摩衍耶》歌颂的是新兴地卞阶级,而通过一夫一妻制, 强调女子的贞节, 表现了作者对王位继承的纯洁性的关心”。《摩诃婆罗多》这部世界—上最长的诗,实际上是把写古印度王国(相当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史实,那个时代正是印度次大陆上林立着为数众多的小王国,大小王国为了称雄一方,你征我战。所以,国内外学者都认为, 《摩诃婆罗多》不是一部单纯的史诗,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心活和思想面貌。诗里不但有那个时代的人与事的传说,还有印度教的教规和法典, 以及古印度哲学思想流派形成的记载;另外,诗中还有治国之道,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风俗等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所以,印度学术界亦称《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部百科全书。

推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调音师》、《超龄少女》、《最初的梦想》、《摔跤吧!爸爸》这五部**,这五部**的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颇受广大影迷欢迎。

1、《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单纯印度男人帮助巴基斯坦哑女与父母重聚的故事。印度教教徒帕万(萨尔曼·汗 饰)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与母亲走失并有语言障碍的穆斯林小女孩沙希达(哈尔莎莉·马尔霍特 饰)。

在得知沙希达是巴基斯坦人后,帕万决定帮助她回家,可在回巴基斯坦途中却四处碰壁,遭遇领事馆冲突、被旅游局欺骗之后,帕万立志将不惜一切代价尽其所能带沙希达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团聚。

2、《调音师》

阿德里安(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饰)是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

事实上他只是带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还会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工作,殊不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凶案。

3、《超龄少女》

正值妙龄的Swati(萨曼莎·鲁斯·帕布饰)拥有令人闻之即醉的歌声,一次在外演唱 时被音乐制作人Vikram发现,后参加当地的歌唱比赛一举成名,但是年轻貌美的 Swati总是会做出一些不符年龄的举动:岔开腿坐着、教训年轻人、说自己早已结婚 生子、抠脚、指导人做菜……种种怪异的举动背后,实则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4、《最初的梦想》

被帕塔克(苏尚特·辛格·拉吉普特 饰)寄予厚望的儿子拉加夫高考失利,因无法忍受“失败者”的标签而发生意外。面对病床前丧失信心的儿子,帕塔克讲述了大学时代,自己与朋友们以及前妻玛雅(施拉达·卡普尔 饰),为了完成“失败者”的逆袭,在冠军联赛中“损招”尽出的故事。一段啼笑皆非的青春往事揭开帷幕,他们会实现最初的梦想吗?

5、《摔跤吧!爸爸》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

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 ,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 、剪掉了长发,让她们练习摔跤,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赢来了成为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的机会。

佛教简介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但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佛的定义 “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觉者”由梵语音译为浮屠,佛陀等,佛是佛陀的简称。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著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著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就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 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人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要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社会背景来观察: 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 ‘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观念,不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 (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 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不过是没有佛教说的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做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 我简介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著大门,盼望著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贯的强盗。 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了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 这是何等慈心!何等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 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懂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著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 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 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 X=神=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说: ‘“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一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 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笛羽是那种毛制的,笛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如此;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问题。 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为扯远了,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 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那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那里?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 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著「妙有’的‘真空’。 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 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的‘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那里有创造万物的‘神’?那有被创造的‘万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 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中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 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祗要众生所处地方不同,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 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须要有佛法了。 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它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 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为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第九 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少数的后者之一的。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之中,佛教一直与其他的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佛教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 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 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 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著: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明其妙地跟著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 不过;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会遗传,没有听说过‘罪’也会遗传的。除了古代专制野蛮时代,一人犯罪,全族会遭受诛连,以致被斩尽杀绝而外;现在任何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家,父亲犯罪,父亲坐牢,跟妻子儿女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而佛教就是这样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 我有一个要好知己,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我们常为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的故事,辩得面红耳赤。 以下是我们当时的谈话: ‘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的?’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他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请问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晓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吗?’ ‘不知道的,因为神要试验亚当、夏娃是否听他的话。’ ‘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么他还能被称作全知全能吗?’ ‘咦?喔,错了,上帝事先当然是知道夏哇会受不了引诱的。因为他是全知全能的主呀!我真该死,刚才我冒渎了神,说他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见风转舵,可是他没想到另一边也是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 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纳人于罪吗?’ ‘咦?’我的朋友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被赶了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跟著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话总是对的,违抗神的话,后果就是这样悲惨。但是神自己却不自我反省,他自己的‘话’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是否太武断?太专制? 除此以外,在各种宗教经典中,时常记载神因人的不听话而震怒的故事,处罚的方式包括用惨绝人寰的洪水来淹没人类;用瘟疫来杀害人类。 在佛教经典里,绝对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更不会有这种残酷、无情的处罚方式。 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祥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一再地垂询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 佛也在最后的遗教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教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 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后记 要谈佛教的精神和特色,有些地方不得不与其他宗教比较。一只长脚鹤不在群鸡之中,怎显得出“鹤立鸡群”的卓然独立精神?而一个考八十分成绩的学生,如果不跟全班“满江红”的成绩相比,怎显示得出他的难能可贵? 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 1473~1543)如果完全地相信了圣经,对神的话不怀疑,他那不朽的“天体运行论”能够产生吗?虽然这样做,使他受到当时教会的切齿痛恨,因为他的发现,违反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破坏了“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阳绕行地球”的主张。(见国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七六页注解)又像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圣经上亚当、夏娃是人类始祖的神话,完全地推翻了。因此研究真理,一定要把“佛”、“神”、“科学家”,当做平常人来看;把“佛经”、“圣经”、“定理、定律”当作值得怀疑的假设,然后才会求出真正客观的事实来。 好了,说了这许多,有人还是不谅解我,他会说:“你们佛教不是讲涵容、忍耐的吗?何必跟其他宗教过意不去?”是的;佛教除了一件事以外,它是涵容、忍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13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