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给我们的经济形势造成了巨大损失。与疫情一样,网络上的负面舆情也极具破坏性。对于企业来说,一旦陷入其中,不仅会引起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误解和怀疑,还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那么,针对网络负面舆情,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舆情呢
1、进行网络负面舆情分析,及时应对
首先,作为一个企业,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和分析网络上出现了什么样的负面舆论二是及时处理,澄清事实,不回避舆论问题,避免负面舆论不断蔓延。
2、确定负面舆情的来源
网络上对品牌的负面舆论在哪里传播负面舆论如何传播一定要按计划进行,并在短时间内从源头上停止传播。但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企业很难追查负面舆论的源头。
3、积极做好正面引导
既然负面舆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企业,可以想方设法挽回,积极引导。官方澄清等。
4、做好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工作
通过做好网络舆情实时监测,一方面是继续关注负面舆情,防止二次危机,对企业造成二次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实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可以及早发现和处理。
1 你是我的正能量作文
张丽莉、谭千秋等老师的高尚行为,证明我们生活的时代中仍然有善的因子、爱的种子广布民间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但每天都在给世界发送温暖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总是给社会传递正能量
车祸瞬间,她推开学生,而自己双腿被轧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29岁的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身受重伤,至今躺在重症监护室没有苏醒连日来,她的事迹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关注,张丽莉也被网友们称为“最美女教师”
5月8日晚上,放学时间学校门口一辆大客车突然启动,撞向前面的大客车,使这辆车向前面几个毫无知觉的学生冲去电光火石之间,张丽莉老师冲上来推开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底„„在那 wwwzhlzwcom 个生死时刻,张老师但凡有一丝迟疑,就来不及把学生推开,几个更加年轻的生命势必遭逢大难然而她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自己身负重伤,保得学生安然
这是一种视学生生命至高的不假思索的行为,是一种将爱学生融入自己血液、化为行动本能的可贵品质,是一种古已有之于今也没有失传的大爱之举,是一种足以感动中国、值得所有人学习的高尚情操她的舍己救人,让我们想起四川南充那位为了保护学生而被10多名歹徒持刀砍伤的郑经伟老师,想起汶川地震中那位伸开双臂保得四名学生平安却牺牲了自己性命的谭千秋老师危险来临时,他们都采取了对学生有利而置自己于险境的方式,完美地诠释了“师德”二字的千钧之重和崇高伟大
张老师关键时刻的一推,并非破空而来的神迹,她日常就是一位敬业而慈爱的良师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她为了保护一个学生,被一辆滑得刹不住的自行车挂破了裤子现在看来,那几乎就是前几天这场灾难的预演从几年前开始,她每月资助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一百元钱,寒暑假也不间断一边关心学生成绩,一边关照学生生活,张老师为学生付出了智慧、金钱和心血,爱学生已经成了她的下意识从张丽莉老师的几张生活照来看,她是一个容貌美丽、热爱生活的女孩从张老师亲友、学生的叙述来看,她是一位心思细密、善于换位思考的女性正是因为心中有爱,她在平常总是不声不响的奉献,而到了生死瞬间则是拼却性命的庇护
张老师目前还躺在病床上,生死未卜她英勇而无私的行为,令人感佩,也促人深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边抱怨人心不古,互信缺失,一边对周围加意防范,吝于付出屡屡曝出的社会新闻似乎也在印证着人们的认识:昨天有个老人倒在地上没人敢扶,前天有人扶了倒地的人却被赖上,而大前天还有倒地的小女孩儿被碾压多次,过往车辆都不肯停,行经路人匆匆而过……在这种弥漫着焦虑和冷漠的空气中,似乎谁也不敢再轻易向别人展开笑脸,伸出双手,而且谁都能找出不再微笑和伸手的“正当”理由抱怨成了常态,提防成了共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简单的事情因为心理成本的增加而变得复杂人们为这种自设的樊篱所苦,但又无力打破这种怪圈
事实上,樊篱是可以清除的,怪圈是可以冲破的张丽莉、谭千秋等老师的高尚行为,证明我们生活的时代中仍然有善的因子、爱的种子广布民间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但每天都在给世界发送温暖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总是给社会传递正能量面对张老师的高尚行为,我们都应对惯常思维有所反省: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并未沉沦,把社会看得漆黑可能是因为观察的视角有误,如果你总是以悲观失落的心情面向世界,世界返还给你的可能就是更多的烦恼和忧虑如果你总是以热情积极的态度走出家门,社会返还给你的可能就是不间断的进步和越来越美好的心情
2
一件小事,但它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反映的是爱的传递,它才以加速度发酵,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温暖,因为它传递的是正能量,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
犹太作家威塞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曾经一度,因“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极端事件,让我们有过道德下降的担忧和焦虑同时,每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着一种渴望,渴望我们这个社会少点冷漠多点温暖,渴望人与人之间少点戒备多点相助任由世事变迁,爱与善终是社会的主流、时代的潮流从这件小事的加速度发酵、传播,不难看到它带给人们内心的触动和产生的共鸣
大家对这种爱心产生温暖的感觉,源于人与人之间那种最为宝贵的理解和对善的认同正是这种理解和认同,穿透了世间的冷漠与轻视,用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
爱心,被看作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最高尚的情操,是人类良知的生动展示,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乏善心和爱心,只是在等待一个被触发的机会当一个人被感动之时,也是他的爱心和善心被触发之时让人“一看就暖和”的温柔,这是激发了我们内心柔软与善意的温情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深刻铭记
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评论,“总希望自己是这温暖链条上的一分子,让这样善的传递不在我身上断掉”正如有人认为,此事释放的是“正能量”,自己看到了,有责任传递下去
在现实中,“正能量”带来的正效应确实不少我们身边有阿里木带给我们的感动,他靠卖烤肉资助贫寒学子,而不少人专程去“捧场”,这里面有感动,也有“正能量”的传递
社会需要爱,时代呼唤爱对善行、对爱心的感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显示感动的勇气,一种传递感动的行动传递感动,就是“正能量”的传递爱心无价,不分大小,“正能量”也没有强弱之分爱心是春风,可以温暖生活的每一寸空间;是火炬,可以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爱心是担当,是奉献,也意味着收获爱心照亮四周,同时也温暖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完美自己,升华自己,幸福自己送人玫瑰手留香,那是一种心灵的沟通、相互的给予、共同的追求
我们不盲目伟大,我们只做伟大的一个分子,我们的社会就会伟大,我们的民族就会伟大,我们的国家就会伟大,让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 。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简述为,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态度。
舆情的重要性
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
2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
3舆情因变事项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4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舆情信息
广义上来看舆情信息也被称作“社会舆情信息”属于社会信息范畴之内,是经过公众意识而产生,能对社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消息、情报、讯息等形式的总和。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表现,是指在公众对社会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利用、报送和反馈的信息运作过程,其间用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作情况的资讯、数据、音信、情报、信号和指令等。
而从狭义来看舆情信息是反应舆情的状态及其运作情况的载体,舆情信息工作包括对舆情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后形成的表现形态,如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是反映出公众社会态度的表现形式材料,其中最常见的形式便是文字为主的书面材料。它是比较特殊的一种信息,只有经过人们接受信息后所产生的“普遍看法和认知”才算是舆情信息,比如能够造成社会恐慌的传染致病源,它在舆情信息传播中仅是产生社会影响的因素,而能够引起公众的不安而形成恐慌的某种公众社会态度、看法和意见,才是真正的舆情。进而将这些态度、看法、意见等进行收集整理形成的文字材料就是舆情信息。
舆情是由于社会影响因素(社会因变事项)而引发的公众社会态度,是一种随时存在且跟随影响因素而变化的客观存在。而舆情信息是经过人们有组织、有目的对舆情进行针对性采集,并经过加工形成的专门对特定舆情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的描述和表现,是舆情的一个部分或一个侧面。所以,舆情是客观完整的且普遍存在的,舆情信息是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舆情信息的传播
舆情信息是事件对公众的思想产生的影响,在宣传报道中舆情信息是报“目标”对人们产生的启迪和宣传“目标”公众有什么样的思想反应。
舆论场是由若干的刺激因素相互作用,使部分公众形成相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影响舆论场需要三个要素,“同一空间的人群数量密度和人群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舆论场的渲染事物和气氛”。在舆论场中人们的意见经过交流、组合、调整、选择,会相较于普通环境中更强的加速舆论的蔓延趋势。
舆论场中标签化的舆情事件会刺激公众对事件的关注、扩散、讨论等行为,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事件的热度,尤其表现为越具备社会高敏感性的标签越能刺激并引起公众的围观和讨论,比如贫富差距、弱势群体相关的各类社会利益与情感的社会性标签。通过舆情信息构建起的舆论场将有效刺激舆情的发展和演变,促使事件不断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网络舆情传播集合了各类舆情信息传播特点,如微博的热门议程(话题)及各类媒体、记者发布的相关信息,经过意见领袖的引导能够使舆情信息获得二次传播和多次传播的“赋能”,在更多的网络公众不断的参与、评论十分容易形成“群体极化”和“规模效应”等状态。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往往都会存在有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比如简单的利用新媒体与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资源开展实施“议题设置”、“协同过滤”、“首因效应”、“刻板印象”等策略,进一步形成如“沉默螺旋”、“规模效应”、“群体极化”等效果。这些利益者还会根据涉事方的应对策略使用“舆论波”运动,将舆论形成波浪式的传播趋势,使涉事方难以应对或疲于应对。
舆情类型列举
1新闻舆情
新闻舆情是媒体验证包装过的舆论,所以具备客观性和准确性的特性。新闻类舆情必须就某报道事件进行客观与诚实的媒体分析和报道,它在社会公众面前具有权威性的社会舆论地位,需要通过新闻界的方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新闻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随时了解事件和舆论情况,并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传播载体,传递政策、引导舆论、影响公众决策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需要获得政策导向、行业研究、公共关系、品牌及危机管理、投资者关系、热点信息、竞争者情报的组织,必须对新闻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准确的监测分析。
2金融舆情
金融舆情是各类与金融相关的信息发布主体,基于自身的观点以某主题为中心以信息传播渠道为依托进行信息发布,并随之引起广泛的、不同的主体间信息评论与互动。其中金融舆情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组织,其传播或接收舆情传播信息的目的也因其自身需求而各有不同,具有明确目的性的传播会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或失真情况,而相反没有目的性的传播则会保持真实性,但也会具有一定个体特点的影响存在。
金融舆情相对属于专业领域内的一种舆论环境产物,其主题是特定金融舆情传播的主要特征,宏观层面来看可以分为事件和话题两类主题,事件主题以金融市场、机构中发生的特定事件为传播主题相对较为有一定的微观现象,而话题主题是能够影响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特殊因素所形成的传播主题,比如通货膨胀和汇率、利率等。而其内容主要包含观点、逻辑和事实依据的内容,而其内容的事实为基础、逻辑为骨架、观点作总结。
3涉税舆情
涉税舆情主要指与税务部门、税收工作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舆情信息,以及参与到税务相关工作的社会组织,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新媒体和社会公众人际传播。
影响力广泛
事件发生后传播迅速且影响范围广泛,而且涉税舆论方面的帖子会在工作日8小时之外被发布到网络上去,这些会给舆情监管相关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破坏力强
对社会公正影响力十分强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会降低社会公信度、公正性,并影响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社会特殊目的的不实或诱惑性传播信息,经过公众的猜测和特殊目的者的加工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认知不深入
国内各地具有不同的执法环境,部分区域的人文环境会影响到执法部门对涉税舆情的认知不足,如不重视其造成的影响、常以经验主义观念看待工作,以及轻视内部关系和矛盾等。
处置待加强
相关部门在舆情危机形成之后既要面对舆论压力,还要面对上级问责的压力,缺乏经验的慌乱应对造成各类信息未经调整便一同发布,导致舆论的情况愈发严重,所以,更要注意新闻媒体间的关系合作与冷静分析。
4网络舆情plus
网络舆情plus是结合“互联网+”而提出的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海外舆情、可视化及各类网络新媒体等条件,引导国内舆情行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空间并赋能加强行业持续产出有价值的作用。
常规情况下我们认为“互联网某行业舆情”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但实际上还要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条件,形成从第三产业向第二、第一产业发展,进而使各产业、行业、企业都包含在舆情系统当中进行全面立体的舆情监测与分析。
网络舆情分析师
网络舆情分析师是2013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纳入CETTIC职业培训,并授权于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来负责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合格者将获得《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合格证》的从业凭证。其学科中的基础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统计学,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社会心理、网络文化、刻板印象进行长期观察与研究,进而又细分为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图表专家,以及统计专家等技术领域中的专业人员。
同时,网络舆情分析师属于专职从事网络信息监测、舆论环境研究、舆情态势分析、网络危机处置等方面的社会专业工作,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提供互联网信息监测、分析、咨询等专业服务。其工作内容是从网络海量的信息中提取有目标、有价值的特定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的、逻辑性的分析研判,为服务对象了解网络信息和观察网络的动态,并处理舆论危机提供判断决策的相关参考。但现今网络舆情监测还处于行业自律的阶段,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和相关的信息处理要求,以及报告内容的专家会审,形成尽可能的消除因个人情感和观念造成的研判结果缺乏客观性的情况。
网络突发事件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关注和传播性,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时效性,及时吸引网民关注,获取流量,经常做未经核实的、片面的报道,这些媒体本身具有庞大的粉丝数量和一定的网络影响力。而这些未经核实的舆情信息一旦曝光,就会吸引网民的关注,自发转载并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突发。那么,相关单位如何处理网络突发舆情事件?下面迅推客传媒为大家详细解答,危机处置的四大原则。
互联网涉警网络舆情具备下列关键特性:
涉警网络舆情有四个特性:涉警信息内容具备丰富性、散播与危害的明显长期性、特性上的客观实在性和行为主体的选择性、内容负多正少得不对称性。
科学研究解决和处理网络舆情要坚持不懈四项基本原则:
一、以诚相待应对,忌掩盖躲避。
科学研究解决网络舆情,主要的是态度端正,以诚相待以对。要了解一味地掩盖躲避压根无利于局势平复,乃至反倒会加重局势恶变。显而易见,以诚相待应对比逃避掩盖要聪明得多。要勇于解决来源于网络舆情的各种各样挑战,保证以真心实意的相貌观人,只能坦诚相待,才可以获得群众的了解和信赖。
二、勇承担责任,忌辩驳辩解。
作为承担责任的党建品牌形象,体民意,解民愁本是本身重要职责。在网络舆情产生后,不但要坦诚相见、求真务实地发布客观事实状况,并且应当信守承诺,绝不允许推脱岗位职责。
三、应急方案,忌防御力失察。
“一切,预则立,君子和而不同”,网络舆情危机的解决也是如此。要防患于未然,事前利用舆情监测平台制订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方案,绝不允许只做事后诸葛。那样,网络舆情危机产生后,就能马上起动应急方案,在最短期内处理危机,和稀泥。
四、会话相通,忌消沉操纵
有抑制,就会有抵抗,许多情况下对社会舆论的消沉操纵通常不可以见效。客观事实也证实,根据公平会话的方法来与互联网群众沟通交流相通,比操纵网络舆情要合理得多。多与网友、群众及其新闻媒体开展有效的沟通和疏通,才能做到真正做到回应事。
针对网络舆情,企业或个人还需要建立长期维护机制,持续提供正面信息,增加正面曝光,让公众更加了解企业或个人的品牌形象。为此,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日常经营中,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建立起稳定的信赖关系。
一、舆情热点分析
通常来说,主要是对关注舆情热点的媒体类型、主要传播媒体、媒体的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为了确保能够做到舆情热点媒体的实时全面分析,建议大家可以考虑和网络舆情监测公司合作,如识达科技,可实现舆情热点传播媒体类型、主要传播媒体、媒体的情感态度的智能自动分析,并同步生成舆情分析简报,供一键下载。
二、舆情事件分析
对于舆情事件的分析,主要可以从舆情来源、传播路径、传播声量、传播地域、衍生话题、情感倾向、发展趋势这7个角度展开分析。
1舆情来源:为了能够了解舆情的滋生渠道,以便于干预,对舆情来源进行分析必不可少。像网络舆情监测公司在进行全网舆情监测收集的同时,可同步溯源分析,帮助用户掌握舆情发布的第一来源渠道,从而及时干预和引导,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2传播路径:为了能够掌握当下的舆情现状,方便下一步采取舆情应对措施,就需要对舆情传播路径进行分析。舆情公司可实现舆情的自动追踪,帮助用户了解舆情的整体传播现状,需要从哪些渠道进行舆情干预处理。
3传播声量:当舆情滋生后,就需要对舆情进行评估,以合理安排舆情应对工作。而通常情况下,就是对舆情传播的声量进行分析。舆情公司可自动统计舆情在传播过程中的转载数、评论数、发布平台数等。
4传播地域:为了能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舆情带来的影响,舆情传播地域分析同样重要。舆情公司可对不同地域的舆情传播声量大小、舆论聚焦集中地、不同地域网民的关注点进行分析等。
5衍生话题:为了能够科学分析舆情热点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就需要对衍生话题进行分析。识达科技网络舆情服务,可对舆情传播各阶段的热点话题进行分析,并使用多个分析项快速了解舆情事件。
6情感倾向:不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各级政府部门来说,舆情滋生后,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处理负面舆情,将危机造成的影响带来的损失最小化。识达科技网络舆情服务,可对网民和媒体的正面、负面、中立等舆情信息进行准确识别分析,并提供舆情预警通知,便于用户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处理。
7发展趋势:此外,识达科技网络舆情服务,还可实时监测分析舆情的发展变化趋势,以便于用户掌握舆情发展的脉络,做出有效的预测,防止二次或次生舆情的滋生。
网络舆情事件类型不一样,网络舆情报告也不同。在编写网络舆情报告之前,写作者会梳理素材、归纳特点然后根据心中之模块组合文本,当然这其中还涉及中心政策、遣词用句、文心连贯等方面,如果笔者任意机械拼接,词藻虽可华丽,实际却极易陷入生搬硬套,文不达意。正所谓运文之纵横深广。所以,关键在于文心。前者较易,后者属难。那么,网络舆情报告的常见模块有哪些
1、封面目录。
封面目录在政府内部网络舆情报告中很少见,常见于从事舆情服务的传媒企业和私营公司。网络舆情报告封面体现企业文化,令人觉得正式专业。封面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题目、组织名称以及log标识为主。二是以热点舆情为导读的封面。导读可以是跟进在热点舆情内容后的页码类目录,也可以是书页式的目录。
2、舆情概述。
谈起舆情述,不得不说舆情综述,友人曾与我辩,此模块用综述也可。两者相差一字,内涵相差甚远。舆情概述以单独舆情事件为主体,相对简洁,而综述内容除了交待事件背景。网络舆情报告还详细分析舆情发展动态、提出应对建议等,内容丰富暂且不言,此令文本其他模块冗长多余,势必不妥,故用概述即可。舆情概述怎么写,其为文心之导读,能使阅者了然于心、直入正题。简言之,写清5W+do即可。
3、舆情传播
舆情传播即舆情事件发展动态。传搔态势在网络舆情报告中多用图表反映,此法效果固好,但应把握有度,突出重点。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舆情事件为主体的传播走势,未细化传播面,突出传播节点。二是舆情事件各个传播类属走势,传播走势清晰。如:舆情事件的新闻、网电信与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贴等传播走势。三是舆情事件传播效果走势。四是未用折线走势反映传播。
4、舆情分布
网络舆情来源于各大网络交互平台,舆情来源分布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一是展示某个舆情来源平台分布情况。如: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级媒体、有地方级新闻网,有新浪、搜狐等经营性媒体,舆情事件在传搔时,这几者之间分布状况不同。二是舆情事件在网络平台中的分布情况。如:微博、微信、论坛、贴吧。三是舆情事件在全国的地域分布情况。四是根据服务属性,特殊环节的分布状况。五是舆情事件区域分布情况。如:境内和境外。
5、网络舆情报告观点评论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新闻、媒体评论、重点网民观点倾向性分析、舆情服务部门相关机构和人员观点是舆情分析师非常珍视的写作素材。数据截取舆情信息数据截取为文本作支撑,形式较为单一,具体为舆情信息数据和文本截取由于未从单一事件出发,舆情特点、点评应对、经验总结三部分暂不叙述,因其复杂多元,共性不易概括,无迹可寻。
请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读书心得来看,我觉得在当今互联网发达,信息爆炸,舆论事件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需要对“舆论”有些基本的规律认识。笔者本身是做媒体工作,故对传播学有一定的兴趣,而且我觉得很有必要学习,所以便研读了邹振东教授的《弱传播》一书,这是一部舆论世界的哲学,对舆论传播对非常透彻的洞悉,不敢说是真理,起码让我读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时不时地想起这本书的内容,想起那些书中所总结的规律,正因其所说的东西跟我们的生活、我们看到的事件密切相关。
舆论的定义
什么是舆论?简单说,舆论就是关注的表达和聚集。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但是因为现实世界太多太快太复杂,所以人们需要一个简化的模型来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模型是虚拟的,但是能够极大程度上影响现实世界,这个简化的模型就是舆论世界。
舆论与传播相关,但舆论是传播,传播不一定是舆论,传播的东西只有变成关注的聚集,才能进入舆论的世界。简单说,只有当许多人注意到某个帖子、某个视频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才具备影响现实世界的力量。
舆论的规律
弱定理
这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舆论世界中强弱颠倒, 现实世界中的强者是舆论世界中的弱者,现实世界中的弱者就是舆论世界中的强者。 因为舆论世界的统计性就是数人头,而现实中弱者的唯一优势也是最大优势就是人多。
现实中的老板们或许有钱有权有势,但舆论世界里往往是打工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现实世界中的强者只有和弱者建立连接才能取得存在的价值和道义的力量,强者对弱者的联系关键是表达“ 在乎”。 比如公安、医院、法院等强大的机构往往要在前面加上“人民”二字,所以从这个角度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城管”在舆论中不受待见,改成“人民城护”或许更好听。舆论做的往往是表面功夫。
情感律
舆论是不讲道理的。 无论在现实还是舆论中,情感才是真正的决策者,理性只是提供信息和辅助。人的情绪在跟理性的博弈中往往占上风,我们很难通过道理说服人,但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更容易传染,情感更容易达到产生共鸣。比如一个人冲你大喊大叫,狂躁的情绪就会刺激你的情绪,反映到网络社区中就是所谓的带节奏。同样的,我们也会被某些真挚的亲情或友情感动。书中提到,文字要晓之以理,视听要动之以情。
轻规则
现实中重要的东西,舆论世界中很重要,现实中不重要的东西,舆论世界里很重要。 轻的东西最好传播。 比如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洪荒少女”虽然只是拿了铜牌,但却收获了最大的关注度,成为了奥运娱乐化的代表。再比如说,现实中我们不会在意别人穿什么衣服,但在舆论中我们往往会对某些人的穿着品头论足。 所有暴露在表面的都是一种表达,都可能是一种舆论。鞋子、包是舆论,手表、香烟也是舆论,而胸前的红领巾更是舆论。
舆论世界在争夺关注时强者占优势,在争取认同时弱者占优势。“后浪”的科技生活更受关注,但是“牛马”的普通生活更受大众认同。不过,举重若轻时要避免把舆论变成一地鸡毛, 鸡毛可以短暂地飞上天,但掉下来的还是鸡毛。 应该学会“花粉式传播”,花粉与鸡毛一样轻,但花粉包含着有价值的信息,并可以和受体结合,进行繁衍。
自然界中也反映,山不好传播,石头不好传播,但是风和水很好传播。大家都知道风和水非常重要,但是对另外一些轻的东西相当鄙视,比如娱乐业,且不说游戏和动漫这些让人放松的东西,就连演艺工作都会受人轻视。世界上没有“戏子”这个职业,但有“戏子”这种侮辱。背后就是我们对一切娱乐价值的轻视。
因为我们对物质食粮特别重视营养,物质层面的思考逻辑延伸到精神层面,就觉得娱乐文化都是没有营养的东西,让人开心快乐有什么用,就是说 只有味道,没有营养。 借书中原话:“今天的中国的确有些尴尬。我们的科学技术落后,文化产业同样不发达。我们的精神土壤仍然贫瘠,精神富贵病又比比皆是。在古希腊,哲学和科学是与体育、美术、戏剧乃至娱乐业一起崛起的。物质生活中,人们需要吃喝,也需要拉撒;精神生活中,人们需要营养,也需要消遣。娱乐不仅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品,也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
娱乐需求是社会总需求不可或缺的一环。
说到吃,书中还提到“吃饭+舆论”,就是举重若轻。吃饭是最轻的舆论,也是最重的舆论,吃饭是人类最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础的人权。但在当今时代,吃饭已经司空见惯,在舆论世界里又轻得不得了,而吃饭一旦和重要的事情联系起来时,却最容易引发关注、制造转播,它是轻重转换最活跃的舆论素材。2021年底,西安疫情爆发,市民被隔离,买菜难、“我要吃饭”的舆论牵动着全国人的心。
次理论
舆论世界是主次颠倒的传播世界。在舆论世界里,分布着 主流舆论、次主流舆论、弱主流舆论、外主流舆论、逆主流舆论和反主流舆论等舆论形态 。在舆论形态的谱系中,主流舆论是最不活跃的舆论,次主流舆论是最活跃的舆论。
我们可以理解一下这几种舆论形态。舆论的受众分为“精英群体”、“权力组织”和“大众”。
还是拿吃饭(指一日三餐)举例,比如说,人不吃饭不行,这就是主流舆论,精英认可,大众接受、政府支持,但是能天天上新闻吗?不可能,除非世界疯了,所以它最不活跃。
自动驾驶汽车,精英认同有争议、政府支持有模糊、大众接受有分歧,所以它是次主流舆论。
美食属于弱主流舆论。美食尽管得到大众的认可,但政府一般不予背书、而精英群体也不推崇(精英个体可能推崇)。很难上头条,但是长期占有一席之地。我觉得“躺平”文化就属于这类舆论形态。
吃素是外主流舆论,精英群体不推崇(精英个体可能推崇),政府一般不支持,大众的少数派支持。
地沟油可以放心吃是反主流舆论。反主流和逆主流舆论有相似之处,即二者的方向都跟主流舆论背道而驰,区别在于对主流舆论的态度不同。逆主流舆论一般不挑衅主流舆论,只是与它相反而已,比如内卷文化。反主流舆论会挑战主流舆论的地位,并与它针锋相对,甚至想取而代之。反主流舆论一旦爆发,精英群体、权力组织往往会动员社会大众同仇敌忾,合力封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反主流舆论也未必是错误的、非正义的舆论。比如在两蒋时代的台湾,共产主义就是当时当地的反主流舆论,主张者是要被杀头的。
革命或变革时代,就是主流舆论与反主流舆论争夺关注和认同的时代。二者争夺的主要目标是大众,当反主流舆论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并赢得精英群体的支持时,就有可能改变权力组织本身(推翻或改选政府)。另外,次主流舆论也有可能上升为主流舆论。凡是主流舆论发生改变,都属于变革的时代。
舆论的次理论可以直接指导舆论战,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传播的密码——小小的叛逆。原因就是:小小的叛逆是次主流舆论,大大的叛逆是逆主流舆论,而百分之百的叛逆则是反主流舆论。
总的来说,舆论的属性就是弱者优势、情感强势、以轻为重、以次为主。
舆论的时间律
舆论始于关注,终于关注,舆论的时间就是关注的持续。时间不能储存,关注也不能储存。可以储存的是人类的记忆,人类的记忆要变成舆论,要通过内存把硬盘中的记忆调入到视窗。视窗是不能储存的,重新打开的视窗,就是新的视窗——新的关注。
所有的关注,都分配在各个时间段上,一天的关注就是24小时,一年的关注就是365天,关注不仅是数人头的战争,也是与时间的战争。
绝大部分舆论危机都是自然痊愈的,时间是舆论创伤最好的医生。一个舆论下不仅会被淹没在关注的大海里,而且会随时间的潮水一起退去。舆论风暴下的人们,只要扛过这段时间,不用做任何动作,舆论就会消失,因为在舆论世界里,天然就有其他关注要占领新的时间。
在乎是关注的最高级形式,舆论传播不能忽视节庆传播。最懂得节庆传播的群体是商人。现在大多传统节日、包括西方的节日都已经成为了消费的理由,马云更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商节——“双十一”!
除夕和春节,不仅调控社会关系,还改变空间关系,在除夕这一天,人们唯一的合适位置就是待在家里,即使远在天南地北,也要想办法回家过年。回到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回到家人身边,等到假期结束,再重新出发,让人们记得自己的家在哪里,根在哪里。这样的节日设置,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复原工程。
舆论运动的三定律
舆论的区隔律
一个事物要得到关注,就必须从庞大的不关注集合里逸出,如果不能游离出来,就会被不关注的“黑洞”吞噬。
这就诞生了舆论运动的第一规律,也叫舆论运动的发生律(舆论的区隔律):舆论的关注是在区隔中产生出来的。
有一个段子,美国总统新闻发言人宣布:“昨天我们枪杀了3000个伊拉克人,和1个骑单车的人。”所有的记者最关心的问题都是:“那个骑单车的人是谁?”
这是一个经典的寓言式的案例。从实际层面出发,最重要的当然是被枪杀的3000个伊拉克人,这可是3000条生命,但为什么媒体与舆论忽略了3000条生命,而把关注点落在1条生命(骑单车的人)上呢?
舆论运动的区隔律告诉我们:舆论关注的运动方向绝不是一个队伍,而是这个队伍“出列”(区隔)的人。
舆论的链接律
舆论运动的第二规律,就是舆论的链接律:如果A关注与B关注有链接联系,A关注与C关注有链接联系,则B关注与C关注也存在着链接联系,A关注、B关注和C关注属于拥有共同关注的同一个舆论,由此形成关注聚集。链接就是增加事件中引起话题的点。
人们常说的舆论炒作究竟是什么?
炒作不过是比喻说法。舆论炒作的本质就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不断人为地制造关注的链接点,从而实现关注的激增与延续。
为什么谣言比真相走得更快?因为真相还没有出来,谣言就在做填空题了,真相自然跑不赢谣言的传播。谣言总是耸人听闻、制造矛盾,而且谣言的链接点一定比真相多。舆论的热点往往就是真相扑朔迷离,结果悬而未决,过程大起大落,是非争论不休,立场针锋相对和价值见仁见智的事件。
有时候当事人及时回应,舆论为什么也不降反升?
每一次回应,都给原来的关注提供了新的链接点,理论上都是加大了关注。如果这些新的链接点放大关注之后,不能达到一锤定音的效果,那么,舆论当事人的反应就一个结果——进一步扩大对舆论的关注。
这一运动规律在新媒体中 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在标题里增加标签,地域上的、性别上的、身份上的、行业上的,还有最敏感的数字上的。
舆论的粒母律
生物界中最具有传播力的是病毒。舆论学可以从它的身上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如果要让制造病毒式传播,就必须让传播(传染)速度快于遗忘(康复)速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视觉细节,一朵黑色的花,一张有图案的手帕。
新舆论主体:服务器
书中重提了一下早已被遗忘的“范玮琪晒娃事件”,2015年9月3日,正值北京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没想到一个明星晒孩子照片的微博竟然可以形成舆论事件,这就是“范玮琪晒娃事件”。 阅兵、晒孩子照片、爱国···一个明星的私生活进入了宏大的主流舆论叙事场,一切就不那么简单了, 温馨的不再温馨,庄严的也不再庄严。
我觉得新浪的热搜榜确实让微博用户非常在意,哪怕榜单上的事件每天更换。幸好那些用户不是那么在意知乎平台的热搜,毕竟,发生某些灾难的时候,在知乎上的热度可能还不如某个游戏的更新。这或许比明星偶像天天上热搜更伤人?
不妨假设一下,假如新浪没有设定这个微博热推的小时榜,那么,看阅兵的人们可以继续看阅兵,晒孩子的也可以继续晒孩子。崇高的继续崇高,温馨的自在温馨,两个舆论场互不交集,两个生活场各得其所。
是谁改变了这一切?
答案是服务器,更准确的表示是服务器的算法语言。
舆论也害怕擦枪走火,人们有理性,可是服务器有理性吗?
在舆论的主体上,我们过去更多地考虑权力机关、“意见领袖”、新闻媒体、利益集团等,现在我们不得不考虑另一个“人”——服务器!它没有人格主体,却拥有可能比人格主体更大的权力。确切地说,它是一个虚拟的人格主体。它悄无声息地存在,偶尔显露峥嵘!
服务器表面上属于拥有者,理论上遵循程序设计者。它在程序上可控,但结果却不可控,而它最后的舆论效果更可能失控!
其实,人们早就被服务器所改变,微博、新闻客户端等自动生成的热门推荐、新闻,打开屏幕自动弹出的相关广告,都有一个服务器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每一个人。
直到“范玮琪事件”,如果我们不揭开它的面纱,人们仍然不能从那个FWQ(范玮琪),认出这个FWQ(服务器)。
人们一直担心,未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会如何改变世界。如今,“范玮琪事件”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启示:舆论已经进入一个服务器的时代。
结语
这篇文章就当做是我有关传播思想的一个梳理和复习,不准备发在社交平台上。在重温的过程中,再次感叹邹振东教授的分析和洞见。我作为一名读者,首先拥有了一个舆论和现实不同的世界观、再来是认识到舆论世界的弱定理、情感律、轻规则、次理论、时间律,舆论运动的区隔律、链接律、粒母律,认识到我们平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中无处不在的新舆论主体。当然,原书的内容量非常大,信息密度很高,不愧为舆论世界的哲学著作。个人只是提炼出了部分我觉得比较有启发性、比较有代表性的内容,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整理出来,我试图将理论与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应用日常的工作与交流当中,跨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