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中的陈芊芊》:谈情说爱的内核,浅尝辄止的戏谑

《传闻中的陈芊芊》:谈情说爱的内核,浅尝辄止的戏谑,第1张

反转多、笑点密,节奏轻松不烧脑、剧情简单不乏味。

通过超前点播追完了仅24集的网剧《传闻中的陈芊芊》,似乎明白了这部剧豆瓣网13万人点评仍坚挺在75分的缘由。

一部小成本网剧能够成为黑马出圈,且收获大批拥趸以及讨论度至今居高不下,不过是因为烂俗的言情套路却在细节之处有荒诞奇观的“神助攻”——

调侃古代男权 社会 的一个虚幻世界,轻描淡写地反讽了当代 社会 仍存在的重男轻女的残酷现实、对女性的种种歧视和偏见,还有新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穿书先知,在女尊 社会 。

与张若昀主演的电视剧《庆余年》男主角穿越进自己小说中的剧情设定相似,《传闻中的陈芊芊》里的七流编剧陈小千,一不小心卡进了她自己写的剧本里,化身自己笔下的恶毒女配陈芊芊。

虚幻的世界有两座城,性别观天差地别,玄虎城男尊女卑,花垣城女尊男卑。陈芊芊这个花垣城的三公主,以洞悉全局的视野与始终存于心的善良,一举扭转乾坤,从原本人神共厌的“炮灰”女配角变成女主角,并与玄虎城的少城主韩烁,携手化解两城的战争和性别观念冲突,且二人终成挚爱。

有人不喜这个故事,无非是因为论立意、论主题,《传闻中的陈芊芊》都没有相对宏大的格局。没有家国大义的热血澎湃,只有风花雪月的唯美浪漫——

架空的 历史 背景下,且看男女主角从情之懵懂到你侬我侬, 沉迷于甜蜜的爱情幻境无法自拔。于灵魂深处,这不过就是一部高甜的古装甜宠剧罢了。

最初,我也曾以为《传闻中的陈芊芊》是一部“大女主剧”,期待陈芊芊在以女性话语为主体的时空凭借自己的才能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期待她一个人在困难重重下独立地“打怪升级”完成自己的女性奋斗史。但回想全剧,却发现原本站在上帝视角的陈芊芊,没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棋手”掌控全局。

即便她知晓所有人的命运、整个故事的走向,在为自己“逆天改命”的路上也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建树”,大多数时候,只为保命活到“剧终”的她,依赖的是主角光环和编剧所赋予的“金手指”,化险为夷、步步为赢不过是“误打误撞”和“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然还有全程“恋爱脑”的韩烁鼎力相助。

抛开男女主角的爱情高甜,《传闻中的陈芊芊》实难算得上精工细作——

所谓的宫斗、权斗均无技术含量,血雨腥风的夺嫡、篡位之争也幼稚得像“过家家”一样儿戏,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花垣城全无“国之将亡”的紧迫感,君王与政敌、公主与臣民……前一秒还“非你死便是我亡”,下一秒就握手言和、皆大欢喜,玩闹得令人难以置信。

同为架空 历史 的穿越剧,《庆余年》不仅男女主角血肉丰满,对配角的塑造也是灵动的、立体的。赤诚热血的滕梓荆,爱妻护女的王启年,单纯善良的范思辙,以及一众名为反派却有人的层次感的长公主、庆帝、二皇子等角色,也都有人性的复杂一面。

反观《传闻中的陈芊芊》,一众配角沦为强化矛盾冲突、促进剧情发展的工具人——

骁勇善战的二郡主陈楚楚脸上写满了野心,所谓的存在感却是为对立而对立,智商堪忧,从头失败到尾;

为一个情字对陈芊芊肝脑涂地的裴恒,为爱而爱,凭借过人学识在女尊 社会 的花垣城安身立命,却不见任何功勋只见他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护花忠犬”;

花垣城主,看似洞悉一切成竹在胸,却是为偏袒而偏袒,屡次三番置家国子民于不顾,任由反派无限“作妖”……

只有皮相没有灵魂,以至于人设的单薄注定他们会被弱化自身的光彩。

而作为一部言情剧,《传闻中的陈芊芊》也没能出离俗套,钟情韩烁的迷妹陈楚楚,深爱陈芊芊的痴男裴恒,他们二人与男女主角构成的关系网,如同十几年前盛行于世的典型言情韩剧的配置——

男一号必有一个腹黑的女配喜欢,求之不得,便明里暗里不断给男女主角的恋情使绊儿;女一号也必有个爱之无怨无悔的男配,痴心等待、誓死追随。

尽管如此,《传闻中的陈芊芊》还是掳获了许多剧迷。

一是因为,架空了朝代与 历史 ,你无需用厚重的 历史 作为标准去衡量其情景、逻辑等细节是否贴合实际,反而可以宽容地关注其故事情节,更宽容地对待服道化的粗糙以及其他不足之处。

二是因为,剧中,台词逗趣、剧情欢脱,引人发笑的梗接连不断,完全让你忘记去纠结其背后是否有深刻寓意。

三是男女主角的人设清奇:原本娇纵任性的陈芊芊,被母亲看好欲委以重任,但其人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却意外人见人爱;本该狠辣无情的韩烁“一见公主误终身”变身宠妻狂魔,自行脑补对陈芊芊的爱,最后还舍身为爱牺牲。女主角的战斗力时强时弱、对 情感 后知后觉,男主角的非霸道总裁型暖男设定,这样的一对cp,想不磕都难。

最重要的一点,是《传闻中的陈芊芊》对男尊女卑这一状态的易位书写。陈小千于剧本中构建的花垣城,利用一个女尊为上的无厘头 社会 体系,形成与玄虎城完全颠倒的反差萌,用虚构的男女地位的不平衡达成戏剧效果,戳中现实里女性的痛点也营造出笑点——

花垣城男子的境遇如斯:生不出女儿,丈夫便是罪魁祸首,不仅要被妻子言语歧视还会打骂:“又是男孩,你这是要绝我们家的后!”;

谨记《男德》,没有上公立学校的机会,也很难进入仕途为朝做官;

他们地位低下,实现阶层跨越的途径只有“嫁”个好人家,但如果不称妻子心意随时都会被休;

若是穿着暴露不慎被人轻薄,也是由于他们自己不知检点……

令人熟悉的场景与论调,十分精准地调侃了古代男权 社会 乃至今天一些地方仍存在的重男轻女之现实。

很多人认为,《传闻中的陈芊芊》名为追求男女平等,内核却有过度强调女性权利之嫌,我觉得非也。

陈芊芊与韩烁后期一起来到玄虎城,看到了与花垣城截然相反的另一番天地:女性不愿婚配,越来越多的女性愿与夫君和离;城主夫人曾代父从军助夫君获得至上权力,能力在丈夫之上,却在婚后安心在家相夫教子,然而她和许多玄虎城的女性一样,也欲重新找回自己……

简单、直接地体现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性别不平等造成的 社会 症结。

其实,《传闻中的陈芊芊》言情为主、反讽为辅,重点仍是言说男欢女爱,不过是在闲暇时用一种浅尝辄止的方式,通过两个城邦的对比,戏谑、调侃我们的现实 社会 ,除性别平等这个话题,还涉及了冠姓权,以及女性的独立意识、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如何自己掌控命运等热点话题。

借陈芊芊的成长,她在这段“旅途”中,对爱情理念的领悟,以及重塑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输出她甚至是这部剧所表达的一种观念:

极端的男尊与女尊都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无论性别,每个人都应拥有相同的权利。

♦ “女子被结婚又被离婚”起诉民政局,女报评论:撤销“被结婚”不能总靠舆论倒逼

♦ 女报评论〡婚姻与生育都应是自由的

♦ 107岁老红军王定国因病在北京逝世,曾为女报题词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作者/钟玲

“揭开心口的伤疤还是挺痛的,写到这里我也挺解气的,今天先这样吧,明天再继续。”在李雨桐为看客铺设的这条叙事线中,薛之谦变成了典型渣男,高磊鑫成为了骗婚的渣女,而自己则是忍辱负重为爱付出一切又果断炸断青丝的大女主。李雨桐还在长文中提到的“隐隐知道薛之谦和L姓女星交往”,立即就有网友猜测L姓女星是娄艺潇,更有人猜测是李小璐,两人纷纷躺枪。这个故事能够引发风波,当然有旁证。12日,某小号转发李雨桐微博并说出与薛之谦的种种事迹,还暗讽薛之谦渣,“这个世界真的变成了纯粹只看人设了吗谁人设做得到位就站谁?有的人明明是渣但是要被做成是痴情好男人!有的人明明没有劈腿婚内出轨,就是因为前妻有心计人设做的坚强独立,这男的和现任就要被骂好多年被冤枉出轨小三!什么世道!”之前也有微博网友爆料李雨桐养了薛之谦几年,还骂高磊鑫。说当初薛之谦那么穷,高磊鑫要1000万分手费,薛之谦痛快同意了就立刻涨到2000万,现在薛之谦红了,不知道又用了什么勾魂术把薛之谦勾回去。

但故事到这里,完全是李雨桐个人的讲述与缺乏实质证据的爆料,其中任何细节的互相矛盾,都足以让看客的情绪走向不同的方向。不管李雨桐在叙事中有没有添油加醋,这都牵涉到最为关键的情节:薛之谦有没有骗财骗色?最关键的人设之疑:薛之谦是渣男,还是好男人?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李雨桐到底是网红,还是想红?这个故事到底是忍无可忍的发作,还是蓄谋已久的炒作?

薛之谦粉丝的炒作叙事:没证据、时间线混乱、故事造假、炒作新歌。在薛之谦发声之前,在粉丝们的叙事里,故事完全是另一副样子——一场蓄谋已久的炒作。

首先,爆料时间精准无比。正好卡在李雨桐将发新歌和薛之谦出国之间,此刻的薛之谦,无疑很难与团队第一时间做出应对,也就给了舆论发酵的时间。而对于李雨桐来说,这当然是最好的新歌预热。随后,营销号纷纷出手带节奏。在薛之谦回应缺席的情况下,营销大号已经一边倒力挺李雨桐,将薛之谦贬为渣男。

第二,李雨桐的故事造假。有网友查到李雨桐与前经纪公司解约的官司里,判决书里明确提到,李雨桐只是在薛之谦网店里担任模特,薛之谦作为老板,每个月支付报酬,并非她所自称的合伙人。

第三,没有证据、爆料时间线混乱。

第四,质疑李雨桐的人设。

有网民质疑,当初和薛之谦火锅店的合伙人有一腿,在薛之谦离婚前还有个韩国男朋友。但这种质疑,很快又遭到了李雨桐朋友的反击。网红张大奕回复:“这个韩国男朋友,是umi和薛分手很久后谈的男朋友,我们都知道的。”湾湾则反击道:“怎么招,分手了都2年了还不能之后找男朋友?奇怪。”

无论如何,在薛之谦正式回应之前,故事发展到这里,犹如一部悬疑片进入了中段,一切都陷入了僵局:只有说法,没有真相。薛之谦会不会从此又陷入低谷?事业崩塌?

冯小刚说公众人物只能“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引起了网友的争议。不少人认为,这个观点太过悲观和消极,甚至有人表示怀疑冯导的人品是否靠谱。对此,冯导本人并没有作出回应,也没有发表意见。但是,从网友评论来看,对于这句话的看法还是有分歧的。一些网友觉得冯导是在暗示别人要小心做人,不要随便招惹是非;而另一部分则认为冯导只是想提醒公众人物说话注意分寸,不要惹祸上身。总而言之,不管如何看待这条言论,都无法否认其本身存在一定道理。冯小刚的这句话引起了许多网友的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在嘲讽公众人物,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句玩笑。不管怎么样,都引起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那么,对于冯小刚所说的“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1 该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2 我们应该听什么样的话来度过人生中的每一天?3 关于自己的言行是否要被别人评价的思考。4 结束语: 总之就是两句话,第一句,你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和行为;第二句,只能做你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评论。所以说,当我们遇到别人对我们进行一些无礼的语言时,不要生气,记住下面这些话:1、我知道,但没有必要。2、这不是事实,请勿传播。3、抱歉,但是如果你觉得它很有趣,可以分享给朋友们看。冯小刚的这句话引起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这只是他对公众人物的一个不切实际的偏见;也有人觉得冯导说得很有道理,认为公众人物只能“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是正确的观点。那么,冯导到底是否真的如此呢?我认为,冯导应该是出于某种原因才说出这样的话来的。从冯导所处的环境来看,他可能并不是很赞同这种言论。众所周知,冯导在**行业里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声誉,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公开表示过自己支持或者反对某些行为。

这表明冯导对于公众人物的看法还是相对保守的。而冯导本人又是一位非常严肃认真、富有责任心的人,他很少会发表这样过于刺激观众眼球的话。因此,冯导说这话背后肯定还有其他原因。也许他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如果民众们能够通过冯导所说的这些方法来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就能让他们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就必须学会克制自己,而不是像冯小刚那样说教式地威胁他人。因为这样只会让人们更害怕你,而且也不会让大家都相信你是真正勇敢的人。

谢孟伟在一次直播当中表示自己差一点就参演了吴京的《战狼》**,而且还表示两个人一起吃了饭。最终由于档期的问题所以没有达成合作的关系,为此表示非常的遗憾。然而这件事情在网络上发酵之后就变成了谢孟伟拒演《战狼2》,并且吴京开着大奔请谢孟伟吃饭。这个消息传出去了以后许多网友都开始在网络上攻击谢孟伟,并且觉得还好谢孟伟没有出演,否则的话就会拖累整个剧组。

颠倒事情的黑白

了解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大家就会觉得谢孟伟确实非常的无辜,因为他只是在网络上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件事情,然而在媒体的搬运之下就变成了自己高傲的拒绝吴京。当这件事情在网络上引起了更多人关注的时候谢孟伟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就发布了一则视频澄清这件事情,并且怒怼了无良的媒体。

扭曲事件的真相

谢孟伟表示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消息以后都开始怀疑人生了,因为自己的原话根本就不是这样说的。谢孟伟对于这些媒体的报道进行了否认,而且还直接批评这些媒体不敬业不播放原视频,也不播放原声音,完全就是在颠倒黑白吸引大家的关注。当初谢孟伟在直播里面到底说了什么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有关媒体再怎么颠倒黑白也没有办法扭曲事情的真相。

媒体的搬运

由此可见这些无良的媒体确实给这些工作人物带来了很多的影响,而且受到无良媒体影响的绝对不仅仅只是这一个人。就是因为无良媒体的随意搬运网络上的环境再次变得非常的混乱,到处都是吵架的现象,这件事情也应该适可而止了,毕竟本身就是媒体的随意搬运,与演员本身没有任何的关系。

1舆情的发生期

这个阶段由于没有形成集聚,可以配备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展开全网舆情监测,帮助准确且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部分舆情信息可能形成关注效应,就可以从源头上加以干预,一方面既可以主动引导舆论,促使舆论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联系删除、举报投诉、法律维权等方式防止危机爆发。

2舆情的发展期

发展期与发生期的应对处置方法类似,都需要提前的介入,防止网络舆情发展成为网络公关危机,在此就不作过多介绍。

3舆情的高潮期

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引发了广泛关注,公共舆论的压力骤增,关键是要借助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力量对舆论的关注焦点、网络情感、发展演变趋势等进行分析,以解决舆论核心诉求为主,并根据网民的情感采取相应安抚措施。与此同时,也需要将现实处置层面和媒体传播层面的共同执行,充分做到公开透明,防止谣言及传闻满天飞,致使舆情恶化。

4舆情的震荡期

在这个阶段亦可参照高潮期的处置方法,分析舆论引导舆论,给舆论降温。

5舆情的回落期

在这个阶段网民和媒体已经逐渐忘却,但是一方面为了防范于未然,另一方面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都要求借助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力量对舆情进行持续的跟踪,防止危机的“死灰复燃”以及其他衍生危机的发生。此外,亦可借助其舆情分析结果可视化的图表、报告等,供分享、决策参考。

   关于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总结

 在舆情发生后,结合网上态势和传播情况,对舆情整体和发展趋势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判断,是解决舆情事件的重要参考。我为大家整理关于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总结相关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总结一

 (一)研判预警

 对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及时上报,迅速调查核实,积极沟通。

 一是发现舆情后,立即向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关领导报告,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生的新情况。紧急情况下,可电话口头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快速报送书面信息。在重大舆情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二是涉事各方加强内外部沟通,迅速组织调查,核查事实,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是强化正面引导。一方面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等不同形式及时回复,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真相,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畅通信息公开渠道,依托微信群,政务网等平台,积极进行正面宣传,主动发布工作动态、工作亮点和各类先进典型等方面信息,让公众更多地了解真实情况。

 四是对不实贴文,即刻函告相关网站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控,消除负面影响。同时,可邀请主流媒体采访,正面回应网民关切。

 (三)分类处置(不同舆论情况采用不同方法)

 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舆情,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分类处置:

 一是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相关单位、科室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各单位负责人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发现当日内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

 二是属于对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三是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网民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并商请监察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四是属对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及时致谢肯定,及时梳理归纳,积极采纳建议,要并按要求予以回复落实效果。

 (四)动态跟踪,事情协调督导

 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防止舆情危机再发生;对其他相关事情跟踪协调督导落实完成。

 (五)总结反思

 在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各类媒体的能力,并对造成这一事件相关人员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总结二

 从字面意思看,舆情即“舆论的情况”,是公众对客体事物的“意见、建议、情绪”的集中体现,也可视为“民意”。在西方国家,“public opinion”(公共意见)的表述与我国的舆论、舆情意义相近。网络舆情,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上的舆情”。

 一般来说,网上舆情会经历起源、发酵、平息三个大阶段,涉事部门需结合网上舆情发展态势,进行精准研判,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处置应对措施,以达到平息舆情的目的。无论是金融、环保、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部门,还是公检法等政法部门,在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处置应对和舆论引导等四个方面具有一些共性。

 二、舆情监测预警

 舆情监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负责网上舆情工作的部门应采用多种舆情监测工具对全网信息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各类苗头性、倾向性敏感信息,并向涉事单位和部门发出预警。在发现舆情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往往能够将舆情风险降至最低,有效防止舆情进一步发酵升级。

 监测模式

 一般来说,舆情监测多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各类舆情监测系统由于技术和数据库的限制,均存在一定不足,结合利用人工主动网上巡查监测,能够有效的查缺补漏,防止舆情漏报、缺报。

 监测工具:主流监测软件,一类是人民网等媒体搭建的舆情监测平台,突出优点是可以提供媒体宣传服务;还有一类是湖南蚁坊、新浪舆情通、北京清博舆情等商业舆情监测软件,此类软件在数据库、监测技术、使用方法各有优劣,可以搭配使用。

 监测对象:当事人、网络大V、意见领袖、自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及相关政府部门、涉事单位。

 监测范围: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媒介;门户网站、贴吧、论坛等;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知乎、各类新闻APP等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抖音、快手、梨视频等头部短视频平台;个别境外媒体,YouTube、推特、INS等境外平台。

 预警模式

 人工预警:由舆情监测值班人员向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涉事单位进行预警。

 机器预警:由监测软件发出预警,此类预警方式多采取短信、邮件、微信、APP推送的方式。受限于技术原因,会出现预警不及时的情况。

 三、舆情分析研判

 舆情分析研判是开展舆情处置应对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舆情发生后,结合网上态势和传播情况,对舆情整体和发展趋势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判断,是解决舆情事件的重要参考。另外,单就“舆情”的字面意思来说并无褒贬之分,舆情反映的是舆论对某一事件的态度。一般进行舆情分析研判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始发情形:舆情事件的首发平台对舆情发酵的程度有很大影响。网上舆情一般有这几种情况:一是网民求助。网民在各类社交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发布举报贴文,意图引发舆论关注。此类情况占比较大,除非被举报的事件特别恶劣(如未成年女孩受侵害而凶手逍遥法外),在没有权威媒体或者网络大V跟进的情况下,几乎很难形成舆情事件。

 二是自媒体炒作。多数自媒体会同时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今日头条、各类新闻APP进行运营,发布稿件。一些自媒体为了利益配合当事人炒作一些案件,这种情况取决于自媒体的影响力有多大。粉丝多、关注高的自媒体或会推高舆情态势。

 三是主流媒体监督报道。按照媒体影响力,一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澎湃新闻、新京报等有影响力的媒体关注的事件会迅速成为全国热点。而省市级媒体的监督报道,多数情况下会在本区域内形成热点。需要注意的是,新浪、腾讯、凤凰、网易等商业媒体虽然无法进行采访,但其平台优势明显,转发媒体报道会推高网上关注度。

 敏感因素:判断一个舆情是否会发酵升级成全网关注热点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这个舆情事件是否有引发网民“共情”的敏感因素。一个舆情事件的具体情况基本上能决定其炒作的范围和关注度有多大多高。一般来说,老人、妇女、孩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受到不法侵害、不公正待遇的事件,和涉及教师、医生、警察、军人等敏感群体的事件网上关注度较高。

 传播情况:对媒体报道、传播路径、传播平台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够更好地判断舆情热度。如果某个舆情事件被多家媒体同时转载报道、多个自媒体深度挖掘跟进,往往会形成舆论热点。

 舆论反应:媒体态度、网民评论是把握公众舆论对某一事件的情感态度的重要参考。网上评论基本上能够真实反映网民态度,在进行舆情处置应对工作时必须充分分析网民在各类平台上发表的评论。可以从媒体和网民对某一事件整体情绪,对涉事部门态度来判断舆情形势。

 风险等级:通过对舆情事件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后,可以引入一个舆情风险等级的概念。如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或者一级、二级、三级,结合舆情风险等级科学制定对应的处置应对措施。

 上级态度:一些舆情事件也许在网上引发的舆论关注度不高,但上级部门重视程度高,也给舆情处置应对工作提出一些要求。

 四、舆情处置应对

 在对舆情事件有了清楚的认识后,基于网上舆论态势,舆情处置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处置应对工作。

 舆情信息上报:及时将网上舆情线索及研判意见整理成正式“舆情产品”后(如舆情日报、舆情专报)报主管领导,这是舆情工作部门的基本职责,也有助于单位领导对相关舆情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帮助领导做好决策工作。另外,在舆情上报工作中可以不断总结经验,开发不同类型的舆情产品,为领导提供更加丰富的互联网舆情信息参阅服务。

 预警涉事部门:网上舆情的管控基本上采取“线上舆情,线下处置”的策略,只有切实解决网民或者媒体反映、关心的实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上舆情。在发生舆情后,第一时间预警实体部门,开展自查工作,看是否有工作纰漏,梳理风险点。若实体部门确实存在工作失误,不包庇不护短,该解决的解决,该追责的追责,积极回应网上舆论关切;若实体工作并无失误,当事人“无事生非、造谣生事”,可以积极发声,果断回应,以正视听。

 当事人工作:在重大敏感案事件和突发案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中,必须严防出现“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会迅速激化矛盾,造成事态升级。以政法系统为例,舆情事件中的当事人往往“怨念较深”,在妥善做好实体工作的同时,注意做好当事人的稳控工作,防止其持续炒作,能够尽快平息网上舆情。在当前的舆论环境里,“封堵删”是最低级的管控手段,容易刺激网民情绪,引发次生舆情。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切忌“不处置问题,而去处置提出问题的人”。

 媒体沟通:这里的媒体指的是官方媒体,即各级新闻单位。由于具有舆论监督职能和天然公信力,媒体报道是舆情发酵升级的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积极做好媒体管控工作可以让舆情迅速降温,甚至纾解消散。媒体管控不是给媒体施压,简单地要去媒体“撤稿、不报道”,而是在一定限度内和媒体“做朋友”,加强联系,积极回应媒体关切。但对于恶意炒作的“不良媒体”,在必要时可以请求媒体管理部门进行管控。

 舆情回应:有效的舆情回应,能够迅速纾解舆论质疑。舆情回应的时机把握很重要,舆情回应的内容要有水平。在舆情升级的初期,舆情回应讲究“快”,迅速回应舆论关切,让网民看到一个积极处置的“态度”,从而占据舆论主动权。舆情发酵升级后,舆情回应讲究“详尽”,积极回应网民的各类质疑,不在舆论场上失声,争夺舆论阵地。舆情回应工作应以涉事部门为回应主体,必要时由上级单位发声。

 协同处置:在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敏感舆情时,往往需要借助其他部门的力量共同处置。如上级单位舆情处置部门可以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调动更多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管控;宣传部门、网信部门可以联系官方媒体、商业媒体,管控网络谣言。

 五、舆论引导

 狭义上看,舆论引导是舆情处置应对的一个具体措施,如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也是舆论引导。但在广义上,舆论引导的内涵更为丰富,包括舆论阵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正面宣传和形象修复等各个方面。舆论引导不是在发生舆情事件后才进行的,而是常态化的工作,通过舆论引导在网上营造积极正面的形象,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

 加强正面宣传:围绕重点工作、重要节点,主动设置议题、组织策划,开展宣传工作,持续在舆论场上发出正面声音。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在当前的传播格局下,自宣阵地的作用尤为突出,也是各单位、各部门倍加重视的宣传平台。通过自宣平台开展宣传,不用“假他人之手”,往往更直观有效。当前,主流的措施是通过开设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抖音号等各类新媒体平台账号,利用本单位的政务新媒体进行工作宣传、回应舆论关切,甚至是走“网上群众路线”。因此,需要切实提高政务新媒体的运营能力和运营水平。

 网评员队伍建设。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网评员就是网民口中的“水军”。在一些舆情事件中,网评员能够通过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上留言、发文、控评的方式影响网民情感态度和舆论走向,挤压各类谣言的传播空间。目前,各个单位的网评员队伍基本上都存在组织松散、舆情素养低、引导能力弱等各种问题,且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在经费和组织上缺乏必要的支持。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一要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舆情素养高、引导能力强的网上“战队”,同时积极培育、扶持本单位、本系统的网络大V;二要完善各类制度保障,如给予一定奖励,定期组织各类培训等,让网评员工作有法可办、有章可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6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