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当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舆情当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第1张

舆情六大要素的作用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网络舆情:六大要素: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网络舆情六大要素的作用1、有利于体察民情因为网络平台具有互动性,经常有很多网有根据某一个话题展开激烈讨论,而这一现象正好便于政府收集社情民意,充分了解老百姓的想法。2、有利于推动民主建设因为一些改革措施越来越深刻地触及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绝大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要求和愿望,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意志。有效地掌握这些网络舆情,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心国民主建设的重要环节。3、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宣传部门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准确分析发帖人思想动态,制定适应行之有效的宣传计划,选取喜闻乐见的宣传内容,采用贴近年轻人生活习惯的宣传方法,引导他们的思想向着正确的方向变化,他们的思想向着正确的方向变化,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形成虚拟网络中积极的网络文化,也有助于在现实世界中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网络舆情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传统舆论没有的新特征,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每一个参与信息传播的人的主体性被无限放大,虚拟网络世界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上就是网络舆情六大要素的作用的全部内容了,相信大家阅读过后对网络舆情应该有了基础的了解了,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到大家。

首先,明确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的语言把握。网络语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有自己特有的一套语言方式;大学生比较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也有其特点。因此,在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中,应该使用符合大学生接受习惯的,同时具有网络语言特点的语言进行引导。网络语言往往简洁明了、直观具体,复杂的含义用简单符号组合就可以表达清楚,同时网络语言有适度放弃词汇本义、在使用中尽可能地对传统语言做出偏离的倾向,语言的表现力很强。这种特点是与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的情况是相适应的。大学生在语言接受习惯上,反感说教式、灌输式的交流,认同与他们平等交流的语言方式。因此在网络舆论引导上,使用的语言方式应该首先是契合网络语言特征的,否则会显得与普通网民的话语格格不入,在形式上就遭到大学生的反感;其次,网络舆论引导中,很忌讳直接将理论灌输、说教用在网络中,应该调整角度,以大学生网友的身份,用亲切交流、友好相处的语言方式展开潜移默化的网络舆论引导;有时平等而激烈的争辩、尖刻但在理的讽刺反而会赢得大家的好感,这也是网络传播带来的人文精神普及之后的结果。只有契合网络特点、符合大学生接受习惯的语言方式,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是在开展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必须要把握好的。

2大学生网络舆论心理特点的把握。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是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认同并接纳尊重大学生思想、情感、态度等的行为和意见。把握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心理特点,对于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3大学生网上与网下行为反差的把握。调查发现,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性格、行为、思想表达,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吻合,呈现出某种反差。比如,平时腼腆内向的大学生,有可能在网上表现得率直冲动,敢想敢说;网上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不一定会落实在现实生活和实际行动当中,等等。这样的反差的确对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也说明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情绪、思想容纳弹性比现实生活中要高一些,这为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时机和度的把握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主要方式

舆论引导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舆论形态有针对性展开。研究表明,舆论形态主要有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以及作为舆论畸变的形态——流言等主要类型。网络舆论的主要类型与传统形态的舆论类型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不同类型舆论的引导方式是不同的。针对讯息形态的舆论,由于其强度相对较弱,发展方向也不十分明确,此时的适时引导有效性较强。观念形态的舆论则不同,如果被接受,有可能进一步内化为舆论的深层结构——信念;为公众及时提供符合一般社会规范的参照系,或改变公众已有的参照系,是媒介影响观念形态舆论的主要方式。艺术形态的舆论带有较多的情感色彩,观念的表达是间接的,这种舆论形态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威胁是“舆论共振”,即在一个短时期内,社会中相当多的公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件作品上,只有一种几乎一致的评价能够流通,不同意见很难有立足之地。对于这种形态的主要引导方式是舆论分流,既发表流行的评价意见,又有意多发表一些其他评价意见,使得过于集中的舆论得以分流,形成正常的舆论不一律的自然状态,在此基础上逐渐使得主旋律评价意见居于主导地位。流言是没有确切来源的在公众中流传的消息,主要是由于信息供给不能满足需求造成的,流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严重。及时、充分满足信息需求,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可以有效消除流言。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主要有说服和议程设置等,这也是基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特点和舆论引导的一般原理得出的结论。说服是通过传递视听信息有意识地对接受者的行为施加影响,按信息发出者的要求使对象自愿地改变态度或行为。说服总是从对象的特点、需求出发展开的,具有较强的理性思辨色彩。大学生较高的文化素养、总体理性的网络舆论行为特点为说服方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议程设置是媒介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将媒介报道和其他内容总体上作为一种传播形势和氛围,那么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它们会无形中给公众议程带来某种观念或新的议题,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强大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的议程设置,主要目的是形成多个网络舆论的兴奋点,在设置过程中慢慢引导网络舆论改变原有状态,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由于网络舆论参与性、互动性很强,议程设置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可能性,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舆论自由度较大,如果议程设置不当,造成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展开的议程设置招致反感,网络使用者会转移空间展开网络舆论行为,使得议程设置的效果适得其反。因此,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在使用议程设置方式时,一定要有时机和度的准确把握,用适当的方式展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努力通过网内外的引导促进大学生实现网络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真实性的统一,帮助大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网络舆论

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除了在网上开展针对性的引导之外,通过规范上网方式、完善网络管理制度也是引导网络舆论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大学生网络世界的管理、规范和约束,除了道德约束之外,制定完善的网站管理制度等,都是有效的约束制度。这些制度的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大学生网络虚拟性存在与现实生活真实性的统一,促使他们对自己的网络舆论行为负责,认真对待实际上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一部分的网络世界。

促进大学生主体实现网络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真实性的统一,还应该适当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网上和网下的行为反差现象进行引导。保持网络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真实性的统一,是锻造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需要。

网络舆论引导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生活在网络环境影响之中的当代大学生,在拥有比前辈更多的资源条件和资讯选择空间的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的成长环境。面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不断兴盛,在看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环境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有利影响,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发展趋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并以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资料参考:乐思网络舆情监测之舆情引导

  舆论,就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①所谓“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 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②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发展,民众话语意识不断增强,表达方式更加多元,社会舆论开始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状态,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舆论场”。

现阶段,我国主要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两大“舆论场”。官方舆论场是依托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新闻发布机制构建起的,旨在宣传和解释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场,反映官方(政府)意志。民间舆论场则是依托民众口耳相传,近来尤其是利用网络等手段,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进行民意表达、参与公众事务讨论而形成的舆论场,发出民众的声音。

官方舆论场的特点

1信息全面,消息权威,但信息发布环节是软肋

在各类事件中,官方掌握的信息数量多、质量高、相对全面,政府本应该充当介绍背景、发布信息、回应疑问等角色,其实质就是运用政府方面的信息优势消除不确定因素。但在实践中,一些政府部门往往采取“堵”的思维应对危机事件,不公开,不回应。权威性的权力机关不在第一时间出面讲真话实情,最容易造成信息在多级传播中的扭曲和衰变,更大的社会不稳定必然来临。③

2稳定先行,试图大事化小,实际操作中容易加剧对立情绪

在历次的事件中,政府方面都是将稳定放在重要甚至首要地位,并且在舆论引导方面往往呈现转移事件焦点、回避关键节点的倾向,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郭美美事件”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表声明称,中国红十字会没有“红十字商会”机构,更没有“郭美美”其人。此举想通过划清界限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避免遭受舆论声讨。但实际效果大相径庭,红十字会的信誉大幅下挫。

3维护大局,谨慎发言,双重身份易让官方公信力受损

政府在事件中的地位是十分微妙、尴尬的。一方面,作为舆论的卷入者,需要回应来自各方的疑问甚至责难,又因为其政府立场,在回应上需遵循一定程序,回应的分寸尺度都需把握;另一方面,作为舆论的引导和平息者,需要在已经卷入其中的情况下进行危机处理,其客观公正性难免会受到质疑,既要身临其境,又要隔岸观火。民众对政府应对姿态的不满,归根结底是政府在舆论中的双重身份引发的信任危机。

官方舆论场实际上是存在诸多矛盾的:第一是信息质和量的充足与信息发布中是否发布、发布时机和选择性取舍之间的矛盾;第二是民众期望通过“弄出动静”解决问题与政府希望压制负面消息,在稳定前提下化解危机的矛盾;第三是作为舆论参与者必须发声表态与作为舆论平息者必须判断孰是孰非的矛盾。这三大矛盾促成了官方舆论场的特点并左右着其发展演进。

民间舆论场的特点

民间舆论场近来表现突出,尤其是借助社交网络等平台,频频发声,形成气候,倒逼改革,民众话语意识和话语权不断增强,这是促成两个舆论场交互沟通的前提。民间舆论场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情绪敏感复杂,舆论生成发酵路径成型

近来频频爆发的热点舆情事件引爆点越来越小,舆论爆发门槛越来越低,参与其中的民众情绪更为激进、复杂。网络舆论的生成发酵机制业已成型,基本遵循以下规律:传统媒体报道或网友爆料(微博异军突起)——网友讨论(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意见领袖”作用突出)——媒体跟进呼应、挖掘新的事实(新老媒体互动)——有关部门应对——再掀波澜(假如应对不当)——再次应对——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解(流行语、视频等娱乐化的尾巴长期流传)。④

2利益诉求明确,网络集群效应明显

舆论场的特点会随着舆论主体的认知、背景的变化而发展,现阶段民间舆论场相较以往开始从片面、分散、妥协向全面、集群、明确过渡,民众诉求更加明确、集群效应更加明显。以“乌坎村事件”为例,民众明确提出五点要求;民众也改变了以往“单独作战”的方式,形成网络集群,即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为特征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⑤使事件关注度上升,影响力增强。

3意见领袖辈出,舆论热度更高,影响更深远

在网络普及之前,在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互动过程中,前者往往处于劣势;而今天,微博平台聚集了众多粉丝过百万的新意见阶层,使舆论持续时间更长,舆论热度更高,影响更深远。意见领袖的参与,往往能够形成对现实的反思,促使社会良性有序发展,我们也更应该正视民间舆论场,从中触摸到社会跳动的脉搏。

综观民间舆论场的特点,也存在一些矛盾:第一是合理诉求需要理性表达与情绪高涨敏感致使表达方式激进的矛盾;第二是网络集群、蝴蝶效应让网络舆情更加复杂难以应对,选择性接触、记忆、理解加剧了与政府的情感对立,官民舆论场桥梁被隔断;第三是民众诉求的片面性,即单纯维护自身利益的直接目的与意见领袖关注的作用现实倒逼改革的根本目的之间的矛盾。

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

笔者认为,要打通两个舆论场,增强官民舆论场的互动,有两个重点:一是两大舆论场主体(政府和民间)要尽量缓和舆论场内部矛盾,这尤其需要政府的努力;二是两个舆论平台(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应发挥对两大舆论场的兼容、润滑和减压作用。

1政府的积极作用

在打通两个舆论场时,显然政府应该承担更重的责任。只要政府放下高姿态,恪尽职守,积极作为,两个舆论场就会有更多的重合。就政府而言,在与民众互动时必须恪守“三贴近”原则,强化针对性、保证时效性、坚持贴近性,并努力缓和官民之间的矛盾。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在事件认定上遵循从基本事实到价值判断的顺序,第一时间将事件全部的客观事实呈现给民众,并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舆论引导。摒弃突发事件初期对信息的封锁,从民众的立场角度应对舆论压力。

二是辩证看待稳定问题。民众有诉求不怕,为了诉求“闹出动静”不怕,解决好、维护好民众的利益,让他们觉得公平正义就能化矛盾为和谐。政府应该主动反思,民众激进表达的背后根源,往往是诉求通过正常途径得不到基本满足。

三是处理好舆论参与者和舆论裁判者两个身份的变换,及时发布信息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倾听主流民意,欢迎民众献计献策是保障人民的表达权、参与权;身处舆论风口浪尖,要有胸怀接受民众监督,“要创造条件让民众批评政府”,这是保障人民的监督权。

四是政府需要通过与意见领袖的互动来增进与民众的联系,在做好常规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关注“网络统战”,联合新舆论阶层,通过“两级传播”将政府声音更好地传达给民众,缓解对立情绪。

2媒体的积极作用

在官民舆论场互动中,媒体作用的发挥十分关键。

一是媒体要做两个舆论场的“传声筒”,求同解异。媒体应该在信息的有效传达传播上有所作为,消除信息盲点;对于官民舆论场的分歧点不回避,缓解对立情绪,扩大和巩固已有共识,推动两个舆论场重合。

二是媒体也应该注重把关和反馈。所谓把关,不是封锁消息、不是片面报道,而是要通过新闻报道使局势朝着有利于捍卫群众利益、有利于问题解决、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推进。

三是媒体也要做好社会的润滑剂,平衡两个舆论场的声音。媒体有义务也有能力扮演好“润滑剂”的角色,既要从政府立场出发,指导实践,也要从群众立场出发,反映民情民意。

四是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还应该做社会的“减压阀”,通过释放压力将大危机化解为小事件,大摩擦分解为小问题。媒体可以未雨绸缪,提前设置议程,让压力逐步发散,避免情绪累积集中爆发。

注释:

①陈力丹:《推敲“舆论”概念》[J],《采写编》,2003年第3期

②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6页

③陈力丹:《虚拟舆论场:政府怎样发挥主场优势》[J],《人民论坛》,2011年第22期

④单学刚等:《网络舆情:自媒体的“蝴蝶效应”》[J],《网络传播》,2011年第8期

⑤杜骏飞 魏娟:《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单从事件的角度来看,分析网络舆情可以从事件的来源、发酵时间、传播路径、关注媒体、热点地域、传播情感、演变发展趋势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而站在技术层面来看,分析网络舆情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周期性分析法

所谓“周期性分析法”,操作上非常简单,就是把一个指标的观察时间拉长,看它是否有周期变化规律。

通常舆情事件的发展周期:酝酿发展期——高涨期——衰退期——回落期,此外如果舆情在回落后出现回升便增加:反弹期——沉淀(回落期)

根据舆情走势可判断舆情事件所处阶段,从而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2结构分析法

通过分析和确立事物(或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进而认识事物(或系统)整体特性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

可通过询问某一要素(舆情数据异常高或低)与其他要素产生不同的原因可通过“为什么”询问法,来找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3分层分析法

将收集来的数据按来源、性质等加以分类,将性质相同、在同条件下的数据归在一起,从而将总体分为若干层次,分别加以研究。

我们将分层分析应用为数据搜集与存储、数据分析和决策(舆情预警)支持三个模块。

而该数据分析法运用到舆情分析上来,主要可通过对传播话题的数量依次分布,分析出网络上对某一舆情事件的重点关注以及需要重点处理应对的舆论。

4矩阵分析法

我们常见的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就是典型的矩阵分析法。

以SWOT分析法为例:

1优势分析:舆情事件种对自身有利的积极正面的网络情感偏向苗头存在;舆情事件高发地与自身资源优势形成的有礼应对环境;技术及政策支持等。

2劣势分析:互联网冗杂的信息使得不能对舆情产生的原因和首发进行有效分析和辨识,从而导致未能对舆情进行有效疏导。

3机会分析:国民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逐步提升;国家的强化引导;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和传播进行分类分析和归纳总结,即可得出有效的处理方法,用以指导具体的舆情应对,并提供决策依据。

4威胁分析: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和音频平台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互动和社交渠道,视频和音频平台发酵的舆论事件越来越多。音视频发展迅速,信息载体多样化,增加监控难度。

5标签分析法

在这一应用上,较直接地展示后台设置,针对文章类型对信息进行文章标签化从而分出不同的舆情类型。

标签分析法在舆情分析上也是对敏感舆情类型的区分,从而有助于抓住重点问题,及时应对处理,也可根据主要问题的数据分布情况,预测舆情发展趋势。

以上内容由舆情监测公司识微科技整理提供。

网络舆情分析方法

一、网络调查方法

网络调查方法是将传统社会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移植到互联网上,即在互联网空间中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法在整个社会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社会学家莫泽(Moser)曾经提出“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使用问卷调查进行的”,在西方国家,问卷调查被广泛地应用于民意测验和社会问题研究。互联网空间虽然与传统社会空间具有诸多不同,但是,问卷调查的方法同样有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其中内涵的关系模式。

二、基于统计规则的模式识别方法

在基于统计规则的模式识别方面,谢海光通过统计分析某段时间内用户所关注信息点的相关记录,构建了互联网内容与舆情的热点/热度、重点/重度、焦点/焦度、敏点/敏度、频点/频度、拐点/拐度、难点/难度、疑点/疑度、黏点/黏度、散点/散度等10个分析模式和判据。

高嘉鑫应用统计原理归纳出5个将热门讨论确定为异常事件的相关规则和阈值,并将规则应用到BBS进行验证,得出异常事件监测成功率为100%,准确率为77%,60%异常事件在12小时内即发出通报,最快通报时间为1小时内。

三、基于内容挖掘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法

在基于内容挖掘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面,涉及较多与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研究子领域,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提取、预处理、文本表示、主题发现、意见挖掘与观点分析、倾向性分析等方面。其分析流程主要有三步,即信息提取(包括信息采集、结构化数据存储)、信息预处理(包括信息过滤、词法分析、句法分析、概念分析)和舆情分析(包括文本标示、主题发现、意见挖掘、倾向分析)。

文章内容部分摘选自《弥漫与消弭: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式与应对策略》-张伟,侵删

以上内容由舆情监测服务商识达科技整理提供。

请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读书心得来看,我觉得在当今互联网发达,信息爆炸,舆论事件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需要对“舆论”有些基本的规律认识。笔者本身是做媒体工作,故对传播学有一定的兴趣,而且我觉得很有必要学习,所以便研读了邹振东教授的《弱传播》一书,这是一部舆论世界的哲学,对舆论传播对非常透彻的洞悉,不敢说是真理,起码让我读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时不时地想起这本书的内容,想起那些书中所总结的规律,正因其所说的东西跟我们的生活、我们看到的事件密切相关。

舆论的定义

什么是舆论?简单说,舆论就是关注的表达和聚集。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但是因为现实世界太多太快太复杂,所以人们需要一个简化的模型来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模型是虚拟的,但是能够极大程度上影响现实世界,这个简化的模型就是舆论世界。

舆论与传播相关,但舆论是传播,传播不一定是舆论,传播的东西只有变成关注的聚集,才能进入舆论的世界。简单说,只有当许多人注意到某个帖子、某个视频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才具备影响现实世界的力量。

舆论的规律

弱定理

这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舆论世界中强弱颠倒, 现实世界中的强者是舆论世界中的弱者,现实世界中的弱者就是舆论世界中的强者。 因为舆论世界的统计性就是数人头,而现实中弱者的唯一优势也是最大优势就是人多。

现实中的老板们或许有钱有权有势,但舆论世界里往往是打工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现实世界中的强者只有和弱者建立连接才能取得存在的价值和道义的力量,强者对弱者的联系关键是表达“ 在乎”。 比如公安、医院、法院等强大的机构往往要在前面加上“人民”二字,所以从这个角度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城管”在舆论中不受待见,改成“人民城护”或许更好听。舆论做的往往是表面功夫。

情感律

舆论是不讲道理的。 无论在现实还是舆论中,情感才是真正的决策者,理性只是提供信息和辅助。人的情绪在跟理性的博弈中往往占上风,我们很难通过道理说服人,但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更容易传染,情感更容易达到产生共鸣。比如一个人冲你大喊大叫,狂躁的情绪就会刺激你的情绪,反映到网络社区中就是所谓的带节奏。同样的,我们也会被某些真挚的亲情或友情感动。书中提到,文字要晓之以理,视听要动之以情。

轻规则

现实中重要的东西,舆论世界中很重要,现实中不重要的东西,舆论世界里很重要。 轻的东西最好传播。 比如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洪荒少女”虽然只是拿了铜牌,但却收获了最大的关注度,成为了奥运娱乐化的代表。再比如说,现实中我们不会在意别人穿什么衣服,但在舆论中我们往往会对某些人的穿着品头论足。 所有暴露在表面的都是一种表达,都可能是一种舆论。鞋子、包是舆论,手表、香烟也是舆论,而胸前的红领巾更是舆论。

舆论世界在争夺关注时强者占优势,在争取认同时弱者占优势。“后浪”的科技生活更受关注,但是“牛马”的普通生活更受大众认同。不过,举重若轻时要避免把舆论变成一地鸡毛, 鸡毛可以短暂地飞上天,但掉下来的还是鸡毛。 应该学会“花粉式传播”,花粉与鸡毛一样轻,但花粉包含着有价值的信息,并可以和受体结合,进行繁衍。

自然界中也反映,山不好传播,石头不好传播,但是风和水很好传播。大家都知道风和水非常重要,但是对另外一些轻的东西相当鄙视,比如娱乐业,且不说游戏和动漫这些让人放松的东西,就连演艺工作都会受人轻视。世界上没有“戏子”这个职业,但有“戏子”这种侮辱。背后就是我们对一切娱乐价值的轻视。

因为我们对物质食粮特别重视营养,物质层面的思考逻辑延伸到精神层面,就觉得娱乐文化都是没有营养的东西,让人开心快乐有什么用,就是说 只有味道,没有营养。 借书中原话:“今天的中国的确有些尴尬。我们的科学技术落后,文化产业同样不发达。我们的精神土壤仍然贫瘠,精神富贵病又比比皆是。在古希腊,哲学和科学是与体育、美术、戏剧乃至娱乐业一起崛起的。物质生活中,人们需要吃喝,也需要拉撒;精神生活中,人们需要营养,也需要消遣。娱乐不仅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品,也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

娱乐需求是社会总需求不可或缺的一环。

说到吃,书中还提到“吃饭+舆论”,就是举重若轻。吃饭是最轻的舆论,也是最重的舆论,吃饭是人类最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础的人权。但在当今时代,吃饭已经司空见惯,在舆论世界里又轻得不得了,而吃饭一旦和重要的事情联系起来时,却最容易引发关注、制造转播,它是轻重转换最活跃的舆论素材。2021年底,西安疫情爆发,市民被隔离,买菜难、“我要吃饭”的舆论牵动着全国人的心。

次理论

舆论世界是主次颠倒的传播世界。在舆论世界里,分布着 主流舆论、次主流舆论、弱主流舆论、外主流舆论、逆主流舆论和反主流舆论等舆论形态 。在舆论形态的谱系中,主流舆论是最不活跃的舆论,次主流舆论是最活跃的舆论。

我们可以理解一下这几种舆论形态。舆论的受众分为“精英群体”、“权力组织”和“大众”。

还是拿吃饭(指一日三餐)举例,比如说,人不吃饭不行,这就是主流舆论,精英认可,大众接受、政府支持,但是能天天上新闻吗?不可能,除非世界疯了,所以它最不活跃。

自动驾驶汽车,精英认同有争议、政府支持有模糊、大众接受有分歧,所以它是次主流舆论。

美食属于弱主流舆论。美食尽管得到大众的认可,但政府一般不予背书、而精英群体也不推崇(精英个体可能推崇)。很难上头条,但是长期占有一席之地。我觉得“躺平”文化就属于这类舆论形态。

吃素是外主流舆论,精英群体不推崇(精英个体可能推崇),政府一般不支持,大众的少数派支持。

地沟油可以放心吃是反主流舆论。反主流和逆主流舆论有相似之处,即二者的方向都跟主流舆论背道而驰,区别在于对主流舆论的态度不同。逆主流舆论一般不挑衅主流舆论,只是与它相反而已,比如内卷文化。反主流舆论会挑战主流舆论的地位,并与它针锋相对,甚至想取而代之。反主流舆论一旦爆发,精英群体、权力组织往往会动员社会大众同仇敌忾,合力封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反主流舆论也未必是错误的、非正义的舆论。比如在两蒋时代的台湾,共产主义就是当时当地的反主流舆论,主张者是要被杀头的。

革命或变革时代,就是主流舆论与反主流舆论争夺关注和认同的时代。二者争夺的主要目标是大众,当反主流舆论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并赢得精英群体的支持时,就有可能改变权力组织本身(推翻或改选政府)。另外,次主流舆论也有可能上升为主流舆论。凡是主流舆论发生改变,都属于变革的时代。

舆论的次理论可以直接指导舆论战,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传播的密码——小小的叛逆。原因就是:小小的叛逆是次主流舆论,大大的叛逆是逆主流舆论,而百分之百的叛逆则是反主流舆论。

总的来说,舆论的属性就是弱者优势、情感强势、以轻为重、以次为主。

 

 

舆论的时间律

舆论始于关注,终于关注,舆论的时间就是关注的持续。时间不能储存,关注也不能储存。可以储存的是人类的记忆,人类的记忆要变成舆论,要通过内存把硬盘中的记忆调入到视窗。视窗是不能储存的,重新打开的视窗,就是新的视窗——新的关注。

所有的关注,都分配在各个时间段上,一天的关注就是24小时,一年的关注就是365天,关注不仅是数人头的战争,也是与时间的战争。

绝大部分舆论危机都是自然痊愈的,时间是舆论创伤最好的医生。一个舆论下不仅会被淹没在关注的大海里,而且会随时间的潮水一起退去。舆论风暴下的人们,只要扛过这段时间,不用做任何动作,舆论就会消失,因为在舆论世界里,天然就有其他关注要占领新的时间。

在乎是关注的最高级形式,舆论传播不能忽视节庆传播。最懂得节庆传播的群体是商人。现在大多传统节日、包括西方的节日都已经成为了消费的理由,马云更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商节——“双十一”!

除夕和春节,不仅调控社会关系,还改变空间关系,在除夕这一天,人们唯一的合适位置就是待在家里,即使远在天南地北,也要想办法回家过年。回到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回到家人身边,等到假期结束,再重新出发,让人们记得自己的家在哪里,根在哪里。这样的节日设置,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复原工程。

舆论运动的三定律

舆论的区隔律

一个事物要得到关注,就必须从庞大的不关注集合里逸出,如果不能游离出来,就会被不关注的“黑洞”吞噬。

这就诞生了舆论运动的第一规律,也叫舆论运动的发生律(舆论的区隔律):舆论的关注是在区隔中产生出来的。

有一个段子,美国总统新闻发言人宣布:“昨天我们枪杀了3000个伊拉克人,和1个骑单车的人。”所有的记者最关心的问题都是:“那个骑单车的人是谁?”

这是一个经典的寓言式的案例。从实际层面出发,最重要的当然是被枪杀的3000个伊拉克人,这可是3000条生命,但为什么媒体与舆论忽略了3000条生命,而把关注点落在1条生命(骑单车的人)上呢?

舆论运动的区隔律告诉我们:舆论关注的运动方向绝不是一个队伍,而是这个队伍“出列”(区隔)的人。

舆论的链接律

舆论运动的第二规律,就是舆论的链接律:如果A关注与B关注有链接联系,A关注与C关注有链接联系,则B关注与C关注也存在着链接联系,A关注、B关注和C关注属于拥有共同关注的同一个舆论,由此形成关注聚集。链接就是增加事件中引起话题的点。

人们常说的舆论炒作究竟是什么?

炒作不过是比喻说法。舆论炒作的本质就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不断人为地制造关注的链接点,从而实现关注的激增与延续。

为什么谣言比真相走得更快?因为真相还没有出来,谣言就在做填空题了,真相自然跑不赢谣言的传播。谣言总是耸人听闻、制造矛盾,而且谣言的链接点一定比真相多。舆论的热点往往就是真相扑朔迷离,结果悬而未决,过程大起大落,是非争论不休,立场针锋相对和价值见仁见智的事件。

有时候当事人及时回应,舆论为什么也不降反升?

每一次回应,都给原来的关注提供了新的链接点,理论上都是加大了关注。如果这些新的链接点放大关注之后,不能达到一锤定音的效果,那么,舆论当事人的反应就一个结果——进一步扩大对舆论的关注。

这一运动规律在新媒体中 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在标题里增加标签,地域上的、性别上的、身份上的、行业上的,还有最敏感的数字上的。

舆论的粒母律

生物界中最具有传播力的是病毒。舆论学可以从它的身上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如果要让制造病毒式传播,就必须让传播(传染)速度快于遗忘(康复)速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视觉细节,一朵黑色的花,一张有图案的手帕。

新舆论主体:服务器

书中重提了一下早已被遗忘的“范玮琪晒娃事件”,2015年9月3日,正值北京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没想到一个明星晒孩子照片的微博竟然可以形成舆论事件,这就是“范玮琪晒娃事件”。 阅兵、晒孩子照片、爱国···一个明星的私生活进入了宏大的主流舆论叙事场,一切就不那么简单了, 温馨的不再温馨,庄严的也不再庄严。

我觉得新浪的热搜榜确实让微博用户非常在意,哪怕榜单上的事件每天更换。幸好那些用户不是那么在意知乎平台的热搜,毕竟,发生某些灾难的时候,在知乎上的热度可能还不如某个游戏的更新。这或许比明星偶像天天上热搜更伤人?

 

不妨假设一下,假如新浪没有设定这个微博热推的小时榜,那么,看阅兵的人们可以继续看阅兵,晒孩子的也可以继续晒孩子。崇高的继续崇高,温馨的自在温馨,两个舆论场互不交集,两个生活场各得其所。

是谁改变了这一切?

答案是服务器,更准确的表示是服务器的算法语言。

舆论也害怕擦枪走火,人们有理性,可是服务器有理性吗?

在舆论的主体上,我们过去更多地考虑权力机关、“意见领袖”、新闻媒体、利益集团等,现在我们不得不考虑另一个“人”——服务器!它没有人格主体,却拥有可能比人格主体更大的权力。确切地说,它是一个虚拟的人格主体。它悄无声息地存在,偶尔显露峥嵘!

服务器表面上属于拥有者,理论上遵循程序设计者。它在程序上可控,但结果却不可控,而它最后的舆论效果更可能失控!

其实,人们早就被服务器所改变,微博、新闻客户端等自动生成的热门推荐、新闻,打开屏幕自动弹出的相关广告,都有一个服务器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每一个人。

直到“范玮琪事件”,如果我们不揭开它的面纱,人们仍然不能从那个FWQ(范玮琪),认出这个FWQ(服务器)。

人们一直担心,未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会如何改变世界。如今,“范玮琪事件”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启示:舆论已经进入一个服务器的时代。

结语

这篇文章就当做是我有关传播思想的一个梳理和复习,不准备发在社交平台上。在重温的过程中,再次感叹邹振东教授的分析和洞见。我作为一名读者,首先拥有了一个舆论和现实不同的世界观、再来是认识到舆论世界的弱定理、情感律、轻规则、次理论、时间律,舆论运动的区隔律、链接律、粒母律,认识到我们平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中无处不在的新舆论主体。当然,原书的内容量非常大,信息密度很高,不愧为舆论世界的哲学著作。个人只是提炼出了部分我觉得比较有启发性、比较有代表性的内容,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整理出来,我试图将理论与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应用日常的工作与交流当中,跨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233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