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都是个人观点:
两个人仅仅相爱是不够的
你说他们爱得不够深吗?在那个年代里,人们的思想还那么传统,能未婚就生活在一起需要多么大的勇气,需要多么深厚的感情。忍受家人的离散,忍受邻居的白眼,忍受单位同事的歧视。甚至走在街上还要避开大家带刺的目光。
他们经历了这么多,感情肯定是没有问题了,但是为什么还会分开呢?
第一,他们不适合做夫妻。他们不是很多东西都相似有共鸣,做恋人的时候可能不会介意,但是朝夕相对就可能越看越不顺眼了。比如一个喜欢养动物,一个喜欢植物。
第二,爱情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伟大的爱情的确可以让人同甘共苦,而他们也试过希望可以一起度过患难的时刻,贫穷的把鸡都吃掉了,狗也养不起了。子君不是势利的女人,不会因为钱离开涓生。但是,在困苦的生活前提是活着。连或都活不下去了,如何爱情?
第三,爱是容易抹杀的。爱情本来就是很脆弱的东西。千万不要起考验它。生活的按不就班,让爱情变得索然无味,涓生求婚的瞬间成了支撑子君爱他的全部,而涓生却越来越反感,甚至淡忘了子君看来最重要的细节。这必然是伤人的。穷困的生活也可以抹杀爱情,当每天为了怎么填饱肚皮愁苦的时候,哪有人还有心情花前月下?
综上:社会不宽容,家人不认可,经济不允许,两个人不适合,爱情又没有呵护,走向结束是不奇怪的
原来看了以后,心情很沉重,很怨恨涓生。但是我长大了一些,明白了很多道理。能够理解原谅他了。
我很喜欢鲁迅,喜欢这篇文章。
关于《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社会黑暗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他两性格不合的关系。也有人认为是经济上的压迫造成的。经过一番讨论,我方一致认为经济是造成子君涓生爱情幻灭的主要原因。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存的需要摆在首位,也就是最基础的位置。家庭的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里,作家强调爱情必须建立在生存之上。一个人如果没有立身之本,就没有爱情可言。我们虽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当时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 在《伤逝》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子君和涓生在同居前后、涓生失业前后的情感变化。而经济正式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同居前,涓生有工作,子君也不用操心钱的事。两个人可以很愉快地在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普生、谈雪莱、谈泰戈尔,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最后决定同居。但他们盲目地追求爱情,而忽视了同居后的存在的经济问题。同居后,光是筹备住所和家具就用去筹来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子和耳环。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两人都为这个家而忙碌着。由于经济上的限制,他们没法雇女工,子君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呢。涓生曾对子君说过“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法像以前那样谈新思想、谈新文化了。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和交流。爱情又如何更新、生长和创造呢?慢慢地,他们之间的隔膜就产生了。涓生发现,他曾一度仰视过的子君不过是有新思想的普通家庭妇女,思想、情趣并不高雅,和自己除了谈家庭琐事、回忆恋爱往事外,毫无共同语言。渐渐地,他们间的隔膜加深了。涓生的失业成为更致命的打击。这断绝了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无谓的子君也变了色。之后,涓生就留在家里办公。涓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琐事及生活上的拮据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又由于经济困难,他们不得不将油鸡杀掉,不得不将阿随放走,而这些都是子君所喜爱的。因此,子君觉得涓生是个忍心的人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渐渐加深。由于经济上的压迫,涓生对子君的热情也日益冷却,还将她看成一个庸俗浅薄的管家婆而厌烦。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把希望寄托在子君的离开。这样的爱情显然不能持久。经济上的困顿诱发和激化了感情的贫困。最终,他们的爱情幻灭了。“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首先要解决经济问题。向他们这样,只知道追求爱情,却不了解爱情与生活的关系,不知道爱情怎样需要神会物质生活来保障,把个人的爱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真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真真一个“爱情至上”。“梦是好的,钱是要紧的。”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科导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变难走了很多。
《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小说。
《伤逝》不同于当时流行歌颂恋爱至上的作品,也不同于传统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剧。鲁迅用小说形式,把妇女婚姻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跟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以启示广大青年拜托个性解放和个人束缚,探索新的路。
《伤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因此,她庄严的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并不惜和封建旧家庭闹翻,好不理会“老东西”,“小东西”和路人的讥笑,坦然如无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恋爱并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可是当她得到娟生的爱情之后,就以为找到了幸福,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不再读书,不再思想,甚至连过去恋爱时,“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也没有了。”
而安于小家庭主妇的角色,乐于做饭,喂鸡,喂狗,把小家庭生活作为其人生的全部意义,甚至为了油鸡与房东太太明争暗斗,性格也变得怯弱,昔日的勇敢无畏更是荡然无存,从而变得平庸起来,这使涓生不满,愤怒,进而绝望于爱情。很明显,子君虽然接受了新思想,但是她还未拖尽旧思想的束缚。从本质上说,就是从一个牢笼冲进另一个牢笼,并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而男主人公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新青年。他跟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论诗集。他大胆的向子君求爱,爱得热烈纯真。同居以后,涓生不满于子君的碌碌无为,他清醒地感悟“爱情必须时时更新 ,生长, 创造 ”,并认为“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
待到失业来袭,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很快的认识到“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他并未沉溺于爱情和家庭的小圈子,而是向周围的大社会寻求生计,于是发奋地写小说,译书。这是涓生思想比子君更为开阔的表现。
但他感到子君“捶着自己衣角”,致使他难以摆脱眼前的困境,远走高飞寻找新生路。一个止步不前,一个不断前进, 导致涓生对子君说出 “我不爱你了”的话 ,导致了二人的爱情破裂和分离,最后子君抑郁而终
小说通过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婚姻及其悲剧的描写,探索了妇女解放的道路问题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问题;揭示了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这一道路;形象地指出只有认识现实,抛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
同时,《伤逝》也揭示了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社会的压迫是其社会原因,更重要的是涓生和子君的个性解放思想不够彻底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五四”时期,诉说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是许多青年的公意,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已成为当时个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创作,描写男女恋爱的占了全数的百分之九十八,其中最多的是写婚姻不自由。
鲁迅对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义,是予以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敏锐地发现隐藏在恋爱婚姻自由背后的危机。早在1923年底,鲁迅就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指出。妇女要解放应该用“剧烈的战斗”去争取经济权,“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到了1925年,鲁迅的世界观已处在根本转变的前夕,这时他则主张用“火与剑”的方式去彻底变革社会制度了。1925年10月写的《伤逝》,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歌颂恋爱至上的作品,也不同于传统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剧。
鲁迅用小说的形式,把妇女婚姻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跟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以启示广大青年摆脱个性解放和个人奋斗的束缚,探索新的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