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涵车里的录音之所以感动了子君,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对子君的辛酸和无奈。这段录音是贺涵在子君最困难的时候留下的,他希望能够给子君带来一些安慰和鼓励。在录音中,贺涵表达了对子君的同情和理解,以及对自己无法帮助子君的无奈和自责。这些情感真挚而深刻,让子君感受到了贺涵的真诚和关爱,从而深受感动。
鲁迅 伤逝
《伤逝》是一篇抒情体小说,它采用手记的形式,来写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这故事没有放开笔墨写他们的热烈相爱、争取自由的斗争,而是用倒叙的手法,由涓生来追述和总结过去,大力压缩同居前的热恋与抗争的激扬文字,着重铺写同居后的不幸遭遇和爱情破裂的过程,使整个故事情节的进行和人物的描述,都渗透着“悔恨和悲哀”的感情色彩。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议思想的影响下,勇敢地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个人的婚姻自由。在他们的坚决斗争下,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家庭”。但是这场自由婚姻的胜利,却成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开始。他们同居以后的“幸福生活”,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所代替。他们不仅分离,而且从什么地方来又回到什么地方去了。子君不得不回到已经与之决裂的家庭,不久便在“无爱的人间死去了”,涓生也回到了同居以前借居的会馆,负着巨大的悔恨和悲哀,虽然也在努力寻求新的生路,但是囿于他的思想,也只是孤独地挣扎着。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思想意义在于,从反面告诉我们: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真正实现个性解放,必须同改造社会的斗争结合起来,才有出路。也就是说,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有两方面:当时社会现实的客观原因和涓生、子君思想上主观原因。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百的客观原因。在客观上,他们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行为,既不容于家庭,也不容于社会。涓生在百无聊赖中等待子君就曾“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当面骂过我。”可以想见封建家庭礼教的代表子君的“胞叔”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是多么残酷。
社会阶层的差异、个人情感的纠葛。
1、社会阶层的差异:涓生是宫女,而子君则是王族,社会地位差异巨大,这使得爱情遭到了极大的阻碍。
2、个人情感的纠葛:涓生和子君的个性和价值观存在差异,这使得感情也存在着很多矛盾和纠葛,从而加剧了分离和矛盾。
《伤逝》的艺术特色:
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
小说的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小说大体上是按照会馆]吉照胡同、会馆这样回顾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祥有略,跳越式的追述。
首先,在叙述中抒情
如:子君死后 ,涓生又回到会馆,回忆一年前与子君相恋时的情景,是用叙述的语言抒发他们相恋的情感:“在一年前,在寂静和空虚中并不是这样,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其次,也通过议论直抒胸臆
小说结尾段:“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饶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这是表达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
再次,作者也借助景物描写抒情
作者写道:一年前两人相恋时,子君就带着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式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一年后,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
作者写出了人去楼空的空虚与寂莫。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扑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扑和善良的品性。
--我的课堂笔记
子君是一个家庭独立女性
女主角罗子君离婚后,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家庭主妇变成了一个被生活所迫的全能独立女性。家里所有的事都是关于子君的,比如装修房子,安排家庭旅行,孩子上学,父母生日聚会等等。如果涓生需要她陪她应酬,她也穿着得体,举止优雅,英语说得很流利,也是一个标准的妻子。但即便如此,涓生还是改变了主意。
子君是一个聪明的笨女人
《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并不是荧幕上罗子君那种庸俗无知的家庭主妇形象。她确实有软弱幼稚的一面,但她始终保持着些许清醒。面对婚变,她没有哭,拼命纠缠,起不来。相反,她一直在反思自己,“十几年来,我住在一个安逸的小窝里,人家给什么,我啄什么。”唐静说,你显然是个聪明的女人。为什么在涓生面前表现得像个不懂事的小女人,尤其是这几年。子君说:“做老婆不容易。你不相信。在老板面前,我们没让他圆,也没让他压平。我丈夫想让我变笨,所以我必须变笨。”
子君是一个爱好广泛的知性女人
子君发展了许多爱好。比如她爱上了读书。起初,唐静看到她的痛苦就推荐她读书,但她总是不情愿。没想到,后来她把读书当成了自己的爱好,尤其是红楼梦,甚至对剧情了如指掌。除了读书,她还迷上了艺术,参加了一所大学的校外课程的陶艺班,成为导师的得意门生。后来她辞职了,和导师成了搭档,开始了新的事业。
其实女人真正的美好,不是在家陪老公孩子,也不是围着柴米油盐转,而是你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你的物质独立。无论命运如何对待你,你依然可以保持最年轻的状态,面对生活。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会让你的生活越来越好,也会让你越来越年轻。
内容提要:《伤逝》所讲述的是“五四”时代两个年轻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从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触目惊心地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首先,鲁迅创作《伤逝》时的背景早已决定了涓生和子君之间爱情的悲剧。其次,他们生活在那沉滞的社会里,那沉滞的社会很自然地毁去了他们爱情的绿洲;再者,鲁迅自身的的情感经历影响着《伤逝》中涓生和子君之间爱情的悲剧性结局。另外,他们自身的性格的弱点也决定了悲剧的必然;最后,经济上的困顿让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最终走上了绝路。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只有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但无可否认,涓生和子君都是当时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小说《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涓生的思想不成熟,他缺乏男人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遇到困难悲观,失望,并选择逃避,这才是爱情悲剧的根源。
他对阿随和油鸡的厌恶实际上就是在暗示他厌恶子君。涓生失业了,他应该有耐心地继续寻找工作,可是他却把不良的情绪给与了最爱自己的人,让子君也沉浸在忧伤的氛围中。
同样在这样的社会里,有很多人没有念多少书,没有多少文化,但对自己所爱的人,不离不弃,哪怕再苦再累,都不会辜负自己所爱的人。其实所有的不顺眼,所有的苛责,都是因为不够爱。
其他原因:
首先,他们的爱情缺乏深厚的基础和更高的目标。由于两位主人公的奋斗目标仅仅是”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因此,他们一旦走到了一起,也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其次,黑暗社会的重压。涓生和子君虽然依靠“个性解放”等思想,一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樊篱,但由于整个社会并没有因此改变,黑暗的社会是决不允许有这种叛逆者存在的。因此,他们婚后,会对他们的打击、摧残始终没有停止。这其中涓生的失业,对他们的打击最沉重。因为这几乎使得这对青年丧失了生存的最低条件。
最后,当子君无奈回到娘家后,封建势力继续对她施以“威严”、“冷眼”, 最终吞噬掉她的生命。 作者在表现这对恋人悲剧的同时,还对黑暗的社会、残酷的封建势力摧残青年的罪行也予以了猛烈抨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