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大师是哪些人

钢琴大师是哪些人,第1张

1、罗伯特·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

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1856年7月29日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3、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奥地利作曲家。

1808年,进入维也纳宫廷乐团寄宿学校学习。1810年,《G大调狂想曲》(D.1)问世,这是他第一首标有明确日期的作品。1811年,创作了其第一首艺术歌曲《哈加的悲歌》。1813年,创作了《D大调第一交响曲》。1814年,为了免服军役,在其父亲的小学里担任校长助理,以获得微薄的薪金维持生活。

1815年,舒伯特的作曲技巧已臻成熟,于该年创作了145首歌曲,并创作了《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三交响曲》《g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等作品。1818年,辞去教师职务,全力从事音乐创作,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涯。1822年,创作《b小调第八交响曲》。1828年3月26日,举办了其生前仅有的一次正式音乐会;同年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终年31岁。

4、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

5、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创建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图/文:达人钧钧

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公众号或其他自媒体转载!

抄袭者一概举报!

4月2日《天赐的声音》第二季迎来了决赛,喜欢音乐的我早早就坐在电视机等待这场音乐盛宴。在这个舞台有太多喜欢的歌手,比如张韶涵、尚雯婕、海泉等等,不过我更期待的是谭晶和单依纯这对搭档。一个是青歌赛冠军,歌坛的大魔王;一个是《中国好声音》的冠军,张艺谋**的歌曲主唱。这两个位的合作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果呢?实在令人期待。

单依纯是新生代歌手中少有的存在,从《好声音》初舞台《永不失联的爱》一曲火遍全网,到张艺谋**《一秒钟》翻唱那是脍炙人口的大热歌曲《给**人的情书》,单依纯的声音在当下年轻歌手中少有的干净,而她对歌曲的领悟能力也是让人惊讶,在她这个年龄能如此把歌唱得深入人心,这绝对是个本事。

谭晶不用多做介绍了吧,这位国内少有的能把民族、通俗、美声三种唱法贯通,不管什么歌曲都能信手拈来的大魔王堪称歌坛唱功的天花板。不夸张地说,女歌手中除了李娜,能够唱腔自带交响乐般的存在只有谭晶了。《蒙面唱将》中一曲《梅香如故》已经让人领略了她的超强唱功,与李克勤合作《你最珍贵》可谓天王天后的经典合唱,如果说上次是男女声对唱的经典,所以这次更期待她和歌坛新生代女声的合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舍离断》是何佳乐作词作曲演唱的一首中国风歌曲,词曲俱佳。当年获得了年度最受欢迎词曲创作人奖。何佳乐是位男士,他的原唱更多的是一份江湖侠士的洒脱。“都说恩怨两难,断!”颇有些“笑傲江湖”的洒脱,顾名思义“舍、离、断”原作者对于 情感 的剖析自带豪迈,之前也有歌手翻唱过,不过争议颇大,稍微不注意就会破坏了原曲的意境和美感。女声能否翻唱好这首歌,唱出西游“悟空”的洒脱?

这首歌显然谭晶老师有提携后背的用意,开头的两句让给单依纯来唱。大家都知道歌曲中唱开场的人会非常讨巧,当然单依纯也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她中低音的声线非常迷人,“都说恩怨两难,断……”单依纯在她这个年纪对歌词的领会能力还是让人吃惊。开场稳了感觉这首歌就有了。

“不坐仙山不坐禅,笑我打水用竹篮”,谭晶简直是神仙接棒,一句歌词就听出了“西游”的禅意,把《舍离断》的韵味又升了一个档次,有种把酒当歌,翩翩欲醉的感觉。“只等花遍满山,待眉头舒展”一个“舒”字唱得简直绝了,仿佛活脱脱一个“悟空”在音乐里起舞。真的是一字一句地来琢磨歌曲,一个“舒”字唱得编曲过无数音乐作品的胡彦斌不住地点头。而一句“换得舍离断”最后一个尾音“断”字,谭晶老师巧妙地运用了高超的颤音,颤得恰到好处,仿佛“悟空”大笑人间,唱得极为高级。你很难想象就这么一句歌词,被谭晶一字一句剖析得极为透彻,谭晶一开口就抓住了歌曲的魂。为何同样的声乐、歌曲,每每只要被谭晶一唱就韵味不同?这就要说到歌手的内功了,谭晶从小就跟妈妈学民歌,本科学的是民族,硕士学的是通俗专业,然后还学过美声,这深厚的内功可不是一日修炼而成。

《舍离断》中有一个画龙点睛的桥段,在所有的翻唱版本中,歌手们几乎都避开了这一块,那就是歌曲中间的昆曲。这一段太经典,没有戏曲功底谁也不敢触碰,而谭晶却完美地完成了这段昆曲唱腔。“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每个字的咬字,唇齿间的韵味少一分不够,多一分用力过猛,昆曲的美被谭晶老师唱得听了想哭。我大中华的戏曲艺术果然比流行歌曲讲究太多了。

《舍离断》歌曲才刚刚出来,各大音乐网站评论已经爆掉,网友夸赞谭晶的昆曲自带着恍如隔世与游园惊梦式的“经过痴癫贪”,有禅意、有古意,真正的歌唱家。我更惊奇的是谭晶唱歌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她对国风和古风的研究也让人如痴如醉。能把一首歌唱出禅意,简直是最高的评价了,而更重要的是谭晶不仅没有炫技,更没有争抢,她在《舍离断》中对单依纯的帮助显而易见,觉得这小妹妹唱歌一点就通,唱功又进步了一大截,这就是所谓的相互成就吧。就像谭晶在节目中对单依纯所说“你是我们的未来”,歌坛前辈对后辈的提携让人看到了歌坛的传承,真是大小魔王的世纪合作。

这就是歌坛的大爱,我一直相信只有有大爱的人才能够把歌唱好,所谓“大巧不工”,最高的境界就是对于歌曲随心所欲地驾驭,轻盈的咬字,随意的哼唱更加透露出她审美的高级。就如尚雯婕说的这首《舍离断》自带审美感,而这种自带的审美感背后正是谭晶一直的追求。好的歌者只有对人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心中有了大爱才能够让人爱她的声音,她的歌曲。

就像有一个细节,胡彦斌和白举纲合作的《自己》唱得让谭晶潸然泪下,与其说被二人的歌声打动,不如说是说被芸芸众生的劳动的梦想所打动,每一个劳动者在舞台上质朴的语言相信也看哭了所有的观众。大魔王也变成了一个泪点低的“小哭包”,其实这也是谭晶最可爱的地方。我记得有句话这样说过,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不忘初心,归来人生仍是少年”,只有心存善念,爱世界、爱生活的人才会为凡尘中的一点小感动而落泪,这种“少年感”对艺术工作者太重要了,只有对生活充满了少年般的爱和感动,你才会不断地奉献好的作品。

就像年初谭晶的一首新作《赤伶》突破了二次元唱红了全网,甚至火到了国外,《赤伶》是谭晶一首全新的国风歌曲,词曲被誉为年度最佳国风歌曲,本来是一首古风的歌曲没想到却受到了众多00后10后年轻人的喜欢。谭晶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翻唱的《赤伶》完整版MV,并第一次尝试融合昆曲和京剧唱腔。为了诠释好名段《牡丹亭》的唱段,还专门请教了昆曲老师。没想到却引发了全网对传统文化,和国风音乐的支持。

谭晶的这首《赤伶》当时也是惊动了半个 娱乐 圈,孙楠、李云迪、佟丽娅、吕良伟、王宝强、董璇、佟大为、黄奕、邓家佳、娄艺潇等人纷纷转发。而这首歌不仅获得了 娱乐 圈主流的认可,在二次元的世界里也大获全胜,发布不到48小时就在微博及B站播放量破亿,弹幕刷到爆屏,年轻的孩子们一片夸赞。古风的词曲和二次元的动画完美地结合,非常符合年轻人的胃口,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打破了李玉刚的记录,堪称大魔王出圈的一首歌曲。大家可以感受下这被刷爆到让人恐怖的弹幕!

从《赤伶》到《舍离断》,从京剧到昆曲,我觉得谭晶的成功在于一直以来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国家队的唱功而曲高和寡、高高在上。她很聪明地跟上了时代,跟上了年轻人的审美。在国风盛行的当下,她更愿意用自己的演唱技巧挖掘民族声乐艺术的瑰宝,不拘泥于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划分,把更多的民乐、戏曲的东西用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年轻人的就是未来的,用高超的声乐技巧来歌唱当下,歌唱我们的人间烟火,这才是艺术生命常青的法宝。

朗读者第六期的开场白台词

 朗读者节目的推出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朗读者第六期的开场白台词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朗读者第六期的开场白台词

 睹物思人,

 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情人之间难免"执手相看泪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是对故土家园最深沉的告白…

 眼泪,

 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

 滋润我们的生活。

 眼泪是一种直接传递感情的载体,

 它表达着我们的内心情感与心路历程。

 眼泪,

 就像一条河流,

 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本期节目,随朗读者,一起感受那些美好的眼泪吧!

 董卿与《朗读者》:访谈节目会是她的终极舞台

 相较于晚会上的表现,“重启”之后的董卿,展示了真实又真挚的一面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这段话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期以“遇见”为主题的节目开场语。董卿在讲这段话的时候,李云迪在一旁为她钢琴伴奏。这是《朗读者》音乐总监姚谦的创意。在他看来,董卿说话自带情感旋律,最不干扰她又能最好地支撑她的就只有钢琴了。

 《朗读者》舞台上的董卿和春晚舞台上的董卿不太一样。她不再身穿华服,也不再把发髻高高竖起,她穿着一身浅粉色套装,搭配白色的丝质围巾。她所讲的那些话也不再是导演给她的主持人文稿,她开始讲她心里的话。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制作人。

 自2005年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至今,董卿已经连续主持了12届春晚。而对于她本人,人们似乎并不了解。2017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两档综艺的陆续热播,主持人董卿也随之走红。在“央视一姐”的头衔之外,她又被赋予了“才女”“女神”和“央视网红主持人”等新的标签。

 “原来你是一个这样的董卿啊。”很多人开始感叹,从事主持行业2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15年,站上春晚舞台12年之后,董卿开始被大众二次发现和认识。

 “高而不冷”

 采访地点在央视老台附近的一家茶楼,那天上午,董卿刚审了一遍即将播出的一期 《朗读者》节目,下午她要见清华大学的负责人,商量朗读亭(《朗读者》节目的线下活动,为普通人提供的朗读设备)即将进驻清华的事情。“朗读亭摆在哪里,要拍些什么,拍到的内容节目怎么用等。”董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她穿着一件浅蓝色外套,黑色裤子,脚上是一双舒适的平底鞋。头发被她用墨镜拨到了脑后,没有化妆,她看起来有些疲惫。前一天晚上,她还在为接下来要参加节目录制的嘉宾人选发愁,还有五期节目要录,她和团队需要从几百个人中最终选出30人。“可能初选就选出两百个人,然后再精选出60人。60人的名单不是我们想要的都能来,再从60个里面选,可能最终契合我们的40个人。”董卿说,最后一期可能会有更多的返场嘉宾,他们正在策划和沟通。

 做了制作人后,董卿坦言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她有一个习惯,手机从不带进卧室,她的卧室里没有电子产品,只有纸质书籍。可最近这个多年的习惯被打破了,她需要通过手机和很多人保持联系,独处的时间几乎没有了,这让她有点苦恼。

 《朗读者》节目所有嘉宾的朗读文本都需要董卿一一过目,工作人员通常会把文稿打印出来拿给她,她说自己看稿子没法看电子版的,那样的话她一个字也记不住。她必须得看到白纸黑字,在上面写写画画,那样让她觉得踏实。这是她二十多年前刚开始做主持人时就养成的习惯,改不过来了。

 “以我的价值观来说,这也许是你一生当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对了,忍不住要告诉你,丹麦有一个三万人的小城市,它每年有六十个作家节,你可以带着小组去拍点东西。那里的酒吧都在读,到处是听的人,就像看歌剧,看**。他们生活里有一顿饭,是耳朵的饭。”作家毕飞宇在《朗读者》播出后给董卿发来短信。

 这样的赞美董卿最近收到了很多。而在节目策划阶段,对于《朗读者》,除了支持,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个东西太有文化了,太高冷了。”前期开策会时,有人这样说。“我们要对观众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董卿随即回了这句。《朗读者》的总导演之一刘欣对这个场景记忆深刻。“你跟所有人妥协,你得到的东西绝对不是你想要的,必须是在最有压力的时候咬紧牙关,出来的东西才是你想要的。”和董卿合作后,刘欣发现董卿是一个努力又较劲的人。

 2016年3月份,董卿第一次跟刘欣提起《朗读者》的节目创意,当时只是一个初步想法,还不明确。不过刘欣记得,“高而不冷”是董卿一直强调的观点。作家麦家在《朗读者》节目上读了一封他写给儿子的信,随后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很快,阅读量到了五十万,这远远超出了以往他所发文章一万的最高阅读量。“那封信是有文学价值的,教一个孩子怎么融入社会,我们提供了一个所有人融入的端口,就是父子情。”刘欣说。“我们的定位是文化情感节目,它不是简单的朗读,它其实是人生故事通过朗读的再次抒发,是情感的表达。”《朗读者》另一位总导演田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它是综艺节目,但它不娱乐;它是文化节目,但它不沉闷;它以情感为表达载体,但它很励志。即使落泪,也是有力量的。”在央视综艺频道总监郎昆看来,这是董卿的高明之处。

 节目播出后引发的热度超出了董卿的预料。她预期的受众群是50后、60后、70后和80后,让她没想到的是90后和00后成了《朗读者》的主力观众。《朗读者》第一期播出后的两天内,自媒体上与之相关的超十万阅读量的文章已经数不过来了,“通常大型季播节目,自媒体上能有几篇十万加的文章就已经很不错了。”田梅说。第一次节目嘉宾濮存昕所读的本文《宗月大师》出自《老舍散文》,节目播出后,这本书上了微博热搜榜单。有些此前拒绝过节目组邀约的嘉宾如今也改变心意了。

 而超出董卿预期的这一切和郎昆的预期完全吻合。“这个节目得益于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董卿,这就相当于《中国诗词大会》,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董卿,这个你必须承认。” 郎昆和董卿相识20年了,他曾担任2005年春晚总导演,那年也是他的一通电话,董卿站上了春晚的舞台。“董卿不是一个简单的主持人,她实际上是一个电视人,一个传媒人,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她只不过是以主持这个方式来切入。”

 《朗读者》的总导演之一刘欣在央视工作十年了。2016年3月,董卿为《朗读者》组建团队时,最早找到了他。第一次见面,听董卿讲完节目创意后,刘欣就有点激动,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个制片主任,三个人当时就开始“头脑风暴”。

 “当《我是歌手》里出现一个李健,一个赵雷,大家都疯了一样地喜欢。当高音你听了太多了,声嘶力竭的喊,不是说不好,但当只有那个东西的时候就会有问题。正常的文化形态一定是多元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只有一类肯定是不正常的。”刘欣说,《朗读者》就是为观众提供一小块拼图,让观众在里面得到情感的释放。

 郎昆觉得董卿是敏锐的,她及时抓住了朗读复苏的潮头。而《朗读者》也正符合了中央电视台文化示范的目标。

 “我来了”

 节目前期策划阶段,董卿请来很多人,圈里的圈外的,有名的没名的。她有一个厚厚的名单,同行白岩松、作家刘震云和导演陆川都在她的名单里,她说自己就像祥林嫂一样见谁就说,她需要在反复的阐述中理清自己的思路。这期间,郎昆带着董卿去全国各地做节目推广,面对企业、媒体和观众代表,董卿讲了十多次。大概到了2016年底,“为谁读,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董卿把这个线梳理得很清晰了,郎昆说那时候他就预料到了,董卿会赢。

 在郎昆的印象里,董卿对自己从不放松,“大到春晚,小到日常栏目,有的主持人忙了或累了之后会对付,董卿从来不对付,非常奇怪这个人。”董卿经常来郎昆的办公室,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今天貌似解决了,回家琢磨琢磨觉得不对又回来重新跟你谈,一件事没弄对,她都跟你没完。”

 田梅之前跟董卿合作过《开学第一课》,董卿会把当事人留在舞台上先面对面前采,为第二天的正式采访做准备。到了《朗读者》,通常是节目已经到后期制作了,一个小时的采访只能呈现六七分钟,董卿会拿着导演的速记一句一句自己划。从策划开始到现在,累计了几百篇的读库,每一篇董卿都看过。她和导演组一起为嘉宾选读本,办公室有时候会陷入沉默,“没辙了,永远被否定。”董卿说,“观众看完这段采访再听完这段朗读觉得完整了,或者说过瘾了,那才是电视制作的一个方法。”

 《朗读者》录影前,董卿还是会焦虑。不是紧张,是做了制作人后被太多事情牵绊的焦虑。晚上八点,大家继续排练,她一定准点从现场离开,当晚八点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她需要用这段时间把第二天要录的节目再细细梳理一遍。

 “要么在台上主持,要么在台下为台上的主持做准备。”这是董卿一直以来的工作状态。筹备《朗读者》这一年里,台下的工作她通常是和团队一起完成的。而此前她唯一的身份是主持人,台下的工作她都自己在家里完成,没有人知道她都做了哪些功课。她经常在书房一坐就是一整天,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一天都不离开那把椅子。

 春晚直播之前,她一个人待在书房,想象着全国观众就在她的面前,“中国中央电视台”“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她开始大声练习,“那音量之大,估计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早于全国观众听到了我的串联词。”董卿开玩笑说。“这些话在我嘴巴里滚了上百遍,上台才有那个底气。”玩笑过后,董卿说。

 2004年底,距离2005年春晚不到一个月,董卿接到了时任春晚总导演郎昆的电话,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当年春晚主持人。董卿曾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里回忆,当时已经是晚上十一二点了,她刚搬新家,正在扫地,灰头土脸,疲惫不堪。“谢谢郎导。”挂掉电话的那一瞬间,她开始拿着扫帚在屋里转圈。“已经累瘫了,但那一刻,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搬一次家。”

 “这里是中央电视台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现场。”那一年,董卿搭档李咏,周涛搭档朱军,组成了春晚新的主持阵容;董卿一身红色礼服,第一个开口说话。她记得那年他们四个人是站在升降台上,“哗的一下,升上来了,哗的一下,走到台前了。”如今董卿回忆,她当时心里就一个声音,“我来了。”

 这是董卿调到央视文艺频道的第二年,来央视的第四年。董卿是1994年进入主持行业的,当时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她陪朋友考试,自己却意外被录取。带着新人的热情和新鲜感,她又做主持又做编导,她形容这是一段“如鱼得水”的日子。两年后在父母的建议下,她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1996年央视春晚在上海开设了分会场,当时董卿负责场务工作,那是她和春晚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郎昆和董卿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在那个时候。郎昆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时他去上海东方电视台出差,董卿还是一个小女孩,去电视台门口接他。八年之后,2004年,央视开办音乐频道,举办了一个直播音乐会,董卿是那场音乐会的主持人。郎昆也是在那个时候觉得董卿可以登上更大的舞台。

 当年恰逢倪萍退出春晚,“必须有人接上去,而且这个人不是临时接一两年,她一站可能就是十年甚至十五年。”如今郎昆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当年选董卿,是有一点冒险,但又充满期待,“就觉得董卿行。”

 也是这个时候,董卿找到了主持人的职业满足感。“你说的每一句话,你的优点会被无限放大,给了我特别大的动力。我特别清晰地知道了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是谁,我的边界在什么地方,我是不是还可以拓宽我的边界。”

 她主持《欢乐中国行》,在一个城市只待一天,其实哪儿也去不了,但她需要在台上做到“口吐莲花”,让观众感觉到她哪儿都去了。从入住酒店开始,她先是翻酒店的旅游小册子,然后看当地提供给她的素材,再加上上网查资料。“哎呀,你对我们这儿真的太了解了。”听到当地人这样的回馈,董卿觉得她完成了她的工作。

 “眼泪是很宝贵的,但眼泪不是唯一的”

 观众开始习惯了晚会中的董卿,就如同她自己也习惯了这样的自己。

 到了2012年,在董卿来央视整十年的时间节点上,她觉得该是时候改变了。“卿姐,我们有台晚会,你来主持一下。” 周围的事情还在良性运转,提到晚会,大家顺理成章就想到了董卿。可董卿发现自己没那么期待这样的舞台了。她形容自己以前上台跟打鸡血一样,无论台下发生什么,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只要让她拿起麦克风,对着镜头,灯光亮起来,音乐响起来,她就会兴奋到忘记所有事情。

 2012年开始,她很难再有那样的兴奋感了,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在她的脑海中徘徊。

 2013年,她主持谈话节目《我上春晚了》,录到第七场,也是最后一场,她和嘉宾都感到疲惫,她感觉到节目状态不理想。回到家是已经是晚上12点了,她坐在沙发旁的地毯上,把刚刚的节目在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我要是换种问法,这个地方如果再加一句话,会不会好一些呢”一坐就是三个小时。“你可以去睡了,下次会更好的。”她对自己说。

 困惑还在持续。一年后,她选择暂时离开,去美国南加州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再回来的时候,她开始了《朗读者》的筹备。

 “你为什么要做《朗读者》你做主持人驾轻就熟,所谓的行业地位也摆在那了。”周围有人不理解,包括她一直以来最忠实的'观众——她的父母。父母的出发点很单纯,和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觉得女儿没必要在40多岁的年龄再去做一件如此耗费心力的事情。“我心里挺难过的,我从浙江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他们从未有过半句的怀疑或阻拦。”董卿说。

 “我前20年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在这些综艺节目中,我用灿烂的笑容,得体的语言,甚至是美好的服饰唤起了大家的一些记忆,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感受。可那已经结束了。”董卿这样告诉周围的人,她知道是时候开始下一个阶段了。

 董卿的父亲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如今,父亲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当年的同窗,不少新闻从业者。《朗读者》播出之后,董卿经常会在父亲的朋友圈看到鼓励她的留言。

 董卿泪点很低。有天晚上她翻开《朗读者》嘉宾斯琴高娃的读本,想到了作家张洁写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书,她花了半个小时翻看了书里的几个章节,“哎呀就不行了,哭得稀里哗啦的,整个人都不好了。”那天夜里她熬到四点睡觉,第二天录制,九点她起床化妆,化妆师吓坏了,“脸没法看了,眼睛肿得睁不开了。”

 “如果这个人物是想打动情点,但我丁点反应都没有,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她审片的时候这样跟大家说。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徐静蕾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徐静蕾在台上哭了,董卿在台下也听哭了。

 这是一个反感煽情的时代,但是这一次,人们似乎对于这些动情的段落很认同。“眼泪是很宝贵的,但眼泪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说,哎呦,哭了,节目就成了。”董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采访麦家时,麦家说了很多他跟父亲的故事,“那个裂度特别大,一个孩子几十年不跟他的父亲说话,之后他每年都要坐在父亲的坟前跟父亲讲话,把十几年没对父亲说的话对着泥土说出来。”而经过后期剪辑,最终节目中呈现出的“催泪点”只是录制当天的百分之三十。董卿很清楚,在感性之外,她是电视制作人,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她需要从参与者的角色切换到局外人的角色。

 演员赵文瑄录制《朗读者》之前,只在电视上见过董卿,印象比较深的是董卿和刘谦搭档的魔术节目。录制当天,他第一次见董卿,他跟董卿聊大咪(他的猫)带给他的改变,“不知道怎么搞得,就哽咽了。”他跟《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以前参加电视节目,也不是没有主持人想要‘勾引’我谈及伤感话题,我从来没有就范过啊。”他说自己总是刻意回避太过汹涌的感情流露,那天当董卿坐在他对面时,他自愿打开了自己的情感阀门。

 《朗读者》的音乐总监姚谦留意到了董卿在《朗读者》中细微的眼神变化,“喜欢文艺的人很容易在与别人交流时流露真性情。”姚谦跟董卿接触后,发现她跟春晚上得体大气的形象有点出入。“她对文字很敏感。”姚谦说。

 《朗读者》的总导演之一田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家私底下开玩笑说,董卿对面的那把椅子有神奇的魔力,坐在上面的人,总会敞开心扉去讲述。在郎昆看来,嘉宾之所以愿意对董卿打开心扉,源于董卿对他们的尊重。“她把对事业的尊重平移到了对嘉宾的尊重。”郎昆说,“ 董卿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是做不到的,现在为什么能,年代感已经到了。”

 跟嘉宾聊天时,董卿总是习惯性地身子往前倾。为了让她的脸看起来更好看一些,通常这个时候,灯光老师就会举起大纸板,上面写着“坐回去”, “有时候说得好不好听,比脸好不好看更重要。”董卿心想。

 郎昆看《朗读者》,看董卿采访徐静蕾,当时提到奶奶,徐静蕾说不下去了。看到这儿,郎昆有点紧张,他特别怕董卿继续追问。董卿当时什么也没说,徐静蕾缓了一下接着讲了。“这个时候说什么都多余,都没心没肺。”他觉得这是一次成功的采访, 这一幕让他自然联想到了倪萍。当年他把倪萍从青岛带到中央电视台,就是看中了倪萍“和嘉宾同步喜怒哀乐愁惊恐忧”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董卿和倪萍极其相似。

 董卿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访谈节目会是她的终极舞台。她希望跟人们有心灵的交互。“如果你没办法体会他人,体会自己,没办法认知他人,认知自己,那么你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

自然是朗朗啦!

郎朗,中国的钢琴彗星。5岁时在沈阳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之后连续获得第五届星海杯钢琴比赛第一名,第四届德国国际青少年钢琴家比赛第一名和杰出艺术成就奖;13岁获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2002年荣获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该奖项专为职业艺术家而设立,郎朗是全世界第一位享此殊荣的艺术家…

在1999年8月的拉文尼亚音乐节上,郎朗紧急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列瓦茨登台,取得了戏剧性的成功,国际乐坛上迅速掀起一股“郎朗旋风”。 1999年至今,这位20岁的迷人钢琴家已经与美国“五大”以及全球大部分一流交响乐团合作,例如与特米尔卡诺夫指挥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与艾申巴赫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和夏尔迪图瓦指挥的日本NHK交响乐团,并且在华盛顿特区肯尼迪中心和伦敦威格默音乐厅和巴黎罗浮宫的独奏会首演。2002年郎朗成为首位获得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的艺术家,该奖项是为职业艺术家而设立,而郎朗是世界第一位享此殊荣的职业音乐家。他的演奏赢得英美报纸的好评:《BBC音乐杂志》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一百万人中才有一个的天才;古典FM称赞郎郎是另一个霍洛维茨。2003年和2004年,朗朗的演出日程排得满满的,几乎每两天就有一场音乐会上。郎朗的唱片由泰拉克唱片公司独家录制。第一张唱片是在坦戈伍德小泽征尔音乐厅录制的现场独奏会。第二张专辑于2002年春季发行,是在伦敦皇家艾尔伯特大厅的逍遥音乐会上现场录制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在美国古典音乐作品销售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郎朗出生在中国沈阳,3岁时师从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教授开始学习钢琴。9岁时进入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于赵屏国教授。1997年,他又以各项的优异成绩,被享有盛名的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录取,师从于院长加里格拉夫曼。虽说郎朗现在经常在世界各大城市的音乐厅演奏,但是中国观众却很少有机会欣赏到他的现场演奏。只是在2001年6月的时候,他与指挥大师萨瓦利什执棒的费城交响乐团回到了祖国,在人民大会堂的“百年庆典”音乐会上,成功地演奏了门德尔松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萨大师在接受采访时称郎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我国老一辈钢琴大师傅聪先生也表示出对郎朗特有的青睐,他在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说:“郎朗的音乐让我感动,他的血液当中流淌着独特的、只有中国艺人才具有的气质……郎朗给我极大的惊喜,超出我的想象,这孩子没有参加过什么比赛,也不再需要任何比赛了。”

郎朗有次在接受杂志采访的时候说道,有一次艾信巴赫问他“如果要你现在演奏一首协奏曲,你会演奏什么?”郎朗说“不如就弹“柴一’”。可见,这是他最得意的一部钢琴协奏曲之一。这部作品本身倾倒过无数古典乐迷,甚至不是古典乐迷也不能不为之感动。柴可夫斯基,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浪漫派和民族乐派音乐大师,其作品有丰沛而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旋律,忧郁如诗的气质和平实朴素的思想。柴可夫斯基虽然是“最不典型”的俄罗斯作曲家,因为他的音乐掺进了太多了欧洲主流音乐的元素,但他的作品往往最容易体现俄罗斯的特征,《降B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几乎成了俄罗斯精神的象征。宏大的激情背后,一定有温柔细腻的一面。

2005年,国际政坛都在竞相邀请一位钢琴家,他就是23岁的郎朗;10月9日,美国总统布什邀请郎朗在白宫举行专场演奏会,这是第一位华人音乐家在白宫举行音乐会;10月16日,郎朗受邀在欧盟总部举行音乐会;11月11日,郎朗在德国总统府,为到访的胡锦涛总书记和德国总统演奏专场音乐会;郎朗出生于中国沈阳,13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1997年进入美国著名的费城寇蒂斯音乐学院学习,师从该院院长、著名钢琴大师格拉夫曼。

还有,布什可是朗朗的Fans!

  水木年华,大陆著名创作歌唱组合,现主要成员是卢庚戌与缪杰。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

的基本资讯

中文名: 水木年华

已离开成员: 李健、姚勇

主要荣誉: 内地最佳组合

  主要成员: 卢庚戌、缪杰

唱片公司: 英皇

代表作: 《一生有你》、《在他乡》

的简介

水木年华最初是由两位毕业于清华大学、酷爱音乐的才子卢庚戌和李健组合成的。他们的组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对音乐的执著、对生活的热爱,在清华默然的薰陶中,卢庚戌、李健如约的走在一起,他们从大学中的惺惺相惜到签约后的相得益彰,无不向我们展示著过人的才华与人文的风范。在李健沉静忧郁的嗓音中,冷艳华美的气质瞬间显现,在卢庚戌热忱沙哑的演唱里,往事的追忆扑面而来,令我们的心怦然而动。在他们和谐的编配下,水木年华拥有了自我的光辉。在他们身上,我们同样看到了深厚、和谐、高贵和健康,这些优秀属于水木清华,属于这支积极进取的组合。

水木年华在李健离队后,增添了两名充满动感与活力的成员—缪杰与姚勇。音乐风格也更加多元化,新成员缪杰出色的高音与姚勇个性的吉他充实著卢庚戌更新的音乐理念,而卢庚戌自己本身的嗓音也追求着技巧融合情感的变化。水木年华的新面貌,让我们体会到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依然的细腻,依然的感性,却更多了一份 ,一丝摇滚。吸收了以前作品的精华。之后姚勇由于身兼歌手和公司经理两职,加上身体原因而离队。

现在的水木年华由卢庚戌和缪杰组成,延续了水木年华一贯的清新曲风,流畅旋律,以及略带忧伤的演绎。缪杰出色的高音,以及卢庚戌自己本身的嗓音所追求的技巧融合情感的变化在歌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的演艺经历

2016年5月10日,中国大学生音乐节年度分享会在北京举办,形象大使李云迪、代言人水木年华亮相。

瞄准中国第一演唱组

2003年,中国乐坛似乎新人新事不多。然而,随着水木年华《在他乡》“新歌+精选3”的推出,中国的娱乐界似乎寻找到了期待已久的沸点。歌迷们睁大眼睛期待关注的偶像,在对自身的个体整合及音乐重新整理后,带给中国乐坛的震撼,足以让人想起那威力无比的第五元素。 卢庚戌、缪杰,这对清华园中走出的“高智商”流行乐坛奇才,有足够的实力和理由让你深信,当下乐坛登高揽胜者,非水木年华莫属 ……

偶 像 理 由

翻开卢庚戌出版的新书《水木年华——音乐 清华 我》,你会被一种智慧、一种执著、一份优雅、一缕心境而包围。 浮躁的年代,水木年华恪守的那份音乐理由,竟简单的让人流泪———热爱。 理想主义、简约生活、阳光品味、小资情调、崇尚挑战、乐于冒险、细腻情感,雅酷形象,所有这一切,足以使水木年华的偶像定位深植歌迷心中。

歌 声 理 由

人员调整后的水木年华,在卢庚戌的智慧和略带伤感的声音外,新成员缪杰带来了动感出色的高音。调整后的水木年华依然充实著卢庚戌独到的音乐理念,而卢庚戌自己本身的嗓音也追求着技巧,融合情感的变化。与我们再次约会的声音:依然的细腻,依然的感性,却更多了一份 ,一丝摇滚。吸收了以前作品的精华,尝试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卢庚戌、缪杰各具特色的声音搭配在一起,简直是天作之合,美妙的歌声占据着人们或烦躁或沉浮或渴望或兴奋的灵魂,久久挥洒不去。

流 行 理 由

水木年华新专辑的众多亮点,向乐坛昭示著变化、更新、挑战、国际的音乐理想。中国歌曲排行榜 2003 第一季度十大金曲奖获奖新歌《在他乡》、展现英伦吉他音色与颓废气质的新歌《失恋日记》、另人耳目一新的大提琴版《蝴蝶花》、被许多校园歌手传唱的《轻舞飞扬》重新编配的流行版,处处洋溢着流行音乐的智慧,这也正是卢庚戌、缪杰最令歌心驰神往的地方。

演唱模式

2010年5月29日,北京工人体育馆,水木年华启程演唱会,采用新的模式,与follow5微博采取与网路上的网友采取现场互动。这将会是未来演唱会的一种新趋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67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