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诗经·国风·周南》。
原文节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娇艳欲滴,花朵灿烂夺目。归来的年轻人,应该好好地在家过日子。
桃花依旧娇艳欲滴,果实累累。归来的年轻人,应该好好地在家里安定下来。
桃树叶茂盛繁茂,归来的年轻人,应该好好地照顾家人。
赏析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风·周南》是《诗经》中的一篇,该篇以唐代周望的解释最为广泛流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主要描写了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也寓意着生命的蓬勃发展。
创作背景
《周南》是诗经中的民歌篇目,收录了南方的歌谣。这首诗歌主要是讲述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春天的向往和期盼。在古代文化中,桃花不仅仅象征着春天和生命的力量,还具有瑞气祥和的象征意义。
注释
桃之夭夭:桃花娇嫩绽放。
灼灼其华:颜色鲜艳。
生活启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话形容的是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美好的事物充满了热爱和赞美之情。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地去寻找和欣赏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慰藉。
另外,诗中还强调了“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需要重视家人。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忙于工作和追求个人发展,常常忽略了家庭和家人的重要性。这句话提醒我们,要重视家庭和家人,不仅要关心自己,也要关心家人的生活和情感需要,让家庭成为一个温馨和谐的地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为桃花娇嫩绽放,颜色鲜艳。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诗经·国风·周南》。
原文节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娇艳欲滴,花朵灿烂夺目。归来的年轻人,应该好好地在家过日子。
桃花依旧娇艳欲滴,果实累累。归来的年轻人,应该好好地在家里安定下来。
桃树叶茂盛繁茂,归来的年轻人,应该好好地照顾家人。
赏析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风·周南》是《诗经》中的一篇,该篇以唐代周望的解释最为广泛流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主要描写了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也寓意着生命的蓬勃发展。
创作背景
《周南》是诗经中的民歌篇目,收录了南方的歌谣。这首诗歌主要是讲述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春天的向往和期盼。在古代文化中,桃花不仅仅象征着春天和生命的力量,还具有瑞气祥和的象征意义。
注释
桃之夭夭:桃花娇嫩绽放。
灼灼其华:颜色鲜艳。
生活启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话形容的是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美好的事物充满了热爱和赞美之情。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地去寻找和欣赏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慰藉。
另外,诗中还强调了“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需要重视家人。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忙于工作和追求个人发展,常常忽略了家庭和家人的重要性。这句话提醒我们,要重视家庭和家人,不仅要关心自己,也要关心家人的生活和情感需要,让家庭成为一个温馨和谐的地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意思是: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出处:先秦·佚名《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注释:
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现代学者一般不取《毛诗序》的观点,而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对《国风·周南·桃夭》一诗的主旨,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佚名 :
佚名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