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是出自哪首诗? 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这是乐小米的小说里的一首诗
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 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全句就这么多 后面应该是作者自己写的
而 南方有嘉木 则是《茶经》的开头第一句话。
原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龚
千秋茗者秀 百度南方茶
问题二:南方有嘉木这诗的出处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纳兰性德的《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的首句。
年少的意气风发,最初的感动和梦想,在时间的浸润下渐渐磨灭;一见如故的亲切,山盟海誓的诺言,只剩下一个依稀的背影。朋友是用来出抚的,情感是用来遗忘的,美丽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金甲的战神披着天边的彩霞在故事中定格成永恒的记忆,猜得中绚烂的开头,又有谁见到了那早已注定的结尾?
初见,惊艳。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问题三:“北方有嘉木”出自于诗经吗?是哪一首? 南方有嘉木处北方有相思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这是乐小米的小说里的一首诗
问题四:“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很深的一首诗,有谁知道具体意思。 其实这首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的 佳木是指他的意中人 南方有佳木 大概说 心上人去了南方 。这样你就该明白了吧!我的心上人在南方,我在北方思念他。我知道纵然他也想我,可是南方的树木也是会被风吹倒的,你多我的恩情也会改变吧,可是我对你的相思却不会断绝。当然这说法是有争议的,可以参考下 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句话出自纳兰性德《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该诗被收录于《饮水词》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始见《花间集》韦庄词。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但《太和正音谱》谓:《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故本首是为此体,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则皆押仄声韵。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
问题五:高分!“南方有嘉木”除了《茶经》还有哪些出处? 是嘉木
原句: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谓之茶。
《无方少年游》和《茶人三部曲》也提到过
问题六:南方有嘉木古诗的后半句是什么 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
是纳兰性德的《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的首句
问题七:我想当作家谁可以帮我啊 也许下面这些书对你有用。
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
bookjqcq/product/861756
作家笔记及其他
bookjqcq/product/857974
一个青年作家的人生自述――当代人涉世
bookjqcq/product/849083
以一本《因为爱你》而跻身于当代诗坛的艳齐,在20世纪末,连续推出十部抒情诗集,引得数以几十万计的读者的青睐,诗评界亦惊叹艳齐的诗是 “一种理性、智慧和情绪的水乳融合”,“是中国新诗引人瞩目的收获。” 而他本人为此付出了整个青春的代价。 那么,其间,诗
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上 下册)
bookjqcq/product/854649
问题八: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一首诗,其中就有:南方有嘉木;最后一句是:唯见雪晴。请问各位大能,谁知道这是出自 歌曲:大海
歌手:张雨生
专辑:大海
歌词:
从那遥远海边 慢慢消失的你
本来模糊的脸 竟然渐渐清晰
想要说些什么 又不知从何说起
只有把它放在心底
茫然走在海边 看那潮来潮去
徒劳无功 想把每朵浪花记清
想要说声爱你 却被吹散在风里
猛然回头你在那里
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
就让我用一生等待
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
就让它随风飘远
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
就像带走每条河流
所有受过的伤
所有流过的泪
我的爱
请全部带走
茫然走在海边 看那潮来潮去
徒劳无功 想把每朵浪花记清
想要说声爱你 却被吹散在风里
猛然回头你在那里
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
就让我用一生等待
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
就让它随风飘远
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
就像带走每条河流所有受过的伤
所有流过的泪
我的爱
请全部带走
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
就让我用一生等待
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
就让它随风飘远
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
就像带走每条河流
所有受过的伤
所有流过的泪
我的爱
请全部带走
问题九:”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这首诗的的题目是什么? 30分 这是一篇小说,我在书上看的,小说的名字就叫《南方有嘉木》。开头片就是南方有嘉木,
北方有相思。
嘉木风可摧,
相思不可断。
主角:苏嘉楠,蓝朵。
其实看主角名字,就知道这个小说的名字就是这个男主角的名字。
1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南北朝·王褒)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
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
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
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2中所有诗句的翻译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7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皇天后土孕育着美好的橘树,良好的品质服习着一方水土。
8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9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 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不全
3翻译《说木叶》里所有诗句的意思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 , 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 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3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 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 还、似 ” 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 起生长。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 , 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 桂花是与隐 士相联的 , 有着 " 虽处僻远亦自芳 " 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7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 奇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 茂密的花朵 奇树 :犹“嘉木” ,美好的树木 。滋:当“繁” 解释。
“发华滋 ”,花开得正繁盛 。 8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华,通“花” 。
10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 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13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14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 作者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 , 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上 , 深秋微寒 之风将层层高岭之树上的叶子吹落 15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2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一个美丽姑娘,她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 她在岔路口采桑,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13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 发老人。 17 、午阴嘉树清圆: 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 圆 ” 字绘出绿树 葱茏的形象。
4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渡河北(南北朝·王褒)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5有关木叶的诗句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6含有木叶的诗句
1、还共木叶零
唐
曹邺
《寄监察从兄》
2、洞庭白波木叶稀
唐
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
3、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4、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5、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6、木叶脱无遗
唐
马戴
《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
7、木叶摇山翠
唐
马戴
《山中寄姚合员外》
8、天秋木叶下
唐
李白
《秋思》
9、闭门木叶下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10、木叶黄落龙正蛰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11、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杂曲歌辞·独不见》
12、江皋木叶下
唐
王勃
《临江二首》
13、木叶纷纷向人落
唐
李颀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
14、骚人木叶愁
唐
刘长卿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
15、还悲木叶声
唐
刘长卿
《更被奏留淮南,送从弟罢使江东》
16、木叶纷纷落
唐
韦应物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17、蝉鸣木叶落
唐
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18、高风下木叶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2、滋:当“繁”解释。“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3、荣:犹“花”。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关键句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1分)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1分)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分)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2分)
译文
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怎不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呢?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难以忍受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我们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吗?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番风雨呢?
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明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了。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小孙子的点滴进步
2016418
上个周末(2016410),我抱着小孙子又一次唱起俄罗斯民歌《小路》:“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小嘉木先是凝神静气的倾听,继而在我怀里不仅朗声大笑,还伸出小手抚摸我的脸,是抚摸,一下一下的,虽然四个月的婴儿的动作还不协调,不可能做到那么轻柔,但确实能感觉得出小家伙是在小心的抚摸。
我被深深地感动和震惊,我想,小家伙难道真的能够听得懂?抑或仅仅是一种生物本能的愉悦情感抒发?我们爷孙俩是经常近距离交流的,彼此相对开怀大笑是常有的事,但是那都不是在唱歌的时候,我给小家伙唱歌是最近两周的事,第一次是上上一周,抱着他给他唱歌,他听见我唱歌,反应大不相同,在我怀里盯着我的脸哈哈大笑,小家伙这个时候的笑和平时的笑是明显不一样的,特别专注的看着我、笑的音色特别纯净、特别天籁,当时我就兴奋地给妻子炫耀,但过去了也没有太在意,而这一次,听见我的歌声,他不仅笑着,还伸出小手抚摸我的脸。联想起上一次,我就觉得,至少,小家伙是在通过抚摸向我表达和传递他的一种情愫,什么情愫呢?我想应该是音乐唤起的一个婴儿内心的愉悦和对亲人的爱的情感流露。
查阅资料,专家介绍说,4个月的婴儿可翻身、自主抓物,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或者声音可以自主地出声笑了,追视可以达到180°,开心时还可以咿呀发声,偶尔哭闹的时候还可以发“b p m”的音,听到声音可以转头寻找声源,但是还不能辨别声音,一般要到6个月时才能够辨别父母的声音。其实,我小孙子早就可以翻身、抓物、咯咯大笑、转头寻找声音了,哭闹的时候还经常发出似乎叫妈妈的带有“m”声的音节。昨天和他在一起时,不知怎么急了,竟发出类似“ye”的声音来,正好妻子也在,我得意的说,看我小嘉木想叫爷爷呢!妻子有点吃醋,但也不得不承认,小家伙的确是发出了“ye”的音节来。
昨天,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一个小视频,一个刚五个月的外国小婴儿失去了妈妈,她的姨妈给他唱歌,唱的恰是他妈妈经常给他唱的歌,小家伙睁着大大的眼睛盯着姨妈,凝神听着姨妈唱歌,水汪汪的大眼睛泪水涟涟,神色凄然,张着小嘴,像是在呼喊什么,还没有长牙呢,看了让人心痛不已。五个月大的孩子,看来他是知道妈妈已经不在了。既然能够理解亲人的离去,当然,更应该能够听得懂亲人给他唱歌了。
据专家讲,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这不是完全可靠的迹象,但它是个象征。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笑代表他能区分什么是让他感到愉快的,这就是心理活动的开始,一个感觉敏锐、反应迅速的婴儿常常很聪明,婴儿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满足。我小嘉木出生第三天就会笑,两个月就能咯咯的笑出声来,现在,只要和他说话,只要和他一起玩,只要听到我唱歌,就会朗声大笑。
其实,小孙子的进步,还远不止于“心灵”和“精神”领域,在身体的机动性和协调性上也有长足进展。单说“翻身”这个对大人来说易如反掌的动作,对于婴儿来说就是一件很难的事,完整的做出这套动作,一要有足够的体力和臂力,二要身体足够灵活和机敏,一周前,小孙子尝试做这套动作时还很吃力,只能是把身体侧起来,就不能往下再进行了,上周末我们回去,看到他虽然能顺利翻过来,但是手臂压在身下很难把身体撑起来,几天过去,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小家伙有了明显进步,昨天看到的情形就令我们欣喜:他不仅能流畅的翻过来,还能自己艰难的把手臂慢慢抽挪出来,而后双臂能把身体撑起来,大脑袋能高高的扬起来了。我们很高兴,开怀之余,赶快拿出相机给小孙子拍了好多照片。
年近六旬,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小孙子是我们的精神安抚剂,是我们的心灵快乐之源,工作的日子里,只要想起小孙子的音容笑貌,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这股暖流会时时疏通全身的血管经络,使我精力充沛,头脑清醒、精气神旺盛,工作干劲充足得很。只要见到小孙子,听到小孙子的笑声,看见小孙子的笑脸,霎时觉得身外的世界无比澄明、澄清、澄澈、澄净、澄空,心怀里满是温柔、温馨、温暖、温和、温情……小孙子来到世上,来到我们家,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多了一份牵挂,这份牵挂是惦记、是亲情、是血缘、是血脉、是思念、是期待、是满足、是享受,是所有人都在苦苦寻找、都会倍加珍惜的精神引力场和心灵引力波。小孙子的一点一滴、一个新的举手投足、一声新腔新调,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会牵动我们,感染着我们的情绪,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前天(416)周六,回到儿子儿媳家,儿媳又向我们报告小孙子的“劣迹”:昨天住在他姑姥姥家里,晚上给他洗澡,小家伙现在已经很乐意嬉水,每次洗澡都兴高采烈啪嗒啪嗒的玩水玩的不亦乐乎,这次可能是觉得时间太短,没有玩过瘾,抱出来后大发脾气,哭闹不止,后来,还是姑姥姥看出了问题。又放出一盆温水,让他坐进去玩了个痛快,这才消停了。今天上午又带他去婴儿游泳馆游泳,游了半天,才舒缓了玩水的情结,高兴了。奶奶听了,半信半疑,直到晚上她和儿媳一起给他洗澡时,才相信了儿媳的话。奶奶一给他脱衣服,他就知道要给他洗澡,就很兴奋,高兴地小手、小脚的动作节拍明显加快,表示欢快,身体也像一条小鱼似的扭来扭去(这个扭动的动作的确很像是一条鱼的游泳姿态,所以妻子说他是一条小金鱼),但是,坐进盆里后,小家伙嫌盆里的水太少,他拍水不方便,“啪嗒”不起来,立马撅起小嘴、板起小脸表示不高兴,眼看“抗议”很快要升级,儿媳赶紧给他继续加水,看到哗哗的水流,小家伙顿时喜笑颜开,手舞足蹈起来。洗完澡,儿媳将他抱出来递给我,奶奶过来在一旁给我“告状”,描述一番小家伙的新“劣行”,说这么小的人儿,不仅会表达他的喜好,还长脾气了。小家伙依在我怀里,听着奶奶说他坏话,咧着小嘴嘿嘿嘿地笑,耳闻目睹,我小孙子确实长本事了,但是看着我小孙子一脸无辜的“萌”态和尽兴后的幸福满足,一点没有想“批评”他的心情,反而被他逗得我也开怀大笑起来。
小孙子的大脑袋、大眼睛、小胖脸、肉乎乎的小手、小脚、小鼻子,包括他的撒娇方式、嗔怒方式,他的手舞足蹈的表达情感方式,都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我们快乐他的快乐,忧愁他的不快乐,一个星期不见就会揪心思念,我们的人生到此,因小孙子而开始觉得完美了。
每到周末,我们就会开始幸福之旅——去儿子儿媳家看小孙子。儿子给儿媳妇抱怨说,我小时候,爸爸就没给过我好脸色,你看他现在对他孙子,差别也太大了。我有时候想一想,也真是的,年轻的时候,一心一意投身于事业和工作,还要兼顾家庭,总觉着时间不够用,晚睡早起,周而复始的忙碌,在孩子身上没有这么多耐心,但随着年轮的增多,历经人世沧桑,心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巨大变化,只是没有显现出来而已,藉着小孙子的出生,自然的将蕴藏多年的真性、真情释放出来,在儿子眼里就是颠覆性的了。
儿子们都长大了,小孙子也会长大的,我们虽然开始变老,但幸福的日子,还长着呢。
永州,今湖南零陵,在唐时还是一个未经多少开发的地区,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柳宗元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革新家,在这样的处境里,还要时刻担心受更重的迫害,其心情之抑郁苦闷可以想见。可以说,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这穷蹙的十年,居然真正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就在这种环境下,就在这种心情下,柳宗元的郁郁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以及记叙文都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这些代表柳宗元最高成就,散文史上赫赫有名的篇章都莫不作于这僻远凄幽的永州。幸与不幸,曷可言哉!
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漫长的百无聊赖的待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
�《永州八记》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记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若断若连,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八记一方面精确准确再现了优美的山水景色,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和忧愤心情编织进去,处处浮现着自己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使永州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凄幽的情调。
�《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从"始得"着意,以精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真切的描绘,通过对登临西山山顶所见所感的抒写,热烈赞美了西山的怪特,表现了作者挺立不群的高尚品格和在大自然中获得精神解脱的快感。
�文章一开始,就从作者被贬之后的忧惧和漫游中透露了他在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使笔下的自然景物跟作者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又与烦嚣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作者放迹山水之间,游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就"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然而却"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接下便写发现西山和始游西山的经过,着重写在山顶所见所感。登高眺望,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作者的描绘,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而是依据透视原理着力刻画登临眺望中收入眼底的远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映衬,以及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一幅绚丽多姿萦青缭白的山水图画。作者本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他对西山怪特的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热烈赞美,正是他在逆境中坚持挺立不群的高尚品格的自我表现。面对如此美景,作者于是乎"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直到"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当时常怀忧惧,满腔幽愤。而登临西山顶峰所获得的与大自然浑而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忧惧和悲愤一扫而空,精神上暂时获得了莫大的解脱。
� 《钴姆潭记》是《永州八记》第二篇。钴姆潭,形状象熨斗的潭。开端"钴姆潭在西山西",只用七字既点了题,又交代了潭的位置,而且与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连接了起来。
� 作者写潭,先写潭的形成过程,重点在水与石的两次搏击。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使水获得了生命力,显得有声有色。水之来,不是流而是奔,写水之搏击,不用蚀而用啮,生动地表现了水对准山石,毫不放松的冲击。写水之去,不用流淌,而用徐行,仿佛可见那安详舒缓的漾漾漫流。潭水源于冉水,"奔注"而下,可见急湍似箭,直泻千里的气势。突然碰到了山石,于是两下抵住,石因有靠山,水只能"屈折东流"。旋即因"颠委势峻"的有利地形,水重新积蓄了力量,开始"荡击",咬啮着山石的边缘。柔能克刚,结果形成了一个"旁广而中深"的潭。它广阔近十亩有余,表面平静,纵深清澈,周围有碧树环境,高处有泉水流泻。其宁静幽雅与前之激烈的搏斗恰成强烈的对比。
� 潭上美景,作者留恋不已,亟游不止,引起了要卖田的潭上居者的注意,因而上门来求售。作者"乐而如其言"。买下之后,动手改建,潭上景色尽收眼底,于是乐不思土。作者失意远贬,本来是"不乐居夷"、"不忘故土"的,现在却因为得到了这个潭,竟至乐于居夷,忘怀故土,充分表明了作者对钴姆潭的深厚感情和潭上景色的高度赞美。然而,作者只不过是苦中作乐罢了。表面上旷达闲适,内心却是沉痛悲哀,潭上美妙的景色处处透出凄清的意味。
� 《钴姆潭西小丘记》是《永州八记》第三篇。钴姆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当然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然而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居然是主人的"弃地"。弃到价止四百,而且连岁不能售。小丘的遭际震动了作者的心,于是他怜而买之。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但又何尝不是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当铲刈焚烧之后,嘉木美竹奇石一下子展现在新主人面前,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而且: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得意之余,回想发现和得到小丘的过程,不禁感慨系之。小丘就是小丘,放在帝畿则为名胜,在远州则为弃地。被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为作者和他的朋友所赏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而这仅仅是偶然的机缘巧合,太难得了。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已。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作者从钴姆潭西小丘,又西行一百二十步,忽然听到竹林后传来如佩环相鸣的淙淙水声,不由得"心乐之"。"伐竹取道"后又见到潭水清冽,潭石峥嵘,潭树青翠,蒙络摇缀,这是在心乐之下所见到的情景。文章在以引人入胜的笔墨点出小石潭之后,便紧紧抓住"水尤清冽"一句展开描写。首先它从石字上落笔,刻画"全石以为底"的小石潭的形状,从而写出潭水清澈的原因。然后再运用实中写虚、静中写动的手法,通过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的鱼,反衬出潭水清澈的程度。这里没有一字一句写水,只是借助客体去表现主体,使它象浮雕一般给人一种立体感。同时他描写潭水之清,又是为下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好铺垫,从而将自己当时那种抑郁失意的心情,巧妙地寄寓在凄清幽邃的自然境界之中。接着他细看清潭中的游鱼;
��潭中鱼可数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出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鱼数语,体物神妙。柳文峻洁清深,于斯毕现。此时此刻,宛若庄子观鱼时的那种物我同一,乐而忘形的境界。然而,这种怡乐的心境起了变化。当他抬头西南远望水源时,见到水流曲折明灭,岸势犬牙交错,"不可知其源",有一种变幻无定,深不可测的感觉,这时他仿佛受到了震动,四周的竹树再也不复是先前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生气勃勃的景象,而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以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匆匆离去。�此文在游历程序上与前三篇相衔接,而在写景状物上更趋精粹,在心态表露上更趋隐蔽。尽管《小石潭记》在八记中算是色调比较明丽的一篇,然而读到最后还是能体会到凄冷抑郁的心绪。
� 《袁家渴记》是《永州八记》第五篇。本文先从永州的全景全貌着笔,通过宾主之间的对比和映衬,突现出文章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袁家渴的景物,参差错落,色彩班驳。水有声,山有色,枝干扶疏,花叶摇曳。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皆成文章。如描写风从四面山上下来摇荡花草树木的景象: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对树用摇动,对草用掩苒,对花卉用纷红骇绿,均是生动细致而传神,精妙而准确。
� 《石渠记》是《永州八记》第六篇。此篇写泉水和泉上景物,各具特色。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谕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成百尺,清深多修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石渠、石泓和小潭,这三个方面的景物虽然同在一个画面里,但是它们的特点却又各不相同。石渠的特点是狭窄,所以渠中的泉水也就微弱,碰上石头,不是激起巨浪,而是伏出其下;石泓的特点是低洼,因此积水比石渠较深,被菖蒲青苔覆盖或环绕着;而小潭的特点则是清深,所以石渠的水流入潭中,并且可以看到里面鱼的情况。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泉上的石头树木花草和竹子,特别是侧重于风声的描绘上。风摇动着竹树的梢头,产生震撼崖谷经久不息的回响,从而使读者由视觉转入听觉,给那些画图似的景物,再加上一种诗韵般的音乐美。
� 《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第七篇。本篇紧承上文,所写的景物仍旧是泉水、石头和树木,但作者善于捕捉共性之外的个性,如: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对水中石头,泉水都用"若"字表明,而对泉上的树和石,则用翠羽、龙鳞来直接比喻,"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由于采用了多种比喻手段来精确形象地进行描绘,所以毫无重复之感,反而觉得洞天之中又有无穷洞天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作者先着力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然后转入到议论造物者的有无,用设疑的曲笔批判了天命观,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文章跌宕开合,尺幅千里,正如前人所说:"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作者写小石城山的景物,主要是在抒发一种感想。当时有人认为美好事物是天用来安慰被侮辱的贤人,有人认为美好景物是灵秀之气所造成的,作者都加以否定。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作者在这篇里发这种感想,是因以上各篇中所发出的身世之感密切结合着的。要是相信 天是有意志的,那么作者的被贬斥,是天意,也就用不到愁怨不平了。要是相信这些美好景 物是天用来安慰贤人,那就不免要自我陶醉,会忘掉自己遭受迫害的愁怨不平。正由于作者不相信 这些,所以把个人的身世之感同山水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从这些山水记中显出作者 不相信天有意志,感叹自己遭受迫害的思想情趣来:
�一腔心事付幽胜,
�多少凄楚烟水中!
1 关于说木叶的诗句赏析
关于说木叶的诗句赏析 1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南北朝·王褒)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
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
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
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2说木叶>中所有诗句的翻译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7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皇天后土孕育着美好的橘树,良好的品质服习着一方水土。
8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9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
10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 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不全
3翻译《说木叶》里所有诗句的意思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 , 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 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3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 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 还、似 ” 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 起生长。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 , 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 桂花是与隐 士相联的 , 有着 " 虽处僻远亦自芳 " 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7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 奇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 茂密的花朵 奇树 :犹“嘉木” ,美好的树木 。滋:当“繁” 解释。
“发华滋 ”,花开得正繁盛 。 8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华,通“花” 。
10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 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13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14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 作者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 , 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上 , 深秋微寒 之风将层层高岭之树上的叶子吹落 15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2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一个美丽姑娘,她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 她在岔路口采桑,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13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 发老人。 17 、午阴嘉树清圆: 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 圆 ” 字绘出绿树 葱茏的形象。
4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渡河北(南北朝·王褒)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5有关木叶的诗句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6含有木叶的诗句
1、还共木叶零
唐
曹邺
《寄监察从兄》
2、洞庭白波木叶稀
唐
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
3、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4、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5、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6、木叶脱无遗
唐
马戴
《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
7、木叶摇山翠
唐
马戴
《山中寄姚合员外》
8、天秋木叶下
唐
李白
《秋思》
9、闭门木叶下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10、木叶黄落龙正蛰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11、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杂曲歌辞·独不见》
12、江皋木叶下
唐
王勃
《临江二首》
13、木叶纷纷向人落
唐
李颀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
14、骚人木叶愁
唐
刘长卿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
15、还悲木叶声
唐
刘长卿
《更被奏留淮南,送从弟罢使江东》
16、木叶纷纷落
唐
韦应物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17、蝉鸣木叶落
唐
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18、高风下木叶
唐
杜甫
《江上》
19、天清木叶闻
唐
杜甫
《晓望》
20、木叶纷纷下
唐
刘昚虚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21、木叶相号悲
唐
孟郊
《戏赠无本》
22、身著木叶衣
唐
刘言史
《初下东周赠孟郊》
23、木叶渐惊年
唐
鲍溶
《闻蝉》
24、西风木叶黄
唐
郑巢
《楚城秋夕》
25、寒木叶微凋
唐
顾非熊
《送皇甫司录赴黔南幕》
26、木叶忽已黄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27、风满寒林木叶黄
唐
刘沧
《怀汶阳兄弟》
28、木叶萧萧动归思
唐
刘沧
《雨后游南门寺》
29、洞里烟深木叶粗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30、木叶乱飞尽
唐
李咸用
《秋兴》
7说木叶诗歌语言的感染性
木叶诗歌语言的感染性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不是山谷对应的情侣名是有南有嘉木和北有相思。
南有嘉木和北有相思。“南方有嘉木”最早出自《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而后被改编为一句诗“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嘉木风可摧,相思不可断。”用来比喻恋人之间的情感,坚不可摧,无论相隔果园,都断不了彼此之间的深情。
文艺情侣名:
1几分中意——几分中情
2可爱我的范——霸气我的酷
3恨你ぐ是日久生情——想你ぐ是情不自禁
4北街细雨——南城旧巷
5蒹葭已不在——白露难成双
6失心之锁——记忆之城
7暖瑾少年——樱柚少女
8凉城゜冬未殇ジ——凉城゜夏未颜ジ
9七分冷酷——三分蠢萌
10果味怪叔——二智少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