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感情是指利用虚假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方式,对他人进行诱导或欺骗,以获得感情上的联系或性关系。骗感情的行为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情感伤害。常见的骗感情行为包括:
1 虚假陈述:通过虚假陈述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方式,对他人进行诱导或欺骗。
2 伪装自己:通过伪装自己的真实情况或身份,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感情。
3 承诺未来:通过承诺未来的行为或言语,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感情。
4 情感控制:通过情感控制的方式,对他人进行诱导或欺骗,以获得感情上的联系或性关系。
骗感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情感伤害,而且也会对行为者自己造成道德和法律上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坚决反对骗感情的行为,并努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感情和尊严。
1、证明性诱导
这种方法主要是以商品的实际质量和功能展示来说服消费者,促成其购买。它主要包括实证诱导和证据诱导。
实证诱导。即当场提供实物证明的方法。一个推销人员在推销过程中,为了引起顾客的注意使他们对你所推销的产品产生兴趣并激起购买欲望,你就必须要像一个演员一样,应用多种演示技巧并从中获益。
证据诱导。即向消费者提供间接消费效果证据的方法。有些商品不适于采用实证方法,就可以运用证据方法诱导。证据诱导要使用消费者熟知的又有感召力的实际消费证据,才能使消费者相信所购商品靠得住。
2、说服性诱导
这是以推销人员的推销说明来促进信任、增加购买的方法。推销产品要注意顾客的感受和情绪,这样才能引起对方足够的注意力,而生动的推销说明就能达到这一效果,它能使枯燥无味的推销活动变得非常的活泼有趣且容易被对方接受。
3、情感性诱导
即在销售过程中,以“情”动人,从消费者切身利益及要求出发,当时顾客情感纽带的传递者,创造有利于销售的情感世界。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当今社会,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这三个基本精神的实质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更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既有理论上的认识问题,也有实际操作上的问题。下面就这两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解读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方面和意志方面,而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教育的主体性是指高中教育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创立的诱思探究教学科学论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这里所说的认知结构,不仅仅是指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而且指头脑中完整的“知识——认知——情意结构”,因为三者往往形影相随,难以单独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具备四种主要特征:第一,能动性。是指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积极能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特性,学生的认识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第二,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教学活动中凡属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第三,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探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设置激思的疑问,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切切实实地开展创造性教学。第四,发展性。是指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都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以便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归宿。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
根据现代教育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课堂教学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即: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各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的矛盾运动。其间,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本质和功能。对这一本质和功能的认识与把握的程度,区分着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为此,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辩证关系,也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性的人。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不言而喻,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为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学是以教为主导作用的学,教是以学为主体地位的教。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根据诱思探究教学科学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具备四种主要特征:第一,促进性。是指教师要创设最佳条件,促进学生身心由现有发展水平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第二,启发性。主导作用能否发挥的根本标志,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实施启发教学。第三,情感性。是指情感诱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深厚的师生情谊、融洽的师生情感,是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施教过程,情感性往往表现为教学艺术性。凡是触及人的情感,给人以审美感受,并运用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称之为教学艺术。没有艺术的施教,是干枯的说教,只能导致教学的失败。情感性则是教学艺术的核心特征。第四,反馈性。是指沟通教与学的双向反馈回路以及教与学的多向反馈回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全实现;反馈性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地位
从建构观点看,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素质基础的“个体”,每个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要接纳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和非理性的诸如价值观念、态度倾向、情感信息、行为方式等人格特征方面的信息,但是这种“接纳”不是被动的。由前面所谈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和他们的四个基本特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有两个这样的问题:一是教师如何促进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形成;二是学生如何有意识地主动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一)教师如何促进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形成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方式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指导人们采取相应的教育行为。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非理性、非科学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是要破除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的新观念。具体地说,首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其次,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再次,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要全面正确地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用主体性发展去衡量学生的发展,用主体性思想来设计教育中的全部工作,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自立、自觉、自信、自强,做学习的主人。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可能。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
要给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在现代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中学生已能相对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认可。因此,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为此,教师在工作中要真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缺乏受挫体验和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决不应视而不见,挫伤其积极性。每节课都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以各种形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表扬。
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平等的师生情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要敢于把讲台让给学生,把结论置后,让其思维并充分展示才华。如让学生板演、让学生矫正、让学生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等。
3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则是教育内容组成的系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从优化课程体系做起。要改革过去教学内容单一的学科课程,形成以必修课、活动课、选修课和研究课三大板块的课程体系。
4改革教学模式,实施综合模式教学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围绕着某一主题及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对教学结构的组合方式。正因为它是围绕着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特殊问题而组织起来的,所以一种模式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情景,解决一切教学问题。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及学生主体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普遍适用的。如启发式、探究式、自学辅导式、复习课的研究性复习模式、讲评课的双研式模式、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语文的二、二、二制课堂模式、英语的一、二、三制课堂模式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教学结构丰富多样,课堂生动活泼,而且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当然,教学模式的综合化并不意味着将几种单个模式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无论运用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相一致,以利于学生接受、内化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外化为能力;都应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情景的设计、学生多感官乃至全身心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 “动”起来、“活”起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主动发展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或理解为,分层次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优、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6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重要的辅助教学的工具,它能更好地为常规教学服务,促进常规教学发生改良。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心理环境,优化思维过程,优化信息反馈,优化教学效果和节奏。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地传输给学生。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变重结论为知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将教学内容内化为意识材料,促进思维活动,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7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所以评价应做到:①有弹性,答案不能限制太死,只要合理就应肯定。②不仅评价活动结果,而且更要评价活动过程。尤其是对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及表现出的良好个性品质给予评价、鼓励。这样,更能发挥评价的教育与激励作用。③变学生评价的客体为评价的主体。对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情况及结果不仅仅是教师去评,还可以让学生自评或互评。
(二)学生如何有意识地主动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首先,学生不单是要适应课堂教学的场景,适应教师和同学,适应班集体,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独具个性的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影响教师和同学,改变班组学习风气,完善班集体的学习规范,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改造、提升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在适应中能动地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这种作为才能称得上是“主体性行为”。其次,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意识。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既定目标的有意识的智力活动,要求学生对学习本身和学习活动中的“自我”有明确的认识,这包括:已有的知识水平;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和已养成的学习习惯与实际学习对象之间的关系,其优势与劣势如何;制约完成学习任务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的强弱及其强化的手段,等等。所有这些认识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行为是学习的主体性行为。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与形成,自主学习行为的选择与完善,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情意水平;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因为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是要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前提的。
总之,只有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为的、创造性的活动来组织学生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