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老人的诗句
发白如雪
那是岁月沧桑洒下的鲜花
弯躯是弓
那是时间老人积蓄的能量
手如槁木
那是神农赐予不断收获的硕果
睛若黄珠
那是上苍赐予五彩缤纷的颜色
岁月的触角爬满额头
时间的河流趟过血管
穿越雪白血红
我们在成长
而白雪纷飞
您是风雪中最后一片
斑驳的红叶
而生命将尽
您是星空中最后一颗
流星的眼泪
您的头发白了,是雪
您的身躯弯了,是弓
那雪花是岁月沧桑为您洒下的鲜花
那弓是时间老人为您储蓄的力量
您的双手钝了是播种机
您的眼睛花了是摄相头
那播种机是神农赐予您不断收获的硕果
那摄相头是上帝赐予您五彩缤纷的世界
当岁月的触角爬满您的额头
穿过你的白发,我在长大
当岁月的河流趟过您的血管
穿过您的全身,我在长大
在白雪纷飞时,是谁做最后一片红叶
在生命将尽时,是谁想把你留下来多看一眼
2歌颂老人的古诗词
赞美老人的诗句:
1、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2、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3、老骥思千里,飞鸿阅九洲。
4、垂头自惜千金香,伏枥仍存万里心。
5、乌球子树老来红,荷叶老来结莲蓬。
6、壮心未与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7、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8、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9、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0、残灯犹未灭,将尽列扬辉。
如何尊老:
1、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2、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
3、利用有关节日,启发诱导。
4、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5、建议老人多与孩子交往,增进相互感情。
3赞美老年人的诗词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白居易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
红颜未老恩先断,独倚熏笼到天明。----白居易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韦庄
除夜对酒赠少章
宋·陈师道
晚岁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衰颜借酒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老夫聊发少年狂,----辛弃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
纵笔·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纵笔·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十年身世各浮萍,白首相逢泪满缨。----韦庄
莫道人生五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赞美老年人诗句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
3、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4、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支龙孙绕凤
5、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6、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9、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供参考。
5歌颂老人的诗词
江畔老人愁
作者:崔颢 体载: 乐府
江南年少十八九,乘舟欲渡青溪 口。
青溪口边一老翁,鬓眉皓白已衰朽。
自言家代仕梁陈,垂朱拖紫三十人。
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叠鼓乘朱轮。
父兄三叶皆尚主,子女四代为妃嫔。
南山赐田接御苑,北宫甲第连 紫宸 。
直言荣华未休歇,不觉 山崩 海将竭。
兵戈乱入建康城,烟火连烧未央阙。
衣冠士子陷锋刃,良将名臣尽埋没。
山川改易失市朝,衢路纵横填白骨。
老人此时尚少年,脱身走得投海边。
罢兵岁余未敢出,去乡三载方来旋。
6“赞美老年人”的诗词有哪些
有这些诗词:
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3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4 龙钟一老翁 ,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5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1出自:
1 《龟虽寿 》魏曹操
2 《神释》东晋陶渊明
3 《酬张少府》唐王维
4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王维
5 《别范安成》南北朝沈约
2译文
1 神龟虽然长寿,但也有终结的一天。
2 即使碰到大风大浪,也要不喜不悲,做自己最大的尽力,不多虑。
3 晚年最喜欢安静,不想关心任何事。
4 老态龙钟的一个老年人,迈着稳重的步伐走进寺院。
5 别说以后没有机会再在一起饮酒了,自会在梦里相见相思。
3诗文欣赏: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译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5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的哲理诗,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6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7歌颂老人的古诗词有哪些
赞美老人的诗句:
1、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2、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3、老骥思千里,飞鸿阅九洲。
4、垂头自惜千金香,伏枥仍存万里心。
5、乌球子树老来红,荷叶老来结莲蓬。
6、壮心未与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7、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8、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9、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0、残灯犹未灭,将尽列扬辉。
如何尊老:
1、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2、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
3、利用有关节日,启发诱导。
4、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5、建议老人多与孩子交往,增进相互感情。
8赞美老人的诗 欢快些得 急需
《相逢夕阳下》
相逢在夕阳中
夕阳中相逢
虽然夕阳去匆匆
留下相思浓
我对你情意浓
你是否也和我相同
希望你 希望你
能跟我同声歌颂夕阳红
但愿明天再相逢
夕阳下 情意浓
《不与老为期》 白居易
不与老为期,因何两鬓丝
才应免夭促,便已及衰羸。
昨夜梦何在,明朝身不知。
百忧非我所,三乐是吾师。
闭目常闲坐,低头每静思。
存神机虑息,养气语言迟。
行亦携诗箧,眠多枕酒卮。
自惭无一事,少有不安时。
《夕阳红》
最美不过夕阳红
温馨又从容
夕阳是晚开的花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此我认为让我泪目的必然是这三篇古文。
《出师表》的语言是十分恳切的,诸葛亮以当时的时局要求刘禅继承先帝刘备的遗愿,让他开张圣听,让他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让他以完成兴复汉室为己任,整篇表达了诸葛亮他对于北定中原的坚定,以及对蜀汉的忠心。《出师表》上半部分,只是在单纯的劝谏刘禅去励精图治。改变蜀汉当时的被动局面,而到了后半部分诸葛亮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了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对于他的知遇之恩,以及诸葛亮此次北伐力求成功的雄心壮志。可以说通篇读来,实在是让人感动。
当年李密写《陈情表》是为了请求晋武帝放宽他的任职期限,可以允许他为自己的祖母送终。此表整篇读来无不是肺腑之言,从中也可以感受到李密他与他祖母之间的深深亲情。据说当年晋武帝读完此表,也是深受感动,甚至派了奴婢二人去已帮助李密为祖母送终。
而《祭十二郎文》,则是韩愈对于他的亡侄的哀痛之心,也是对自己凄凉的宦海沉浮的一生的感慨。从此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韩愈他这一生的悲苦以及对他亡侄的无限思量。
可以说这三篇文章无不是让人感动的好文章。
这是一首写好友老年时离别伤情的诗,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
写送别,既不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又不通过写景抒情达意,而是从年轻时的分别写起,用一“易”字,说年轻时不把离别当成一回事,总觉得再会是很容易的。这里既是对从前分别的追忆,又是对过去把离别不当成一回事的追悔。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起句自然,平平叙来,而眼前依依不舍的感情隐含其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毕竟是人生中伤痛的事情。“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年轻时不在乎,因为来日方长,而年老时就不一样了,因为所剩日子无多,不能再轻易离别了。作者把老年时对待别离的感情和态度与年轻时相比,不但使诗意深入一层,而且把一别之后难得再见的痛苦而沉重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勿言”二句起承转作用,是从离别写到别时的酒宴。说明此次饯别,不同以往,眼前的一杯薄酒,不要再以为不算什么,因为到明日分别以后,恐怕再难于一起把杯共饮了。“一樽酒,形容其少。“难重持”,很难再一同共饮,而且是“明日”,就在眼前。这是多么令人心酸而又遗憾的事情。小小一杯酒,寄托了依依难舍之情以及极可珍惜的知己的无限情意,语调低沉,伤感不已。
最后,作者则驰骋丰富的想象,想到古人梦中寻友的动人事迹,他想模仿古人,在与范安成分别后,梦里去寻他以慰相思之苦。但是,梦中要迷失道路,好友是寻不见的,因而相思之苦仍消除不了。作者用了“何以慰相思”进行反问,把真挚的友情,“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酸楚的心理状态,精细地刻划了出来。这两句诗,把深厚的友情表达无余,把不忍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感情的升华,是痛苦的倾诉,含蓄蕴藉,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首诗在沈约的诗作中很有特色,不但句句言别,句句言友情、别情,气脉贯注,波澜起伏,而且通篇率尔直言,语言通畅流利,说话的语气,情感的表达均突出了老年人分别时的心理状态,依依留恋的深情厚意以及凄怆酸楚的痛苦心情。而感情的抒发,来自内心深处,毫无造作之感。另外,诗的风格朴素,气骨道劲,不事雕凿,不用对仗句子,有平易亲切之感。
沈约(441~513)南朝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吴兴)人。历仕宋、齐、梁三朝。他的父亲沈璞,在宋文帝元嘉末年皇族争夺帝位的斗争中被杀。沈约的少年时代家境贫困,他刻苦攻读,博通群籍。刘宋时代,任蔡兴宗记室,人朝为尚书度支郎。齐初,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家令,深见宠信。后来又在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一。隆昌元年(494),出为东阳太守。齐明帝萧鸾即位,任五兵尚书,迁国子祭酒。齐末,他积极参预萧衍密谋代齐自立的活动,曾经为萧衍拟定即位诏书。萧衍建立梁朝后,沈约被任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死后谥隐,故后人也称他为"隐侯"。
沈约政治地位很高,加上耆年硕望,深于世故,所以成为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他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诗文作家,而且也是一位渊博的学者,著有《晋书》 110卷、《宋书》100卷、《齐纪》20卷、《高祖纪》 14卷、《迩信》10卷、《宋世文章志》30卷以及《四声谱》等。《宋书》流传至今,是"二十四史"中的一种。
沈约是讲求声律的"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齐、梁之际,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沈约把同时人周□发现的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归纳出了比较完整的诗歌声律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要求在诗歌中使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即后世所谓调和平仄。除了四声说以外,他还提出了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八病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唐朝人的记载,因而有人怀疑沈约本人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过这一说法。但据郭绍虞的考订,认为唐朝人把八病说的首创者归于沈约,应当是有根据的。至于"八病"的具体内容,后人的解释虽有不同,但大抵是诗歌声律上的各种禁忌,其规定极为苛细,连沈约自己都不能做到,不过更重要的是,诗歌声律论的提出,为五言律诗的正式形成开辟了通途,而且影响到骈体文,促使作者更加注意音节的铿锵优美。
沈约在文坛上负有重望,齐、梁两朝的许多重要诏诰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文数量极多,据《梁书·沈约传》、《南史·沈约传》所记载,共有100卷。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遗文为 8卷,除了那些例行的公文外,大量的赋、论、碑、铭,都足以表现他的"高才博洽"。如《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文辞典雅,用事得体;《梁书·沈约传》所载《郊居赋》,洋洋洒洒,以矫情掩盖牢骚。相比之下,《高松赋》、《丽人赋》反倒具有情致。《与徐勉书》自叙老态,写得十分形象,"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后世竟因此而有了"沈郎腰瘦"这一典故。
现在的诗作,除郊庙乐章外,尚有140余篇,一部分是拟古的乐府,侍宴和应制之作也不少,内容比较贫乏,但是平稳工整。作品中比较突出的是描写山水景物和离别哀伤的诗,为数不多。山水诗中的《早发定山》、《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石塘濑听猿》、《宿东园》,都可以列入优秀作品之列,其中的名句如"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早发定山》),"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都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描写离别之情,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感情深沉真挚,在艺术技巧上也富有独创性,后代有不少名篇隽句都从中脱胎而来。他还有一组《怀旧诗》,共9首,每首悼念一位已经作古的朋友。写得最好的一首是《伤谢眺》:"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也很容易令人联想起杜甫怀念李白的诗。他的另一组《八咏诗》体裁介于诗、赋之间,不仅文体具有特色,而且情韵兼备,时号绝唱。其他如乐府诗中的《临高台》、《夜夜曲》,在当时也是上乘之作。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沈约,说他不如鲍照、谢灵运,"然在萧梁之代,亦推大家,以边幅尚阔,词气尚厚,能存古诗一脉也"。钟嵘《诗品》列沈约于中品,说他"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其工丽为"一时之选"。
沈约还精研佛典,《广弘明集》中曾经收录了他不少有关这方面的文章。
他的存世之作,张溥辑为《沈隐侯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沈玉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代辞宗”——沈约
张宝坤
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南朝(宋、齐、梁、陈)是继汉开唐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无论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都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为后来唐代文学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这方面,齐、梁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沈约,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被誉为“一代辞宗”(《南史·任昉传》)。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武康县)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官至尚书令,卒諡隐,后世称沈隐侯。
沈约的祖父沈林子,为刘宋时征虏将军。他的父亲沈璞任淮南太守。元嘉末年,沈璞因附从刘劭而被宋孝武帝刘骏诛杀。沈约生于战乱之年,十三岁又因父亲被诛而家道破落,他在忧患孤贫的逆境中,笃志好学,昼夜不知疲倦。母亲怕他积劳成疾,常以减油灭火的办法,让他晚上早早歇息。但沈约聪慧过人,能昼读而夜诵。他博览群书,通晓坟籍,学问渊博,且能写一手好文章。
济阳蔡兴宗听说沈约才华出众,而友善相待。蔡兴宗作郢州刺史,任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他常告诫诸子说:“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事之。”沈约后又随蔡往荆州,任征西记室参军等。这个蔡兴宗是士族的头面人物,在刘宋后期曾任吏部尚书。由于蔡的器重,沈约也便官运亨通,一帆风顺。兴宗死后,沈约为安西晋安王法曹参军转外兵兼记室,入为尚书度支郎。
公元479年,在刘宋王朝内乱中,南兖州刺史萧道成一举灭宋,建立齐朝。沈约时年三十八岁。由于蔡兴宗生前曾有功于齐,所以,沈约在官场中不但没有因为两朝更迭而受挫折,入齐还颇受南齐诸王的重视,官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特别受到文惠太子萧赜的宠信。沈约每去东宫入见太子,都是日斜方出。当时有王侯到宫,也往往要托沈约先去通言,才可得进。萧赜喜欢与沈约谈论,太子说:能与卿谈论,可改我睡懒觉的毛病,望每日早早入宫。沈约自然从命,太子愈加锺爱。这时沈约官兼数职:太子家令、著作郎、中书郎、黄门侍郎等。公元483年,萧赜继位,史称齐武帝,年号永明。永明之际,竟陵王萧子良(武帝次子)以皇子之尊,倡导文学,开西邸,集才士。萧衍、王融、谢朓、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等八人,号曰“竟陵八友”。八友均居高官显位,沈约兼尚书左丞等职。
公元501年,镇守襄阳的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翌年,萧衍灭齐建梁,史称梁武帝。沈约与萧衍为竟陵西邸之旧,萧衍攻入建康,便任他为骠骑司马,并保持沈约在齐末的官职。萧衍入建康后,并没有立即称帝,沈约三次劝进,萧梁始成帝业。第一次劝进,萧衍“默而不应”。第二次,沈约说:“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并说早有谶言:“行中水,作天子。”劝萧衍不要违背天意人情,早定大业。还说不要学曹操在建安年间自己不称帝,让儿子去改朝换代的办法。说萧衍称帝便是“天子还都,公卿在位”,“君明于上,臣忠于下”,君臣分定,无有二心。这一席话正中萧衍下怀。于是又召范云征求意见,回答也与沈约相同。第三次,即次日,萧衍命沈约、范云同来,起草诏书以告天下。而沈约先到,并已先将沼书及诸官设置写好交萧衍,萧衍不加修改,即成定稿。为此对沈约极为赞赏,称他“才智纵横”。萧衍对沈约、范云感激地说:“我起兵于今三年矣,功臣诸将实有其劳,然成帝业者,乃卿二人也。”
沈约为萧梁成帝业运筹帷幄,梁武帝自然给以重用,当即拜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又拜沈约母为建昌国太夫人。左仆射范云等二十余人都来致拜,朝野均以为荣。后来沈母亡,梁武帝亲自去吊唁,并且虑沈约年迈体衰,还专门派遣中书舍人前去断客止哭,使沈约节哀。沈约经常随侍梁武帝左右,一次陪武帝饮宴,有一个妓师是齐文惠宫人,梁武帝问她:“认识座中客吗?”她说:“惟识沈家令。”于是沈约感念前齐而流下感伤的眼泪。梁武帝并不以此为忌,相反,竟跟着他悲伤起来,甚至酒席为此而停。这些都表现了沈约当时受到的特殊信任。
然而,沈约自负高才,昧于荣利,后来对梁武帝每有得罪,而终于失意。有一次,豫州献栗,沈约侍宴,梁武帝与他比赛关于栗的故事,看谁知道得多。当时文人重视记事,如果记事不如人,文章学问便不如人。沈约为讨好武帝,故意少说三事,但他一出宫却对人说:这老翁爱面子,不让着他一些就会羞死。武帝得知非常恼怒,因他出言不逊,打算治他的罪,沈约十分恐惧。后来,大臣张稷卒,武帝对稷早有不满,就对沈约说起此事,沈约却说事情早已过去了,不必再计较。武帝认为沈约与张稷是姻亲,故意为稷辩护,所以勃然大怒了,说:“卿言如此,是忠臣邪?”于是,拂袖而归内殿。沈约惶恐之极,恍惚入梦,梦见齐和帝拿剑割断他的舌头。沈约请来道士向上天奏“赤章”,给他攘灾,“赤章”上说以梁代齐不是他出的主意。这件事传到梁武帝那里,武帝更加愤怒,接连派宦官上门斥骂,沈约愈加惧怕,不久就死了,卒年七十三岁。《梁书》卷十三、《南史》卷五十七均有传。
沈约官至尚书后,年逾古稀,所以明人王世贞说他是“贵而寿者”(《艺苑巵言》卷八)。的确,沈约能历仕宋、齐、梁三代,仕途畅达,官场上没有遭到什么大挫折,是颇为稀见的。象与他同时代的江淹、谢朓、任昉等著名文人,命运都不如沈约。不过“贵而寿”并不等于政治上有什么建树。沈约无非是能够巧妙地附庸帝王,而保持自己的禄位罢了。“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就是他的主要本领,至于政绩得失,唯随波逐流而已。他久历官场,每进一官,常要再三谦让,但到最后总是居官不去,当时士大夫清流对他颇有看法,论者把他比作魏晋之间缺乏操守的山涛。齐、梁时期大兴佛教,在佛、儒、道的斗争中,沈约作《均圣论》,主张调和儒佛,这正符合梁武帝政治上的需要。但由于道士陶弘景作《难沈约均圣论》,坚决排斥佛教,所以在政治上不可能很得意。沈约笃信佛法,不饮酒,少嗜欲,为官尚称清廉,个人生活上也无可指摘,虽然俸禄优厚,恩遇隆重,但他居处用度却节俭朴素。他喜欢藏书,有两万卷之多,京师无人能比。
如果说沈约在政治上只是一个世故练达的官僚,那么他在文学、历史等方面倒是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南朝齐永明、梁天监年代,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也称得上是一个小小的高潮时期。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萧衍,他们不仅是政治上的主角,而且躬事著述,雅好诗文,既是文士们的东道主,又是文坛上的健将。文学之盛,大有步建安、正始后尘之势。《梁书·文学传序》说:“高祖旁求儒雅,文学之盛,焕乎俱集。”而沈约、谢朓、任昉等,就是被称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的主要人物。
沈约在当时文坛上确实名重一时,时人著作如果能得到他的赏识,很不易,而一经他的推奖,便能扩大影响。象吴均、何逊,就都受过沈约的夸赞。刘勰撰写了体大思精的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书成之后,未为名流所称,于是刘勰便想请沈约来鉴定一下,但人轻言微,无由自达,便装作卖货者,背着他的书等候在沈约车前。沈约看了他的书,认为深得文理,十分器重。于是荐为东宫通事舍人,很受昭明太子萧统的赏爱。
沈约作为齐、梁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名最为卓著,时称“沈诗任笔”。梁元帝说:“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朓、何逊。”(《南史·何逊传》)沈约写的一些佳作,如乐府诗《夜夜曲》,恋歌《六忆诗》,抒情诗《八咏诗》,赠别诗如《别范安成》,怀旧诗如《伤谢朓》,写景诗如《石塘濑听猿》、《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早发定山》等,都颇有些真挚感情,且语言朴素动人,风格也清新可喜。如《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不过从我们今天来看,沈约的诗歌数量虽不少,但大多过于注意声律对仗,追求形式精美而忽略思想内容的充实,格调偏于华靡轻艳。沈约的这种重视声律对仗的诗风,与谢朓等相近,被合称为“永明体”。“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的一个重要阶段。
《梁书·沈约传》说:“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这个评价是公允的,说明沈约虽善诗能文,但诗不及谢朓,散文也没有超越任昉。沈德潜也说:“家令诗较之鲍、谢,性情声色俱逊一格。”(《古诗源》卷十二)至于锺嵘所论,则对沈约颇有微辞,他说:“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约称独步。”锺嵘认为沈诗“词密于范,意浅于江”,所以收其精要,也不过只能居于中品之第(《诗品》中)。然而,《南史·锺嵘传》有这样的记载:“嵘赏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盖追宿憾,以此报约。”看来,锺嵘贬抑沈约固然有他的一定道理,但也夹杂了些特殊原因。
沈约在写作“永明体”诗的同时,又从理论上对诗歌声律进行了阐述。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明确提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沈约声律论的基本点就是所谓“四声八病”说。“四声”即古汉语中的平上去入声调,是首先由同时代人周显总结出来的,沈约的贡献在于提出五言诗的创作要遵循四声平仄的谐和规律。他所说的“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就是对其声律论的具体说明。声律说的提出是诗歌史上的一次变革,它是符合诗歌发展的内部规律的。沈约的声律论并不是凭空而来,所谓“自骚人以来,此秘未睹”,不过是沈约的自诩之词。实际上,自《诗经》始,便有对仗工整的诗句。然而前人并不明了声韵的的关系,只能利用汉语自然的音调。正如陆机所说:“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文赋》)。范晔说:“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狱中与诸甥侄书》)。就都是讲的汉语自然的音律。沈约的声律说完成了自然音律向人为音律的转化,这就促进了古诗向律诗的演进。毋庸讳言,声律论也有它消极影响的一面,它对当时诗歌创作中那种“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的形式主义风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沈约的历史著作以《宋书》最为重要。《宋书》包括帝纪十、志三十、列传六十。刘宋王朝地居江左,先后只延续了五十余年,而沈约的《宋书》竟写有洋洋百卷,所以从史料角度说,《宋书》素称繁富详核。在写法上,《宋书》常采用“带叙”法,即在某列传中,夹带写出另外不设专传的人物来。这在历代史书写法中是个新例。
作为“一代辞宗”,沈约的著作极多。除《宋书》外,尚有《晋书》一百十卷,《齐纪》二十卷,《四声谱》等,诗文有明人辑本《沈隐侯集》二卷。
寄黄几复
作者: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寄黄几复》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诗作。此诗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全诗情真意厚,感人至深。而在好用书卷,以故为新,运古于律,拗折波峭等方面,又都表现出黄诗的特色,可视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赏析:
“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作者跋此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秦观《阮郎归》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张耒称为“奇语”,当然是就其整体说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处,他没有讲。其实,正是黄庭坚这样遣词入诗,才创造出如此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任渊说这“两句皆记忆往时游居之乐”,看来是弄错了。据《黄几复墓志铭》所载,黄几复于熙宁九年(1076年)“同学究出身,调程乡尉”;距作此诗刚好十年。结合诗意来看,黄几复“同学究出身”之时,是与作者在京城里相聚过的,紧接着就分别了,一别十年。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其实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晚唐温庭筠不用动词,只选择若干名词加以适当的配合,写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商山早行”的情景,颇为后人所称道。欧阳修有意学习,在《送张至秘校归庄》诗里写了“鸟声梅店雨,柳色野桥春”一联,终觉其在范围之内,他自己也不满意(参看《诗话总龟》、《存余堂诗话》)。黄庭坚的这一联诗,吸取了温诗的句法,却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同时这两句诗,还是相互对照的。两句诗除各自表现的情景之外,还从相互对照中显示出许多东西。第一、下句所写,分明是别后十年来的情景,包括眼前的情景;那么,上句所写,自然是十年前的情景。因此,上句无须说“我们当年相会”,而这层意思,已从与下句的对照中表现出来。第二、“江湖”除了前面所讲的意义之外,还有与京城相对的意义,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就是明显的例证。“春风”一词,也另有含意。孟郊《登科后》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和下句对照,上句所写,时、地、景、事、情,都依稀可见:时,十年前的春季;地,北宋王朝的京城开封;景,春风吹拂、桃李盛开;事,友人“同学究出身”,把酒欢会;情,则洋溢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
“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
后四句,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这两句,也是相互对照的。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既说明他清正廉洁,又说明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病”和“读书”,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国语·晋语》里就有“上医医国,其次救人”的说法。黄庭坚在《送范德孺知庆州》诗里也说范仲淹“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埋九京”。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老要他在下面跌撞呢?
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其读书声是否还像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但比较而言,他的学习偏重形式技巧方面。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而杜甫的杰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穷年忧黎元”的激情,艺术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诗的语言,也丰富多彩,元稹就赞赏“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的一面。当然,杜甫的不少律诗,也是讲究用典的;黄庭坚把这一点推到极端,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其流弊是生硬晦涩,妨碍了真情实感的生动表达。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这首《寄黄几复》,就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处”。但并不觉晦涩;有的地方,还由于活用典故而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取《左传》《史记》《汉书》中的散文语言入诗,又给近体诗带来苍劲古朴的风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