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美术绘画内容分析幼儿心理状态

如何通过美术绘画内容分析幼儿心理状态,第1张

幼儿绘画幼儿美术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幼儿用笔在纸上,通过造型、设色、构图等手段,表现出一定的可视的形象的美术活动。它具有幼儿独特的表现特征。幼儿绘画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涂鸦期”和“形象期”。

(一)、涂鸦期 (突出特点:幼儿没有明确我绘画构思和目的,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活动,画出的线条轻淡、杂乱、不成形。)

(二)、形象期

(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绘画构思,能有目的、意识地进行绘画,画的形象也基本成形。同时,对于物体形象和颜色的表现和相互关系的处理也开始有明显发展。)

由造型、构图、用色三方面构成。一般来说,外向的幼儿经常使用多种色彩,其中主要是红、黄、白、橘色;内向的儿童只使用少数的颜色,他们一、二种颜色就会满足,其中主要用蓝、绿、紫、黑色或者灰色;充分适应社会而且个性安定的幼儿会使用四到六种颜色。单纯的从色彩解释没用绝对的答案,但一般的倾向显示温暖的颜色表示平衡发展,使用较暗颜色的幼儿表示有悲伤及敌对的倾向,使用浅弱颜色的幼儿显示情绪尚未成熟或者身体不适,当然,在探讨幼儿的色彩象征时,也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原因。

二、幼儿心理发展与美术绘画表现的关系

每个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有快有慢;有好有坏;有喜有优;有悲有乐;然而幼儿绘画内容每个时期的每个画面也是不一样的,它能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幼儿不同的心理状态会绘画出不同的画面,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语言,它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幼儿绘画和幼儿心理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二者可以起到互助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画面去纠正幼儿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利用绘画来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所以绘画和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画面的内容(包括用色方面、线条、形状、大小、画面构图、画面整体布局)可以表现出幼儿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学前儿童心理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进步性,要时常关注幼儿心理变化才能培养出幼儿健康的心理,当然,绘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管是从培养还是纠正幼儿心理情况来说,这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方法。所以,通过画面观察幼儿心理发展状态也是很多幼教老师应该注意的。

三、从美术绘画内容分析幼儿心理状态

每个幼儿都喜欢美术绘画,对孩子来说,美术首先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在他们的年龄,他们根本不懂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美术绘画给他们创造了机会。幼儿美术绘画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赋予了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美术绘画活动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术绘画活动是培养和训练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幼儿情感在绘画作品中得以表达。

不可否认,任何人对这个世界都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孩子也不例外。仔细分析他们的画,可以看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是十分夸张和有趣的。让他们画妈妈,他们通常会把妈妈画成有一头大波浪的头发,有一张红红的嘴巴,还要提一只篮子,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认为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会去小菜场买菜,所以要提一个菜篮子才符合形象。

幼儿个人的性格和脾气会在绘画中的表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反映一个孩子的性格和身体状况。在美术课上,我仔细分析过孩子的作品结果发现,性格外向和大多数女孩子喜欢用红色,而喜欢蓝色的孩子当中大多数不善于交往而且性格内向。他们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喜欢沉浸在自已的空间里,多数脾气古怪。喜欢用色彩鲜艳的幼儿一般性格比较开朗。而较为调皮的男孩子喜欢话超人、房子和一些机器类的物体;较为平静的男孩子喜欢画房子、人物和与家人出游的画。较为活泼的女孩子喜欢花鲜艳的画面,画面较为复杂;较为斯文的女孩子一般喜欢画花朵、小草、蓝天白云、和人物。总的说来,看待一个孩子的绘画内容,除了根据所学的到知识外,更重要是用心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美术不单单是美的一种体现方式,而是它在孩子身上更多用来表达思想,交流体验的方式。

幼儿常常把生活中遇到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幼儿的情绪常带有明显的情境性,容易根据外在情境的改变而变化,不同的情绪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互换。幼儿绘画不仅是幼儿与幼儿之间沟通的第二语言,也是让老师和家长了解他们的第二语言。除了生理原因,幼儿周围生活和环境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说,画面可以诠释幼儿的心理状态。一位精神医生说过,在儿童绘画与游戏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动作发展、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等重要指标。幼儿的画面是抒发自己情感的地方,其内容表达了幼儿当时的心理状况,幼儿的健康成长不是单独建立在学校的基础上的,更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家长和教师都应多观察、关心幼儿,及时纠正幼儿有偏差的心理,解决幼儿情绪问题,从而使幼儿心理、生理健康发展。这才能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给幼儿,让幼儿健康成长。

1、 构思:偶然而不稳定。

表现为:动笔后构思、事先构思和随意涂抹穿插、绘画内容转移、一形多意、易受他人影响。

构思的不稳定导致幼儿作品水平的不稳定,时好时坏。有时前一阶段已画的较完好,忽而退到老样子,画中的形象又变的很单调。还有时,一幅作品中有些形象画的很复杂,而另一些却十分简单,这类反复不是孩子在退步,而是因为他们正处于尝试探索之中,反复之后他们的进步将更巩固

2、 形象: 未分化, 极为简单。简单的圆形包涵了所有的成分。画人:只有头和脚。画树:不分枝叶。

三岁半左右形象开始分化,画人:分出头、身体、四肢、五官。

3、情节:指主要形象之间的活动联系。

这时的画面只出现几个独立个体,无活动,无动作。

4、构图:3岁以后,画面各形象都是头朝上,脚在下,呈垂直式构图。

其局限性是:有可能生活中原本高处的东西(太阳)画在画纸低的位置上,原本低处的(小花)却画在画纸高的位置上。直到3岁半左右,地平线的出现,地面上的物体沿地平线排成一排,画在纸的下面;天上的物体在纸的上部排成一排,表示这些物体处于不同的水平高度。幼儿开始初步表现物体的上下、高低的空间关系了。

5、色彩:不受物体固有色的影响,依据情感、情绪选色。如果说造型体现了思维能力,那么色彩则体现情感。

1、看看孩子的颜色的构成。

2、孩子的画画整体的画面感,看看孩子的想象力。

3、孩子画画的认真程度。

孩子的画作主要是能够提升孩子的兴趣,能够充分的利用孩子的想象力,并且能够提升孩子对色彩的认知。

扩展资料:

画画作为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在20世纪以前,绘画模仿得越真实技术越高超,但是进入20世纪后,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

绘画是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它及其参与者的数量同样地为数众多。绘画的性质可以是自然及具像派的(如静物画(still life)或风景画)、影像绘画(photographic painting)、抽象画、有叙事性质的、象征主义、情感的或政治性质的。

情感是人对其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理活动发展,情感教育越来越占主导作用,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艺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它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积极的情感能使幼儿对事物的正确感受和理解;能促进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表现欲望;积极的情感更能促使幼儿大胆用色、大胆表现及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它是幼儿绘画过程中一种潜在的动力。关键词:幼儿绘画 激发 积极情感情感一直就存在于幼儿的绘画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更是能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以往的绘画教学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范画去临摹,而掩盖了幼儿自身的创造性。幼儿在绘画时的情绪是否愉悦、情感是否积极主动,往往被教师忽视。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在绘画过程中幼儿自身情感活动的发展和在绘画中的作用,对幼儿的身心是很不利的。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一、激发积极情感的意义

1、幼儿绘画中,积极情感是丰富幼儿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内在因素。幼儿是纯真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他们的想象力又很奇特,在幼儿的笔下,天空、太阳、花草、树木等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变得丰富多彩,如在听故事想象画“十个太阳”中,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了十个颜色、形状、光芒不同的太阳来,特别是第十个太阳,故事中说:“它把其他太阳的光都吸过来,变成了今天的太阳。”于是,有的幼儿画得象向日葵,每个小格子里涂上一个太阳的颜色,有的幼儿干脆把九种颜色,每一种都涂上一遍,成了一个说不出颜色的太阳。每个幼儿的想象不同,表现的结果也不同,创造出来的画面也时变化万千。夸张在幼儿的画中是常有的现象,他们往往对看得最仔细、印象最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画得最大,这也是一种创造,是幼儿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理解、想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态度是热情的、情感是积极的,否则,他们不会积极地表现与众不同的“太阳”,不会在遇到困难时,以画代字。由此可见,积极的情感时激发幼儿丰富想象和创造必部可少的。

2、有了积极的情感,幼儿在对色彩的选择上更大胆。观察幼儿的图画,会发现他们不受物体固有色的限制,常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些鲜艳色彩去表现。到了大班,幼儿的色彩更为丰富、细致,逐步接近固有色,又往往不自觉地使用了某种“感情色彩”,这就是幼儿在绘画时的积极的情感的表达了。幼儿在使用色彩中,带有较明显的情感倾向。如在画一些想象画时,幼儿往往喜欢画上白云和太阳,用更多鲜艳的色彩,而在画“雨天”,“我生气了”时,大多幼儿对它们就没有这么喜欢,情感体验没有这么积极,于是常常用灰色和蓝色作底色。这说明,幼儿对色彩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加上积极的情感,幼儿对色彩的选择会更大胆。如在画想象画“天空”时,周亦轩就使用了绿色和蓝色作为主色调来表现龙卷风爆炸的情景。所以,积极的情感让幼儿对色彩的选择更加的大胆,更多地采用了鲜艳的、亮丽的色彩。

二、 如何在绘画中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对幼儿绘画水平和过程的促进作用是如此之大,在绘画的过程中更是必不可少,教师应善于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让它贯穿于幼儿绘画的始终,成为创作的动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在绘画过程中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1、幼儿绘画形式的选择

1)以意愿画的形式意愿画更给引起孩子的共鸣,给了幼儿足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更能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激发积极的情感,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听说画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幼儿眼里立刻放出了光彩,迫不及待地坐到桌前,男孩子喜欢画坦克和恐龙,而女孩子喜欢画的是娃娃、房子等等。班上的几个幼儿一边画,一边叫老师来看,神情却得意自信。幼儿已完全沉浸在创作的兴趣中,他们知道自己想画什么。这就是幼儿在绘画中积极情感的一种外露,幼儿显然更轻松、更自在、更乐于接受,画起来也更投入。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在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稍加启发、引导,幼儿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去大胆地表现,每一幅画对幼儿来说,都是最美的,最宝贵的,都表现了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是他内心情感的反映。这样的绘画活动也许更具有游戏性和随意性。但观察幼儿自发的绘画活动时,会发现幼儿在一个时期内,绘画的主题较稳定,经常要经过数次的绘画活动后才会换一个表现主题,主题的选择往往受班级教学活动、同伴的画、日常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如周亦轩、项康铭,开学时常画的是“变形金钢”,后一个阶段是各种轮船和飞机,现在这几天则常画“坦克”,说明幼儿在某个阶段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就有了积极创作的欲望,在绘画中自由地、无拘无束的涂抹,勾线、尽情地联想、创作,表现出他眼中的大千世界。

2)以命题画的形式给幼儿一个命题,如《美丽的房子》,课前作了大量的观察,请幼儿去观察高大的建筑物、风景点和小区房子。课上幼儿掌握房子的基本结构以后开始作画,有的幼儿参观了清河坊,对那边的房子情有独钟,都是一些古老的房子,有的幼儿参观了延安路,喜欢画高楼大厦,还有的幼儿画了自己居住的小区房子,孩子们的画各有千秋。他们在作画时,情绪很高昂,虽然有了主题,但是不需要照着范画模仿。除了画房子以外,幼儿添上了丰富的想象。如:天上的飞机、降落伞、房前的小溪等等,大大的丰富了画面。说明即使是命题画,也有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幼儿在绘画中贯穿了积极的情感。

2、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幼儿的认识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绘画中的能力也有强有弱,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及时地给予肯定。有进步的要表扬,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更要鼓励,以使每个幼儿对自己有信心,对绘画有兴趣,让绘画变成幼儿自动自发想去做的事情,激发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这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使幼儿都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发展智力、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在能力的不断增强过程中,幼儿的水平不断提高,对绘画的兴趣也会慢慢增加,反过来又可以更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班里雪儿的绘画能力较弱,一次画荷花的讲评中,幼儿指出她的画不好,于是我们就展开了评价。有幼儿说她的荷花画了土**不好看,而雪儿自己也解释不上来,我在讲评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荷花变成了土**了?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荷花就要枯萎了。这个解释,不但恰当的评价了这张画,给了这张画不同的意境,而且也鼓励了雪儿,促使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更促使雪儿对自己有了自信心,对绘画有了兴趣,产生了积极的情感。

3、教育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感染幼儿,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确实感到绘画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绘画中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①教师的情感必须是积极的、肯定的。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活动过程重点和之间的联系,用自己的情绪去带动、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更愿意去参加教师组织的绘画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试想,如果连教师都没兴趣,不愿意去教,幼儿又如何会产生参加活动的欲望呢?又怎么会产生这种积极的情感呢?②教师亲切的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感的纽带。往往教师一句亲切的提示,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使幼儿增强自信,更大胆地使用色彩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一个亲切的微笑就是对幼儿想法和创造的肯定,在幼儿的眼里就表示你接纳了他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他也会更愿意与你分享创造的快乐,产生他创作的积极情感,画出更多更美的画。

4、开拓幼儿眼界,积累创作经验。绘画是人类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这活动中,包含着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由此而产生的多种复杂情感,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要让幼儿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会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包括身边的好人好事,自然界的变化,马路上的建筑等。引导幼儿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经常带幼儿去散步、游园,参加种植活动,使他们感受和享受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会在他们心里油然而生。如在进行“我爱春天”这一主题的组画时,带孩子出去郊游,观赏春天的景色,幼儿很感兴趣,纷纷从自己不同的角度出发,把看到的画下来,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组画时,幼儿因为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情感的积累,幼儿情绪很高,组画过程中自觉地分工合作,共同创作了一个美丽的春天,教师没有作任何的示范,但幼儿却通过自己的观察,表现得形象生动。

(2)要为幼儿提供较多的欣赏机会,如年画、剪纸、雕塑,或者外出写生等,丰富和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创作提供材料。尤其是在进行一些节日的绘画时,就可以结合年画或雕塑等的形象进行创作。如我们在课前让幼儿在父母的带领下欣赏了杭州的各种雕塑,有的幼儿还用照片把看到的雕塑记录下来,在画“我爱杭州”时,有的幼儿就用这些有地方特色的雕塑来表达了,他们的画法虽还稚嫩,但这种想法和创意就已经说明他们的表现方式和欣赏水平都有了一个大的提高。三、激发幼儿积极情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了解孩子的需求,寻找孩子喜欢感兴趣的内容来作画。 2、教师进行示范时,主要在技能技巧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内容上应该给幼儿足够想象的空间,能够自由发挥,画出自己的风格。3、教师的引导语要简练,有趣,注意引发兴趣。4、拓展绘画的新种类,如:国画、颜料画等。5、要给孩子展示绘画成果的机会,如摄影留念、墙面展示等等。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6、幼儿的认知水平存在个体差异,绘画能力上有强弱,评价时,要根据幼儿的纵向水平来进行评价。能力强的幼儿给予肯定,对能力弱的幼儿更要鼓励。教师要善于钻研,用多种的方法调动幼儿积极的情感,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绘画习惯。幼儿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素质,就可以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美丽的画面。不仅在绘画上,在其他内容的上,也会同样受益非浅。

1涂鸦期(15—35)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是缺少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属于无目的的乱画。涂鸦实际上是儿童的感觉和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作出的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无目的的手臂动作的练习。他们在涂画之前没有预想、没有构思,不讲究造型、色彩和构图,而是把涂鸦作为一种游戏,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那种有节奏的运动快感,反映在画面上的是杂乱的线条。涂鸦后期,儿童绘画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图画。

2象征期(35—5)

3岁以后儿童由于涂鸦的练习,已经能用手腕和手指画画,而且已经能够进行有目的的绘画活动。儿童的绘画发展进入象征期。儿童凭主观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以象征物体的外形轮廓,多半是不完全的、遗漏的,表现的是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和意图。

3图式期(5—7)

这是儿童开始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经验的时期,也是儿童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地观察现实生活,用画来传达各种概念,创造出许多自己的独特的绘画方法,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较之象征期有明显的发展。画面多半是用线条勾出物体的平面二次元(非立体)的轮廓,形象较完整,并注意用相应的色彩表达。

儿童画实质上是儿童心理活动的可视痕迹,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其对现实反映的程度也不同。儿童绘画发展表现为几个不同水平的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特殊的主要行为模式及其绘画的特点,阶段之间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

大班幼儿的绘画特点和目标如下:

特点:

1 自由性强: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绘画的主题、材料和表现方式。

2 表现个性:大班幼儿的绘画作品开始体现他们的个性特点,他们会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想象和感受。

3 多样性:大班幼儿的绘画作品多种多样,涉及到的主题、色彩和线条都具有很强的变化性。

目标:

1 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绘画活动,大班幼儿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创造力: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大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表现能力:绘画是一种表现自我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大班幼儿通过绘画可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且能够通过绘画作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4 培养细致认真的态度:绘画需要细致认真地描绘线条、色彩和形态,通过绘画活动,大班幼儿可以培养自己的耐心和细致认真的态度。

5 培养自信心: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和展示的方式,通过绘画活动,大班幼儿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肯定,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线条是艺术史上最古老、最原始的艺术形式,流传下来的最初绘画作品主要是以线的形式表现。如中国原始的象形文字,彩陶绘画,西方原始人的岩画,无不用线条来勾画。这是原始人类对于自然的模仿,它展现先民们作画时随意轻松的心态。

      线描是最简便、最直接用于表现形象的绘画手段,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绘画方式,是在平面上表述客观事物或主观想象而使用的虚拟性、提示性、装饰性的视觉语言,它是最幼稚的造型语汇,所有孩子的第一笔绘画都是由线条来表现的。

      艺术家保罗·克利(Paul Chris)曾经有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他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即表达画家的精微感觉和细腻的情绪,同时也道出了丰富的线条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垂直线给人庄严、挺拔、高洁、希望、正直等感觉;水平线具有平和、安定、静止的感觉;斜线则富有变化、运动、紧张和不安的感觉;规则的曲线让人感到明朗、整齐、圆滑、有序;自由的曲线则显得活泼、优美、生动、柔和,给人流畅、优美而生动的感觉。

    彼特和梅里菲尔德(Merrifield)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们要求一些成年人根据24个形容词画出他们认为最符合的线条。诸如“愉快”“高兴”“幸福”这类词汇多被画成上行的线条,“悲伤”“死亡”“不快”等多是下行的线条,“激烈”“躁动”“疯狂”等多是曲折断裂和不规则的线条。此外,表示“残忍”“狂躁”的线条通常又浓又重,而表示“温和”“细致”的往往又细又柔。

      笔者在进行绘画心理技术培训时,也经常会让学员用不同的线条表示情绪,结论与上述研究类似,如用上行的线条、波浪形的线条等表示高兴、愉悦;用下行线条、较轻的线条表示难过、伤心、痛苦等;用锯齿状线条、不规格线条、重笔力线条表示愤怒、狂躁等。

      孩子的画中也会有类似的信息。要是留意每个小人儿的轮廓线,就有可能发现孩子在不同人物身上倾注的感情。在一幅绘画家庭的图画中,如果一个孩子用有浓又重的线条来描述爸爸而用轻柔的线条来描绘妈妈,这个小男孩很可能有恋母情结,而对父亲怀有敌意。画画的孩子一般都会给自己的小人儿添上手脚,好让它们看上去更生动一些。研究人员从手脚伸展的方向就能看出画中倾注了自身心理及情感因素的小画家们是乐观向上还是悲观消极。

      依据相同的原理,在画树的测试中,通过观察枝桠的生长方向就能获得很多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6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