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庄子与惠子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第1张

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具有思辨性:庄子和惠子都是思辨性很强的人,他们的论辩主要是基于逻辑和语言的推理,而不是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庄子在论辩中善于利用类比和寓言,以形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的想法。

2 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具有灵活性:庄子和惠子的论辩不仅仅是唇枪舌剑,更是智慧和灵活性的较量。庄子在论辩中善于抓住对手的漏洞和矛盾,进而加以利用和扩大,使自己的观点得以充分阐述。庄子和惠子的论辩不仅仅是对于对方的反驳,更是对于自己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3 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具有深刻性:庄子和惠子的论辩不仅仅是对于表面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更是对于事物本质的探究和思考。庄子在论辩中善于提出深刻的问题和挑战,进而引导人们深入思考和探索哲学问题。庄子和惠子的论辩不仅仅是对于对手观点的批判,更是对于自己观点的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总之,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巧妙之处在于他们的思辨性和灵活性,以及对于深刻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他们的论辩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较量,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11116周二晴D320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4623

《庄子》内篇  德充符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1]:“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2],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3]。”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4],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5],天选子之形[6],子以坚白鸣[7]!”

注释

    [1]惠子:即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2]道: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含义十分复杂,这里与“天”对应,“天”指事物的自然,“道”可能是指事物的本原,即宇宙万物的本体。[3]益:增添。[4]劳:耗费。[5]据:靠,凭依。槁梧:指用梧桐木做成的几案。瞑(mián):通“眠”,假寐的意思。[6]天选:自然的授予。[7]坚白:“坚白”论是古代名家的著名言论,它以石为喻,指石之白色与石之坚质都独立于“石”。庄子对于这一类辩论极不赞赏。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人就应当没有情吗?”

    庄子说:“是的。”

    惠子说:“一个人一点情都没有,还能称得上人吗?”

    庄子说:“道给了他容貌,上天赐予他形体,怎么能不称作人呢?”

    惠子说:“既然已经称作了人,又怎么能够没有情?”

    庄子回答说:“你所说的情并不是我所说的情感。我所说的无情,是说人不因善恶而伤害自身的本性,要常常顺其自然而不祈求增加生命。”

    惠子说:“不增加生命,靠什么来保护自己呢?”

    庄子回答说:“道给了人容貌,上天赐予人形体,可不要因外在的好恶而致伤害了自己的本性。如今你消耗着自己的神智,耗费你的精力,站起来就倚着树吟咏,坐下就靠着几案睡觉。上天选择了你的形体,你却抱着‘坚’、‘白’的无理言论而喋喋不休!”

  1、这篇文章中表现了庄子善智辩,重观赏的思想感情。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2、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表达的是惠子这样的常人对庄子达到的境界的无法体会,在其中惠子的言辞是前后矛盾的但常人看来惠子的话更有逻辑

梁上那段解释可以这样看:

濠上之辩《秋水十七》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 秋水》)

这段对话中庄子的回答常常被人们认为是诡辩,而觉得惠子的推理更符合逻辑事实上这里涉及到一个逻辑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无关联者不发生逻辑关系惠子希望采用类推的方式从自己对庄子的不了解推及到庄子对鱼的不了解上,却忽略了自己在对庄子说“安知鱼之乐”的时候已经与庄子之间建立起了判断关系,这种判断关系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已经动摇了后面“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这个基础这样惠子就陷入了由自身知见限制所产生的所谓悖论中,要么承认我非子却可知,那么庄子知鱼也并不稀奇了;要么承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是没有基础的,那么自己就被隔离于庄子的系统之外与之无法建立逻辑关系,根本无法判定庄子是不是知鱼之乐,从而无从否定庄子鱼乐的判断因此我们说庄子看似诡辩的回答正好触及了逻辑的基础,而只是思维跨度稍大不易理解而已

所以我们说庄子并不是不了解常人的逻辑,而是明晰常人逻辑受到知见限制的事实,从而在自身的行为中“依附(并不确切)“于更高的行为标准,而在论辩中只要使用他人的逻辑系统进行引申就足以使对方陷入自身知见编制的悖论之中也通过这种行为使惠子了解到常用的逻辑推论并不能很好的表述世界,而只有去小知及大知才能够更好的了解世界惠子在这里以己度人,正是与《秋水》前面所说的“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别无二致而濠上之辨放在篇末也恰好成为了对看完《秋水》全篇而仍然以己度人者的嘲讽

这句话完整的句子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原文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知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予固非鱼也,予不知鱼之乐同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这个典故的蕴含的思想是:不要用自己的眼光来评判别人对于事物的认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意思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出自:《庄子秋水》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释义:

庄子和朋友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交谈。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跃出水面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我站的位置比鱼高)

扩展资料: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89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