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与压抑
压抑是先进入意识,由于太痛苦而不能容纳,后压抑。否认不进入意识。区别在实行防御前是否意识到。
压抑的典型:创伤后的遗忘与闪回(生理视角:创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海马体功能受抑制,情景记忆失去作用创伤后会出现第三者视角的语义记忆,对事情客观体验的步骤记忆,以及情绪记忆)。
否认的典型:“这不可能!”
高级防御中的压抑:反向形成中原始情绪的压抑(或否认,取决于是否被意识所察觉);隔离中与某种观点相关的情感的压抑(或否认,同上);反转中对最初情景的压抑。
分裂与解离
分裂:只能将客体觉知为全然好的或者全然坏的,并且随着交流进展容易变换。
解离的部分从未整合进自我,分裂的部分曾被整合进自我。
解离与隔离
隔离是从认知中剥离情感成分。解离是从自我中整个剥离体验,仿佛发生的事与我无关。
隔离与间隔化
隔离割裂情感与认知。间隔化割裂互相不容的认知(拥有矛盾的观点而不知),比隔离更为原始。
间隔化与合理化
间隔化的使用者常将认知的矛盾之处合理化。
合理化与道德化
合理化会无意识地寻找意识层面可接受的理由,道德化会无意识地寻找在意识层面和责任有关的理由。
理智化与隔离
理智化是把情感从理智中隔离开来的高级版本。理智化能在确认情感得到妥善处理前保证思维有效运行,但也容易对幽默、娱乐、性等情趣类事物毫无兴趣。
抵消与全能幻想
抵消行为的背后隐含着全能幻想,即我的敌意感受十分危险,我只要心有所想便事有所成,故要抵消。
攻击自身与内摄
攻击自身中,外部威胁没有像内摄那样被全盘吸收,只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外部威胁,此防御比内摄更为成熟。
恐惧症和创伤后的害怕
比如对高桥的恐惧源于在桥上发生的交通事故,是为创伤后应激反应,但如果回避高桥是潜意识对某种恐惧的象征和置换(比如将桥视为重大生活转变,而这种转变最终指向死亡),并且期待回避行为能保护自己免受死亡和时光侵袭,是为恐怖症。
其他一些杂记
所有移情都包含了对早年客体感受的置换和对内在自我部分的投射。
反向形成的本质:否认人类情感的矛盾性(情感反应是复杂的,往往包含相反两方面,反向形成的个体坚持认为自己的感受只有一种)
投射+内摄=投射性认同
偏好使用某种防御方式与人格结构的关系(这里绝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只是有一定的相关性) :
情感隔离——强迫性人格结构( 注意强迫一词道德层面的中性 )
抵消——强迫特征
攻击自身——抑郁型人格和自虐相关人格特征
否认——轻躁狂特征、偏执特征
全能控制——反社会人格特征
原始性理想化(必定导致原始性贬低)——自恋型人格特征(根据自我价值评价他人,通过依赖理想客体努力使自己完美)
投射——偏执型人格特征
内摄——与某些抑郁心理关联(分离或丧失时感到自我的一部分离我而去或者因家庭冷漠暴虐而自责)
投射性认同和分裂——常见于边缘性人格结构(日常生活也大量存在投射性认同,其中亦有积极的,如将之应用于乐趣和爱的情感)
解离[dissociation]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分开为游离抗原和抗体。
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解离是指化合物或分子在溶剂中释放出离子的过程。解离的程度可以用解离度K来表示。
通常来说,解离是吸热反应。生活中的解离:
在药代动力学中,简单扩散的限制因素是物质的脂溶性、分子大小和带电性。一般说来, 气体分子(如O2、CO2、N2)、小的不带电的极性分子(如尿素、乙醇)、脂溶性的分子等易通过质膜,大的不带电的极性分子(如葡萄糖)和各种带电的极性分子都难以通过质膜。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体内会解离而影响吸收,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解离少,非解离型多,易通过生物膜,弱碱性药物相反。
解离性心理
也称“多重人格障碍”或者“解离性认同障碍”“解离性人格结构”
人们在处理一些不稳定的情绪时,比如剧烈的情绪波动,往往将解离当做首要适应机制。
解离性认同障碍其实是一种“隐性的病态”患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解离的自我状态(多变人格),且对他人的质疑倍感委屈,即使意识到解离的存在,他们也不愿意袒露。
治疗过解离性患者的治疗师们普遍认为多重人格并不怪异,是人们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行为,确切的说是源自童年并延续至今的,对创伤应继续适应。
弗洛伊德及其追随着普遍低估儿童期创伤和性虐待的破坏性结果。低估创伤导致的解离状态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分裂防御相互混淆,这是人们经常将解离性人格误诊为边缘性人格或精神分裂症。
面对多重感受和行为的来访者时,充分共情地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体验。
解离心理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将解离作为主要防御机制的个体,一定是自我催眠的高手。在极度焦虑的情况下转入另一种意识状态。想要顺利解离个体必须有自我催眠的能力,否则便只能借助其他方式来应对焦虑。
解离个体被多重内在情感所困,无处可逃。他们的情感长期处于紊乱的状态,一旦遭遇创伤情境,恐惧、惊诧和羞耻等原始情感都能唤起解离症状。
遭受性侵或虐待的儿童常常借助解离机制来解决无法忍受的折磨。那些符合DSM解离认同障碍诊断的患者,其生活史中不难发现被同伴欺凌、情感虐待以及目睹家庭暴力等问题。
解离病症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个体发育早期只是把这种不成熟的防御作为适应环境的最佳选择,继而这种方式逐渐成为自动反应,固定形式对所有情境的非适应性行为。
解离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隐形防御机制,当另一种自我状态或人格系统顺利接管原先主导地位的自我时,只有患者本人能体会到这种解离过程。
解离症状的隐蔽特性,使得人们无法对它的发生率作出精准的估计。
非典型性解离障碍:个体具备人格转换,但不具备躯体症状或无明显记忆缺失。出现的频度或持续时间较长,使其可单独作为一种性格特征。
解离病症的关系模式
解离个体的童年关系模式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受虐待,性虐待也包含其中。
严重的解离性患者呈现“D型依恋”即混乱--迷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会增加对创伤的易感性,即使轻微的虐待,都会使他们遭受创伤性打击。
Kluft提出了多重人格障碍和严重解离障碍的四因素病因学理论:①个体自我催眠能力较高。②曾遭受过严重创伤。③解离性反应由特定的童年期环境造成,解离的适应性反应和被家庭所接受。④创伤时和创伤后均未获得抚慰。
解离性自我
每个自我部分都有解离人格的倾向,即使那些令人讨厌的迫害性人格也极具价值且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多重人格不明显时,治疗师应当假设这些隐藏其后的人格特征正审时度势,通过当下呈现出人格来投石问路。
[玫瑰]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一个曾严重受虐的个体,会经常把任何可依赖的客体视为施虐者,随之产生幻想。
要想探索解离性个体的移情,治疗师必须与来访者内心的虐待者形象完全不同。
解离性个体的内心充斥着未经检验的互相冲突的移情,因此在治疗早期或当他们出现闪回时,及时给予驳斥。
解离和其他心理状态一样,极具传染性,当治疗师遇到擅长自我催眠的来访者,不仅容易受诱导进入恍惚状态,而且还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健忘。
对解离性病症诊断的治疗意义
治疗解离性认同障碍以及复杂的创伤后心理障碍,要求治疗师有更多的情感投入,而与这类患者重温昔日的创伤体验无离具有很大的冒险性。所以治疗师必须不但具有较高的自知能力,这种能力可能通过自我体验而获得,同时还需要督导和同辈督导的支持。
Chu对复杂解离症状治疗分成三个阶段:
①治疗早期应聚焦于自我关怀、控制症状、认识早年创伤、保持正常功能表达感受,持续构建治疗联盟。
②治疗中期以合适的节奏引导患者进行宣泄和重构。
③治疗后期巩固治疗成果和提高适应能力。
[玫瑰]鉴别诊断
具有解离性人格特征:既往创伤史,存在严重酗酒和物质滥用的家庭背景,发生过难以解释的严重事故,对儿童期记忆的缺失,毫无来由的自我毁灭性行为。某特定时间段的记忆缺失,时间感扭曲,头疼,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的复数来称呼自己,快速动眼和恍惚状态,头脑中有话语或声音,先前治疗的失败。
①解离性状态vs精神疾病
解离患者在危机或压力状态下会出现“初级症状”,极易被认作精神分裂症。
②解离性状态vs边缘性状态
边缘性状态和解离性状态不属于同一诊断维度,解离性状态涵盖人格的各个发育水平。
解离状态与分裂状态极其类似,解离患者的自我状态的转化是记忆缺失状态下的表现,但常常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分裂防御,导致敌意,依赖羞耻等情绪的突然爆发,因此治疗师必须敏锐的去辨别患者是否存在记忆缺失。
③解离状态vs癔症性心理
抑郁症心理和解离心理之间存在多处重叠,很多个体两者兼具。被诊断为解离性认同障碍的个体,即使功能状态长期保持良好,也一定与严重创伤体验有关,因此具有典型癔症性症状的个体都应考虑是否具有解离症状。
④解离状态vs精神变态心理
区分精神变态伴有解离性格还是多重人格者伴有精神变态状态是极其困难的。这种鉴定往往涉及司法事务。如果我们能够从本质上区分解离状态和精神变态,那么一旦诊断结果有利于嫌犯脱罪,这样的司法裁定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大部分解离性患者比精神变态患者的愈后更佳。
进一步阅读建议
Herman《创伤与康复》
经常透过**,我们会看到许多关于“失忆”的情节;其原因多半是基于突发的“精神刺激”,以致情绪因无法面对而丧失相关的记忆,也有些是因为受到“外力撞击”,导致特定或全部的记忆从生命中凭空隐没,甚至连自己的姓名或相关的亲人都无法记得……。以上都是失忆症的临床反应,其中,只有受到“精神刺激”所导致的失忆,属于精神科治疗的范围。
在精神科学的研究中,失忆症是属于“解离症”的一种。解离症,由于较其他精神疾病来得少见,所以多数人对其发生的成因与防治,都显得陌生。可是,由于解离症的发病,总带着浓厚的“戏剧性”,所以一旦发现,往往都会被报章杂志披露,或成为**、连续剧等编剧笔下的重要题材,让人无形中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解离症状,投射过度的奇情想像,并产生想一窥究竟的好奇。
心因性失忆:当人在承受庞大的心理压力或是心灵创伤时,为了防止精神崩溃,透过不自觉的解离过程,将可能造成伤害的事件从意识中抽离,通常发生在青少年或是年轻女性。
心因性朦胧:心因性朦胧是一种独特的意识状态,类似于神明附身,患者的原我被抽离,出现意识混淆、认同改变,可能突然离家出走,无法记起原我过去的经历,通常持续时间
逃避压力与创伤“每一个人有很多部分,性格、身份、记忆、感受等。一般情况下是融为一体,即想法会控制行为,记忆会令我们对某事某人产生特别的感受。解离症患者将它们分裂。
光从“解离”症的字面来感受这个精神疾病,总能多少意会到崩解、分离的景况。据三军总医院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夏一新解释,“解离症乃是一种心理的防卫机制,将所有能引发心理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活动中分离出来,以达到保卫自我之作用。”当解离作用发生时,人格会暂时性地失去其整体性,并呈现记忆、意识、自我认同上的变化,也有部分会合并忧郁、焦虑等症状。
除了压力,创伤亦是导致解离的重要原因。曾经有一个在工业意外中受轻伤的工人,他的眼没受伤,却失明了(因为在意外中她的眼睛被强光所照射)他只等感受到光,看不清楚。眼科医生证实眼睛没问题,其实他没有真的失明,而是他借由身体反应逃避内心创伤。
至于多重人格障碍,是否真如大众看**认知般,往往是危险人物?其实对于多重人格障碍,治疗过程并不惊险,只是医生需要十分细心。因为第一次遇见患者,医生未必能立即确认到眼前的人,是否以主导的人格来见面。故此,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家人、伴侣和朋友,了解在生活其他面向的患者,还有多少个人格。患者要先学会纾解心理压力,药物在解离症的治疗中只有辅助作用,帮助患者稳定情绪。解离症患者通常会自行恢复,但未来仍有复发可能
解离症患者的家人要特别关注患者的行为,以免发生危险,并鼓励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如果解离的情况是由家庭所引起,建议患者可寻求精神科医师或心理谘商师的协助,尽量远离让自己感受到庞大压力的环境。
危险吗下面是韦恩•哈迪的回答。有时候(不总是)这样做是不健康的。是的,我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这也很危险。但是,我们当然不能对分离做一概而论的陈述,把它描绘成一幅负面的图景。
人们仍然普遍缺乏对分离的理解。很明显,人们普遍持有各种各样的错误信息。
首先,分离,像所有其他与精神健康有关的问题一样,是连续存在的。每个人都能级。每天少量的分离是正常的,甚至是健康的。这是一种应对机制,能够满足当下的需要。每个人都接受这一点。现在,放大需要一万倍。分离的深度会发生适当的变化,对吧然而这就是人们开始认为分离是“不好的”的时候吗危险吗当它变成什么会被认为是一种“障碍”根据这种逻辑,人们本质上说的是“解离没问题,只要你只需要一点点,为了一点点压力。但某人越需要它(应对更严重的创伤),我们就越不认为它有帮助或有用,也就越把它病态化。
一个人的分离程度有多健康,与他发现自己有多少创伤和淹没,以及他有多需要这种分离是直接成比例的!压力、创伤、痛苦、恐惧越大,压倒一切分离越严重,工作就越困难。
人们似乎忘记了分离是有目的的。这种机制是创伤时期的礼物。这是大脑需要保护的一个过程。他们显然也忘记了这不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这不是一个选择。如果人们从自己的情感中分离出来,那是有理由的!!
考虑到对某人来说更大的危险可能只是如果他们不能充分分离,这可能做得很好!!洪水和激活可能会对它们造成有害的破坏。
那就是人们过量的时候。那是人们喝酒的时候。那是指人们把车绕在树上。那就是人们割伤的时候。那就是人们死亡的时候。
警告:可怕的、可怕的、地狱般的不和谐来自因为人类(显然)需要他人,基本的人类互动和镜像感受活着,真实,有效,安全。因此,对于非常严重和特别长时间的分离阶段,在保护某人远离过于强烈的情绪和意识的同时,它也将他们从所有的互动中分离出来,并反映出他们需要的共鸣。
它会导致声纳系统故障。其他人在我们周围,可以发送ping和我们什么也听不到也感觉不到。或者反过来说,我们自身的存在可能会干扰我们周围的环境,但我们完全看不见、听不到、感觉不到或接受任何声波的跳弹。感觉就像置身于虚无之中。这确实会变得很危险,是的。我太清楚了。我在可怕的人格解体中挣扎。
对我来说,这可能比最初的痛苦、不和谐、恐惧、羞耻等感觉更糟糕,而我的分离在一开始就有意与之分离。当一个人如此麻木和疏离,甚至感到不真实或死亡时,他们也会转向任何危险的出口来改变这种存在状态。
如果有人对这种分离有着巨大的需求,并且经历了严重和长期的分离当然,他们值得拥有一位对复杂的创伤和分离性障碍有深刻理解的优秀治疗师。
但你不只是拿走了一个人的主要应对机制。我不在乎你认为它看起来有多“不健康”或“危险”。把它拿走,你可能会发现对那个人来说什么才是不健康和危险的。
来自专辑
解离症指的是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
解离症包括“解离性失忆症、解离性迷游症、多重人格异常、及自我感消失症”等等。
解离症患者的临床表现 ▼
自我认同混乱 ∇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当面临选择的时候都会迷茫,向左还是向右?
上午觉得自己能做完,吃过饭后竟然后悔自己说的大话了,发誓以后说话做事前一定要先自我攻击一番,不然一些小小的失败就会觉得自己很没有用,负面能量没人愿意尝第二遍。
以至于开小会时不敢说话,开大会时小心翼翼的怕犯错,只好严格控制自己多看少说了,突然感觉存在感和价值感竟然也在慢慢丧失?
这一切早已陷入了自我认知混乱,面临选择,陷入痛苦,每次的选择其实也是人生给你的任务,可以混乱但是不能不做选择。
自我认同改变 ∇
建立自我认同,先学会爱自己,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太快了,年青一代正在以大多数人一点都不了解的方式塑造“自我认同”,并且往往“自我认同”落后于正当年龄层。
轻微的自我认同转变者,会出现判若两人的行为(醉酒);
严重的自我认同转变者的每一种人格都是一完整且复杂的单位,有明确不同的特质,像是姓名、记忆、性格与行为模式(可怕);
在改变自我认同前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从心理到外表理智的看待生活和世界,这个是比较难做到的。
失现实感 ∇
感官感觉弱化,心理感情弱化,经常不知道自己在哪,在干什么,猛然间又觉得这些事不是做过吗,所以翻了翻自己的发表记录已确认这篇确实没发过。
不知道感觉自己无法融入社会,算不算是“失现实感”,明明就在上班中,可是你就是感受不到那种清晰的现实感,还以为自己在家睡觉(这就是我上课睡觉,上班打盹的理由了)。
当一个人正在经历现实感丧失,会感觉周边事物和人生不真实,比较熟悉的地方看起来更不熟悉,甚至对待情感麻木,缺少正常的情感反应(太孤独了)。
失自我感 ∇
众所周知,其实女性和男性看到的异性不太一样,我们看待自我时和他人看待,更不可能相同了。
在生活中自己多少会被改变,比如性格、处事方式等,这都是不可避免的,
一般人在面临压力时,会发生偶尔的短暂的自我抽离,这是属于轻微自我感
丧失的正常现象;
严重的患者则是会出现非常压力所引起的重复抽离,强烈的无助感、无可归
属感,严重自我感丧失会让患者长期觉得自己活在梦中,有的会靠自残等不
良方式找回存在感。
有时候我也会不认识自己声音,自己看自己就像在看一个“他人”一样,觉
得我不再是我(接歌)。
失忆 ∇
好像任何病症都分轻度重度一样,曾经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高考生,
现在已经是最强王者;万花丛中过的恋爱高手也只想快点下班回家躺着。
那些本领都丢了,失去了,那些时段的记忆发生了未知问题,本身的行动技能
不会受到影响,行为动作本身未见迟钝,可能是因为习惯了。
习惯了舒适,习惯了随遇而安,缺少了目标追求的话,很难再去坚持了。
每个不寻常的病症例,都必须有一个长时间的观察期,我们每个人也都懂得
坚持的重要性,或许应该给自己多一些虚荣感和成就感的。
任何人都需要一个完整的人格,曾经有过上述表现的,并不代表你有病,听
命于病才是最可怕的。
我要开始服药了,尽管没有看明白写在说明书上的副作用,每个人造化合物和
人体都会产生反应,在这个观察效果的漫长过程中,我希望我是在装病。
解离症通常是漫长或一辈子的病程
以上
青牙
07月05日23时夜
生活且行且吃且珍惜
九型人格中的第三型人格通常被称为“成功追求者”或“野心家”,因为他们倾向于追求事业和金钱地位来获得社会上的认可和自我价值感。
然而,当第三型人格经历解离和整合后,他们可能会逐渐认识到追求事业和金钱地位并不能真正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渴望,而且这种追求也可能会让他们失去了内在的平衡和快乐感。
因此,最终经过解离和整合的第三型人格可能会转向更加关注内在的需求和价值,寻求个人成长和心灵上的满足。他们可能会更加关注自我意识、个人发展和心灵成长,以更加真实和自我认同的方式生活,并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寻求内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生活状态可能不再强调追求事业和金钱地位,而更加注重内心的平衡和自我实现。
美国学者John Gottman和他的妻子用了40年的时间来研究一个问题,是什么塑造了一个稳定的家庭?又是什么导致了离婚和婚姻的不幸呢?John Gottman认为,对于那些最初非常相爱的伴侣来说,最容易导致他们分手的不是大的困难,而是生活的琐碎。有很多研究表明,在大的困难下,反而能让关系更加和谐,比如说遇到一个重大变故,两个人共同去面对,这时候两个人的关系是很紧密的,婚姻关系往往是在好转的时候破裂,有很多的这种情况,这是生活的琐碎。所以很多伴侣可以在困难的时候相互扶持,当一切顺风顺水,反倒是无法维持这段关系了。在一段关系的后期,决定满意度的是在细节上怎样回应对方。
John Gottman关注婚姻中的冲突,他认为幸福或不幸的家庭中,冲突都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婚姻的成败不在于是否存在冲突,而在于当冲突出现的时候,人们怎么面对冲突,所有的家庭都会有冲突,但怎么面对、怎么处理冲突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因此John Gottman把这些夫妻分为两类,幸福的夫妻叫Master(幸福的,主人,有控制能力的人),成功的伴侣。而不幸的夫妻称作Disaster(灾难,灾祸,不幸,彻底失败的人),考察他们处理对方有情绪需求时不同的回应方式,会对夫妻的幸福程度造成深远的影响。
举了一个例子,在九十年代,John Gottman曾经邀请190对新婚夫妇,到华盛顿大学去做了一天的游览,每对夫妻后面都有一台摄摄像机跟踪拍摄,来拍摄他们之间的互动情况,回来后对他们进行分析,他们的亲密度到底是怎样的?他们的关系能不能维持?能维持几年?就根据这个来分析。他说两类伴侣回应方式的不同,会对婚姻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
一对夫妻来到校园,丈夫是一个鸟类爱好者,特别喜欢玩儿鸟,在鸟这上面投入了很多精力,比如买了很多和鸟相关的书,摄像机,特别喜欢鸟,属于业余爱好者,而妻子不喜欢鸟,好了,这对夫妻来到华盛顿大学校园做一天的游览,摄像机在跟踪拍摄他们的互动模式。那么这时候走在华盛顿大学的校园,环境很优美,很多大树,走着走,突然丈夫发现了一只鸟,这只鸟儿从来没见过,特别漂亮,丈夫说:哇!这只鸟太漂亮了,我从来没有见过,情不自禁的就走了过去。
那这时候,妻子的回应方式特别重要,如果她是一个Master类型的,尽管我不喜欢鸟,但是我会积极的回应丈夫的需求:哇!真的耶,这鸟儿真漂亮,我也没见过这种鸟,瞧瞧它的羽毛真好看耶,来来来,拍下来,赶快拍下来,回家去欣赏。那么这个丈夫会感觉到他的价值受到了尊重,能感觉到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支持。
如果是Disaster型的妻子,那她会怎么说呢?切!不就一只破鸟吗?有什么好看的,至于吗!家里的钱都用来倒腾鸟儿了,都倒腾光了。妻子就会有很多的埋怨出来,平时压抑的东西就都出来了,然后就数落她的丈夫:不就玩鸟吗?你除了玩鸟,还能干什么?你觉得这个鸟那么好,那好,你跟它过日子去吧,咱俩别过了。那么这时候儿,丈夫感觉到的是一种价值的丧失、失望和沮丧。
John Gottman经过11年的严谨地研究,可以准确预测他们六年后的关系的满意度,准确率高达94%,他发现了两类伴侣:成功型的伴侣,ta们会习惯搜索伴侣身上值得欣赏和感谢的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建立这种尊重和欣赏的习惯。而失败型的伴侣会注意寻找伴侣身上的错误,习惯表达批评和指责而不是尊重,这是最根本的区别。成功型的和失败性两种类型的伴侣,有哪些因素会损害到婚姻关系呢?失败型的伴侣有哪些特质会破坏亲密关系呢?John Gottman用了一个“四骑士理论”,这是《圣经》新约末卷,表现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四位骑士来到人间,人类大毁灭。
四骑士分别代表瘟疫,死亡,战争和疾患,他们来到人间不分贫富对人类进行审判,马蹄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尸横遍地,所以人们纷纷受到惩罚。John Gottman用这个来比喻对婚姻关系和亲密关系杀伤力非常强的四种特质,这四位骑士是:
第一个批评和指责, 批评和指责比一般的抱怨更严重,对亲密关系的伤害更直接,比如:昨天晚上你没倒垃圾,垃圾都臭了,你怎么这样啊!这是抱怨。“昨天晚上为什么不倒垃圾?垃圾都臭了你不知道吗?你总是记不住!对这个家你真的是没有责任心哎!这是批评和指责,那么批评和指责涉及得更本质,包含对人格特质的攻击,另外批评和指责表现为抱怨的扩大化,这种扩大化,我们就会发现ta总会用一种概括性的语言:你从来都不怎样怎样,你总是记不住。“你从来都不叠被子”这种概括性的语言出来以后,就会发现夫妻关系陷入了一个无谓的争论中。
“我怎么从来不叠被子?昨天的被子不就是我叠的吗?”你无话可说了,这是抱怨的扩大化。在和对方沟通时,不要用扩大化的语言,就事论事,不要说你总是怎样,你从来都不怎样,你这个人一贯如此等等这种话不能说,这样说等于否定对方的价值,而且对方连的学习成长的机会都没有,被你一棍子打死了,这是第一个批评指责。
第二个轻蔑、鄙视。 轻蔑鄙视比批评指责更具有毁灭性,对亲密关系的损害是最直接的,轻蔑,鄙视会无视会对方的价值,无视对方对家庭的贡献。在你的眼里,对方一文不值,毁灭性的话一般会包含讽刺,嘲笑,诋毁,翻白眼,怒视和恶意的玩笑来贬低对方:你瞧瞧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你还是个真男人吗?得得得,别减肥了,改不了又懒又丑的本性,我看没用。听到这话对方心都凉了,这种婚姻还有必要维持吗?一个人过就好了,你所传递的态度是鄙夷和居高临下,让对方的敌意严重升级。
那么这种批评、指责和轻蔑鄙视,我们说有时候会扩大化,这种扩大化有时候还体现在它不仅仅是用这种概括性的语言来否定对方,还会牵扯到其他家庭成员。
妻子::你从来都是这样哈,说话从来都不算数,就和你妈似的!本来两个人之间的问题扩展到了两个家庭。大家看一下,这时候按李少成教授的情绪管理理论,情绪开始一级裂变,它的威力会比原来大了许多。
丈夫一听火冒三丈:我妈怎么了,你妈呢?开始启动相互攻击模式,本来是两个人之间的分歧,变成了两个家庭之间的否定和攻击。
妻子:我妈怎么样,你管得着吗你?
丈夫:我是管不着,你的弟弟呢?40岁还在啃老,你们家怎么管孩子的?40岁了还不自立,还在啃老!哼!这时候情绪裂进行了二级裂变,又升级了。
妻子:我弟弟啃老和你有关系吗?又没啃你,他啃我父母,你管得着吗?我父母就愿意让他啃!
丈夫:我怎么管不着,你弟弟老上我们家来吃饭,老在我们家蹭饭吃!
妻子:行了行了,以后我不让弟弟上咱家来就行了。
随着情绪裂变的升级,爆发的威力也在积蓄力量。那么这时候,关系就会变得很糟糕。
所以两个人的矛盾,不要扩大到两个家庭,不要让情绪裂变、升级,你可以贬低对方,不要贬低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父母和亲近的人,你贬低以后就很难去修复这种关系。
第三个,防卫,受到攻击后 对方自然就会反击,也会加剧夫妻间的矛盾,当一个人受到批评指责的时候,他不会说照单全收,他不会的。有时候他会反击、会防卫:你怎么样怎么样!那么通过这一模式,夫妻双方各自逃避攻击,撇清责任。
第四个方面:筑墙回避。 当这对夫妻经历过了批评和指责,轻蔑和鄙视,经历过了防卫以后,依然没有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其中的一方就会筑墙回避,也就是说不和你说了,在你我之间筑上一堵墙。进入这种冲突过渡状态的一方往往会逃避冲突,表现出一副不闻不问的样子。
一般来说,两个性别中是男性容易筑墙回避,还是女性呢?一般是男性,女人的能力要差一点,她们一般会步步紧逼,男人就会回避躲闪:不和你说了。到什么程度呢?筑墙回避最严重的情况就是没有目光的交流,拒绝目光的交流,不再和你交流,你找我不理你,不和你说话,我看都不看你。所以这种夫妻冷战第一个就是分床睡,第二个吃饭不在一个锅里吃饭,到最后就是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两个人行尸走肉似的,没有任何的温暖。
那么四骑士具有预测性的特质,可以使夫妻关系恶化,如果在亲密关系中频繁出现,尤其是轻蔑、鄙视经常出现,那么这个关系可以说离破裂就不远了,它是一个具有预测性的特征,可以预示关系的恶化。
除了“四骑士”之外,还有一种叫情感解离。有些夫妻之间,他们没有“四骑士”的特征,也不吵架不批评,不指责也不否定,也不轻蔑,不鄙视也不防卫,也不筑墙回避,但是他们严重缺乏积极的情感,与幸福伴侣相比,他们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缺乏共同的兴趣爱好、情感和幽默感。情感解离表面上是看这对夫妻不吵架,没有矛盾,但是他们没有亲密关系,非常冷淡,表面上看起来很不错,内心其实是非常非常绝望的,所以这种情感解离John Gottman认为,如果“四骑士”频繁地出现尤其是轻蔑和鄙视频繁地出现,那么他的婚姻关系。到不了六年就解体,而如果没有“四骑士”,只有情感解离,可以到14年。大家想一想,我们的人生有几个七年、有几个14年呢?没几个的。
在沟通和交流中,不同类型的夫妻间的交流模式不同,不愉快的夫妻沟通模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第一,指向伴侣的负面言行。
第二,混乱感,捋不清头绪,乱乱哄哄。
第三,失望或者没有希望。
你要做心理咨询或者婚姻咨询,他说:没有希望了,谁也救不了我,他不会主动去思考这个问题,不去求助。而幸福的夫妻,第一:喜爱和仰慕,第二个觉察和心理地图,对方的心理需求,想吃什么,对方的兴趣爱好你都知道,你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满足他的需求,美化困难。
一般来说,幸福的夫妻不说你怎么样我怎么样,而是说我们怎么样,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说我们怎么样,他们不会去对抗,而是去统一。我们说和谐的婚姻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而不是你、我的文化,最后是我们怎么样,这是一致性。
John Gottman认为如何去避免四骑士和避免情感解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改善夫妻关系,他认为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更多的善意,不是说我给你做好吃的,我给你买衣服,给你做饭,给你按摩等,而是渗透到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第一:要改变表达愤怒的方式,善意不等于不表达愤怒,而是要选择表达愤怒的正确方式,不是说我就什么都不说了,那是不可以的,改变表达愤怒的方式,里面是有技巧的,用我——信息,而不是你——信息,这是沟通大师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的内容,用我——信息表达时,尽量只叙述事件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不要用评判性的语言。
第二:对伴侣的行为意图做宽容的猜测和解读,从善意的角度去解读对方的动机,即使对方做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只要他的本意是在努力,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一个家庭,上完厕所要把马桶盖掀起来,方便后面的人。丈夫上厕所,忘了把马桶盖掀起来,那我们该怎么解读?一种是:好哇!故意气我,诚心的吧你,完后你会换另外一种方式来惩罚他。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没准他真的是忘记了,你的情绪就会平复很多,你就会以宽容的心来对待这件事儿。
第三个方面分享欢乐,当一方作出了成就,当一方有了开心的事情,你乐意和他去分享,采用主动建设的回应对方和对方分享快乐,建立起可以分享欢乐的链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