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情感虐待了怎么办?

被情感虐待了怎么办?,第1张

坚决和这样的人分手,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情感虐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弃“修正”他们的执念,放弃“好让他们明白”的无谓的对抗;而是退回一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重新看待自己、重新审视关系中的位置和处境。方向很重要。如果方向错了,错误的方向将永远达不成正确的结果。

如果你还想继续和这种人在一起的话,不要被轻易的为对方的情绪所带动。不要因为对方一举一动而失去自己底线和原则。那个曾经无视你的人突然对你愤怒、吵架、挑衅,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坚定立场。

无论分手后你是否能找到一个更好的人,还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疗伤,要相信都会比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幸福。因为这种人有毒,他会让你陷入情感虐待的恶性循环,对你造成的伤害会远比你想象的多。

感情没有永远的牢不可破,也没有想象中的脆弱不堪,于千万人中能够走到一起,至少曾经有过心动的感觉,有过爱与被爱的感受,如果简单粗暴的用情感虐待这种让自己和对方这种双重伤害的虐心方式实在得不偿失

情感虐待有可能会演变为肉体虐待。一旦出现肉体虐待,你一定要勇于报警和搜集证据。将发生的任何虐待的时间地点等都记录下来保存好,用相机或者手机将受伤的部位等拍下来。如果可以的话,让朋友帮你拍照,并且让朋友作为目击者在照片背后签名。

答案是肯定会的。并且这种说到原生家庭,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了,网上对它的解释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从小到大与家人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家庭环境。

那么,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本应是心中最值得怀念,最温暖的一处港湾,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排斥甚至是痛斥自己的原生家庭呢?我们飞速发展的生活以及我们越来越普及的教育,使得我们的有些思想观念越来越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所冲突,当陈旧的,并不适应于新时代的观念禁锢,胁迫到了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对这样的事情感到厌恶,尤其是当原生家庭的观念带着“亲情”这张挡箭牌的时候。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原生家庭给她太多负面影响,攒好的勇气瞬间就被现实击溃,她分明理智又清醒,她抑制不住猜忌怀疑,她骨子里都溢着悲观。或许,负面情绪影响会伴随着他们一辈子,他们没法自信,又有时自负,以至于一点流言蜚语的不信任就能把他们刚捡起来的骄傲粉碎,可能那并够不叫做骄傲。他们不管得了什么表扬都会觉得受之有愧,自己不配。”从字里行间我们足可以看出来,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会产生的巨大的思想影响。

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很多问题,那么什么样的行为会造成负面影响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缺爱。缺爱从成因上可以分为“情感忽视型”、“情感虐待型”和“情感混乱型”。情感忽视型指的是父母对孩子关爱太少,容易让孩子通过讨好来获得爱,觉得自己不配被爱,渐渐发展为依赖类型中的焦虑型。

情感虐待型指的是孩子的父母惯用打骂和贬低的方式教育孩子,这容易让孩子开始自我否定,对他人抱有敌意和惧意,发展为依恋类型中的隔离型。

情感混乱型指的是父母自身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常常给孩子造成巨大创伤,事后又极力弥补或者道歉。容易让孩子辨别不出好坏情绪,发展为依恋类型中的混乱型。指责。经常指责别人的人,往往看到的是别人的错误、缺点和不足,并且会把结果的糟糕和自己不好的感受,都归结给对方。面对喜欢指责的人,他人的感受会非常糟糕,就像一无是处的人,不论怎么做都无法满足这类人的要求。

指责是一个代际传承的问题,喜欢指责别人的人,往往有个喜欢指责他们的父母,在他们的父母看来,他们没有优点,不应该犯错,在“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错、都是因为你”的批评中长大。

因此,他们非但不会变得宽容理解,反而会内化他们的父母的形象,在内心塑造一个无比严厉的批评者,对自己和对他人都十分挑剔。

被指责长大的人活成了他们父母的模样,用指责来诱导他人,来验证早年经验的正确性。如果你想要改善和这类人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受其潜意识诱导,而要在他每一次指责的时候肯定他。控制。双方的关系越亲密,就越容易发生情感操控的情况。全球反情感暴力专家、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丽莎·阿伦森·方特斯(Lisa Aronson Fontes)在她的书《情感操纵》中,认为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操纵,指的是运用情感成为伤害对方的武器,支配、胁迫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目的得以达成。

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和妈妈宋倩的关系便可以体现这一点,宋倩对英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呀!”、“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妈是和你最亲的人了,还能害你呀!”

这样的缺乏边界的情感关系,会让人变得窒息,英子最后得抑郁症也证实了这一点。思维方式。原生家庭经常会限定我们看世界的角度。比如,你从小在混乱、难以安全的环境下长大,一直是小心翼翼,随时都害怕有危险。那么即便你后来长大了,搬到了一个安全的环境里,还是会对那些危险的东西更敏感。因为你看待世界的角度是危险的,必须时刻小心。

这是原生家庭带给你的枷锁,让你以为世界就是这样,就像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般,当你见识过其他框架的样子,便自然而然改变了。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可见原生家庭对一生的巨大影响。很多在年幼时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成年人,绝大部分都会拒绝生育,他们认为自己一生都没办法治愈自己,不想以后的孩子也受到同样的伤害。

原生家庭带给人的负面影响很大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影响非常大!有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没办法走出来!

有一个问题:父母对你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有人列举了家长最常做的几件事,其中「父母的说话方式」,占了一大半:

•动不动就威胁:再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喜欢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养你还不如养条狗。 •从不和孩子讲道理:你怎么只跟成绩差的比,不和成绩好的比…

这些话,看似无心,其实就像一把钝刀,慢慢吞噬孩子的内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研究报告指出:约有671%的家长曾对孩子进行「情感虐待」孩子。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语言式的羞辱,它「杀人」于无形中,给了孩子最沉重的打击。

有一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的嘴,能说出世界上最动听的话,让孩子心花怒放;也能说出比毒舌还恶毒的语言,给孩子的心底留下烙印。

孩子在情感上是最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打击。父母的随口一说,往往伤孩子最深,尤其是这三句。

一、你怎么这么笨?

在网路上一条新闻。一个男孩,因为妈妈说了一句「笨死了」,就爬上了33楼天台,想要结束生命。原来,家里那天买了一台冰箱,送货中出现了状况。男孩与妈妈在电话沟通时,表达得不清楚,于是妈妈就骂他:你怎么这么笨呢?死了得了。

接着,爸爸对他又是一顿吼:这点事都弄不好。就是这些话 到了他,没过多久他就爬上了天台,还拍了一段影片发给了妈妈,说要跳楼。后来警察劝阻时,男孩的情绪还非常激动:你们都管不了,我父母都不管我了!

看得出,男孩真的被父母伤到了。恐怕,就是妈妈那句「你怎么这么笨」,击垮了男孩的最后一道防线,让他濒临绝望。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父母在情急之下说出贬低孩子的话,他感受到的是失落、窘迫、愤怒…因为孩子比我们想像中还要敏感。

推荐阅读:我骂小孩的语气竟跟我妈一样!小心你的教养正在重复过往

父母说什么样的话,就是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他会不自觉地给自己「贴标签」。当「你很笨」说出口时,孩子就真的会相信自己很笨,会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

永远不要低估一句话对孩子的影响力。孩子的世界都是洁白无瑕的,一旦被贴上标签,一辈子都会在痛苦中挣扎。 孩子犯错,想要批评,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就事论事」,不要上升到品质和能力的评判。

二、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当孩子不听话时,说什么话能速效解决?有人这样说:孩子不听话不可怕,只要你转身离开,并说不要他了,孩子就会立即听话。

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社区看到的一幕。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玩滑滑梯。弟弟尿了裤子,妈妈就催促著孩子赶紧回家。可是哥哥玩得正开心,说什么也不肯回家。几次劝说失败后,妈妈气急之下对哥哥说:「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反正有弟弟。」说完转头就走了。

男孩看不见妈妈后,立刻慌了,朝着妈妈离开的方向追了过去,还一边哭一边擦眼泪,模样让人心疼。父母看似一句威胁的话,虽然能暂时让孩子听话;可是,有没有想过,当父母说出那一句话的时候,孩子内心是恐惧的,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根据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在三岁前会建立一个独一无二属于这个人的大脑,若孩子常常有被「抛弃」的恐惧,就会成为大脑结构中的一部分。从此,大脑里就有一种因为「害怕被抛弃」而缺乏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个人发展的健康基础,没有安全感,人的成长就没有了力量,人就会因为紧张而陷入痛苦的状态。被「威胁」的孩子,内心始终有一个缺口,需要很长时间,才会治愈。

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他人」的概念,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排名第一的是父母。有父母的爱,孩子才最容易有安全感。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动力。

孩子做的事不合时宜时,切忌威胁和恐吓,最好我们能停下来,看看此刻的他们的内在发生了什么。接纳和耐心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底色,所以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粗暴地推开他。

三、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网路发起了一次投票,问题是:这些话,你最讨厌听到哪句?

在参与投票的人中,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最刺痛孩子的往往是父母那句最无心的话。父母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 和鼓励孩子,但是最后却硬生生的变成对孩子的沉重打击。

在一个节目中,一个学霸男孩站在台上大喊自己的委屈:每次我数学考满分,我妈却总是会说我,很正常,你看看别人比你厉害多了。

一个头顶学霸光环的孩子,却因「别人家的孩子」内心充满委屈。妈妈的回答更是苍白无力:我就是怕你骄傲,想让你更努力。男孩子一下就哭了:你不能只看我的短处,不看我的长处啊!

推荐阅读:大人说「这些话」,会带给孩子童年创伤

「别人家的孩子」成了父母比较的对象,却也成了孩子成长最大的心理负担。因为父母只看见孩子的弱处,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会因此无法被欣赏而绝望和自卑。

有人曾过:孩子是秋天里的一朵雏菊,但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做的是接纳他本来的样子。在看到别人家孩子闪光点的时候,也请看看自己孩子的优点。告诉孩子:你做得很棒,下次继续努力。

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自己的过去;真正的激励,是参照自己的过去。

四、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

有段话是这样:在这冷酷的世界中,让人维持生存的体温,能够活下去的,不是了不起的名言,而是你带有体温的,温暖的一句话。父母随口说出的一句话,能让孩子温暖如春,也能让孩子寒冷刺骨。

好的父母,嘴里都有一条拉链,从不对孩子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你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导向;你看向孩子的眼睛,折射出对孩子未来的评价。

每一个孩子都该被温柔以待,「好好说话,好好听话」能成为孩子成长最美的「语言」。真正爱孩子,就请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陪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面,走向最美丽的未来。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环境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也不一样,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方式和性格都是原生家庭带给他的,每个家庭都有系统排列。

原生家庭问题是指什么

在社会学的定义上,原生家庭指的是儿女还未成婚,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一个温馨、充满爱和关怀的原生家庭,对子女的性格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正面引导作用;反之,缺乏爱和温暖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则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这样的一句名言:“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自己的童年。”他这句话,将原生家庭对孩子心理抚慰的影响力,深刻地揭露了出来。一个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漠视,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深深的伤害。孩子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长大成人,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会使得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孤僻自闭,不愿敞开心扉和他人坦诚交流,疏远了身边人,也就会让孩子疏远了这个世界,也将会极大地缺乏阳光、积极、乐观的心态。尤其是这种只注重偏爱一个孩子,而忽略另一个孩子心理感受的亲子关系。

原生家庭问题都有哪些问题

孩子在混乱和充满冲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或有一个经常暴怒的父母,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认为,大声争吵和辱骂是正常的沟通方式。因此,在他们成年后,往往也会用这种沟通方式去和他人相处,这很容易伤害亲密关系。另外,在一个父母双方都经常情绪低落、互相争吵的环境中长大,会大大提高孩子的焦虑水平。他们可能会产生信任问题,认为家庭生活是不稳固的,所有的关系都是脆弱和不可靠的。

1、孩子经常遭到父母的拒绝和忽视

孩子需要父母“看到”并接受他们真实的样子。如果父母不能看到孩子真实的性格,而一味用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去要求孩子,孩子就会很容易情绪低落、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经常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让别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就比如说,一个生性羞涩的孩子,但父母却总让他应对各种社交场合,孩子并不会真的如父母期望的那样发生改变,反而他们会因此不能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他们可能会发展出冲突的自我认知,经常会这样想:“我现在是这样,但我本应是另外的样子。”父母忽视孩子真实的样子,拒绝接受孩子的本性,一方面会导致孩子一直到成年都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变成了吹毛求疵的人,经常用不合理的标准来要求他人。

2、是受过情感/身体/性虐待等创伤经历的幸存者

虐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用好几篇论文也说不完。一般来说,受到虐待往往会造成这些后果:低自尊、焦虑、抑郁、信任问题、自我评价过低、好斗、亲密关系和两性关系上的问题等等。

3、父母中的一方角色缺失或在情感上遭到父母中某一方的抛弃

很多孩子是缺爱的,他们并不缺衣少食,却从来都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父母之间有强烈的距离感。事实上,往往这些父母自身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他们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使他们无法对孩子表达出温暖和爱。孩子往往会觉得,他们之所以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是因为不够“好”或“完美”。他们可能会变成完美主义者,以离谱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而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也就会很难对自己的伴侣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因为他们总是担心,一旦对方知道了自己真实的样子,就会失去对方的尊重和爱。另一个极端的可能是,他们也有可能会极端依赖自己的伴侣,希望伴侣能够给他们那些没有从父母身上获取的、无穷无尽的爱。

原生家庭为什么对一个人影响很大

早年的情感会决定你的言语,言语会决定你的社会性,社会性就是社会交往的能力,而社会性,又会影响到你后边的认知方式。当你尚不具备判断能力时,你最基本的认知来自你的家庭。不仅仅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它的强烈影响,而且你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你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受到家庭、最亲近的人的影响。良好的家风、教育和财力为个人的长进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你有幸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程度高低来自于你个体独立的力量和家庭影响的力量对比:如果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大,那他们的影响越小;反之,如果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小,那家庭的影响越大。

1、缺爱

缺爱从成因上可以分为“情感忽视型”、“情感虐待型”和“情感混乱型”。情感忽视型指的是父母对孩子关爱太少,容易让孩子通过讨好来获得爱,觉得自己不配被爱,渐渐发展为依赖类型中的焦虑型。情感虐待型指的是孩子的父母惯用打骂和贬低的方式教育孩子,这容易让孩子开始自我否定,对他人抱有敌意和惧意,发展为依恋类型中的隔离型。情感混乱型指的是父母自身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常常给孩子造成巨大创伤,事后又极力弥补或者道歉。容易让孩子辨别不出好坏情绪,发展为依恋类型中的混乱型。

2、指责

经常指责别人的人,往往看到的是别人的错误、缺点和不足,并且会把结果的糟糕和自己不好的感受,都归结给对方。面对喜欢指责的人,他人的感受会非常糟糕,就像一无是处的人,不论怎么做都无法满足这类人的要求。指责是一个代际传承的问题,喜欢指责别人的人,往往有个喜欢指责他们的父母,在他们的父母看来,他们没有优点,不应该犯错,在“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错、都是因为你”的批评中长大。因此,他们非但不会变得宽容理解,反而会内化他们的父母的形象,在内心塑造一个无比严厉的批评者,对自己和对他人都十分挑剔。被指责长大的人活成了他们父母的模样,用指责来诱导他人,来验证早年经验的正确性。如果你想要改善和这类人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受其潜意识诱导,而要在他每一次指责的时候肯定他。

3、控制

双方的关系越亲密,就越容易发生情感操控的情况。全球反情感暴力专家、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丽莎·阿伦森·方特斯在她的书《情感操纵》中,认为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操纵,指的是运用情感成为伤害对方的武器,支配、胁迫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目的得以达成。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和妈妈宋倩的关系便可以体现这一点,宋倩对英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呀!”、“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妈是和你最亲的人了,还能害你呀!”这样的缺乏边界的情感关系,会让人变得窒息,英子最后得抑郁症也证实了这一点。

原生家庭缺爱的人如何自救

1、你身上的所有特质,一定在某个时候帮过你

无论是你的谨慎、焦虑、共情能力、观察能力、适应能力等等。缺爱的孩子,经历的童年肯定有特别不容易的一面,但也有特别强大的一面。如果你小时候很孤单,少有人陪伴和照顾。那你为了活下来,往往会更加独立,有超过同龄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你父母情绪比较暴躁,那你为了家庭和睦,让父母少生气,就会不知不觉练就超过同龄人的情绪观察能力和共情能力,时间长了就像有情绪读心术一样,能准确把握别人此时此刻的情绪,更知道别人想听的话和希望你做的事;如果你的父母把你交给亲戚朋友老师轮流带,那你就会练就很强的适应能力,甭管跟谁都能相处,不怕陌生的环境。苦涩的背后,你也被赋予了特殊力量。这些力量在你的过去帮助过你,在未来依然会在某个角度帮助你。你该做的不是嫌弃它们,而是感谢它们,拥抱它们,善用它们。它们其实早就成为了你的一部分。经历了种种苦涩后,你值得被爱,你身上附加的种种力量也值得被爱。

2、让成年的你,重新抚养内心里那个孤独的内在小孩长大

你想要自愈,意味着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心里有需要被疗愈的地方。而那个地方藏着的,其实就是你内心深处那个弱小的孩子。这个孩子是你潜意识里童年的缩影。曾经,那是个无助的孩子,但现在,这个孩子有了依靠。那个依靠,就是如今成年的你。你可以重新接纳他,给他无条件的爱,把他抚养长大。当你的内心小孩成长了,觉醒了,放开了,不再恐惧了,再加上帮助过你的特质加持,你甚至会比从小一帆风顺的孩子,更加有力量。尼采曾说: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大成就者,往往都曾经历常人所不能承受之痛。你经历过的伤痛,不只是伤痛,更是潜在的能量。接纳真实的自己,善用你特殊经历赋予你的特质,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3、用该怎么做代替为什么

艾利希·弗洛姆告诉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心神荡漾的情感,体验爱全靠偶然并且只有幸运才能坠入爱的情网。他们将爱情问题首先看做是一个被爱的问题,而不是去爱和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但是,爱其实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相关的知识并付出相应的努力。”非安全型人格其实,是没有爱的能力的,因为缺爱,他们在两性关系中,更多的是索取。依据艾利希·弗洛姆的理论,其实爱的能力,应该是有勇气不计回报的去爱一个人,全心全意的为对方好。在爱的过程中,促使我们成长,让我们得到幸福。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如果你感觉到被你妈妈忽略。长大之后,你需要有意识的知道,你妈妈那时候需要工作,保证你的生活。你爱着你的母亲,其实就更不应该去记恨她那么久,那么多年。你需要与自己和解,你欠你母亲一句原谅。

南方周末的一篇《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自发文后,就惊爆了朋友圈,引发了新一波的婚恋恐慌。

许多女孩发现,遇人不淑,原来不仅伤心,还有可能要命。

其实,不是爱情会伤人,而是有太多以爱为名的人渣们,利用女性的善,人性的弱,操纵感情,玩弄女人,抽筋剥皮,谋求私利。

所以,想要爱情之路走的平顺,认出这群披着羊皮的狼,看穿他们常玩的技俩,非常重要。

首先,理解什么是操纵?

所谓操纵, 是指一个控制欲强的人,试图通过间接策略,改变另一个人的感觉,信仰和行为,用欺骗、胁迫甚至伤害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操纵与许多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成瘾、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自恋等。

但并不是所有操纵者,都是源于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一个操纵者,最终的目的是谋求财富,那他就是故意操纵者,而如果控制欲只限于情侣之间的变态互动,不涉及利益诈骗,那么这只能表明操纵者本身,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

研究心理操控的咨询师,乔治·西蒙博士认为: 心理操纵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男人会利用感情,女人会利用情感。

也就是说,男人通过玩弄感情来达到目的,所以,他们会看到女人对羞耻的敏感,这种羞耻包含,被视为一个不好的人,对伴侣不忠的女人,不再圣洁的女性。男人利用女人在这方面的羞耻敏感,作为控制女人的武器。

这些特性,在包丽的案例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渣男仅仅抓住她不是处女这一点,就能动用心理催眠和耻辱暗示,让她经受羞耻心的折磨,自觉低人一等。

而女人们,她们通常利用情感,用受伤或示弱的方式,试图软化和动摇伴侣,唤起男性的关注和呵护,以达到控制自己处境,掌握伴侣行动的目的。

因此,一定程度上来看,心理操纵,无论男女都有可能会用,只是利用方式不同,动机不同而已。

对于那些无意操纵者而言,他们的操纵行为,是一种内心投射 ,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是如此认为的,所以,他们会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并通过过分的防御性机制,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转移问题的焦点,造成对伴侣的情感伤害。

在这样的操纵者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如履薄冰,没有任何安全感,但这种操纵者本身,可能并不是完全出于恶意,而是因为深层次的情绪失调,加之应对亲密关系的技能不足,导致他们通过攻击,而不是拥抱,通过指责而不是认同,通过伤害而不是呵护,来将自身的不满和困惑,投射在另一半身边。

比如包丽的男友,他对女友的伤害,不是源于对利益的追逐和骗取,而是自身人格缺陷施于的。

遇到这样的男人,他会将内心的不满足,永远投射在女孩身上,让对方不堪重负,直至抑郁自杀。

雷尼·希尔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对这种操纵者的憎恶和同情:

其实,无论是无意操纵,还是有意操纵,对于被害者而言,差别都不太大,要么伤心,要么伤钱,要么伤心又伤钱。

如果你担心自己被操纵,检查一下对方使用的策略,通过观察对方的手段和作为,就能简单判断对方是否在操纵你。

操纵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负面操纵: 操纵者通过持续的批评、诋毁、羞辱、社会排斥、敌对威胁等手段,对被操纵者进行心理操控。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那些深陷家暴漩涡中,而无法逃离和自救的女人们,她们即便身体自由,心灵却被家暴者禁锢和控制,因为她们无论做什么,都被视为不合格,总是被批评,久而久之,这种洗脑会内化为自我认知,使得她们自觉远离人群,自认为被打是合理的。

积极操纵: 操纵者通过虚假的友谊,虚伪的奉承,以及无法兑现的承诺,满足被操纵者的虚荣心,实现对操控对象的掌控。

这一点在家庭关系中,很常见,比如日剧《坡道上的家》,丈夫不断通过积极暗示,让妻子以为自己很擅长处理家务活,又通过消极暗示,迫使妻子远离工作,长此以往,妻子只能被丈夫束缚于家庭之内,而无法实现个人追求。

欺骗和阴谋: 操纵者擅长撒谎,谙熟人性,用欺骗的方式,制造借口,指责和逃避自己的责任,以达到压榨控制另一方的目的。

莎士比亚在著作《奥赛罗》中,将这种心理操纵术,运用到了极致。里面的坏人,通过含沙射影和巧妙的环境安排,诱使奥赛罗产生怀疑,然后相信妻子的不忠。同时,操纵者也利用奥赛罗天性里的不安全感,让他陷入非理性的嫉妒和愤怒,如此,不用自己动手,就完成了一场杀戮。

战略无助: 操纵者扮演弱者,利用人性的善良,引诱对方释放同情心,做出让步,进而走进操纵者的陷进,实现长期情感操控。

这可以说是PUV高手们,常常会用的一种套路,打造一个弱者的人设,制造一个痛苦的过往,扮演一个深沉的角色,激发女人的同情心和母性,让女人自愿为他沉沦,奉献,掏心掏肺。

敌意和虐待: 操纵者以欺凌,恐吓,身体和精神,以及情感的虐待,实现对被操纵对象身心的碾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典型的例子是,那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们,她们在经历极度的恐怖,遭受严重的身心虐待之后,开始认同虐待者,并自愿受其驱使,无怨无悔。

这种操纵的心理学原理是:操纵者先给对方制造极大的压力和焦虑,然后突然释放这种压力,经历了突然的情绪波动之后,被操纵者痛苦解除,个人的防御机制也随之崩塌,因此容易做出不理性的举动。

在人类操纵历史上,煤气灯效应,是心理操纵的极致运用。

这个词,源于1944年的**《煤气灯》,在这部**中,一个丈夫为了彻底击溃妻子,试图让她质疑所眼见的现实,从而相信自己疯了。

煤气灯效应, 是一种持续操纵和洗脑的形式,会导致受害者怀疑自己,最终失去自己的感知、身份和自我价值感

因为操控者,通过持续的诽谤性陈述和指控,公然的谎言或夸大事实,让受害者质疑自己判断的正确性、自我感觉、对现实的感知以及情感的有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煤气点燃会导致受害者,失去信任自己记忆、经历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失去理智。

比如电视剧《辣妈正传》中,杂志社的领导李木子,在发现丈夫和一个女人暧昧不清时,通过偷偷转移东西和篡改事实,让丈夫对自己的记忆产生怀疑,从而身心俱疲,而她当初就是通过这一招,击溃竞争对手的。

在我们这个充斥着虚假信息、另类事实、分裂和自恋的当代社会,煤气灯效应,经常被用在商业、政治、媒体、工作场所和个人关系中。

煤气灯是一种心理暴力。

它遵循的准则是:如果你经常重复一个谎言,它就会被接受为真理。

所以,操纵者最初需要构建一个慢性谎言,通过持续输出,来洗脑、攻击、贬低、和剥夺受害者的权力。

煤气灯效应中的操纵者,被称为是打火机。

打火机所发出的一切指控,不是建立在事实、证据、客观性的基础上,而是恶意的诽谤,但是日久天长,这种诽谤会内化为受害者的自我认知。

比如北大女孩包丽,最初面对男友关于非处女的攻击,还会反驳,为自己辩解,时间一长,男友每天将非处女,作为女性不洁的象征时,会让她因为自我内化,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煤气灯效应,是一种长久心理战,在这场战役中,打火机会压制受害者的异议,引发受害者的不安全情结,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产生困惑,焦虑,羞愧。

比如一个出生农村的女孩,在一种普遍重男轻女的环境中,她一直认为自己比弟弟差很多,哪怕她遭受了很多来自父母的情感虐待,也依然陷入一种对家人的负罪情绪中,直到多年后逃离家庭,才慢慢恢复自信。

而且,除了持久,煤气灯效应的关键策略是,打火机会时刻保持攻击状态,一旦受害者有所反驳,就会招致加倍的控诉,以绝对的控制权,主宰着受害者。

部分运用煤气灯效应的操纵者,还会在战略上,将受害者从亲朋身边孤立出来,运用煽动性的策略,如[我们对他们]、[分而治之]、[孤立和控制]、[敌人无处不在]和[我是你唯一的希望]等,将受害者永久攥着手心里。

虽然操纵很可怕,但心理操纵却无所不在。

我们所热爱的权谋剧,宫斗剧,那些胜利者们,往往就是通过对人性的洞察,实现心理操纵,完成谋害和杀戮。

而在当今商业时代,心理操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营销。

营销是基于人性洞察,所延展的具有欺骗性,蛊惑性和操纵性的商业行为,这种认知已经达成共识,但是高级的营销,总是巧妙的让人心甘情愿被算计。

所以,当营销避无可避时,营销界有个新的理论出现: 消费者有责任自我教育,他们有责任做出更好的购买决定。

这种情况,像极了我们当下的现状。

当PUV大行其道时,很多人希望法律可以有效制裁,但遗憾的是,除非涉及金钱诈骗,大部分心理操纵者们,给受害者带来的身心伤害,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法律惩罚。

比如包丽案中,即便她的男友对她实施了,显而易见的煤气灯操纵,但她的自杀行为都是自发的,法律如果制裁,才会显得不合法,因为没有可以贯彻执行的具体标准,就会让法律丧失权威和公平性,且显得没有正常边界。

所以,就像营销具有合法性一样,法律无法界定的心理操纵,情感虐待,也需要来自当事人的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拯救。

因为,心理操纵无处不在。

有一句名言是,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会如何利用你,看看那些离你最近的人。

你最亲密的朋友,家人,孩子,都有可能是操纵者。

你的父母,会利用你的孝心和负疚心,操纵你的情感和生活,甚至事业选择。

你的孩子,会利用你的责任心和对她深切的爱,通过哭闹,自我伤害,不断逼迫你就范。

可以说,操纵是一种生存机制,以应对充满挑战或竞争的环境,尤其是当一个人缺乏相对权力和控制力时,病理性的操纵,就会经常在家庭和两性关系中出现。

而且,我们的整个社会规范,都是鼓励狡猾、诡计多端、讨价还价、利用人类弱点、倡导马基雅维利式的自私,崇拜权谋胜利者的,这种情况下,心理操纵无处不在,个人避无可避。

只是,有原则的人,将它变成了自我保护的竞争本能,无原则的人,将它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剥削和压榨,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心理操纵变成了精神虐待,情感伤害。

所以,比起谴责,你最实际的做法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强大的人,一个强大却不会操纵他人,伤害他人的人。

虽然任何人都可能被操纵,但操纵者们在实施心理操纵之前,其实是有选择性的。

心理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擅长心理操纵的人,通常会把目标对准,具有某些特定人格特质的人,比如:

讨好型人格,极度渴望被喜欢被认可

自卑型人格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依赖性人格的人,即便痛苦也害怕分离

天真,无知,幼稚,缺乏社会经验的人

害怕愤怒,悲伤和其他负面情绪的人

从小在父母严格管控中长大的孩子

极度孤独,以至于缺乏警惕性的人

冲动,贪婪,唯物主义或追求财富声名的人

当遭遇操控者时,我们一方面需要识别对方的操纵策略,另外一方面,要通过努力,走出心理操纵。

因为,你越早察觉,越早逃离,就越容易逃出去。

具体来说,受害者可以坚持以下策略:

1识别问题。无论操纵者说什么,做什么,你都需要识别出,对方真正想要什么;

2从歪曲中找出真相。这很困难,但是当你产生疑问时,可以通过写日记,以及和第三者聊天的方式,更加客观中立的去看待处境。

3进行精神锻炼,鼓励思维方式的拓展。当遭遇不公时,不妨跳出来,和自己保持距离,客观看待眼前问题,分析处境。

4给自己放弃的权利,允许自己糟糕。他们说你不好,你不一定非要证明自己,以求得到认可,你可以选择放弃,达不到某个人的标准,并不一定是你的问题。

5允许自己感受所有的感受,同时接纳和尊重自己的所有感受。当你产生不适情绪时,你可以追踪自己的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源,也可以简单粗暴的解决,比如说,既然这段关系让我不开心,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又有什么重要呢,反正不开心的关系,我不要。

最后,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大致分为两类人:

一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往往伤害别人;

一类是以别人为中心的人,他们往往被伤害;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做一个,不主动伤害别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百度

原生家庭中的父母有矛盾,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哪些影响?

1人际关系中的信任是无法保证的。如果照顾者不可靠,有情感或身体上的遗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明白,在需要的时候,我们不能依靠他们。许多在滥用药物或从事非法活动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学会了隐藏他们的金钱和财产,因为害怕在自己家里被抢劫。孩子的隐私也没有保障。当他们的日记被阅读,私人谈话被窃听,电话被监听,卧室被视为不安全的空间时,孩子会感到脆弱和无障碍。食言不改,不良行为不改,都影响孩子的成长。当界限被不断地、故意地违反时,这就是情感虐待。

2父母经常贬低孩子,孩子会有讨人喜欢的性格。孩子的自信来自于对一件事的满足和父母的夸奖。父母总是贬低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自卑敏感,总觉得自己很穷,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让孩子养成讨人喜欢的性格。讨好型-I型性格的孩子不懂得拒绝别人。别人找他帮忙,他很快就答应了,怕自己帮忙不够好;当你有事情的时候,宁愿自己闯祸,也不愿意找别人帮忙。你只知道一味的牺牲自己,是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的。

3孩子性格有缺陷,对生活充满悲观。在充满矛盾和恩怨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自卑、敏感、胆怯、愤怒甚至有暴力倾向,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当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时,首先出现的是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果看不到积极的一面,就很容易失去与外界接触的兴趣。孩子会延续父母的行为和与人相处的方式。当他们遇到一些事情时,也会用肢体冲突等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行为会引起同伴的排斥和厌恶。这些性格会影响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工作和交往能力,阻碍孩子各方面的长期良好发展。

为什么出身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你早期的情绪会决定你的言语,你的言语会决定你的社会性。社会性是社会交往的能力,社会性会影响你以后的认知风格。当你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你最基本的认知来自于你的家庭。不仅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它的强烈影响,你与人交往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受到你的家庭、你最亲近的人的影响。良好的家风、教育和财力为个人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你有幸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那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出身家庭对你的影响程度来自于你个人独立性的强弱和你家庭影响力的强弱的对比:你个人独立性越大,他们的影响力越小;另一方面,如果你的个人独立性越小,你的家庭的影响就越大。

出身家庭的负面影响

缺乏爱

爱情缺失的原因可分为“情感忽视”、“情感虐待”和“情感困惑”。情感忽视是指父母对孩子关心太少,孩子很容易通过讨好来获得爱。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逐渐发展成依赖型的焦虑型。情感虐待是指孩子的父母习惯用打骂和贬低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容易导致孩子开始自我否定,对他人产生敌意和恐惧,发展成依恋型的孤立型。情绪障碍是指父母自身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往往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创伤,事后又试图弥补或道歉。孩子很容易分不清情绪的好坏,发展成依恋型的混乱型。

批评

经常批评别人的人,往往看到别人的错误、缺点和不足,会把不好的结果和自己的不良情绪归咎于对方。面对喜欢指责的人,别人会觉得很不好,就像没用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达不到这种人的要求。指责是代代相传的问题。喜欢责备别人的人,往往都有喜欢责备的父母。在父母看来,他们没有优点,不应该犯错。他们是在“都是你的错,都是你的错,都是因为你”的批判中长大的。所以他们非但不会宽容理解,反而会内化父母的形象,在内心塑造一个极其严厉的批评家,对自己和他人都非常挑剔。被指责长大的人活得像父母,用指责诱导别人验证自己早年经历的正确性。你要想改善和这种人的关系,就不要被他的潜意识诱导,而是每次他指责你的时候都要肯定他。

控制

双方关系越密切,越容易进行情绪操纵。全球反情绪暴力专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丽莎·阿伦森·丰特斯在她的著作《情绪操纵》中认为,亲密关系中的情绪操纵是指利用情绪作为武器伤害对方,支配和胁迫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电视剧《小欢喜》中乔与母亲的关系就说明了这一点。宋倩对英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英子,你是你妈妈的一切!”“你是从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妈妈是你最亲的人,她能害你!”这种没有界限的情感关系会让人窒息,英子最后的抑郁证实了这一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65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