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PUA”这一词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比如职场上的PUA,社会中的PUA,以及两性中的PUA,其实更为常见的就是家庭中的PUA了。家庭式的PUA就是父母利用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对子女实行的情感操控,主要包括打压式教育、引发负罪感式教育以及过度控制的教育方式。相对于身体上的体罚,PUA的精神上折磨的后果往往更为深远,它具有缓慢的渗透性,长期被父母PUA的孩子会越来失去自我,严重的也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
孩子在童年时期还没有培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被一次次的洗脑,每天都生活在这个家庭中,孩子们耳濡目染,逐渐将这些打压内化成了潜意识,甚至形成价值观,当孩子长大后想要挣脱束缚时,却发现这些观念早已经成为自己内在的信念的一部分了,再难以分割。所以我觉得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首先父母应该明确自己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理想版的自己,要尊重自己的孩子。
父母PUA的根源就来源于中国家长与孩子的不平等地位,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却没有看到孩子在顺从背后的让步与牺牲。这样会使孩子内心自我否定,变得自卑敏感,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长期被父母PUA的孩子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极端思想,或者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我觉得要避免这方面的问题,父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是地位平等的朋友。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要比在一个处处被人打击、否认、忽视和控制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幸福的多。所家要避免家庭PUA这种事情的发生,就要知道家庭教育的最好状态是和子女实行心贴心的平等交流,没有父母不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但把握好自己爱的边界往往更加重要。
以爱之名的情感操控是一种暴力,这种暴力往往让受害者有苦说不出,痛在心里。这属于一种精神暴力,俗称软暴力,以爱的名义操控他人,这种暴力经常出现在家庭或者情侣之间。
一、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暴力非常的隐蔽,让人难以察觉
很多人没有办法察觉到这种精神暴力,施暴者开始操纵他人的时候,就打着爱的名义告诉他们,这是爱的一种表现。比如:情侣之间表示:“我很建议你去和其他的异性接触,这主要是因为我太爱你了,所以我才会在乎你。”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对方真实的想法,然后就在一步一步慢慢的深入去操控他人。
当受害者感受到痛苦的时候,这个时候她已经意识到了对方用爱去操控它,是可能她已经无力逃离。或者有些家庭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去超过孩子,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真实的感受,有的时候甚至语言暴力,所有的一切都是打着“我爱你,我为你好“的名义。
二、精神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折磨和痛苦无法言状
这种暴利其实不亚于身体上的暴力,长期以往会使受害者处于压抑的状态,有些甚至得了抑郁症或者性格扭曲。这种暴力属于刀不见血,无形之中摧毁他人。受害者有时候去找他人诉苦的时候,可能还会被他人觉得非常的矫情,有的时候甚至会被他人认为是另外一种晒幸福的方式。
三、防止被爱的名义操控,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爱自己,学会说“不”。
很多人往往害怕自己说不之后,选择拒绝会伤害到他人,可是却从来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感受。没有想过自己要是接受了可能伤害的是自己,但是往往自己的退让,选择忍气吞声,最后导致他人的精神暴力一步一步越来越严重,最后可能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
南方周末的一篇《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自发文后,就惊爆了朋友圈,引发了新一波的婚恋恐慌。
许多女孩发现,遇人不淑,原来不仅伤心,还有可能要命。
其实,不是爱情会伤人,而是有太多以爱为名的人渣们,利用女性的善,人性的弱,操纵感情,玩弄女人,抽筋剥皮,谋求私利。
所以,想要爱情之路走的平顺,认出这群披着羊皮的狼,看穿他们常玩的技俩,非常重要。
首先,理解什么是操纵?
所谓操纵, 是指一个控制欲强的人,试图通过间接策略,改变另一个人的感觉,信仰和行为,用欺骗、胁迫甚至伤害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操纵与许多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成瘾、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自恋等。
但并不是所有操纵者,都是源于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一个操纵者,最终的目的是谋求财富,那他就是故意操纵者,而如果控制欲只限于情侣之间的变态互动,不涉及利益诈骗,那么这只能表明操纵者本身,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
研究心理操控的咨询师,乔治·西蒙博士认为: 心理操纵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男人会利用感情,女人会利用情感。
也就是说,男人通过玩弄感情来达到目的,所以,他们会看到女人对羞耻的敏感,这种羞耻包含,被视为一个不好的人,对伴侣不忠的女人,不再圣洁的女性。男人利用女人在这方面的羞耻敏感,作为控制女人的武器。
这些特性,在包丽的案例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渣男仅仅抓住她不是处女这一点,就能动用心理催眠和耻辱暗示,让她经受羞耻心的折磨,自觉低人一等。
而女人们,她们通常利用情感,用受伤或示弱的方式,试图软化和动摇伴侣,唤起男性的关注和呵护,以达到控制自己处境,掌握伴侣行动的目的。
因此,一定程度上来看,心理操纵,无论男女都有可能会用,只是利用方式不同,动机不同而已。
对于那些无意操纵者而言,他们的操纵行为,是一种内心投射 ,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是如此认为的,所以,他们会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并通过过分的防御性机制,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转移问题的焦点,造成对伴侣的情感伤害。
在这样的操纵者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如履薄冰,没有任何安全感,但这种操纵者本身,可能并不是完全出于恶意,而是因为深层次的情绪失调,加之应对亲密关系的技能不足,导致他们通过攻击,而不是拥抱,通过指责而不是认同,通过伤害而不是呵护,来将自身的不满和困惑,投射在另一半身边。
比如包丽的男友,他对女友的伤害,不是源于对利益的追逐和骗取,而是自身人格缺陷施于的。
遇到这样的男人,他会将内心的不满足,永远投射在女孩身上,让对方不堪重负,直至抑郁自杀。
雷尼·希尔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对这种操纵者的憎恶和同情:
其实,无论是无意操纵,还是有意操纵,对于被害者而言,差别都不太大,要么伤心,要么伤钱,要么伤心又伤钱。
如果你担心自己被操纵,检查一下对方使用的策略,通过观察对方的手段和作为,就能简单判断对方是否在操纵你。
操纵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负面操纵: 操纵者通过持续的批评、诋毁、羞辱、社会排斥、敌对威胁等手段,对被操纵者进行心理操控。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那些深陷家暴漩涡中,而无法逃离和自救的女人们,她们即便身体自由,心灵却被家暴者禁锢和控制,因为她们无论做什么,都被视为不合格,总是被批评,久而久之,这种洗脑会内化为自我认知,使得她们自觉远离人群,自认为被打是合理的。
积极操纵: 操纵者通过虚假的友谊,虚伪的奉承,以及无法兑现的承诺,满足被操纵者的虚荣心,实现对操控对象的掌控。
这一点在家庭关系中,很常见,比如日剧《坡道上的家》,丈夫不断通过积极暗示,让妻子以为自己很擅长处理家务活,又通过消极暗示,迫使妻子远离工作,长此以往,妻子只能被丈夫束缚于家庭之内,而无法实现个人追求。
欺骗和阴谋: 操纵者擅长撒谎,谙熟人性,用欺骗的方式,制造借口,指责和逃避自己的责任,以达到压榨控制另一方的目的。
莎士比亚在著作《奥赛罗》中,将这种心理操纵术,运用到了极致。里面的坏人,通过含沙射影和巧妙的环境安排,诱使奥赛罗产生怀疑,然后相信妻子的不忠。同时,操纵者也利用奥赛罗天性里的不安全感,让他陷入非理性的嫉妒和愤怒,如此,不用自己动手,就完成了一场杀戮。
战略无助: 操纵者扮演弱者,利用人性的善良,引诱对方释放同情心,做出让步,进而走进操纵者的陷进,实现长期情感操控。
这可以说是PUV高手们,常常会用的一种套路,打造一个弱者的人设,制造一个痛苦的过往,扮演一个深沉的角色,激发女人的同情心和母性,让女人自愿为他沉沦,奉献,掏心掏肺。
敌意和虐待: 操纵者以欺凌,恐吓,身体和精神,以及情感的虐待,实现对被操纵对象身心的碾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典型的例子是,那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们,她们在经历极度的恐怖,遭受严重的身心虐待之后,开始认同虐待者,并自愿受其驱使,无怨无悔。
这种操纵的心理学原理是:操纵者先给对方制造极大的压力和焦虑,然后突然释放这种压力,经历了突然的情绪波动之后,被操纵者痛苦解除,个人的防御机制也随之崩塌,因此容易做出不理性的举动。
在人类操纵历史上,煤气灯效应,是心理操纵的极致运用。
这个词,源于1944年的**《煤气灯》,在这部**中,一个丈夫为了彻底击溃妻子,试图让她质疑所眼见的现实,从而相信自己疯了。
煤气灯效应, 是一种持续操纵和洗脑的形式,会导致受害者怀疑自己,最终失去自己的感知、身份和自我价值感 。
因为操控者,通过持续的诽谤性陈述和指控,公然的谎言或夸大事实,让受害者质疑自己判断的正确性、自我感觉、对现实的感知以及情感的有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煤气点燃会导致受害者,失去信任自己记忆、经历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失去理智。
比如电视剧《辣妈正传》中,杂志社的领导李木子,在发现丈夫和一个女人暧昧不清时,通过偷偷转移东西和篡改事实,让丈夫对自己的记忆产生怀疑,从而身心俱疲,而她当初就是通过这一招,击溃竞争对手的。
在我们这个充斥着虚假信息、另类事实、分裂和自恋的当代社会,煤气灯效应,经常被用在商业、政治、媒体、工作场所和个人关系中。
煤气灯是一种心理暴力。
它遵循的准则是:如果你经常重复一个谎言,它就会被接受为真理。
所以,操纵者最初需要构建一个慢性谎言,通过持续输出,来洗脑、攻击、贬低、和剥夺受害者的权力。
煤气灯效应中的操纵者,被称为是打火机。
打火机所发出的一切指控,不是建立在事实、证据、客观性的基础上,而是恶意的诽谤,但是日久天长,这种诽谤会内化为受害者的自我认知。
比如北大女孩包丽,最初面对男友关于非处女的攻击,还会反驳,为自己辩解,时间一长,男友每天将非处女,作为女性不洁的象征时,会让她因为自我内化,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煤气灯效应,是一种长久心理战,在这场战役中,打火机会压制受害者的异议,引发受害者的不安全情结,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产生困惑,焦虑,羞愧。
比如一个出生农村的女孩,在一种普遍重男轻女的环境中,她一直认为自己比弟弟差很多,哪怕她遭受了很多来自父母的情感虐待,也依然陷入一种对家人的负罪情绪中,直到多年后逃离家庭,才慢慢恢复自信。
而且,除了持久,煤气灯效应的关键策略是,打火机会时刻保持攻击状态,一旦受害者有所反驳,就会招致加倍的控诉,以绝对的控制权,主宰着受害者。
部分运用煤气灯效应的操纵者,还会在战略上,将受害者从亲朋身边孤立出来,运用煽动性的策略,如[我们对他们]、[分而治之]、[孤立和控制]、[敌人无处不在]和[我是你唯一的希望]等,将受害者永久攥着手心里。
虽然操纵很可怕,但心理操纵却无所不在。
我们所热爱的权谋剧,宫斗剧,那些胜利者们,往往就是通过对人性的洞察,实现心理操纵,完成谋害和杀戮。
而在当今商业时代,心理操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营销。
营销是基于人性洞察,所延展的具有欺骗性,蛊惑性和操纵性的商业行为,这种认知已经达成共识,但是高级的营销,总是巧妙的让人心甘情愿被算计。
所以,当营销避无可避时,营销界有个新的理论出现: 消费者有责任自我教育,他们有责任做出更好的购买决定。
这种情况,像极了我们当下的现状。
当PUV大行其道时,很多人希望法律可以有效制裁,但遗憾的是,除非涉及金钱诈骗,大部分心理操纵者们,给受害者带来的身心伤害,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法律惩罚。
比如包丽案中,即便她的男友对她实施了,显而易见的煤气灯操纵,但她的自杀行为都是自发的,法律如果制裁,才会显得不合法,因为没有可以贯彻执行的具体标准,就会让法律丧失权威和公平性,且显得没有正常边界。
所以,就像营销具有合法性一样,法律无法界定的心理操纵,情感虐待,也需要来自当事人的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拯救。
因为,心理操纵无处不在。
有一句名言是,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会如何利用你,看看那些离你最近的人。
你最亲密的朋友,家人,孩子,都有可能是操纵者。
你的父母,会利用你的孝心和负疚心,操纵你的情感和生活,甚至事业选择。
你的孩子,会利用你的责任心和对她深切的爱,通过哭闹,自我伤害,不断逼迫你就范。
可以说,操纵是一种生存机制,以应对充满挑战或竞争的环境,尤其是当一个人缺乏相对权力和控制力时,病理性的操纵,就会经常在家庭和两性关系中出现。
而且,我们的整个社会规范,都是鼓励狡猾、诡计多端、讨价还价、利用人类弱点、倡导马基雅维利式的自私,崇拜权谋胜利者的,这种情况下,心理操纵无处不在,个人避无可避。
只是,有原则的人,将它变成了自我保护的竞争本能,无原则的人,将它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剥削和压榨,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心理操纵变成了精神虐待,情感伤害。
所以,比起谴责,你最实际的做法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强大的人,一个强大却不会操纵他人,伤害他人的人。
虽然任何人都可能被操纵,但操纵者们在实施心理操纵之前,其实是有选择性的。
心理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擅长心理操纵的人,通常会把目标对准,具有某些特定人格特质的人,比如:
讨好型人格,极度渴望被喜欢被认可
自卑型人格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依赖性人格的人,即便痛苦也害怕分离
天真,无知,幼稚,缺乏社会经验的人
害怕愤怒,悲伤和其他负面情绪的人
从小在父母严格管控中长大的孩子
极度孤独,以至于缺乏警惕性的人
冲动,贪婪,唯物主义或追求财富声名的人
当遭遇操控者时,我们一方面需要识别对方的操纵策略,另外一方面,要通过努力,走出心理操纵。
因为,你越早察觉,越早逃离,就越容易逃出去。
具体来说,受害者可以坚持以下策略:
1识别问题。无论操纵者说什么,做什么,你都需要识别出,对方真正想要什么;
2从歪曲中找出真相。这很困难,但是当你产生疑问时,可以通过写日记,以及和第三者聊天的方式,更加客观中立的去看待处境。
3进行精神锻炼,鼓励思维方式的拓展。当遭遇不公时,不妨跳出来,和自己保持距离,客观看待眼前问题,分析处境。
4给自己放弃的权利,允许自己糟糕。他们说你不好,你不一定非要证明自己,以求得到认可,你可以选择放弃,达不到某个人的标准,并不一定是你的问题。
5允许自己感受所有的感受,同时接纳和尊重自己的所有感受。当你产生不适情绪时,你可以追踪自己的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源,也可以简单粗暴的解决,比如说,既然这段关系让我不开心,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又有什么重要呢,反正不开心的关系,我不要。
最后,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大致分为两类人:
一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往往伤害别人;
一类是以别人为中心的人,他们往往被伤害;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做一个,不主动伤害别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百度
目录方法1:与家人的相处1、仔细研究相互依赖的行为。2、要知道你没法治愈家人的相互依赖症。3、留意一下相互依赖症的起因。4、想一想你是否在影响相互依赖行为。5、疏远那个家人。6、设定个人界限。方法2:主动脱离相互依赖的情况1、找到正确的方法拒绝家人。2、练习非暴力沟通。3、疏远更长一段时间。方法3:维持健康的关系1、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转变可能很慢。2、把注意力放在你自己的健康和幸福上。3、要把其他家庭成员当作心智成熟的人来对待。相互依赖症是一种习得行为,常见于家庭成员之间。这种后天习得行为很容易传给后代。相互依赖症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行为疾病,会影响当事人建立健康互利关系的能力。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患有相互依赖症的家人,你可能会有窒息或受到操控的感觉。你可能会觉得要打破这个怪圈很难,但是实际上只要懂得识别问题,并远离相互依赖的行为,就可以克服它。
方法1:与家人的相处
1、仔细研究相互依赖的行为。要学会识别相互依赖症,你必须先了解它。花点时间去了解,不仅可以让你知道你的家人是否符合相关描述,还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虽然只有心理健康专家才能诊断相互依赖症,但是以下这些症状也会透露出一些蛛丝马迹。低自尊
经常取悦别人
没有或几乎没有界限感
把照顾他人当作一种控制手段
痛苦的情绪
2、要知道你没法治愈家人的相互依赖症。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就像许多其它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样,你无法为家人治愈或消除这个病症。他们甚至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反而觉得自己跟你或者其它家庭成员都相处得很好。如果那个家庭成员自己没有得出结论,你就不要指望他会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相互依赖症。强迫家人认同你的立场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这个疾病可以进行心理治疗。但是你的家人可能不会主动去接受心理治疗,除非他自己觉得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
3、留意一下相互依赖症的起因。你不要觉得自己有任何义务去忍受他的情感操控。但是你也要明白,一个有相互依赖症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在操控你。在他们心中,他们是很支持你的,做出的选择也是对你最好的。了解一个人是不是故意要操控你,你就会知道如何与他相处。不要在心里用这一点来合理化他们的行为。记住,一个有相互依赖症的人跟你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他们的行为是由心理疾病引发的。
4、想一想你是否在影响相互依赖行为。在某些情况下,相互依赖症是对他人行为的过度补偿反应。诚实地想一想你参与的某些活动或你的某些行为,是否助长了那个家庭成员的相互依赖症。举个例子,相互依赖症常见于瘾君子的父母和伴侣。相互依赖症患者会觉得自己有无尽的义务去照顾那个瘾君子,如果不这样做,就担心那个人会出什么事。
诚实地想一想,你是否有哪些行为和倾向有可能助长相互依赖症行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正处于一段相互依赖的关系当中。
5、疏远那个家人。疏远不代表你再也不见他或者不跟他说话,而是说你要区别对待那个家人和他的控制性行为。你可以有选择地回应他的生活或性格,但不要理会他相互依赖症的表现。举个例子,你妈妈问你关于鞋子的建议,这是一种很正常、很健康的交流。但是如果她到你家把你所有的鞋统统换掉了,仅仅为了让你的脚获得最好的支撑,那么这就是一种相互依赖的行为。
6、设定个人界限。你可以告诉家人你的界限在哪里,也可以不说。但是你应该花点时间设定一些让你感到自在的界限。考虑一下你的健康状况,问问自己怎样才能每天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以此划定你的个人界限。举个例子,如果每晚花点时间放松一下,放下白天的事务对你来说很重要,你就可以定个规矩:过了某个时间,你就不再接电话、回消息或者用社交媒体了。
如果你决定让家人了解你的界限,直接当作事实来宣布就可以。你不需要解释太多,只要告诉家人:“我已经决定了,晚上7点以后我就不看手机,不开电脑了。”之后就算他们吵闹或反对,你都要坚决执行新规矩。
方法2:主动脱离相互依赖的情况
1、找到正确的方法拒绝家人。太过熟悉和刻意挑拨是相互依赖关系的一部分。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直接说不,然后跟那个有相互依赖症的家人保持距离,至少暂时保持距离。如何拒绝取决于当时的情况,但是当情况变得比较麻烦时,你可以鼓起勇气直接离开。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相互依赖行为尚未出现,或者还没有威胁到你的自我意识,你可以采取比较平和的方式来回应。比方说:“对不起,那样会让我觉得不舒服”,或者是“对,我知道你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先不聊了吧”。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你觉得有必要赶紧抽身,可以直截了当说“不”,或者是“我不能那样做”。你不欠任何人一个解释。你的家人可能会情绪激动地回应,但是你没有义务迎合他的情绪。
2、练习非暴力沟通。暴力沟通是一种常常会给人造成伤害的沟通方式,主要是使用胁迫性或操控性语言。你可以练习非暴力沟通,让自己逐渐脱离相互依赖的环境。这样会让暴力沟通失去威力,也可以让你远离相互依赖关系的控制。非暴力沟通是指在表达自我感受时不责备或批评别人,表达自我需求时也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举个例子,不要说:“你总是想控制我!省省吧!”你可以说:“每次你那样跟我说话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自主权。我想自己做那样的决定,我很在意这件事。你愿意成全我吗?”用“我”开头的语句,可以让你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指责别人,也不会让你的家人产生防备心理。
3、疏远更长一段时间。如果你的家人因为相互依赖症在主导你的生活,有选择性地疏远可能还不够。你会发现彻底疏远他更长一段时间是更有效的做法。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几个月,具体要看他们的行为和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想清楚你要疏远到什么程度。比方说你是不想跟他独处,还是你压根就不想跟他有任何来往。
一定要远离那些你觉得可能有危险的情况。
方法3:维持健康的关系
1、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转变可能很慢。改变相互依赖的行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你要相信你的态度是可以促进改变的。同时要记住,改变也意味着你要面对强烈的情绪反应,要克服巨大的心理恐惧。这些都不容易做到,也需要时间。一开始,有相互依赖症的人可能会非常愤怒,或者爆发一些激进的反应。你尽量不要回应。这些都是出于恐惧,你不该卷进去,也不要让它影响你。
如果某些时候你感到很沮丧,尽量不要生气。做个深呼吸,在你开口之前想一想你要说的话。如果有必要,你甚至可以暂时离开一分钟,直到你觉得足够冷静了再回去。
2、把注意力放在你自己的健康和幸福上。面对一个有相互依赖症的家人,有时候很容易忽略你自己的幸福。尽量不要因为家人的行为,忽略了你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等日常事务。除了日常事务之外,每天为自己做几件事,长期坚持下去。比如你可以每晚出去跑跑步,然后洗个热水澡。找一找有哪些事有助于你的健康,还能让你放松并缓解有相互依赖症的家人带来的压力。
这些都是好好照顾自己的手段,在你处理和克服相互依赖关系的过程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要把其他家庭成员当作心智成熟的人来对待。仅仅因为一个家人有相互依赖症,不能说明你家人人都有这种问题。尽量不要让一个人的相互依赖行为,影响你跟其他家庭成员的相处。把他们当成心智成熟的人来对待,除非他们的表现让你有理由不这样做。你可以直接了当地表达你的诉求,而不是刻意疏远对方一段时间,以免被他操控。
因为有了孩子,或者是经济基础不独立,或者是有严重的分离焦虑,精神上不独立,或者是有各种现实困难无法逃离的女性。这段话说给你听,每次接到这样的粉丝后台求助的信息,我都很心疼。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强,也说孩子既是我们的软肋,也是我们的铠甲。但是谁又知道在那一个个难以入眠的夜晚,作为妈妈的你是如何熬着又一个天亮,又是怎样的力量支持着你,仍然在这一段让你痛苦不堪的不堪的关系里面承载着一切,日复一日。我真的很理解你,因为没有遭遇过自恋者情感虐待的人,很难体会这样个中的滋味和无法言说的痛苦。
所以请你试着换一种态度来生活,转移重心,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一年三年都可以,或许是想办法赚钱,或许是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逻辑思维框架,问问自己,我还可以为自己做什么?有过这样的一个数据啊,50%多的婚姻解体是由于插足造成的,但是这样的婚姻解体以后,只有10%左右的人和插足者结婚。对于男人来讲,婚后的日子和谁过都一样,当激情退却,面临柴米油盐,同样也是一地的鸡毛,甚至他还会感觉到不如从前。你要学会在所有的生活,工作,包括人际交往中,不断的去提取别人对你的认可和支持,并且不断的验证这件事他的确实就是真的,不断的肯定自己的能力和付出。
当你变得忙碌和充实,当你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对自恋者的情感操控和伤害,就会有一个很好的淡化和隔离的作用。面对痛苦有两种可能,要不然沉沦,要不然涅磐。生命对于我们来讲只有一次,希望你我都不辜负。
情感操控(gaslighting),西方俗称为煤气灯效应,国内被广泛称为PUA,属于情感虐待的一种方式。通常操控者会通过误导、扭曲事实、贬低、撒谎、否认错误、转加责任、以及曲解你的感受与想法,来实现情绪操控的意图。通常被操控者会渐渐怀疑自己的判断和感受,并且感到卑微、无助。
情感操控(gaslighting) 常见于亲密关系中,但也常出现在家庭关系或者工作关系中。一些情绪操控者可能有心理健康隐患例如自恋型人格障NPD碍或者是边缘型人格在BP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