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与乡愁有怎样的关系

长江水与乡愁有怎样的关系,第1张

1、诗人选取“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4个意像,作者围绕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2、,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

“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

3、作者由雪花的晶莹剔透、联想到了家书的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5、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设计

一、诵读

1、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二、感知、研习诗歌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物化、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点拨: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一》,来自网!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学生自由交流。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一—九年级语文教案人也圆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

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学生收集描写乡愁的小诗。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

⒌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3、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4、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母子别邮票

新婚别船票

生死别坟墓

故园别海峡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

出示秋天的,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了解蟋蟀。)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别的地方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设计意图]

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

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

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

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最后,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并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古诗的理解有所加深。

#课件# 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由 为大家带来小学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课件,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小学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用具。搜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4)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

 领悟。

 三、背诵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上”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逛街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推敲诗中诗人所用的一些词语之妙处,并通过形象的位置图展示出当时作者所在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做做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总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桥)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说、背、做、写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近,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小学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把握炼字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精读感悟

 (一)读题

 1“泊”“瓜洲”什么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B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板画地名位置(师――京口,生――瓜洲;怎么知道的)

 (2)“间”“一水”指什么并让学生改变句子表达方式(把、被字句)

 (3)“钟山”(生板画)与诗人有什么关系“数重山”什么意思

 (4)让学生说说第二行诗句的意思

 (5)齐读一二两行,再说说第一二两行写了什么

 (6)体会感情

 现在诗人的船停泊在瓜洲,与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很近,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如果是你,又会想些什么呢

 (靠家近),应该(应该还)看看,用这一种心情来读好前两行诗。(练读――指名读――再练习――指名――齐读)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又绿”什么意思说诗句意思,并体会诗句的意思

 这句诗写出诗人怎样(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更应还)

 (2)意会“绿”字

 a故事及想象: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同学们想想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到、过、入、满、来、拂、碧)

 b比较中体会讲诗人用字的准确性(“绿”字化静为动,画龙点睛,体现江南的美)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词语(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还会想到哪些诗句(与春天有关的诗句)

 c推敲:我也炼一炼

 选词填空:

 旺浓闹红杏枝头()

 动拂翻皱起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3)朗读并评价(边读边想象)

 (4)说第四行诗句的意思并改变句式。

 (5)“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为什么

 (圆月代表团聚,体会到什么思念家乡)(拓展:李白《静夜思》及苏轼的词)

 (6)角色转变,体会感情

 是啊,诗人身在异乡,遥望着故乡,可能也想起了许多诗词曲赋,他的思乡之情会更加地(急切)(思家切)。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后两行诗。

 (7)第一二行诗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久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何时还)

 (8)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不能还)师生根据搜查的资料介绍原因。

 (二)情景交融,走个来回

 全诗从哪些字词中反映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的(一水间、只、数重山、又绿、何时)

 (三)指导读背,释放感情

 (1)划节奏,注意读出韵味与感情

 (2)读诗比赛(想象并设身处地地进行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一幅作品(或书法、或绘画……)

 3课后收集思念家乡的诗

 4推荐阅读《登飞来峰》

小学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课件篇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描写春景的古诗、词语。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声背诵)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经常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三个步骤学习古诗(出示幻灯,齐读)。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

 2、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

 3、理解题目。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2)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路过瓜洲写下这首诗,他想说什么呢(幻灯)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①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②指名读:请你读一读。其他同学留意听,这首诗当中有三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③听完学生朗读,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生小组读,老师范读,生再齐读。

 ④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指名读,齐读。

 ⑤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⑥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为什么会如此地思念家乡

 ①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说)

 ②好了。老师想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把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a“间”是什么意思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板画长江,标出瓜洲和京口)。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板画南京、紫金山)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离家乡非常的近。老师想问第二个问题,此时作者身处瓜洲,他的“心”又在哪儿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是什么意思

 d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绿”是什么意思“又”说明什么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念家乡但又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1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谁能把学过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词语跟大家分享(指名背一背、说一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一派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据说诗人在作诗的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的时候才用了“绿”字。大家想一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只钟情于一个“绿”字呢(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3)欣赏了江南美景,你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用“绿”字了(链接江南春)

 (4)一个“绿”字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齐读后两句。

 3启发质疑:学到这儿,大家有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抓住“家乡景色美、离家近、离家久、想回家而不能回家”这一矛盾点进行质疑: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呢)

 猜一猜诗人不回家的原因。

 4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思念家乡而又不能回的无奈)谁来读一读

 (2)指名读。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留意节奏,还要读出要害字。齐读。

 四、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异乡的、跟南京同样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有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在南京读了中学和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为“乡愁诗人”。(幻灯出示作品)

 (2)播放课件,欣赏诗歌《乡愁》,说一说:你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觉

 (3)学生自由读,齐读,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总结:思乡之情像一首漂亮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思乡之情又像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能更理解王安石和余光中的乡愁。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七年级语文 知识点

《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情感

表现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例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说明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例2:“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富有生机情趣。

例3: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上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5、“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

6、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悬”二字用得好:“阔”表现出“潮平”春潮涌动,江面与岸齐平,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高高挂着的样子。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7、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8、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诗人的家书从哪里寄向哪里是从哪个方面寄

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10、诗中表明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 句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中描写长江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这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的地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1、《静夜思》唐 李白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

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3、《春望》唐杜甫

该诗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伤感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4、《除夜作》唐高适

《除夜作》是唐代 高适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调,,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故前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

过年意味着又增加了一岁。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于长大,已过中年的人则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衰老—他们对此事都比较计较,当然有兴高采烈与感慨系之之不同。高适这首诗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写,“年味”很足,传诵极广。

原文: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译文: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5、《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78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