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一系列动态过程的抽象,它关注特定视角(享乐观、道德观、目标和计划、审美态度、追忆等等)下意识流中的某些瞬间。为了对中国人的情感做出令人满意的考察,我们不能局限于分析特殊的情感术语。同样明显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生理知觉同心理感受和情感割裂开,特别是因为生理知觉常常被用来描述情感。
本书不仅提供关于中国明清时期情感表现的细微含混之处的信息,还可以提供“稗官野史”与社会背景中具体人物的信息。
史华罗
史华罗(PaoloSantangelo),出生于1943年,1966年获罗马大学博士学位。意大利汉学家,意大利罗马大学东方学院东亚史教授,《明清研究》杂志创办人及主编,“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群体想象及情感表达国际科研项目”负责人,意大利汉学学会、欧洲汉学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明清史的研究,其研究领域从早年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逐步转入明清文学史领域,着眼从“情感”变化研究入手,探究更为深层的核心“文化”意识,并力求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共出版学术专著近60部,发表各类学术文章12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生态主义与道德主义:明清文学中的自然观》《明清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词语研究》《孔子与儒家学派》《中国思想通史》等。
中文名:史华罗
国籍:意大利
出生地:意大利
出生日期:1943年
职业:文学汉学家、语言家
毕业院校:罗马大学
主要成就: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研究
明清社会经济史领域
明清文学史研究
代表作品:《对拿破仑中国史观的新阐释》,《柳寿垣论立国基础》
重要事件:发表论文《道义上的责任》
简介
基本信息
史华罗(PaoloSantangelo,1943-),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中国历史学教授,意大利汉学学会、欧洲汉学学会理事,1992年以来兼任《明清研究》杂志主编。
研究领域
史华罗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明清史的研究,他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进入明清文学史领域,但并不仅仅从经济基础研究中国,而是从“情感”变化研究入手,进入上层建筑的核心“文化”意识,力求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生平
求学经历
史华罗生于1943年,曾就读于意大利北部的古典式高等中学,后进入罗马大学法律系学习。在此期间,他一直在意大利中远东研究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
研究方向
东方大学是全意大利在东方学研究方面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他由研究中国和朝鲜社会史开始,写了数篇讨论中国近代社会史的文章,随后兴趣进而扩展到明清时代中国的文化史,以及同一时期的道德表现、民俗和心理状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观的研究,他发现对情绪和感情的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当代中国人应该为拥有如此丰富的情感生活表达方式感到自豪,他们的再发如今改进其历史遗产观的同时,也会对他们今天的生活有所裨益。这是他研究的主要课题。
出席会议
史华罗多次参加在欧洲和亚洲的国际会议(1973年,巴黎东方学专家大会;历次全欧中国研究协会大会——1979年在奥蒂塞伊,1984年在蒂宾根,1988年在魏玛,1990年在莱顿,1992年在巴黎,1996年在巴塞罗那;1979年在汉城举行的第一届朝鲜研究国际会议;1981年在施洛斯的莱森伯格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状况:观念与现实”研讨会;1985年在筑波举行的理学研讨会;1986年4月在那不勒斯举行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百科全书:进展中的工作”国际讨论会;1993年12月11—18日在香港大屿银矿湾举行的中国环境史讨论会上发表论文《生态主义与道德主义:明清小说中的自然观》,这次会议是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太平洋与亚洲研究所和台北汉学界藉蒋经国基金会的赞助联合主办的;1994年11月在威尼斯举行的威尼塔学术界关于理学中“恶”这一概念的讨论会);还参加过许多学院的专题讨论会(如1990年10月在佛罗伦萨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主办的关于苏州的讲座;1991年4月香港大学的孙逸仙专题讨论会;1993年3月18日由威尼斯大学主办的“中国思想史”讨论会;1993年4月7日在比萨大学现代史系主办的“司法档案:原始资料和疑难个案”研讨会上发表论文《道义上的责任》;1995年2月罗马图书馆协会的儒学研讨会;1996年10月在布拉格举行的布鲁克教授纪念庆祝会;以及1996年11月在香港,1997年、1998年、1999年2月在巴黎伊那柯的几次讨论会)。
人物年表
1943年史华罗生于意大利。
1974年,他开始在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担任研究员助教,随后成为研究员。
1979年,史华罗参与奥蒂塞伊全欧中国研究协会大会。
1984年,史华罗参与蒂宾根全欧中国研究协会大会。
1988年,史华罗参与魏玛全欧中国研究协会大会。
1990年,史华罗参与莱顿全欧中国研究协会大会。
1992年,史华罗参与巴黎全欧中国研究协会大会。
1996年,史华罗参与巴塞罗那全欧中国研究协会大会。
1979年,史华罗参与汉城举行的第一届朝鲜研究国际会议。
1981年,史华罗参与施洛斯的莱森伯格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状况:观念与现实”研讨会。
1985年,史华罗参与筑波举行的理学研讨会。
1986年4月,史华罗参与那不勒斯举行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百科全书:进展中的工作”国际讨论会。
1993年12月11—18日,史华罗参与香港大屿银矿湾举行的中国环境史讨论会上发表论文《生态主义与道德主义:明清小说中的自然观》。
1994年11月,史华罗参与威尼斯举行的威尼塔学术界关于理学中“恶”这一概念的讨论会)。
还参加过许多学院的专题讨论会(如1990年10月在佛罗伦萨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主办的关于苏州的讲座。
1991年4月,史华罗参与香港大学的孙逸仙专题讨论会。
1993年3月18日,史华罗参与由威尼斯大学主办的“中国思想史”讨论会。
1993年4月7日,史华罗参与比萨大学现代史系主办的“司法档案:原始资料和疑难个案”研讨会上发表论文《道义上的责任》。
1995年2月史华罗参与罗马图书馆协会的儒学研讨会。
1996年10月,史华罗参与布拉格举行的布鲁克教授纪念庆祝会。
1996年11月,参与香港举行的讨论会。
1999年2月,参与巴黎伊那柯的讨论会。
学术研究
研究领域
史华罗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史华罗教授曾主持过几项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一是研究明清时期道德观与思想观念的演变,另一个是对中国文化中的文学资料和非文学性资料(历史的和哲学的)作文本分析。
史华罗教授开始做对中国文化中的文学资料和非文学性资料进行文本分析的工作,他的研究范围划定在中国历史的最后两个朝代,特别是15世纪至18世纪。
出版书籍
为此他还曾写过一本书《明清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词语研究》,对明清文学中的“情感”词汇如此密集、深入地研究。史华罗教授还是西方学者中的第一人。在本书中,作者运用了两类研究方法,一是中西比较研究,二是多学科交叉研究。他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中西方不同时期对“情感”观念的看法和态度的差异与类同;他对西方“情感”的内涵的界定和激情在情感中地位等的介绍,尤令读者耳目一新。由于“情感”研究已经无法局限在纯文学领域,因而作者从词义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角度探讨了“情感”的分类、生理基础、社会意识及其在文化建构中的地位。严格地说来,这部著作的学科归属已远远超出文学史和辞典学领域,而是借助于文学资料调查、词义学分析,探讨文化核心之一“情感”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变化及其社会意义。
出访经历
他曾受亚洲研究所的委派,出访北京、汉城、台北、东京、新加坡和香港,并多次参加在欧洲和亚洲的国际会议(1973年,巴黎东方学专家大会;历次全欧中国研究协会大会。
相关介绍
学术成果
《对拿破仑中国史观的新阐释》(SomerecentinterpretationsofNapoleoninChineseHistoriography),见《中国》,1979年,第15期。
《柳寿垣(1694—1755)论立国基础》(TheFundamentalsoftheStateaccordingtoYuSuwon(1694—1755),1980年该文在第一届朝鲜研究国际大会上提交。
《顾炎武对史学的贡献:历史学家的方法和任务》(GuYanwu’sContributiontoHiztory:theHistorian’sMethodandTasks),见《东方和西方》(EastandWest),总第32卷,1982年。
《中国文化影响下的朝鲜政府与朝鲜国民性》(TheKoreanStateandNationalIdentityintheAmbitofChineseCivilization),见《东亚文明》(EastAsianCivilization),1982年,第1期,维也纳。
《苏州织造厂:明清两朝间政府干预形成的局限与特色》(TheImperialofSuzhou:LimitsandCharacteristicsofStateIntervention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见《中国政权的势力范围》,香港,1985年,。
《顾炎武思想中的“华”与“夷”》(TheChineseandBarbariansinGuYanwu’sThought),《第二十九届中国研究大会论文集》,1988年,蒂宾根。
《善与恶的观念,试论中华帝国晚期的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TheConceptofGoodanEvil,PositiveandNegativeForcesinLateImperialChina.APreliminaryApproach),见《东方和西方》,1987年。
《杂议理学的人性善恶起源论》(TheOriginofGoodandEvilinHumanNatureAccordingtoNeo-ConfucianismSomeAspectsoftheQuestion),见《东方和西方》,总第40卷,1990年。
《朝鲜16世纪的理学大辩论及其对伦理和社会的影响》(ANeo-ConfucianDebatein16thCenturyKorea.Itsethicalandsocialim-plications),见《通报》总第76期,1990年。
《中华帝国晚期的宿命论和报应观》(DestinyandRetributioninLateImperialChina),见《东方和西方》,总第42卷,1992年。
《中华帝国晚期苏州的城市社会》(UrbanSocietyinLatelmperialSuzhou),见琳达·库克·约翰逊所编《中华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CitiesofJiangnaninLateImperialChina),纽约,1993年。
书评《献给赫伯特·芬格勒特的随笔,开放的王朝》(M.Bockover,ed,Rules,RitualsandResponsibility),评M·博克奥沃所编的《法则、礼制和责任》,见《东方和西方》,总第43卷,1993年。
《明清中国的人类良知和责任》(HumanConscienceandResponsibilityinMing-QingChina),见《东亚历史》,1993年。
《是骑手在骑马,还是御者在驾驭双骏》(IstheHorsemanRidingtheHorse,ortheCharioteerDrivingtheTwoSteeds),见《明清研究》,1993年,1994年。
《明清文学中的自然》(NatureinMingandQingLiterature),见《当代》,1994年12月号,总第104期。
《中华帝国晚期的情感表达——明清时期激情观念衍变的连续性》(EmotionsinLateImperialChina——EvolutionandContinuityinMing-QingPerceptionofPassions),见V·艾勒顿与A·沃尔科夫所编《中国某些概念与观念的衍变》(NotionsetperceptionsduchangementenChina),全欧中国研究协会第九届大会提交的论文集,巴黎:法兰西学院,1994年。
《〈盲目的激情和虚幻的梦想〉,评发表的一篇关于明清时期文化的随笔》(“BlindPassionsandUnrealDreams”,NotesonaRecentEssayontheCultureoftheMingandQingDynasties),见《东方和西方》,总第44卷,1994年。
《生态主义与道德主义:明清小说中的自然观》,见《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
《对中华帝国晚期的情感与思想倾向的考察,一个初步的结果》(AResearchonEmotionsandStatesofMindinLateImperialChina,PreliminaryResults),见《明清研究》1995年。
《如何同古代中国进行对话对一篇发表的讨论中国古代思想的文章的评论和注释》(HowtoEstablishDialoguewiththeAncientChineseNotesandObservationsBasedonaRecentEssayonClassicalChineseThought),见《东方和西方》,总第46卷,1996年。
《部分明清文学作品中表示“勾引”的词汇》(TheLanguagesofSeductioninSomeMing-QingLiteraryWorks),见《明清研究》,1996年。
《生态主义与道德主义:明清小说中的自然观》(Ecologismversusmoralism:ConceptionsofNatureinMing-Qingfiction),见马克·艾尔文和刘翠溶编《时代的沉淀——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中国的心理学研究》(ThestudyofPsychologyinChina),《汉学书目提要》,1977年。
《论中华帝国与高丽王朝之间传统关系的性质》(SullanaturedeirapportifraCinaeCorea.Imperocineseeregnocoreano:analisidiunrapportonell’ambitodelcosiddettosistemasino-centrico,),拿坡里,东方大学。
《朝鲜思想家柳寿垣的生平与思想》(Lavitael’operadiYusuwon,pensatorecoreanodelXVIIIsecoloNapoli),东方大学,1981年。
《明清的苏州织造厂》(LemanifatturetessiliimperialiduranteledinastieMingeQingConparticolareattenzionequellediSuzhou,),拿坡里,东方大学,1984年。
《孔子和儒家学派》(Confucioelescuoleconfuciane),罗马,牛顿·肯普顿,1986年。
《中国通史》(StoriadellaCinaDalleoriginiallafondazionedellaRepubblica),巴里,拉泰尔扎,1986、1994年(与马里奥·萨巴蒂尼合著)。
《明清社会的几个要素》(AlcunielementidellasocietcinesenelperiodoMingeQing),拿坡里,东方大学,1987年。
《传统中国里“罪”的概念》(LL“peccato”inCina.BeneemalenelneoconfucianesimodallametdelXIVallametdelXIXsecolo),巴里,拉泰尔扎,1991年。
《理学伦理与哲学中的“情”和“欲”》(EmozioniedesideriinCina,LariflessioneneoconfucianadallametdelXIVallametdelXIXsecolo,巴里,拉泰尔扎,1992年。
《猴子的梦》(DongYue,Ilsognodelloscimmiotto),史华罗编,威尼斯,马西里奥,1992年。
《素女妙论》(Ilmeravigliosodiscorsodellafanciullapura),史华罗编,米兰,SE,1993年。
《中国通史》(StoriadellaCinadalleoriginiainostrigiorni),罗马,牛顿·肯普顿,1994年。
《论语》(Confucio,Lemassime),史华罗编注,罗马,牛顿·肯普顿,1995年。
《中国思想通史》(Storiadelpensierocinese),罗马,牛顿·肯普顿,1995年。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妒”》(GelosianellaCinainperiale),巴勒莫,新森图,1996年。
《明朝至20世纪末的中国小说》(Ilpennellodilacca.LanarrativacinesedalladinastiaMingaigiorninostri.),史华罗与M·萨巴蒂尼合编,罗马—巴里,拉泰尔扎,1997年。
《传统中国的激情》(lepassioninellaCinaImperiale),威尼斯,马西里奥,1997年。
《明清中国的梦》(IlsognoinCina,L'immaginariocollettivoattraversolanarrativaMingeQins),米兰,拉法埃洛·柯蒂那编,1998年。
《明清研究》,史华罗主编,拿坡里—罗马,东方大学—亚非研究院,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词语研究》,史华罗著,庄国土、丁隽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词语研究》(意)史华罗著,庄国土、丁隽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3
《国际汉学》第五辑,任继愈主编,大象出版社,2000
中国国家图书馆汉学家资料库
我想在你的青春里。写下我的名字。因为有关你的一切。都让我怦然心动。
多少爱情,只是人生的祝福,多少感恩,只是命运的给予,思念一个人,等来一个错,多少风景,藏着一个人的心,藏着一个人的徘徊,是凋零,也是错觉。一份熟悉,一份冷萌,藏着生命的心酸,藏着故事的泪滴,爱情是一种神话,也是一种苍白,故事如此可怜,只是无奈之路太过坎坷,心酸了自己的风景。
孤独的心灵,藏着一世的委屈,凋零的刻画,思念一世的风景,安静的慈悲,凋零一世的缘,多少散,孤独自己的珍惜,多少风景,仓促一个人的表白。忙碌的思念,藏着太多的伤害,一份风景,一份苍白。
扩展资料
类似的句子:
1、人生总是那样你最爱的不会陪你到最后,最适合你的却和你白了头。
2、喜欢只有一个理由,不喜欢有无数个理由。
3、相遇不必太早 只要能在一起就没有迟到 爱得早不如爱得刚刚好。
4、爱一个人爱七分,剩下三分爱自己。
5、时间,会沉淀最真的情感;风雨,会考验最暖的陪伴。
6、愿我能若微风与你相伴, 吹散你心中的不安, 让你一世不孤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