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在的话说,颜渊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弟子,应该是孔子学问道德最好的接班人。
吊丧时,孔子哭颜渊最恸。
颜渊,怀着梦想,英年夭折,离开人世,给世人留下不知多少悲痛?也不知多少思念?让人们的泪水哭成了河,让人们哭声感动了天,感动了地,感动了万物,感动得连小鸟都发出悲鸣,连草木都放出悲声;尤其孔子哭得最恸,哭得死去活来,哭得不知南北西东,哭得路人流出了泪水,哭得吊丧的人们,更是泪水难净!《论语》第十一篇、《先进》第十章所讲:
原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文中的“夫”,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之”,这里当助词用,大致跟“的”相当。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去吊丧时哭得非常恸心。跟随孔子的说:“您太悲痛太伤心了!”孔子说:“我真的哭的伤痛吗?我不为颜渊这个学生哭得最恸,还能为谁哭得最恸?”
这一段讲的是孔子为死去的颜渊吊丧的事。从孔子为死去的学生颜渊吊丧这一件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孔子博大的仁爱精神,也可看到情同父子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具有像父子一样的情感,不管老师先离开人世,还是学生先离开人世,都会哭得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这才叫师生情感。这种师生关系,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师生关系,那个时候的师生关系,情同父子。可来到今天,这种师生关系,早已退化了,退化到能保持师生平等关系,这就算好的了,有的学生退化到学生敢打老师了。前个时期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五个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在高三毕业要离校这一天,竟把教他们的老师打得住进了医院,你说这样的学生,还有一点人味吗?还有一点师生情感吗?孔子要是活到现在,对这种像冷血动物一样的学生,还不气炸肺吗?
师生保持平等关系可以,但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而不能老师打学生,更不能学生打老师。凡是打老师的学生,没有一个知道什么叫修养,什么叫尊师重教,什么叫报恩!更不会去读那些怎样做人的名言、名句、名篇、名著,对怎样做人,肯定一窍不通,对这种丧失人性的学生,如果不采取措施,加强教育,这种学生就很容易向兽性发展,到那时想挽救都来不及了!
希望能帮到你!
原文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回去世,他的父亲颜路提出要把孔子的车或者自己的车卖了换钱给颜回做棺以厚葬。孔子第一点说不管是颜回还是自己的儿子孔鲤,他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看待,孔鲤去世以没有棺,所以颜回也应该没有;第二点,实际情况不允许,自己的车代表的是一种身份,自己作为大夫出门没有车是不符合礼制的确自己的车是代表官方身份的,不得随意变卖。
➤即告诉我们,要遵守规矩,不僭越礼法、规章制度等,不要总想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在孔子那个年代,在礼仪方面简约代替奢华更为尊重,不是表面风光就好。我们做事情不要就追求一个形式和虚无的东西。
➤孔子拒绝颜路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首先说自己把颜回当作亲儿子看待,与孔鲤相提并论,从情感上抚慰颜路;其次说自己作为大夫车门没车是不符合礼法的。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容易说服对方。我们平时在拒绝人的时候,可以学会采用这种方法
陆游《寄赠湖中隐者》
高标绝世不容亲,识面无由况卜邻。
万顷烟波鸥境界,九霄风露鹤精神。
子推锦上终身隐,叔度颜回一辈人。
无地得申床下拜,夜间吹笛度烟津。
诗中大意是:湖中隐者高标准的绝世清高不容人亲近,认识他都没有理由更何况做邻居。他清高的气质达到了鸥鸟的境界和仙鹤的精神。介子推在仕途即将达到巅峰时选择退隐;不甘寂寞的蔡叔度起兵造反最后被周公旦镇压流放;颜回谦虚内敛,过着平淡与世无争的生活,后被尊为72贤之首。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但结局大为不同。思绪万千无处得以申明只得在床前拜上一拜,夜间吹笛数着云天中洁净的露水来寄托情怀。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具有极强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意识。陆游一生仕途坎坷,一生力主抗金,于是便屡遭主和派排斥,虽有满腔报国之志,却不得实施,仕途起起伏伏十分坎坷,晚年长期隐于山阴。
陆游一生著作等身,诗词与散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有很高的地位,诗词近万首,尤其是他饱含爱国激情的诗词对后人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这首《寄赠湖中隐者》,是作者赠给湖中隐者的。这位素未谋面的湖中的隐者,是个绝世高人。这位高人超凡脱俗,不能容许俗人亲近,他的精神和境界只能由翱翔九霄的鸥鸟和仙鹤相媲美。作者由历史人物介子推、蔡叔度、颜回等人不同的经历来告诫自己:生于乱世,虽然不能像介子推和颜回那样选择平淡与世无争的生活,即便不得志也绝不降低标准做危害国家的罪人。作者通过对湖中隐者溢于言表的赞誉,表达了对高洁之士的向往和赞美。
1110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不仅颜路,孔门弟子们,也都希望厚葬颜回。孔子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也拒绝了卖掉自己的车去置办颜回棺椁的请求。但是,弟子们还是自己集资凑钱,厚葬了颜回。
孔子不能阻拦他们,说:颜回啊!你把我当父亲,我却没能把你当儿子对待啊!不怪我啊,是你的同学们弄的啊!
孔子为什么说这话呢,一来因为颜回的标准,和孔鲤不一样,颜回是厚葬,孔鲤是薄葬,那颜回就不是孔子的亲儿子待遇了。二来呢,厚葬也不符合颜回自己的心意,颜回是安贫乐道的代表人物,死后却被厚葬,违反了他的品性。同学们的深情厚谊,再加上颜路的强烈心愿,孔子不好再阻拦,但他知道这是不应该的啊!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过的内容。昨天其实是两章。第一章,是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说的是颜渊死的时候孔子特别的伤心,可以说是哭天抢地。说了一句非常痛心的话:哎呀,这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要我的命啊!把这句话还重复了两次。
他为什么有这种感慨呢?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颜回不单是他的弟子,而且他看待颜回就像看待自己的亲儿子,甚至比亲儿子还亲。另外一个,颜回也是孔子的少有的知己,孔子说什么他都能明白,心意相通,太不容易了。
而且在孔子的心目中,早已经把颜回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自己秉承三代,尧舜禹,加上文武周公,几千年的文化精华在自己身上,不能到自己这就没了呀,需要有人来继承。而颜回就是他最好的继承对象。好不容易找到了,结果自己还没死呢,他先死了,所以说孔子伤心的不得了。
第二段就是: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还是说的这个事,颜渊死了,孔子大放悲声,哭的特别伤心。那弟子们就劝他,说:老师,你悲伤过度了,要保重身体啊!
孔子就说:我悲伤过度了吗?可是像颜回这样的好学生死了,我自然是很伤心的。如果颜回死了,我都不伤心,还会为哪个学生伤心呢?那还会有哪个学生的死亡会令我这么伤心呢?
孔子一生其实是非常坎坷的,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说曾经困于陈蔡,前两天我们提过,比如说曾经在匡地被围,都差点丢掉性命,还有很多危险的场景。
甚至于他的亲儿子孔鲤死了,也都没有看到记载说他大放悲声痛哭,但是颜回死了,他真的是痛哭,真情流露。
这也是充分表明了孔子是性情中人,真的是太爱颜回了。同时情感是需要发泄的,发泄出来了,这篇都揭过去了。
好啦,回顾的时间稍微有点长哈,我们再来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还是讲的颜回,大家看我发红包了,说厚葬到底对不对?我们通过学习一起来分析一下。
先看原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这里面这个夫还是二声,语气助词。
这样还是讲的一个故事,说是颜回死了,他的这些弟子,徒孙们都想好好的安葬他。这时候就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不可,不要这样做。
为什么不要这样做呢?
我们上两章也曾经提过,颜回本身是有品德的人,他在意的不是这个,这是一;第二呢,客观条件不允许,颜回家里比较穷,没有钱,重要的是孔子这个时候也没有多少钱了,不像食俸六万石的时候。那时候家资巨富,现在也有点儿捉襟见肘。
所以孔子认为,无论是于精神还是物质而言,都没有这个必要。
大家看到了吗?下一句接下来了,门人、门生没有听孔子的话,厚葬之了,厚葬了。
到这里不得不和大家讲一讲,我们现在城里面要是有人去世了,非常简单,当天或者第二天拉到火葬场,一火化,对着骨灰举行下仪式,就放到公墓里面就算完了。
可是在孔子那个年代甚至说我们在农村里,还有好多地方它的习俗是不一样的,死了以后不是马上就出殡,就安葬的。要好好的举行仪式,需要亲朋故旧都要过来奔丧,时间比较长。
大家知道孔子的门生很多呀,分布在不单是鲁国,而且是在各国,而这些门生里面有很多有钱的。
比如说我们一提到的子贡是儒商的师祖,他就是特别有钱,做生意是一把好手,外交也是好手。
比如说冉有,他是季氏的家宰,就是平民出身,能够做到的最高位置,就是冉有了。
那这些人都是有实力的,对颜回有深厚的感情。平时关系很好,受益颇多,关键时候拿点钱出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就是等了一些天,这些弟子们都回来了,一商量说,老师岁数也大了,70多了,您就别操心了,这点事就交给我们来办,保证让给您办的妥当,您不用担心。
事实上和大家说一下,这个事情还真的就不应该孔子来操心,因为孔子本身是长辈。他的那么多弟子,各种人物都有,是完全有能力把这个事处理好的。
在农村比如说我们这边,父或者母死了,儿子会戴孝帽。这个帽子怎么弄呢?我给大家说一下,用白布缝的扣在头上,一个帽子底下放一块方布,菱形,放在前面接着卡在脸上,前边挡着眼,然后耳朵这个位置上放着两块棉花。
目的是什么呢?是让你眼看不见,耳朵听不见,为什么呀?就是让你不闻不问,就是你家里有这么大的事,你本身比较悲伤,就不用管了,有人来给你操办,大总来帮你安排。
你只要说把新人的名单列好,他们该去通知的,该去找厨子的找厨子,什么时候举行什么仪式,都给你安排妥妥当当。
你只管一个是哭,还是一个是谢。别人来奔丧的,吊孝的,磕头的,我们要对着来磕头的人磕头,就是你尊敬我家已经故去的先人长辈,那我也对你的到来表示感谢。这个就说的稍微有点多啊,就是一点丧葬的习俗。
就是虽然孔子不同意他们厚葬颜回,但是弟子们没有听孔子的话,依然厚葬了。
孔子有没有强行阻止呢?没有。
这就像我常说的一句,叫做个人心意,个人表达,孔子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了,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但是弟子们有弟子们的想法,弟子们把弟子们的心意表达出来了。
孔子也没有很霸道的说,就是不行,就我说了算,没有!你们这样做是你们的事情。
那他就发表了自己的言论和看法。
孔子说,回也视予犹父也,就是颜回把我当作父亲看待。可是我却无法把你当做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对待。要是按照和我亲儿子一样的待遇的话,那么你也应该薄葬,遵循你的意愿,可是他们不听啊!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不是我想这样做呀,而是你的这些同学们想这样做,既如此,那也就随他们吧。
这句话是不是推卸责任呢?说你看,这都怨学生,不怨我。不是的,这也是孔子的一种情感的表达。
因为孔子一直是崇尚礼的,而礼的本质是什么?是敬。
说起来就是外在的形式固然重要,厚葬就是形式,风光排场超出规格,这是形式。但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呀?发自内心的虔诚,发自内心的悲哀,发自内心的怀念,发自内心的尊敬。
孔子前两章的表现已经充分说明了,哭之恸,天丧予,他已经完全达到了自己,表达出了自己的这种心境。
对于形式上当然要有,但不是那么重要,不需要那么高规格,特别是超规格,这是孔子的真实的想法。
同时呢,我们也要尊重死者的心愿。
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孔子那么器重颜回,那么在颜回心目中,孔子是什么形象呢?以前也曾经讲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跟着老师学,越觉得老师东西太多了,怎么学也学不完,怎么跟也跟不上,对不对?
那他快要死了的时候,一看自己走在老师的前面,他是什么想法,也是很难受的啊,很遗憾啊!
他临走的时候的心愿肯定不是要求孔子卖了车给自己厚葬,也不是要求别人花多少钱让自己的棺材显得多高大多华丽。
而是遗憾于自己没能够有寿命多活一点,多帮帮老师,多在老师面前尽孝,多和同学们交流,多传授弟子们学识,能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
我想如果颜回泉下有知,他应该足够的欣慰了,一个是欣慰老师对自己是真的好,另外一个是欣慰自己的同学们,自己的徒弟们对自己也是真的好。
再说回来,厚葬到底对不对啊?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颜回的师兄弟们,这是他们的一份真情流露,这是对颜回的一份感情,通过物质通过形式表达出来了。
说不对呢,就是这并不是颜回本身的心愿,也不是孔子的心愿,因为无论是孔子还是颜回都讲究礼,什么叫礼啊?合规矩啊!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匹配!
就在对与不对之间,这个事其实处理的就算是比较圆满了,个人都把自己的个人心意表达出来了,也足可以让各方呢都满意了。
我们想一想颜回的父亲颜路去向孔子请求孔子卖车,孔子没同意,但是他的师兄弟把这事办了,对他也满意了。
另外一个就多说一句,就是人没了,死前肯定会有一些心愿。有的心愿是要尽量的帮助他达成的,比如说照顾父母,尽孝,不能照顾孩子啊,这些你要帮忙啊,尽量达成。
那另外有一些心愿是只能答应不能做的,或者说要根据情况来实行。不能拘泥说他这么要求就得这么做,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那这里面还有很多道道。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到这里了,总结一下,前几章都是关于颜回死的事儿,可以说在论语为数不多的篇目中,颜回之死占了非常大的内容,足见颜回在孔门中的超然地位。
相信大家通过这几章的学习,能够对颜回,对孔子,对丧葬、礼仪有一个相对比较深的了解。
明天我们接着来学下一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说的是子路问死,我们接着还会讲到子路之死,到底怎么回事儿呢,我们明天六点半准时聚在这里一起学习和探讨。❤️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先师有遗训。
这组诗写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也还由此抒发作者的缅怀。其遥想和赞美的是贫而好学、不事稼穑的颜回和安贫乐道的孔子,尤其是钦羡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翁和长沮、桀溺。虽然,作者也表明颜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长沮、桀溺学习,似乎是乐于隐居田园的。不过,字里行间仍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诗的写作时代,这一层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在写这两首诗后的两年,作者还去做过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正是在这时,他才终于对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彻底丧失了信心,并表示了最后的决绝,满怀愤懑地“自免去职”、归隐田园了。这是陶渊明式的抗争。如果不深入体会这一点,而过多地苛责于他的逸隐,那就不但是轻易地否定了陶渊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实情况也不啻万里了。
有人认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