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结婚离婚稀松平常,情感,似乎已经不重要的感觉

现在结婚离婚稀松平常,情感,似乎已经不重要的感觉,第1张

结婚离婚频率高不是因为感情不重要,而是因为感情被物质或权势所绑架,婚姻中的人们又想极力摆脱这些绑架。一旦发现对方不合自己需要或对方目的不纯就会轻言离婚。离婚不是抛弃感情,相反,离婚者正是因为重视感情(不管出于物质权益还是心理依恋)才意图对婚姻重新安排。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认为离婚行为绝对正确或值得欣赏。相反,离婚从利害关系来说,肯定是伤人加自伤。但是,毕竟离婚所涉及到的道德评价问题实在是难以在公论中一语道破,所以可以肯定离婚是个人的情感选择,但因为必然对另一方造成伤害,所以并不值得美化。

现代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比以往大胆直率甚至有创意了许多,应该说这是人类交流最正常的走向,年轻一代比年长一代在这点上更自由也更能把握住情感的因缘际会。但问题是,大多数的情感不再是古老的那种质朴天然的情感(虽然也只出现在文艺作品当中,作为精神生活的理想代代传颂,但是其净化功能却始终存在)而是赤裸无深度被欲望所折磨的情感,刚一说出就会忘记,说出直接为了兑现,不求精神共鸣但图感官愉悦。浅显地说,连婚姻必须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也越发稀薄了。没有信任的感情终究是虚伪短暂的心理联系,难免不会破裂,就像两个相互利用的人,最初因为彼此的有用性而拼凑一起,久而久之,也不能容忍这种快餐式的情感,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分道扬镳。因为这种空洞的情感既缺乏精神共鸣也没有想象空间。

撇开一般的离婚原因不谈,当今很多的离婚正是因为上述的情感变质引起的。这可能不是婚姻双方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风尚。

对于个人而言,当然不希望永远处于一个接着另一个的骗局连环当中,识人心,立情义仍然是不得不进行的生活提炼。

亲爱的!

如果我这样叫你,你是否会稍微有了一点被爱的感觉呢?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这话我们中国的父母老说。但爱和会爱能是一回事儿吗?

我爸妈老是一边责骂我一边说着为我好,我一点都感觉不到被爱,感觉到的都是深深的伤害。我去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作为心理学人,我还没体验过咨询服务,于是找了个理由去体验一下。

我找的那个理由就是,和父母的关系有问题。结果咨询师竟然劝我说,父母肯定是爱我们的。幸好我懂心理学,否则,我大概都要怀疑是我自己错了。我知道咨询老师并不是专业的,况且我自己也懂得处理,所以 并没有太计较。两次咨询完了,我没什么感觉,咨询老师反而感觉我说的很好,表达了欢迎我再次来和他交流。

我和我哥说,我想先断了和父母的联系,每次跟他们联系,我都会受伤害。我哥说,你这么做一定有你的道理。我觉得我哥会是一个更棒的咨询师。

如果你说父母的不好,很多人会跳出来告诉你,你怎么能这么想?父母多么不容易啊?父母为你付出了多少啊?很少有人会站出来听一听,了解你受到的伤害。

很多人自己也很难承认父母的过错。每个人天生是爱父母的,即便父母给我们带来了创伤,我们也会为他们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毕竟我们是来自于父母,承认父母不好,就相当于承认我们的根不好,对我们的自我也是个很大的打击。

但是,不承认不代表你的内心没有怨恨。承认,也不代表你不爱父母。

先澄清我的观点:上一代人,他们本身是带着创伤生活的,他们也常常在生活中体验者各种各样的痛苦和不适。即便他们把自己最好的给了我们,可还非常不够,因为他们本身也很匮乏,并且同时也把最坏的给我们。扒父母的错不是目的,目的是看到我们自己。只有承认这一部分,我们才能腾出自我斗争的精力,去做建设性的改变。父母没有能好好爱我们,确实会给我们带来很深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作为成年人,我们完全有能力去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有这个责任。

我见过很多没有被好好爱过的同龄人,我自己也是。因为我有这一部分,所以我也更能理解别人。再加上我是个很好的倾听者,从不评判别人,更不会泄露别人丝毫的秘密,从小到大很多人跟我诉说他们的心事。

我发现,这些在家庭里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大大的空洞。也许在别人看来,他们很优秀或者很光鲜,但他们心里仿佛从来都缺少阳光。

他们孤独,他们害怕孤独,但他们觉得自己注定孤独。他们自我价值感很低,不停地挑自己的不是,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们渴望被爱,但他们的在爱来临时表现得手足无措。他们渴望亲密关系,却又害怕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对他们是奖赏也是惩罚。他们内心戏十足,却不敢表达自己。他们敏感又无助。

总而言之,父母作为他们早年最重要的他人,没能好好地爱他们,让他们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一个人没人爱,可能痛苦。但一个人不爱自己,甚至是厌恶自己,恐怕是最痛苦的事情。

不会爱的父母,会忽视孩子的感受,会用粗暴的语言和行为对待孩子,会把自己难以消化的坏情绪传递给孩子。小孩子是没法理解这些的,他们只会知道,自己的感受永远得不到肯定,自己的情感从来不能表达,自己永远是孤立的。这样长大的孩子,成长的路上必定有很多挫折。

就像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魅力一样。父母对你的不喜爱、忽视甚至是伤害,会在你没有成熟的心里留下一个深刻的痕迹:我不好,我不可爱,我没有价值,我对关系感到绝望。

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有的甚至表现得很独立,什么事都自己做,不肯求人,不肯依赖别人,不肯比人依赖自己。他们的恐惧是,这些都是不可靠的,我依赖谁,谁就会伤害我。

那么,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你,该怎么办呢?该如何面对这些呢?该如何填补心里这个大大的空洞呢?

首先,你要认识到自己是个成年人。

这一点很少有人能意识到。习得性的无助,会让一个人内心一直处于无助状态。即便是自己已经有能力的时候,也感受不到。

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成年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要对自己负责任。同样的父母,兄弟姐妹几个人也会有不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主要责任在你自己,尤其是你已经长大成人了。所以,不要想,要是我的父母怎样怎样,我就会怎样怎样。当你长大,你的父母对你已经没有责任了,你需要对自己全权负责,而不是寄希望或者幻想于父母。

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成年人,还意味着,你有能力了。父母也许没有好好爱过你,但你要知道,那是他们的问题,那不是你的错。当你长大,你有能力改变你的关系环境,你是可以让自己更可爱,也有能力得到别人的爱,只是时机问题。

第二,你需要关注和肯定自己的感受。

因为父母的忽视,或者不承认,导致我们的很多感受受挫。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多人会习惯性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感受,不接纳自己。常常会想,我怎么能这么想?我是不是不该?

如果你的父母没能关注你的感受,接纳你的感受,通常情况下,他们其实也不太关注和接纳自己的感受。所以,不用怪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好的东西,所以才给不了你。那么,你其实可以自己给自己。当你难过,允许自己难过,去观察自己的难过。当你愤怒,允许自己愤怒,并且去观察自己的愤怒。当你开心,去认真体会自己的开心。

当你清楚自己的感受,该表达的时候一定要表达。因为感受长期不被肯定,很多人内心戏十足,却从来不敢表达,因为表达就会受挫。可是,你现在已经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感受了。很多时候,如果你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是不会知道你是什么感受,也不会知道你需要被怎样对待。

这样的练习,并不会立马奏效。甚至很多时候会让你更痛苦,因为你多了自我觉察,就会发现真相——那些为了躲避痛苦而否定的真相。可是,任何技能不都需要练习的吗?练习需要时间。而且这项练习绝对值得,它会让你知道你是谁。

第三,你需要肯定自己的价值。

如果从理性层面,你肯定知道自己有很多价值。但是,自我价值感并不是理性层面的。它是一项非常感性地自我感觉,感觉自己有价值,感觉自己非常棒,感觉自己可以做得非常好。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审视自己,很多人就会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自我价值感低了。

不停地否定自己,会让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很低。自我价值感低,会让你对关系绝望,让你觉得自己好像永远不会被爱的;会让你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会让你厌恶自己,难以面对自己;会让你得不到好的东西,因为你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值得。

这种不理性的感觉带来的困扰,足以扰乱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难以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身为人的尊严。

那么,怎么破呢?你需要不停地告诉自己: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有价值的!当你被人否定的时候;当你没能得到你想要的爱的时候;当你觉得自己很差劲的时候。这不是心理暗示,你一定要真真切切地去发掘自己的价值,并放大这些价值。

当你发自真心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值得好的东西、好的人、好的对待、好的感情的时候,好事会慢慢来到你的身边。

第四,学习爱别人。

当一个人一味地索取的时候,几乎永远得不到。我初中的时候就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些受人敬仰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的创造让许许多多的人获益。

这个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你能给予,它才会反馈给你。当你能够好好爱的时候,你才会得到好的爱。如果你不懂好好爱,即便给了你一个好的爱人,你也把我不住。

况且,如果你不懂什么样的爱是好的,怎么样爱别人才是对的,你又怎么能分辨出,别人对你的爱是不是好的呢?

因为你没能被好好爱过,你需要更加地勇敢,去试错,去练习。即便暂时会显得比较难堪,但这都是宝贵的经验。好的经验纳入自己的心里,坏的经验让自己长了教训。只要记住,成为一个懂得爱的人,总是没有错的。

懂得体谅别人的感受,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在冲突时学会耐心,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接纳,变得有趣……这些功课,都需要你去学习。甚至一些很细小的功课,你都要学习。如果别人是从小开始学,那么别人已经练习了十几一二十年,你才刚刚开始,所以不要着急,慢慢来,记得自己需要时间。

当你懂得如何爱好别人,你也就不会屈就于低质量的关系。如果别人不懂如何爱你,你可以教ta,你需要怎样的爱,需要怎样的对待。

以上,是我久病成医,总结的经验。只是希望,没能被好好爱过的你,不要失望,努力为自己争取。

如果你学过基本的统计知识,就会知道,很多事情符合正态分布。有没有被父母好好爱过,不同程度的状况,更像是是一个个随机事件,分布于正态曲线之下。如果你正好分布在不被父母好好爱的区域中,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概率分布而已,不用怪谁。

缺失一部分东西,确实会让我们更辛苦。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环境,都有自己的基础。我们不应该拿别人的基础和自己比,那没有任何意义。

既然缺失,我们就耐下心来,好好地去补。不需要羡慕旁人,那是他的造化,你自然有你的造化。而你的造化,全在你自己手中。

因为了解不被爱,你可以更懂爱!包括去爱没能好好爱过我们的父母。

我们渴望逃避孤独,逃避与之影随的恐惧。我们依赖他人,靠他人的陪伴来充实自己。在这场游戏之中,我们自己是第一推动力,而他人只是我们绑来的人质。当人质反过来向我们索取时,我们为之震惊,痛心不已。只有我们的心理堡垒足够强大,没有薄弱点时,这些外界冲击力对我们的影响,才能降到甚微的程度。

这种怪异趋势,产生在这一日千里的年代,趁我们尚能以超然且宽容的心态进行自我觉察与探究,我们必须理解并修正这一趋势,并在当下观照并领悟内心的恐惧。我们必须引导内在的能量,不仅去理解外在的压力与需求——其实根源都在我们自心,而且领悟自心,领悟我们的孤独、恐惧、渴求与脆弱。

其实不存在所谓的离群索居,因为生活就是相互关联。若想切断直接关联而独自生活,需要高超的智慧、敏捷而宏大的觉知,这样才能发现自己。如果没有敏捷而灵动的觉知力,那么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会强化既有的主流趋势,引发更多的失衡与扭曲。当你的思维与情感定式及特定习性应时而生时,你必须在当下觉知之,一旦心有彻悟,就可将这些定式与习性化解掉。

仅仅内心的丰盛,就可以为你带来宁静与喜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051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