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大宁县,家长在临汾市,半个月回一次家,算不算留守儿童

孩子在大宁县,家长在临汾市,半个月回一次家,算不算留守儿童,第1张

你好

准确的说,这种情况也可以算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甚至吸烟,喝酒。

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关心他是否是留守儿童

而是真正给他关怀和沟通。

晚秋诗

[南北]庾信

凄清临晚景。疎索望寒阶。湿庭凝坠露。抟风卷落槐。日气斜还冷。云峯晚更霾。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写作技巧

庾信前期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道路。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对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庾信是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的诗人,其诗今存320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少。由于庚信在前期完全是一位文学侍臣,因此,就今存的少量的作品看,大体体现了梁代宫体诗风的一些特点,其内容多奉和应景,不出花鸟风月,淳酒美人,诗风绮丽轻冶。但也有个别诗表现出清新才思。如《奉和山池》:“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余山气,云归带雨余。”颇能体现出梁诗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特点。

真正能够代表庾信文学成就的,是他的后期作品。这一时期,由于生活和心境的变化,他的作品从内容到风格都与前期有了明显的不同。概括地说:“乡关之思”成了他后期作品中最突出的内容,而在艺术风貌上,他将南朝讲究声色、长于骈偶用典的技巧用来描写雄壮肃杀的战争气氛,萧疏开阔的北方景色,浑朴质实的边地生活,从而将南北文风融合起来,形成了刚健豪放、苍凉悲壮的风格。

关于庾信诗歌的“乡关之思”,最早见于《周书》本传。云:“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具体而言,“乡关之思”大致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亡国之痛,二是羁旅之愁。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庾信后期内心矛盾与痛苦的中心,而其中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的则是他的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这二十七首诗,虽非一时之作,但其主旨则有相似处,大体围绕自伤身世,思念和哀悼梁代亡国的内容来展开。而艺术上的俊逸劲健,浑成苍凉,更是他晚年诗风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咏怀诗》二十七首,是将南朝文学的修辞技巧,尤其是声律,用典、骈偶等手段和深沉真切的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融合南北文风的代表性作品。

思想感情

庾信描写秋雁的作品也达18篇,而且其笔下的雁多具失群、单栖、无归的遭遇。庾信将自己在北地独特的心灵体会,运用于对雁的描写,使其作品中的雁已不再具有雁的自然特征,而是多在非常态下生存。如写秋归之雁“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晚秋》)这其中充满了哀怨和凄清。作品中描写的这种失群处惊之鸟的意象,正与庾信经历丧乱,东奔西走,后又沦为亡国之臣的处境相通,也隐喻了其始终难以释怀的沉痛的故国之思,是其对痛苦人生真实体验的反映。

除了《拟咏怀》二十七首外,庾信后期的创作在体裁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诗,这类诗以强烈的感情构成深挚动人的艺术境界,其风致已非常接近唐人的五言绝句,如《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再如《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这些诗情感的深厚与表达的含蓄蕴藉,是同时代人很少能达到的,因此,庾信对五绝的发展,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另外,他前期创作的七言诗中的一些作品如《乌夜啼》、《秋夜望单飞雁》、《代人伤往二首》等,从句法、章法、对仗等看,也可看作是唐人七律、七绝的先驱。因此,从庾信的创作来看,他是一位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对南北文风的交流与融合作出贡献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对唐代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的诗人。明人杨慎《升庵诗话》评云:“庾子山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清人刘熙载《艺概�6�1诗概》说:“庾子山《燕行歌》开唐初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都说明了庾信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

庾信前期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道路。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对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库全书总目提高》评杨慎:“慎以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笔者认为杨诗宗六朝味浓,但更得庾信风致。杨慎是明代的大学者,《明史》本传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微第一”。他24岁中状元,35岁时因议大礼,“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撼门大哭”(《明史·杨慎传》),遭廷杖后谪戍云南永昌卫。投荒35年,思亲思乡心切,欲归休不得,那种“生还成梦幻”的悲苦时时煎熬着他的感情,嘉靖38年(1559年)惨死于戍所。庾信是南北朝诗人,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正值西魏大军南侵江陵,他被扣留于长安,屈仕敌国。后又仕北周。有国不能回,有家不能归,终老死北方。由此我们可以找到杨慎倾情于庾信的某种理由,即是他们人生后半期的期待和落叶归根的愿望有相同的地方。

杨慎对庾信的接受,首先体现在理论上对庾信的研究。杨慎认为庾信晚年的诗风清新不乏老成,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升庵诗话》卷九“庾信诗”条云:“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史评其诗曰绮艳,杜子美称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绮艳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余尝合而衍之曰:绮多伤质,艳多无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若元人之诗,非不绮艳,非不清新,而乏老成。宋人诗则强作老成态度,而绮艳清新,概未之有。若子山者可谓兼之矣。不然,则子美何以服之如此?”将杜甫的诗句“庾信文章老更成”进行文学理论升华,并把庾信晚年诗风一改早年的轻靡苍白,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表达人生的复杂况味,为南朝清绮诗风注入苍灏沉著之气等特点非常恰当地表述出来。同卷“清新庾开府”条云:“杜工部称庾开府曰清新。清者,流丽而不浊滞,新者,创见而不陈腐也。”将杜甫“清新”一语释为流丽明畅、别构巧思,十分准确。该条中所列数例如《咏杏花》《寄王琳》等诗,确也代表了庾信的这一风格。杨慎还认为庾信诗清新自然的风格,“唐人绝句,皆仿效之”,故具有垂范后人的深远意义。这种断语不是空穴来风。特别是庾信入北之后的诸多诗篇,已摒落花艳,诗境清新纯净,对仗工稳,声律精美,如《喜晴》《晚秋》《舟中望月》等诗,已是标准的唐人五律了。杨慎对庾诗乃至整个齐梁诗在审美风格、语言追求上的把握极其准确到位,是与其“以艺论诗”的文艺观分不开的。他在给朱曰藩的信中说:“有厌之而学杜者,振俗近古不为无助,而专事蹈袭殆同抄剿……新律效于六朝、初唐而溯之左晋邺中,盖艳而有骨,丽而有则。古不乖时,今不同蔽者,必传之作也。走于谈艺论文,号为哽喙冷眼,而与左右独心契衷叶焉。为此言者,岂徒恃惠子之知我,亦将谐子云于后世也”(朱曰藩《山带阁集》附录,道光十五年校刊本)。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杨慎对朱曰藩“艳而有骨,丽而有则”的诗作给予高度评价,也流露出其“谈艺论文”的鲜明立场。他在《选诗外编序》中明确提出六朝诗虽有悖风教,但“以艺论之”,则颇多可取。“以艺论之,杜陵诗宗也,固已赏夫人之清新俊逸,而戒后生之指点流传。乃知六代之作,其志趣虽不足以影响大雅,而其体裁,实景云、垂拱之先驱,天宝、开元之滥觞也,独可少此乎哉!”可见,杨慎以文学自身的审美特征去理解庾信乃至六朝诗,表现出了可贵的重艺术的理论自觉。正是这种自觉,推动杨慎诗歌走向蕴藉流丽,清新工致。

在创作实践上,杨慎对庾信的借鉴接受也有明显的迹象。庾信的五言诗多写纪行(《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入彭城馆》《西门豹庙》等)、留别(《别周尚书弘正》《别张洗马枢》)、奉和(《奉和山池》《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奉和赵王游仙诗》《和庾四》等)、写景(《园庭》《寒园即目》《游山》《望野》《喜晴》《晚秋》)、咏怀(《咏怀诗二十七首》等),那种滞留异国,欲归无望,终老他乡的悲慨溢于言表。杨慎的五言诗也多纪行感兴,写景咏怀(《梓潼道中》《观刈稻纪谚》《沙河县》《白崖》《层台驿》《风雨》《卧云庵》《乌撒喜晴》《滇池泛舟见新雁》等),和答留别(《答张禺山二首》《桂湖曲送胡孝思》等),咏怀感悟(《寒夕》等),抒发身处异乡的遭遇之痛、乡关之思,欲归不得的悲情。现列庾、杨二人的两首诗略作比照探析: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茄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庾信《拟咏怀》其七)

忽见行行雁,来应自故乡。天涯多少路,云际几番霜。滇海饶葭菼,禺山足稻粱。金河尔休恋,无限虏弦张。(杨慎《滇池泛舟见新雁》)

庾信《拟咏怀》(其七)前四句叙写远在异国,心系故乡的孤独痛苦,后四句以女子自喻,写思念故国而身心憔悴,红颜衰老,最后两句表达归乡不得的绝望感伤,感情强烈凄楚。

嘉靖四年春,杨慎自永昌移居安宁,时游昆明,泛舟见雁,自北新来,因以自喻身世遭际,以示久戍边所之苦,思乡之切。其中,“禺山足稻粱”句以雁足稻粱寄慨,庾信的《咏雁》诗就已用过。

庾信以女子自喻,杨慎以雁自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慎的《答张禺山》是慎初到永昌在张愈光酒筵中谈论朝廷所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反思的悲绪和激愤,与庾信《拟咏怀》(其十一)也有某些相似点,前者以自身的际遇浮沉来反思人生,后者借梁的灭亡表达对故国的反思:

江海喜相遇,烟霜悲长年。豪华如梦里,憔悴阿谁边。天地赌一掷,风雷惊四筵。虚名身外事,且作饮中仙。(杨慎《答张禺山》)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庾信《拟咏怀》其十一)

就是杨慎的一些纪行诗在写景方面也无不带有庾信早期诗歌清新流丽的特色。如杨慎《梓潼道中》中的“素林惊夕鸟,锦石戴寒花。怅别关河晚,凭高朓望赊。上亭今夜月,流影梦还家。”和庾信《奉和山池》中“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等句用词设句,工稳而不繁富,描画景色,精巧而清新,几出同道。

当然,杨慎学习庾信的五言诗是活学活用,重在悟其神韵,而不像其学萧纲等人的宫体诗,喜欢直接在原作基础上再踵事曾华,如《华烛引》,张含跋云:“六朝初唐之作绝响久矣。往年吾友何仲默尝云:‘《三百》篇首雎鸠,六义首乎风。唐初诸子,音节往往可歌,而病子美缺风人之义。’益名言也。故作《明月》、《流萤》篇拟之,然微有累句,未能醇肖也。升庵太史公增损梁简文《华烛引》一篇,又另拟一篇,此二篇者,幽情发乎藻绘,天机荡于灵聪焉。永明、大同之声调,不杂垂拱、景云以后之语言。……安得启仲默九原共赏之耶?”也不同于他拟谢灵运的诗作。如《赤岸送别效谢灵运》,张潮评《于后江乡言辞友生》“全篇不减康乐”。《雨宿大宁馆》,张含评“近谢灵运”。《雨宿大宁馆》云:“晨栉充园风,夕沐巴峤雨。云馆枕攒峰,江亭席回浒。空水相澄鲜,林霏自吞吐。天籁坐嘨吟,烟萝共飞舞。盼涔感踬蹄,瞻乔怜滞羽。怀哉喜霁吟,倦尔愁霖苦。稜稜霜野钟,沉沉寒谯鼓。惜无同怀人,冻醪成独抚。”形式体制与内容风格,同大谢可谓如出一辙,其滞累典重的程度亦不逊康乐。

值得一提的是,杨慎对六朝的诗歌理论和诗歌语言技巧深有研究,在创作上,模拟吸收,脱胎犹过之。六朝诗风能在明代复兴,杨氏功莫大焉。以杨慎为代表的六朝派几乎完全放弃了政治、道德批评的立场,从纯粹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六朝诗歌。杨慎的《五言律祖》《选诗外编》以及徐献忠的《六朝声偶集》,均以文献为基础,反拨前七子“尊唐而卑六朝”之偏见,强调齐梁俪语开启唐律的诗史意义,将六朝诗歌的审美特质和史诗地位的理论和实践把握提高到了新的水准。王世贞将杨慎的诗文风格喻为“暴富儿郎”,称“徐昌谷有六朝之才而无其学,杨用修有六朝之学而非其才。”胡应麟比较皇甫汸与杨慎:“皇甫子循,以六朝语入中唐调,而清空无迹;杨用修以六朝语作初唐调,而雕缋满前。”都表明杨慎对六朝诗的喜好和重视。

这是总结的有关庾信《晚秋》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亲能有所帮助~

朵颜三卫是指朵颜,泰宁和福余,他们是内附的蒙古人,确确实实离朱棣的根据地北京特别近。而朱棣又是一个如果他的手下是忠心耿耿的对他,那么他就会对他们厚待有加,如果他们对他心怀不轨,朱棣就会感觉寝食难安,事实上,就是因为朵颜三卫有二心,所以才会最后被朱棣剿灭。

作为一个君王,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自己的统一,即使是功高盖主的大忠臣,他们也是照杀不误的,何况是有叛徒之心的人呢。所以朱棣剿灭他们是我觉得是情理之中的。

而且换个方面来说,他们最初并不是朱棣的人,他们是朱棣兄弟宁王的人。当年朱元璋分封给他们儿子,驻守边塞。而他们正是宁王麾下,战场冲杀能力最强的蒙古骑兵。后来,朱棣找宁王帮助就是因为他看中了他们的战斗力。

第2个原因是,朵颜3卫,在朱棣手下干了很久,有了自满之心之后,可能受到了北方同胞的诱惑,他们背叛的意图。这件事被朱棣察觉了。朱棣对此又怒又怕怒其不忠!而朵颜3卫呢,他们明确认错,但是暗地里还是老毛病不改,这样一来就加速了朱棣下决心。为了保障我统一的稳定,我只能剿灭你。

所以说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朱棣下决心剿灭他们是正确的。这也是在那个局势下面,朱棣不得不做的事情,也不能说他完全是恩将仇报。

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一直被誉为可以与刘备、诸葛亮相媲美的良好典范。 固然,魏征敢谏,太宗善于纳谏,看似主明臣诤。然而以人性而论,谁不愿多听好听的,谁经常被人怼而能保持色不动心不焦? 从这个角度看,很难理解太宗能对魏征一直保持虚怀若谷之心态。而魏征又是一位得理不让人的主儿,说话办事只求无愧天理人心臣道,而不管太宗的颜面。可以想见,两人的关系或许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融洽。 这段隐秘有趣的历史,我们不妨一观之。 一、郁郁不得志的青年魏征 魏征字玄成,河北巨鹿人。他少年丧父,家中贫寒,又无心于操持生计,便出家当了道士。他年轻时博览群书,打下了很好的学问底子。隋末农民起义时,经义军首领元宝藏之手转入瓦岗军李密帐下。李密对魏征经手的文书非常赞赏,见面之后,魏征向李密进献十条策略。李密表面上称善,实际并未采纳。 李密是个予智自雄的人,一向十分自负,对魏征冷淡也在情理之中。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魏征的真正谋略水平并不高。 瓦岗军击败宇文化及后,以元气大伤的衰弱之众与王世充激战。魏征指出瓦岗军有两大隐患,其一是将士久战气衰,而且死伤众多,不宜再战;其二是军中没有建立起府库,只靠隋朝的粮仓维持生计,将士有功而无法赏赐,士气不振。 他的对策是暂且深沟高垒,坚壁不战,等王世充粮尽而退,再乘虚击之。李密同样没有采纳。 魏征说的不对吗?一点都没错,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李密不会傻到看不清这现状。那为何不采纳? 这其实就是书呆子策士与一军统帅的区别。魏征看到的只是眼前,而李密考虑的却是全局。李密的志向是拿下东都洛阳,当天下义军的真正盟主。但崛起于关中的李唐已经跃跃欲试要争夺洛阳,如果东西二都都落入其手,瓦岗军就大势去矣。 面对必争之势,即便倾尽主力伤亡惨重,也要拿下东都占住先手。如果中规中矩地按魏征的建议,倒是能磨死王世充,可洛阳就别想了。 策略方向是对的,形势却不够理想。李密过分低估了王世充的战斗力,最终导致失败。但从战略上讲,他无疑比魏征要高出一筹。 李密失败后降唐,魏征也一同归唐。在长安待了一段时间,并没有得到什么重视,于是自告奋勇到瓦岗军的故地召纳安辑李密的旧部。 仍在镇守黎阳的李密旧将徐世勣,在魏征的劝说下归唐,但不久后窦建德挥兵南下,魏征与徐世勣都被窦氏所虏。窦建德任命魏征为起居舍人,做的工作无非是文书草撰之类。 虎牢关一战窦建德败亡,魏征与徐世勣再次回到唐朝。太子李建成正在罗织势力,闻听魏征甚有文才,便拜他为太子洗马。太子洗马的职责是匡正太子的言行,虽然距离太子很近,却不是什么重要的职务。他屡屡劝李建成用心对付李世民,防止其夺位,李建成亲征刘黑闼就是出自魏征的建议。 玄武门之变后,太宗责问魏征,为什么要离间他们兄弟。其实建成与世民的关系,不待群臣挑拨就已是一团糟,太宗说这样的话,不过是故意加罪于魏征。 魏征生性直率,不和太宗绕弯子,脱口而出说:「 ”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魏征传》)太宗素闻其名,没想到还是头有趣的倔驴,于是把他留下不杀,任命为谏议大夫。 二、投入太宗帐下:一见他我就奋不顾身 魏征事主以忠直著称,他不像李建成其他的余党,在唐太宗面前唯唯诺诺生怕得罪,而是坚持本分,只做事、不对人。这令唐太宗极为欣赏。所以从贞观元年起,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就迅速亲密起来,常常把他叫到宫中,询问国政的得失。 魏征敏锐地意识到唐太宗虚怀若谷的特点,也以受唐太宗赏识而骄傲,因而迅速激发出强大的热情,坦诚无私地进言献策。 由于性格耿直,说话不遮遮掩掩,魏征的进言明显区别于其他人,以亢直大胆而著称。他敢于以秦二世、隋炀帝为对比,讲述「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使太宗树好靶子、警醒自己。又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把江山社稷与民心的关系 裸地摆出来警告太宗。至于培养勤俭作风、纳谏作风、识人作风等,言论都很多,而且经常说的夹枪带棒,让太宗在面红耳赤之余领悟正确的为君之道。 魏征的谏言内容很丰富,在君道之外,还对轻赋敛、收民心、选拔官吏等许多方面提出了谏议,让唐太宗匡正策略。 例如有一次,西域诸国想通过高昌国王麹文泰,向长安派遣使者。万国来朝对皇帝来说是很大的面子,太宗高兴之余下诏同意。但魏征站出来说不,他认为各国使者入朝,从边关州郡到长安各级机关,都要支付大量的接待物资,这种面子活儿虚耗国力却没什么好处。他们想与大唐亲近,可以随便出入经商,但使者来作客还是免了。太宗认为有理,追发诏令停止此事。 在谏议国家大政的同时,魏征对太宗的私人生活也时刻监督、进谏,生怕他荒于政事、耽于享乐。 有一年春天,太宗要去打猎,结果被魏征以春天万物方生、不可猎杀为由拦了回来。太宗只好作罢,但心中很是不爽,暗暗骂道:「 ”真该除掉这老匹夫!”他满脸怒容地回到了后宫,长孙皇后问清楚缘由后,连忙换了一套朝服,严肃而认真地向太宗祝贺:「 ”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有直言敢谏的大臣。皇上得此贤臣,正是您英明所致。”皇后的一席话,才使唐太宗消除了怒气。事后,长孙皇后还派人给魏征赏赐了礼品。 又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鹞鹰,一时间非常喜爱,把鹰放在肩膀上逗弄。恰巧魏征晋见奏事,太宗怕他又怼自己玩物丧志,就赶紧把鸟藏在怀中。其实魏征已经看见了,他并不说破,而是故意拖延奏事时间,东拉西扯说个没完。尽管唐太宗心里很急,但又不得不听魏征的汇报。等到魏征奏完事离开后,那只鹞鹰已经闷死了。 魏征其实也知道,他的谏诤行为有时确实让太宗很尴尬,影响君臣关系,他也在时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并不失时机地向太宗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某次太宗借事告诫魏征要顾及自己的名声与后路,魏征迅速回应这个话题,说如果只顾自己的私利,那国家可能就要灭亡了。太宗瞿然后悔。魏征趁势打铁地说:「 ”请陛下让我做个良臣,而不要做忠臣。” 太宗问这有什么区别,魏征说,后稷、契、咎陶这些人是良臣,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的君主尧、舜也从善如流、谏无不纳,君臣各得其所,国家治理的也好。比干、关龙逢则是忠臣,他们舍死进谏,却被商纣、夏桀杀死,虽然成全了自己的美名,却让天子承担恶名,国家也没有得到好处。这种忠臣毫无意义。 这种为臣的价值观,超越了传统的谏诤范围,把进言上升到国家治术的高度,赢得了太宗的高度认可,也更加奠定了魏征在太宗心中的地位。 太宗在贞观后期渐增骄奢之心,渐渐变得懈怠和荒疏。魏征针对这种情况,于贞观十三年上了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从十个方面不厌其详地对比了太宗贞观前后十年的做法,劝诫太宗务必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积德义、施仁政,保持贞观初年的开明作风。虽说太宗仍然有点「 ”十渐不克终”,但终于没有晚年崩盘,大体上保持了较为清明的政治局面。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向唐太宗面陈的正式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的奏疏十一件,其余随机性的进谏和思想交锋更是多达上百次,一生的谏诤多达「 ”数十余万言”。不论最终被采纳多少,都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唐太宗曾说, 「 ”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朕从其语,天下大宁……此皆魏征之功也。” 三、名臣谢幕:唐太宗居然也会不耐烦 贞观十年七正月,魏征因病去世,终年64岁。唐太宗悲痛地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隋唐嘉话》) 唐太宗如此痛心疾首地悲叹,既点明了魏征作为一个忠君的诤臣的巨大作用,同时也隐隐约约道出了他对谏诤的态度。 任何一个皇帝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唐太宗纵然在纳谏方面做的非常好,但他也有正常人的情感,不可能也不会一直接受谏言。在魏征生命的最后几年,太宗其实已经显露出对进谏的不耐烦。贞观十三年以后,除了魏征仍在毫不放松的进谏,其他臣子已经不大敢直接指出太宗的失误,转而迎合他好大喜功的心思,拍马溜须的话渐渐多了起来。 所以魏征当面批评太宗说:「 ”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贞观政要》卷十,《慎终篇》)这种时候,也只有魏征说的话太宗尚且能听进去,他把魏征的奏疏贴到屏风上,时时观看,提醒自己。 为什么魏征的话有这么大威力?不外乎魏征通过十多年的不懈进谏,已经稳固地取信于太宗。纵使中间发生过任命亲族为官的事,太宗也知道魏征的忠君之心是干净纯粹的,是彻底地为天子、为大唐的社稷着想的。 从这个角度说,太宗是真正把魏征当成了镜子,而且是独一无二、无人可以取代的镜子,这是长期的共事中形成的特有政治关系。只有魏征的话他信,只有魏征的出发点他彻底放心。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唐太宗只采纳自己信任的人的谏言,而对感情距离远、政治态度不托底的谏诤者,他远没有史书记载中的那么从善如流。 魏征死后,朝臣公认的魏征接班人刘洎,也和魏征一样忠诚无私地频繁进谏。但他在太宗心目中地位远远不如魏征。贞观十九年,也就魏征去世后两年,太宗亲征高丽,留刘洎辅佐皇太子李治。班师后太宗患了病,刘洎忧虑地说陛下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禇遂良诬告说,刘洎这是盼着老皇帝赶紧死,以便效法伊尹、霍光掌握大权。 太宗闻讯大怒。议论皇帝健康问题历来十分敏感,一般都被视为对皇权有非分之想。这话要是魏征说出来,那自然没什么。可刘洎是什么人?你说这话就是居心叵测。恼怒的太宗当即下令让刘洎自杀。 杀谏臣的同时,也令太宗更加感叹,少了一个肝胆相照的魏征是多么的寂寞。太宗专门下诏,号召众臣学习魏征,做到直言不隐。但他心里其实也明白,君臣际遇可遇不可求,一个人一辈子可能也就那么一个知己,失而不再,岂可再得。 太宗登上凌烟阁,默默对着魏征的遗像,情不自禁地作了一首诗:「 ”劲条逢霜催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表达了对这位终生的良师益友的哀思与悼念。

  上海好玩的地方有:

  1.外滩

  外滩是上海不容置疑的标志。清晨朦胧的上海早晨,傍晚华灯初上的浦江两岸,万国的建筑,国际一流品牌的店面,还有如今红遍上海的外滩酒吧群。这些都是你不得不去外滩的理由。

  2.城隍庙

  城隍庙里又豫园和豫园商城。人气很旺。特别是那里的小吃,举世闻名。

  豫园八点十五分开门,建议8点前在还未开始拥挤的南翔小笼里吃完早餐再去豫园,9点之前豫园比较清静。

  3.淮海路

  虽然上海的南京路是远近闻名的购物一条街。但一般上海市民都更多会光顾淮海路,那里有太平洋,百盛等商场,周边有很多可以淘的小店。购物环境,时尚指数等都远远高于南京路。可以乘坐地铁一号线到达(黄彼路或者陕西南路站下)。商家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左右为营业时间。

  4.浦江游览

  可以乘坐一般的轮渡或者水上巴士。前者更能深入上海的市民生活,后者能更多角度地享受上海的浦江景观。

  5.乍浦路或黄河路午餐

  这2条街是上海数一数二的美食街。午市都打八折。可以去尝下海派菜。

  6.人民广场

  这是上海的中心,并且有著名的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建议购买100的联票去参观。起码需要一个半天。或者也可以在广场上看看音乐喷泉或者鸽子。

  坐地铁一号线二号线人民广场下车。同时那里还有大型的地下商场可以逛,适合时尚的学生族。东西不贵档次一般但比较时尚。

  7.南京路步行街

  南京路步行街可能是上海最有名的购物街。离人民广场很近。地铁二号线可以坐到南京东路站下来比一号二号线的人民广场站更近。步行街上的当当车比较有特色,可以顺便歇歇脚看看沿途的热闹商铺。步行街可以通向外滩。或者下一站可以去坐二号线到江对面的陆家嘴去逛逛。

  8.陆家嘴

  陆家嘴是上海的金融中心,高楼鳞次栉比,十分现代。可以去参观的有东方明珠,金茂大厦, 正大广场购物中心,滨江大道。

  二号线地铁陆家嘴下车,或者在外滩坐观光隧道到达。不过观光隧道票价不菲。

  建议下午去陆家嘴,然后晚饭后去漫步滨江大道,饱览浦江夜景。

  9.世纪大道

  全场4公里的世纪大道连接陆家嘴和世纪广场。世纪广场是上海最大的广场,南有科技馆,东有世纪公园和公园步行道。地铁二号线杨高南路站。

  10.夜生活

  来上海怎么可以不去体会下她的夜生活。建议可以去位于太仓路的石库门酒吧群--新天地,中西合璧,亦新亦旧,十分精彩。也可以去衡山路看看。新天地更时尚些,价格也比衡山路贵些。大概人均60元

  新的:

  科技馆

  简介:上海科技馆目前对外开放有:表现生物多样性的"生物万象";体验各种地质变化的"地壳探密";展现现代影视技术的"视听乐园";强调"好主意"是创意之源的"设计师摇篮";儿童体验科学乐趣的"儿童科技园";表现多学科基本原理和典型现象的"智慧之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同生共荣的"地球家园";表现信息技术引领社会巨大变革的"信息时代";体验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机器人世界";揭示人类破解物质和生命之谜的"探索之光";探索人体奥秘、传播健康理念的"人与健康";以及展现人类实现飞天梦想足迹的"宇航天地"展区等12个展区。另外,还有突现蜘蛛奇特生活方式的蜘蛛展,体现我国古代创造发明的中国古代科技长廊、表现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探索者长廊。

  上海科技馆建有4个特种影院,分别是巨幕影院、球幕影院、四维影院与太空影院,他们组成了迄今为止亚洲规模最大的科学影城,年放映量可达到8000场次。

  票价:学生票45元/人

  时间:周二至周日表 9:00------17:15(周一休息)

  餐饮:大时代广场(个人认为比较贵)

  路线:地铁2号线 科技馆站

  吃:苏浙汇(茂名南路127,延安路延安饭店隔壁) 荣腾鱼乡(四川北路) 吴江路(平凡 ,甜蜜蜜 ,小杨生煎) 穹六人间(岳阳路150号)

  喝:上岛咖啡(南京路步行街) 香啡阁 九龙冰室(静安寺) 一茶一座

  玩:淮海中路M-box(酒吧) 桃江路东平路 汾阳路的宝莱纳(酒吧) 外滩3号

  乐:汉源书店 逛街

  去淮海路百富勤三楼m-box吧,上海所有好的酒吧我都去过,那里最好,有很棒的歌手。汾阳路的宝莱纳有很好喝得黑啤,桃江路的噢玛利亚有很休闲的乡村音乐,外滩3号和18号是高消费场所,但很值得。

  如果楼主是外地朋友,请看以下内容

  浦东陆家嘴不错

  东方明珠

  金茂大厦

  难得来一定要看看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还有就是建议去东方绿洲

  很不错

  如果有时间

  去朱家角也是不错的

  浏览一下上海古镇

  吃吃那里的特产

  最后城隍庙是一定要去的

  带一些梨膏糖和五香豆

  楼主如果是随便逛逛,请看以下内容

  如果是吃的,那就是吴江路,小吃都很多,在上海也比较有知名度。

  如果买衣服,那就是七浦路,襄阳路。

  如果是景点,那就南京路步行街,外滩,东方明珠电视塔,城隍庙,青浦大观园等很多。

  如果是酒吧,那就是衡山路,淮海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09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