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写的日和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巴金写的日和月表达了什么情感?,第1张

《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月》这篇短文,通过对寒冷月光入侵的细腻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姮蛾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托飞蛾、夸父,借这两个形象作为追求光明、宁愿献身的象征,借姮娥奔月,作为追求光和热、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象征。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苦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沉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短文里,巴金既表达了个人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

文中描写了海轮上看星空的情形,并联系到过去看星空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此文虽然集中描写了自然景色,但是作者并不是为描写而描写,在这里,写景是一种抒情的手段。

巴金当时很年轻,离开了祖国和亲人,到遥远的法国去。通过写景抒发了那淡淡的离情。

当时的心情,正如他给他哥哥的信上说:“我虽然知道我们的心不会被那无边的海洋所隔断,但是现在我的心确实是寂寞得很!冷得很!望你们送点火来罢。”那种离情,那种寂寞独的感觉,在面对繁星的大洋上,会很自然地涌上心头。

扩展资料:

作者写天空的繁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去客观地描绘自然景色,而是从主观的感受下笔,在客观景物中,赋予了主观的色彩。

巴金写道:“我就象看见无数的萤虫在我周围飞舞。”“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低声说话。这侯我真忘掉了一切。”还写道:“也认得一些星,就好象它们是我的朋友,它们在和我谈话。”

作者从主观的感觉上,从自己的所见中来描绘自然景物,仿佛繁星也带了感情,也有了生命。读着这样的文字,感到很亲切,很自然,很生动,仿佛我们被带到描绘的自然景色之中,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坚定的信念。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巴金表达了在无论如何的情况下,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要记住自己的使命,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要忘记自己的信仰。

巴金《秋》好句好段

岸边树上送出清脆的鸟声,几种不同的鸟竞赛似地唱着它们的最美丽的歌曲。两只翠鸟忽地从柳树间飞出,掠过水面往另一个树丛中去了。它们的美丽的羽毛带走了众人的眼光。

他微微翘起的下巴上,长着毛蓬蓬的胡子。像是用火燎过似的,又卷又黄。他那剃得光光、轮廓鲜明的圆下巴看上去像是脚后跟。他下巴上浓密的络腮胡子看来已有好久没刮了,活像一把用棕毛串成的板刷。他下巴上的胡须又乱又长,就像用枯萎的苞米穗粘在上面似的。他那胖脸像一个圆球,下巴的肉往下垂着,使人担心这肉随时可以掉下来。

1 激流三部曲秋的好词好句

他微微翘起的下巴上,长着毛蓬蓬的胡子。像是用火燎过似的,又卷又黄。

他那剃得光光、轮廓鲜明的圆下巴看上去像是脚后跟。

他下巴上浓密的络腮胡子看来已有好久没刮了,活像一把用棕毛串成的板刷。

他下巴上的胡须又乱又长,就像用枯萎的苞米穗粘在上面似的。

他那胖脸像一个圆球,下巴的肉往下垂着,使人担心这肉随时可以掉下来

新颖美观 落落大方 做工精巧 奇装异服 做工精巧

穿戴整齐 珠光宝气 装束时髦 轻纱遮面 衣不遮体

衣冠楚楚 穿红戴绿 衣着入时 珠光宝气 花枝招展

妖形怪状 西装革履 红装素裹 衣衫整洁 衣冠不整

2 激流三部曲秋的好词好句

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秋色宜人、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秋高气爽落叶纷飞 秋色宜人、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秋意浓 秋风扫落叶 金风送爽,秋风扫落叶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高气爽

好句: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

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侗乡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

好段:

3 用词语形容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

《激流三部曲》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伦理观念对人性的麻痹和毒害。

《激流三部曲》在结构上也是很有特点的:小说中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作者却安排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往往以事件为主线索,以一个又一个的场面组织起来。每一部分的首尾都落在各部分中同一件事上,因而形成三部独立完整的著作,而整部《激流》又被这样一些相似的情节、场景前后呼应,因而又形成一整部完整的作品——这就是《激流》的结构艺术。

4 巴金家>中的名句

一种新的感情渐渐地抓住了他,他不知道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是他清清楚楚地知道

他离开家了。他的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

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里有一个新的运动,有广大的群众,还有他

的几个通过信而未见面的热情的年轻朋友。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

去。他这样想着,前面的幻景迷了他的眼睛,使他再没有时间去悲惜被他抛在后面的过去十

八年的生活了。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

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

5 激流三部曲

《家》 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

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相关评论:《家》也许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有人缘的一本,可是它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

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

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

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春》 故事梗概: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

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的陈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

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

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

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相关评论:《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

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

巴金的真诚无疑感动了她,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的名字,叫萧珊。

《秋》 故事梗概: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

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十七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

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

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相关评论: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多余人”觉新。对于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

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

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6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谁帮我说说小说的内容

《家》:

所写故事、人物、场景、园林的幽与美,梅花的色与香,缺乏阳光的古屋,连吐在地上的浓痰,读者不但熟悉,并且有好多东西,直到今天还附在父辈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这一大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是还没有完全过去,因此这部书的火焰还没有熄灭,许多读者还可以从《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欢。

假如我们单从题材的风上,变革的典型来肯定《家》这部小说,未免太不公道,太轻视它了。其实自新文学诞生以来,大多数的小说,都在描写上述的变革,可是为什么《家》独拥有最多读者,而且历久不衰呢?我们必须化点功夫去探求。这里先概述一下全书的梗概。……

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东去的秋水,他写道: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

这一开头一结尾,颇有艺术匠心,在读完全书之后,使人不能立刻离开书中的世界。

《家》虽然有不少缺点值得推敲,却不愧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诸大家并耀争辉。

《家》的主要缺点是通篇缺乏艺术锤炼。我手头的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订本,已改去“用字不妥当的地方”及“删去一些累赘的字句”,可是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总括说来这部小说,描写和叙述参半,“难以下咽”多在叙述的部分。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读来好象听演讲。

这些缺点与当时巴金的文学观点有关。他无数次的表白:“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读过一本文学的书。”又:“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可知他对文学的粗暴和轻蔑。这当然是一种无知的幻稚。不论你出于什么动机写小说,只要你当做文学作品出版,投进文学的世界,你就要受艺术尺度的衡量。

正因为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还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见他天赋之高。这部小说的魅力在左列几点:

(一)作者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换个方式说,《家》的角色、情节和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由于整体的结构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涩和粗糙显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真实。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家》尤其浓厚。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1):“这里面有爱,有恨,”(2)“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3)“……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后记中,无数次的重复类似的话。读者或许误解他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不,他是爱得深,恨得浅,爱得如火烧,恨得如雪融的人。换言之,他爱得认真,恨得软弱。这因为他的恨根源于爱。因此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那两句话,《家》具有这两种恰到好处之美。

7 巴金激流三部曲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年。第一部写于1931年,以《激流》为题,从当年4月18日起,到第二年5月22日止,断断续续地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了一年多,1933年5月出版单行本时,作为《激流》之一改题《家》。《春》的写作从1936年开始,在《文季月刊》上连载了十章,后因刊物停刊而中止,直到1938年2月才写完,单行本同年4月出版。《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一气写成的,这段时间每晚写五、六个小时,边写边送印刷厂付排,5月初结稿,7月即出书。

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在巴金的心中酝酿了多年。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凝聚着巴金的经历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三部曲中,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据塑造的那些艺术典型,鲜明生动,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构成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这部巨著的成就,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

8 急求巴金作品《家》中的好词好句

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

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 巴金 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 巴金 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

--- 巴金 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 巴金 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 巴金 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 巴金 随着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无论大小,我都会感到喜悦。

--- 巴金 我对人世还不能没有留恋。牵系着我的心的是友情,因为我有无数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 巴金 我常说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灯。 --- 巴金 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

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 --- 巴金 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 巴金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 巴金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 巴金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

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事实上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 巴金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 巴金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 巴金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 巴金 朋友是永恒的,并没有结束的时候。

--- 巴金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

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

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26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