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印象》中表明了什么意象和思想感情

戴望舒的《印象》中表明了什么意象和思想感情,第1张

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珍珠,/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它轻轻地敛去了/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印象》一诗亦如同《雨巷》一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并充满着现代主义的色彩。《雨巷》早已突破爱情诗的意义而进入到执着探索人生意义路程的展示。《印象》也是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将诗人主体的情绪和内在心理藏匿其中,反映出诗人心理经历过的从希望的幽微到失望的愁怨、从有所期待有所奋起的微笑和欢乐坠入沉郁的孤独与寂寞。 《印象》大量运用如“深谷”、“铃声”、“烟水”、“渔船”、“古井”、“林梢”、“残阳”等古典意象,但却通过现代主义的手法将其组合,表现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印象”。 如同一幅欧洲印象主义的绘画一样,涂上了幽暗沉郁凄美的色彩,每一幅画面又融进了诗人浓郁的内心感受,化成一组组意象,从而熔铸成凝结着现代人精神追寻中孤独、寂寞的“印象”。

长城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长城》这一课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追寻作者的情感历程。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热情。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佣兵天下》

情节比较紧凑 ,有各种叙事手法(倒叙 插叙等),而且有个人探险和大陆征战等多种元素

魔法与魔兽相结合

《搜神记》作者:树下野狐 推荐理由:文笔华丽,想象奇瑰,堪称玄幻大作。强力推荐。

《蛮荒记》是搜神第二部作者:树下野狐 推荐理由:文笔华丽,想象奇瑰,堪称玄幻大作。强力推荐。

《暗黑之路》作者:萧鼎 推荐理由:善于刻画阴沉,冷静的王者。对其中的政治斗争的刻画也有独到之处。强力推荐。

长城赞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副长对联,叙述了长城的悠久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表达了作者对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看到西湖美景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西湖风光的喜爱

长城:表达了作者一的思想感情

小学课文《长城》这一课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边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湘西山水的赞美,对人性的歌颂!

『边城』一书是沈从文先生极著名的一本小说,他自己曾说,他创作『边城』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一幅与现实隔绝的世外桃源图,而是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并在这个人生形式里,注入了自己在三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人生哀乐。 沈先生想表现的意涵,是一种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边城』一书中,借重桃源上行七百哩酉水流域一个小地方的几个单纯的凡夫俗子,被一些普通的人事因缘际会的牵连在一起时,个人应有的一份体认和思绪,为人类的『爱』字做了恰如其份的说明! 『边城』反映的是湘西一个边远的小城茶峒在二十世纪初叶的社会人生风貌。这是一个原始民性与封建宗法关系交织的社会,『边城』将文字寄予如同风俗画的描绘: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就连吊脚楼的 ,也有着如村民般淳厚朴实的性格等等。一群生活在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村民交织成的故事,就是本书的背景。而全文以翠翠的内心感情世界为主线,引出全文,,在平实的文字中,深刻点出在物化的人格力量(碾坊)和爱情(渡船)的选择和取舍中,生为个中人物的无奈和悲哀。以一个人在精神上的对爱情的追求和这种在客观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矛盾为本文的主旨,隐隐著揭露着人性的丑恶与贪婪。 在『边城』中,沈从文先生特别着重翠翠这个角色,藉著翠翠对傩送爱情的演变,再以现实和理想中的冲突做为场景,但最引人好奇与注意的,就是翠翠了。她的成长与内心期盼挣扎的交织,从很多对话和景色看得出来。书中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著,故面板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他且教育他,为人天真活泼…人又那么乖…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由此可以了解到翠翠是一个既单纯天真,又聪明伶俐,从来不懂人情世故,以及符合乡下审美标准的相貌和形体的小女孩。有人曾经拿翠翠跟萧萧做比较:『萧萧是比翠翠更能被理解的人物,萧萧也许是单纯的化身,而翠翠代表了沈从文的理想。前者虽不十全十美,但却真实。后者十全十美,但不是真实的。』这句话虽然不是完全正确,却有几分道理,在『边城』里,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使沈从文先生不忍心将人物命运推向悲剧结局。他当然渴望自己塑造出的完美小儿女能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理想主义诱惑著作者将人物命运向喜剧结局上引,然而沈从文先生并没有忽略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子,也没有低估作为封建关系本质象征的那座碾坊的威力,其实大家都很明白有些时候,我们在追求人生生命自主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现实主义逼著作者又将人物命运朝着悲剧结局上推。最后,就如同**上乱世佳人一般,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结局,既期待又无奈。最终,翠翠在渡口孤寂的等候傩送的归来。然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全文一直到这里结束,却会让人心里一直惦记着,作者的确成功的塑造出翠翠这么一个对感情向往又坚强的女孩。总是令人想对他深入了解一点,想对她多照顾一点,也想对她多同情一点…。虽然翠翠有时候也会充满迷惘和矛盾,像文中『日子长咧,爷爷话也长了。』以及当爷爷问她在想什么时,虽然翠翠表面上会说不想什么,但心里却反问自己:『翠翠,你在想什么?』。另外,由于『边城』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所以从他们的对话和行为表现中几乎可以观察出每个人物的性格,像老船工:一个具有丰富人生情绪内涵的人物。他的性格并不复杂,勤俭、诚朴、待人宽厚、聪明而又带着几分无害于人的狡狯。他常常将自己无法从具体人事中寻出因果联络的事变归于天命,但却能从丰富的阅历预感到事情的发展结局。在翠翠的婚事上,她的心头总是横梗著当年女儿惨死的情景,并不时与翠翠命运的可能发展相重叠,『祖父看着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亲,…心里有了一些隐痛,却勉强笑着。…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另外顺顺,她在地方上深得民望,主要负责排解民间纠纷,牵头主持地方公益事务,而他对傩送只爱翠翠,而翠翠也爱傩送的事实其实心里很清楚,但是一座磨坊做为嫁妆对他并非是没有吸引力的,加上后来大老的死,更令他心里耿耿于怀,在潜意识里,他是不愿意翠翠这个媳妇的,一直到最后,老船工的死和儿子的远走,他才明了了自己儿子的决心,也开始对傩送和翠翠的感情有了明确的表态,愿意将翠翠先接到自己家来住。基本上『边城』承袭了沈从文先生的写作风格,正如他自己说的,他始终对军人和农民有着极深厚的情感,故他的作品中,也会不是流露出这些小人物的良善和高贵的人性。整本书中,自 到有钱的贵妇,无一不是亲切有礼又重情感的,所以在个个人物中,会令人觉得寄予浓厚的喜爱和同情,你能融入他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细细的品尝著,这股甜美和久未重逢的真、善、美!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没有儿时的 和充满挑战精神,甚至不如七岁的女儿那么富有勇气的面对新鲜事物。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 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实在、可感的形 象。意境是指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 调、境界或氛围。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 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这三者有着 内在的联系,意象营造意境,意境体现出情感,层层 递进,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艾青诗歌主要歌唱三类对象:“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感发出来的是随灾祸与苦难而来的生存忧患感;“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感发出来的是随反叛抗争而来的奋起拼搏感;“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感发出来的是随自由解放而来的社会光明感。这表明艾青的情感世界是由忧患感、拼搏感和光明感组成的,而寄寓这三类感受的分别是土地、波浪和太阳这三类意象体系。由对土地意象的表现所完成的忧患型诗篇,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由对河流意象的表现所完成的抗争型诗篇,以浪漫主义为创作原则,代表作《浪》;由对太阳意象的表现所完成的光明型诗篇,以现代主义为创作原则,代表作《向太阳》。艾青是一个能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融汇于自己的创作个性而讴歌时代的诗人。

这是我专业哦,请楼主放心使用,呵呵~~~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意向特征与表达诗人情感态度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是(表达人的情绪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是人的内在心灵的象征。)

诗词离不开“意象”,诗词要借助意象组合来抒写人的性情,衍生诗美效果。

“意”借“象“出,“象“中含“意”,意象才能成为浑然的一体。诗词的意象,是作者“神与物游"的结果,一方面受“物色“感召,摹写自然之象;一方面运主体之思,在创造的意象中渗透心境。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小形象单位,它是经过作者情感、想象、思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意象化合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外部世界是建构意象的客观基础,强烈、真挚、深刻、独特的感情是诗人鼓起想象的翅翼,创造意象的动力。

南北朝时期,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即诗人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它是在情感的驱动下产生与变化的,也就是托意于象,以象言意。明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也论及了意象问题:“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指出“意之象”就是诗人之意所赖以寄托的物象,以及意与象的契合与否的艺术效果。阮葵生《茶余客话》:“作者当时之意象,与千古读者之精神交相融合”,指构思中出现在意识中的被感觉陶铸整构的物象。可见,我国诗人和学者们很早就开始重视意象的作用。

古典诗词意象的审美意蕴“象意互生”一一意象的审美触发意象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创作过程中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结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诗人以"月、“人"、“江”为中心意象来呈现情感,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心理和情感的符号。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由于它们特有的审美意蕴,其中每两者之间的互动都会形成多样的审美意境,意象互动所形成的审美效应是多层次的、变幻无定的。诗人将这些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断续的意象用情绪的线索和心理空间贯串安置,使诗人心中不可捉摸的情感空间逐层弥漫开来,使意象更贴近人的心灵本质……供参考。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6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7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8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扩展资料:

意象起源: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

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比喻是诗歌(文学)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所谓明喻或隐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称之喻象(由比喻产生的形象)。

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意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30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