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梧桐 阅读答案 急
1梧桐之树,丰满不能把握, 只可拥抱。因为他怀间藏着一张古琴。外表粗枝大叶,内里却聪明灵秀,雅致奇异。
2梧桐虽被锯成书桌,但我却在梧桐身上受益匪浅,我听到了梧桐的内涵,它给予我的是音乐是博大与精深。
3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只要你用手叩问,就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回答。投入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这才真正是梧桐的至高境界。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与愁,与怨,与其内涵交织融合于一起
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梧桐 晨义 阅读理解答案是什么 求解
1梧桐心自灵通,爱恨悲欢情感丰富,具有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2分)运用典型细节,能够具体生动地表现梧桐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的情形。(2分)
2①引出下文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②统率下文的内容,形成全文内容的总纲; ③增加文化内涵,丰富文章内容。(答到一点即给2分)
3①梧桐有着音乐天赋,对万籁的取纳造就了他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②桐木制作为琴,琴声可演绎人间爱恨悲欢,千般情感;③即使不为琴,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④投人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答到一点即给2分)
4幸或不幸之中的幸运。①我深知音乐是梧桐的灵魂和生命,是它的知音;(2分)②尽管“丝弦已失”,制成书桌,我却能识此木,与其声气相通;(2分)③我不仅理解梧桐爱乐的天性,还追慕它的执著精神和至高境界。(2分)
3 初二晨义《梧桐》 阅读理解闲读梧桐 余秋雨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橡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
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
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6(6分)第一次:“梧桐”的外形:躯(树)干粗(大)、伸展,(叶子)繁茂(1分)“我”的印象:顽强、从容、高大(1分)(答到其中两点即给分)第二次:“梧桐”的外形:黛青色的轮廓,叶叶枝枝簇拥颤起(1分)“我”的印象:沉默、不求闻达、坦荡(1分)第三次:“梧桐”的外形:虬树挺干(1分)“我”的印象:一身傲骨(1分)17(6分)(1)“外祖父”的抉择:不屈于折磨,饮恨自尽(1分),无奈地屈从天命(1分)。“梧桐”的抉择:任风雕雨蚀(1分),从容淡泊(1分)。
(2)对“外祖父”的情感:悲哀(可悲)(1分)对“梧桐”的情感:钦佩(敬佩、佩服等意思相近的词语均可)(1分)18(3分,根据对文段准确理解、4个词语的运用及语言通畅等综合给分。)示例:自然界的风雨虽然吹落了梧桐的叶子,但动摇不了他的枝干;梧桐生命依旧,宛如青春少女迎着阳光奔向未来。
19(2分,举例准确给1分,表达效果分析准确给1分。)示例:(1)短句:如“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人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语言凝练、简洁有力、有节奏感。(2)修辞: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如:①“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梧桐”的粗大和枝繁叶茂。②“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梧桐”光秃苍老、虬树挺干的特点。
4 求两个阅读答案《梧桐深深》1作为行道树的梧桐给了人们哪些关爱《梧桐森森》参考答案:1、A夏天能为路人提供更多的‘遮阳伞’” B春天时变得更漂亮,美化城市环境2、因为作者老家的的家门口就有一颗梧桐树3、这样的场景指的是:被台风挂到的梧桐树或者被台风吹断的梧桐树树干散落一地的场景4、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对梧桐树的喜爱和怀念之情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对于梧桐树那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赞美之情5、包含了热爱自然,不乱砍乱伐树木等信息《叶子总比风先到》没有找到这篇文章,所以没有办法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诗词中,以梧桐树为主要景物的作品真是不少。例如:
凤凰鸣兮,于彼高冈。
梧桐生兮,于彼朝阳。
(节选自《诗经·大雅·卷阿》)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节选自汉诗《孔雀东南飞》)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学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
经年不见君王面,花落黄昏空掩门。
(刘媛《长门怨》)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或作[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 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这当中,不少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尤其是梧桐、夜雨两种事物一起出现的时候,不是表现生离的感情,便是表现死别的感情,无不哀婉动人。
中国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用梧桐树去表现生离死别的悲伤情感呢?多年前,我曾经半开玩笑地用这个问题考问韩国一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大学中文系教授。这位教授坦承自己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她猜测说,可能跟“梧桐”的读音有关——梧桐谐音“吾同”,意思是“跟我一样”。她的这个猜测相当有趣,但是,没有任何依据。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古代人们喜欢种植梧桐树。有必要说明一点: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树,跟今天的法国梧桐不是一种东西。前者科属为“梧桐”,拉丁文学名Firmiana platanifolia (Linn f) Marsili,后者科属为“悬铃木”,拉丁文学名为Platanus acerifolia;前者树皮呈青绿色,后者树皮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前者果实可炒而食之,味道香甜,后者苦涩,不堪入口。唐宋时期,南北各地人们都喜欢种植梧桐。因为梧桐树比较干净,而且枝繁叶茂,夏天可以在下边乘荫凉,因此,庭院里、水井边,常有梧桐树。有诗为证,“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李白《扶风豪士歌》),“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张祜《墙头花二首》)。不像今天,官员为了速成“政绩”,到处种植古人喜欢在墓地种植的白杨——只是因为白杨生长速度快。
其次是,古代有“梧”是雄树、“桐”是雌树的说法。因此,梧桐可用于比喻男女情爱。例如,孟郊《列女操》诗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句子。汉枚乘《七发》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的说法,后代又有拿梧桐半死比喻丧偶的。例如,白居易《为薛台悼亡》诗有“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的句子。
再次是,跟梧桐树的一些特点有关。梧桐树是一种阔叶植物,雨点打在叶片上,声音容易被人听见。姚合《杭州官舍即事》:“苔藓疏尘色,梧桐出雨声。”这有点像荷叶,李商隐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句。梧桐树是落叶植物,秋天一来,叶片纷纷坠落,容易给人萧瑟、凄凉之感。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树干是制作琴瑟的上佳材料,雨声、琴声可以相通,如泣如诉,有助于表现伤感之情。晏殊《梧桐》:“可以为琴,春秋和声。”梧桐树是乔木,且有味道香甜的果实,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品质高洁的树木,是传说中凤凰的栖止之所、食物来源(梧桐子)。《庄子》中,已经有“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秋水篇》)的说法。唐诗中,凤凰栖止于梧桐树的诗句,有很多。例如:“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高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杨柳黄金穗,梧桐碧玉枝”(令狐楚《远别离二首》)。
我童年时期,老家村口有一株海碗口粗细的梧桐树,夏天我经常爬到上边玩耍。果实七八成熟的时候,采摘回家,让母亲在大铁锅里炒了,脆嫩香甜,记忆里的味道格外美好。可惜,后来就很少看见这种树了。在北京,我只注意到大观园公园和紧挨林业大学的半导体研究所两个地方有梧桐树,数量不多。因此,写作此文,多少有些追忆旧梦的意思。
(1)外祖父的抉择:不屈于折磨,饮恨自尽,无奈地屈从天命
梧桐的抉择:任风雕雨蚀从容淡薄
(2)对外祖父的情感 悲哀(可悲)
对梧桐的情感:钦佩(敬佩 佩服等)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重门深锁,顾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从梧桐枝叶的缝隙中洒下来。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这既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又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面对此景,相思之苦便从词人心底涌起。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姜夔写给友人的《八归》中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刘过在《贺新郎》中道“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正愁煞人。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个人觉得:要理解好句子,还要了解作者!!!
李煜,即史上所谓的南唐后主。世人,特别是作家、学者们多称其为李后主。
李煜字重光,这似乎缘自他颇为特殊的生理特征:陆游《南唐书·后主本纪》中说,他“广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其中,“重瞳子”大约便是“重光”的最好注脚了。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煜继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因李煜性格软弱和囿于形势,故其继位以来依然对宋称臣纳贡,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李煜北上,他均辞病不去。于是,第二年宋挥师南下,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后,李煜被解汴京(今河南开封),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宋太宗即位,进封他为陇西郡公。
亡国之君李煜得封,看似风光略逊,实则囚徒一般。
后来,据宋人王铚《默记》所载可知,他因“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词作,而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杀(牵机药一谓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团缩,状极痛苦)。但是,《宋史》等正史均不见此说,只记为:“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
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
李煜作为皇帝,实在难称贤明君主。这,我们可从欧阳修《南唐世家》中得到佐证:“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但李煜作为文人,却堪当大方词家。他的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宫廷逸乐,风情绮丽;后期词则多是伤怀故国,风格沉郁。
后期的李煜词,因为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所以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实在是确凿之论!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一词,我们从宋人黄升《花庵词选》的评语“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可知为李煜归宋后所作。
词人秋夜登楼,正欲凭栏望乡,却一怀愁绪不能自已,袭上心头。而这一怀愁绪,正缘于词人囚徒生活的苦楚,幽禁岁月的难熬。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月,李煜被俘至汴京,白衣纱帽待罪明德楼下,接受了赵匡胤赐给的屈辱封号——“违命侯”,开始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
在此期间,李煜常“自言其贫”,他所钟爱的小周后(即李煜前期词《菩萨蛮》中那个“教君恣意怜”的“奴”:“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按例“随命妇入宫朝谒,每入必留内数日,出对后主辄涕泣骂詈,后主常宛转避之”(马令《南唐书》引)。
换言之,李后主被宋太祖所禁,小周后让赵匡胤所占;李煜既亡了国,也失了人,难免“日夕只以泪洗面”(李煜《与故宫人书》)。他把如此深哀巨痛都倾泻在作品里,“以血书者”(王国维语),真是“赋到沧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词,从艺术特色上看,它将孤寂情怀与凄清环境融合为一,而又信手拈来,以平易流畅、清丽精练之语,把别人心中有、笔下无之物和盘托出,可谓句“工”矣。
上阕起句“无言独上西楼”六字,即已摄尽凄婉之神。
“无言”,是心头如堵,思绪似麻,无话可说;也是身陷深院,孤家寡人,无人对语。如此看来,作者想说,却无从说起;词人有话,却无处倾诉——精神的抑郁,找不到排遣的缺口,便越发折磨心灵!
李煜独上西楼,可见寂寞:昔日的前呼后拥,早已风光不再;今天的孑然一身,更是好不凄凉!“独”字,既写到了形体上的单一,又表现了感觉上的落魄。这里的“独上西楼”,当然不是柳宗元“独钓寒江”的心性超脱,而是江山破碎、奢华烟灭、形神伤痛后的聊以自慰——凭栏望乡,或可揣起些许旧景余温,或可抛开点滴当前清冷。
可是,他上得楼来,抬头望天,天上一弯月牙如钩:“月”既“如钩”,则不能朗照,秋夜只有晦暗,深院自然阴沉。孤人,偏见瘦月,怎不又生景残、事缺、国破、人别诸多伤感?
这就使词人越发深切感受到庭院的寂寞,和笼罩院中的凄凉秋意。他甚至觉得,这清冷的秋意,好像是被关闭着的院门锁在院中似的。
眼前景,即胸中情。“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个“锁”字,下得好重,使人不由得想起枷锁、镣铐!“锁”既突出满院秋意之“死”,也巧妙透出当时词人之“思”——秋意被锁,不正是自己遭禁?如此,真是囚人之臆,方出囚人之语。
而词中“梧桐”意象,也格外渲染出一片沉重的忧愁。梧桐属阔叶树种,在晦暗的秋夜,显现的当是团团黑影,这正给人一种压抑、郁闷之感。另外,从文学意蕴的角度看,梧桐多用来表现苦恨情愁。例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等,表现的都是“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般的悲伤情绪、忧怆境界。试想,秋桐摇风,露叶匝地,该勾起多少离人绵绵心痛!
总之,上阕将人情与物态相融,情著其景,景显其情,构建出一片幽闭深沉的意境。
下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紧承“锁”之愁思而来,将愁绪比为无形的乱丝,细致入微地描写出“离愁”如麻,裹缚全身,不可超脱的情状。
若说麻还可来个“快刀斩乱麻”的话,而纷乱的心绪却“剪不断,理还乱”。“剪不断,理还乱”这两简单明了的比喻,深得“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一比兴手法之妙,还更胜一筹。它不仅把牵肠挂肚、纠缠不去、使人不胜烦忧的离愁写得淋漓酣畅,而且水到渠成引出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明人沈际飞评结句云:“七情所致,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句妙。”清人王闿运在《湘绮楼词选》中也说:“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
结句妙就妙在情真而难以言明上。“愁”是什么滋味,很难说出。之所以难,大概除了其形而上之外,便是其繁而杂。“深尝者”在苦大愁深中,自然难觅头绪、莫辨滋味而难以说破。李煜取我们平常只能说的“很不是味儿”之语,加以直白表达,真是随意拈来,恰到好处。
综上所述,词人以纯乎白描的手法来抒写愁苦的生活感受,用贴切的比喻来抒写抽象的思想感情,构成了画笔所不能到的意境。另外,词人以“相见欢”这一词调所特有的句式,即急促的短句与舒缓的长句交织,表达出了一种似断还续、如叹如诉的音韵之美。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赏析点津]
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上阕:“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婉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楼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承载着他人生的无常之悲。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痕。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下阕:“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描述无奈的诗句:温庭筠 更漏子三首其三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年代:北宋
作者:张耒
作品:夜坐
内容: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清平乐
内容: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清平乐
内容:
春去秋来,
往事知何处?
燕子归飞兰泣露,
光景千留不祝
酒阑人散草草,
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日,
依前黄叶西风。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破阵子
内容:
燕子欲归时节,
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
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
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怀言不尽,
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撼庭秋
内容: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年代:北宋
作者:晏殊
作品:采桑子
内容:
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年代:北宋
作者:晏几道
作品:行香子
内容:
晚绿寒红,芳意匆匆。
惜年华、今与谁同。
碧云零落,数字征鸿。
看渚莲凋,宫扇旧,怨秋风。
流波坠叶,佳期何在,
想天教、离恨无穷。
试将前事,闲倚梧桐。
有消魂处,明月夜,粉屏空。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忆秦娥
内容:
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保。
烟光薄,
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年代:唐五代
作者:温庭筠
作品:更漏子
内容:
玉炉香,红蜡泪,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年代:唐五代
作者:孟郊
作品:列女操
内容:
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
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
妾心古井水。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煜
作品:相见欢
内容: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1]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2]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3]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内容: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古风
内容: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1],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2]。
年代:唐五代
作者:曹邺
作品:早起
内容:
月堕沧浪西,门开树无影。
此时归梦阑,立在梧桐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