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抑制型和非抑制型性格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情感抑制型和非抑制型性格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第1张

情感抑制型性格的主要表现为擅长隐藏自己的情感,不太容易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通常比较理智冷静,不容易激动或波动情感;不太热衷与他人沟通交流,喜欢独处或只与亲密的朋友分享,个人生活比较隐秘;不太容易接受和表达拥抱、亲吻等身体上的表达方式。

非抑制型性格则相反,喜欢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容易展示情感、对于新认识的人主动开展交流;容易表达身体上的表达方式如亲吻和拥抱等,更开放,对生活中的各种体验更感性化。当然,这两种性格有交集,不应过于刻板地界定。

情绪”就像人的影子一样每天与人想随,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体验到它的存在给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上带来的变化。也许,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我们每个人对情绪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情绪实际上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了解情绪对人产生的影响,并对情绪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这将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有利。 对于情绪,我们可以有很多具体的词语来描绘,例如将情绪描绘成愉快的或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不高兴的,满意的和不满意的,温和的和强烈的,短暂的和持久的等等。由于这些分类的依据较多,所以讲解的时候十分不方便。为了陈述的方便,我们可以将情绪简单地分为消极的情绪和积极的情绪。人的情绪总是从兴奋到抑制,从抑制再到兴奋,往复循环。一个人的情绪不可能一直处于低潮,也不可能一直高涨。情绪会干扰人的理性判断。人在理性判断的时候,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情绪具有感染性。正是因为消极情绪对人的影响极大,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控制消极情绪,并尽可能地将之转化为积极情绪。 方法一:尽可能的变化生活环境。 环境对于人而言,不能直接地将人引入积极的情绪状态,它对人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帮助我们营造良好的心境,这种好的心境是积极情绪发生的必要场所。 一般而言,较大的空间对于人而言总是有利的,因为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是有直接联系的。通常人们都不喜欢太过于拥挤的地方,外界空间的拥挤会导致人的烦恼和压抑。心理学家对于这种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微妙联系无法做出解释,更多的是将之归于类似于动物划分领地而互不侵犯的本能行为。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大海、草原或各种各样荒无人烟的地方的喜爱是十分有道理的。 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时间也不可能经常去这样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的熟悉程度来达到类似的效果。一般而言,新鲜的环境对人总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在情绪不佳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布置环境来达到创设良好心境的目的。有的人改变居室的布置,有的人放音乐,有的人养花种草,这些都是改变环境的有效措施,能够对于情绪的调节有一定的帮助。 方法二:表情训练法。(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日本人的情绪训练法) 以上讲的是人会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其实人可以更为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放了这样一则新闻: 日本人善于做生意,这是举世公认的。但由于日本人强烈的东方民族的色彩,他们在做生意的时候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感情,特别是不喜欢笑。所以,日本人在谈生意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和刻板。由于日本人的主要贸易伙伴大部分都是西方人,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因此这两种文化之间往往会产生冲突。为了能够在生意场上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日本人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这则新闻。日本公司的老板为了让职工面带笑容,于是在下班之前的半个小时里,训练他们笑。具体的方法是每人发一只筷子,横着咬在嘴里,固定好脸部表情后,将筷子取出。此时人的脸部基本维持一个笑容的状态,再发出声音,就像是在笑了。 这则新闻说明了什么呢?一般人是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的。这种做法有着心理学研究的依据。这种研究的最主要问题是:究竟是情绪引起身体的反应,还是身体的反应引起情绪的变化呢?换句话说,人们是因为哭才会愁,还是因为忧愁而哭;是因为恐惧而发抖,还是因为发抖而恐惧呢? 通常而言,人们都认为是情绪引起人的反应。也就是说,人们忧愁的时候才会哭,恐惧的时候才会发抖。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并不完全是这样。恰恰相反,人们会因为哭而发愁,会因为发抖而感到恐惧。这就是说,人的情绪是可以由行为引发的。根据这种观点。人可以通过控制行为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日本人的面部表情的锻炼充分运用了这个观点。 最常见的一项研究证明,当你在生气的时候,可以找一面镜子,对着镜子努力做出笑容来,持续几分钟之后,你的心情会变得好起来。不信你回家试试。 方法三: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来调节情绪。 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可以导致情绪的极大不同。例如,当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认为老师是在和他作对,故意刁难他;而有些人认为老师是在教育他,帮助他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正是因为这些认识上的不同,人们才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前面一个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厌恶甚至对立的情绪,而后一个学生会觉得和老师的关系更为亲密。所以情绪的变化有事取决于人对事物的看法。

精神控制和情感操控都是指一种通过某种手段或者方式控制他人思想、行为和情感的行为,但二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1 精神控制更加关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控制,通常是对受害者进行完全或部分的思想灌输、扭曲或剥夺他们的知情权和决策权等等。

2 情感操控更加关注情感方面的控制,其手段多为利用情感弱点、挑动情绪、侵犯感情边界等等,目的在于对受害人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和追随。

总之,精神控制和情感操控的本质是一样的,即迫使一个人不由自主地服从和追随他人的意愿,但两者所侧重的方面仍有所区别。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控制,都是非常不健康和不良的行为,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

煤气灯人破坏被操控者的记忆力、认知力和精神状态,乃至于自我价值,导致被操控者逐渐对现实认知不清晰,失去独立判断,最后只能去依附于操控者。被情感操纵的一方通常害怕冲突与孤立,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来确认自我价值,他们为了获得这份认同,什么都愿意去做。一些调研发现,女性被情感操纵的概率略高于男性:“女性更多地会看重情绪价值或看重一个人是否有共情力”。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遇到所谓的“煤气灯人”都会不可自拔地陷入到被控制的状态中,有较为健全人格、有稳定自我价值感。

1反复质疑自己。

自己和别人相处时都很开心,但和他在一起时,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

2你总是在向他道歉。

3你开始想不明白为什么生活中有一些精彩的事,但你却不够开心。

4你给自己买东西的时候,只考虑他的喜好,而忽略自己。

5你经常在家人和朋友面前为他去找借口。

6你连简单的事都拿不定主意,要向他/她去征询主意。

7你和他在平时聊天时也要三思,怕自己说错话。

8你在他回家之前,会回想自己这一天做错的事情。

9你开始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都会被指责;如果有孩子的话,孩子都开始在他/面前保护你。

10你开始对一向相处愉快的人发火,情绪越来越不好,你的一些其他关系也开始解体。

论人的情感维度属于抑制性控制机制。

研究发现,被试对信念进行推理时,血流增加的脑区主要包括: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BA9)、双侧颞极(temporal poles bi-laterally,-BA38)、前颞上回间沟(anterior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BA22)和延伸入后颞上回间沟的双侧颞顶联合区域。这些脑区中的任何之一或全部脑区,是否可能是信念推理的特异化脑底层?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对于从错误信念任务中得到相应发展结论时需持谨慎态度的种种理由,也同样适用于神经成像研究。首先,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信念概念,其次,信念概念的习得也不仅仅是通过错误信念任务本身。另外,在神经成像结果分析中,标准减法方法所确认的大脑“活动水平”,必须与减法控制条件结合起来分析才有意义。

因此,在确认某一脑区是否涉入信念归因时必须坚持两个基本标准,即普遍性和特异性。首先,对于任何可能诱发信念(包括真实的和错误的信念)归因的刺激,脑区必须表现出活动水平的提高。其次,该脑区的反应必须特异于信念归因。

也就是说,当刺激只出现一个人而没有相应的信念归因要求时,或在对非心理内容的错误表征进行推理期间,该脑区不应表现出某种高的反应水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99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