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亲)临近小镇,要去拜祭被作为小偷打死的儿子,女人心中悲痛又矛盾,用命令的口吻克制自己的脆弱,所以语调上显得特别强硬。 (2)(神父)一方面神父是怕她们晒坏了,而最主要的是,神父看到窗子外面净是人,想她们晚点去墓地,免受街上人们流言蜚语的伤害。 |
题干已经给出了信息:情感的处理,节制胜于放纵。围绕此观点作答即可。 |
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七情调援。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和情志制约法。
一、节制法
所调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重视精神修养,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维护心理的协调平衡。
(一)遇事戒怒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千金要方》指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老老恒言·戒怒》亦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这些论述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气怒伤身的严重的危害性,故戒怒是养生一大课题。
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冲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极情绪,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在自己的床头或案头写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随时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后反省,每次发怒之后,吸取教训,并计算一下未发怒的日子,减少发怒次数,逐渐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
(二)“宠辱不惊”
人世沧桑,诸事纷繁;喜怒哀乐,此起彼伏。老庄提出“宠辱不惊”之处世态度,视荣辱若一,后世遂称得失不动心为宠辱不惊。对于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志刺激与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息息相关。任何过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细胞的战斗力,减弱人体免疫能力,使人体内防御系统的功能低下而致病。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处世态度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疏泄法
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会,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称之为疏泄法。具体做法可采取下面几种方式。
(一)直接发泄
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例如当遇到不幸,悲痛万分时,不防大哭一场;遭逢挫折,心情压抑时,可以通过急促、强烈、粗犷、无拘无束的喊叫,将内心的郁积发泄出来,从而使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恢复平衡。发泄不良情绪,必须学会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之,决不可采用不理智的冲动性的行为方式。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
(二)疏导宣散
出现不良情绪时,借助于别人的疏导,可以把闷在心里的郁闷宣散出来。所以,扩大社会交往,广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解忧消愁,克服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研究证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缩小“人际关系心里距”,是医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药。
三、转移法
转移法又可称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疗法,实际上是心理疗法。其本质是转移患者的精神,以达到调整气机,精神内守的作用。转移法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升华超脱
所谓升华,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并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为的动力,投身于事业中去,以工作和事业的成绩来冲淡感情上的痛苦,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也是排除不良情绪,保持稳定心理状态的一条重要保健方法。
超脱,即超然,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动上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时,可以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视野开阔的海滨漫步散心,可驱除烦恼,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作短期旅游,把自己置身于绮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可使精神愉快,气机舒畅,忘却忧烦,寄托情怀,美化心灵。
(二)移情易性
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进过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其不良情绪和习惯。《临证指南医案》华蛐云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是中医心理保健法的重在内容之一。“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灵活运用。《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理瀹骈文》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千金要方》亦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古人早就认识到琴棋书画具有影响人的情感,转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实践证明,情绪不佳时,听听适宜的音乐,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喜剧,苦闷顿消,精神振奋。可见,移情易性并不是压抑情感。如对愤怒者,要疏散其怒气;对悲痛者,要使其脱离产生悲痛的环境与气氛;对屈辱者,要增强其自尊心;对痴情思者,要冲淡其思念的缠绵;对有迷信观念者,要用科学知识消除其愚昧的偏见等等。
(三)运动移情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因为运动可以有效地把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散出去,调整机体平衡。当自己的情绪苦闷、烦恼,或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散步、爬山等活动,也可采用传统的运动健身法和太极拳、太极剑、导引保健功等,传统的体育运动锻炼主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因而能使形神舒畅,松静自然,心神安合,达到阴阳协调平衡。且有—种浩然之气充满天地之间之感,一切不良情绪随之而消。此外,还可以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在劳动中付出辛勤的汗水,促进血液循环,活跃了生命功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四、情志制约法
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胜情法。它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藉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一)五脏情志制约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是认识了精神因素与形体内脏、情志之间,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根据“以偏救偏”的原理,创立的“以情胜情”的独特方法。正如吴《医方考》所言:“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顺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朱丹溪宗《内经》之旨指出:“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贤者能之”。同期医家张子和更加具体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以善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后世不少医家对情志的调摄有时比药石祛疾还加重视,而且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疗法。例如,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畅遂情志。总之,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论,在心理保健上是有特殊意义的。
在运用“以情胜情”方法时,要注意情志刺激的总强度,超过或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地强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续不断的强化刺激,总之后者要适当超过前者,否则就难以达到目的。
(二)阴阳情志制约法
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调节情志,协调阴阳,是为阴阳情志制约法。人类的情志活动是相当复杂的,往往多种情感互相交错,很难明确区分其五脏所主及五行属性,然而情志活动可用阴阳属性来分,此亦即现代心理学所称的“情感的两极性”。《素问·举通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引出的气机异常,具有两极倾向的特点。根据阴阳分类,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对,例如,喜与悲、喜与怒、怒与恐、惊与思、怒与思、喜乐与忧愁、喜与恶、爱与恨等等,性质彼此相反的情志,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也正好相反。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间,可以互相调节控制,使阴阳平衡。喜可胜悲,悲也可胜喜;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总之,应采用使之产生有针对性的情志变化的刺激方法,通过相反的情志变动,以调整整体气机,从而起到协调情志的作用。
以情胜情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气调整方法,人们只要掌握情志对于气机运行影响的特点,采用相应方法即可,切不可简单机械、千篇一律的按图照搬。倘若单纯拘泥于五行相生相克而滥用情志制约法,有可能增加新的不良刺激。因此,只有掌握其精神实质,方法运用得当,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
提出理性节制感情主张的是()。
A闻一多
B徐志摩
C胡适
D郭沫若
正确答案:A
远道而来的朋友们;正好前两天反复啃了这部短篇,试着翻译了一下、写了个读后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以供参考。欢迎批评点赞。 “克制,”我的朋友郑子镐曾这样教导我写作,“文学性,就是要避免感情的喷涌和毫不掩饰,因为这样会有露出的嫌疑。” 我想,“露出”,大概说的就是冯唐笔下的那反复出现的“肿胀的下体”。前后没几天我就看了马尔克斯的这篇《礼拜二午睡时刻》,加之语言课上一直在读西班牙的一部流行文学《风之影》(La Sombra del Viento),二者能有个比较,差距就很明显。马尔克斯写这篇小说很克制,克制得几乎能算得上是冷漠,几乎没有掺杂一丝一毫的感情,让人想起加缪的小说风格;反观萨丰(Ruiz Safón)的这部畅销小说,从第一章开始就充斥着矫揉造作的粉饰:四岁死了母亲、祖传的书店、丧妻的悲痛的父亲、产生母亲还活着的幻觉;再到故事主体“遗忘之书的坟墓”——以矮小、丑陋的看护人、书籍的“灵魂”、祖传的秘密、宛如古代秘仪般的残破的圣殿,这些眼花缭乱的堆砌就如同一个站街的妓女一样拼命地想装上假奶子、化艳俗的妆,让人作呕。硬要说的话,《礼拜二午睡时刻》就像布努埃尔《朦胧的欲望》里的女主角卡罗尔·布盖(Carole Boquet)一样,气质毫不做作,只是淡淡地撩拨着读着的内心。把外语的小说翻成中文是对母语能力的考验,难点并非仅仅是理解原著;我的文笔水平,因为缺少专业训练,必然有很大的缺陷;但是于我个人而言这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不论是学习小说的结构和表达,还是训练文笔,都或多或少有所裨益。从这里入手,必须要讲讲马尔克斯的语言。西班牙语是一个喜欢大量使用长句和复杂句的语言,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学术论著都不乏一句话遮天的情况。然而这部短篇小说里的表达却都显得十分短促,就像小说女主人公的作风一样,有着一种从容不迫的镇定与老练。人物之间的对话,绝没有过多的修饰,多用“他说”、“她说”而已;对于人物性格、感情的表现和身世的介绍,能不提及的就不提及: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特意花些笔墨。 “你们是要去看谁的墓?”他问。 “卡洛斯·森特诺。”女人说。 “谁?” “卡洛斯·森特诺。”女人说。牧师还是没搞明白。 “是那个上星期在这儿被杀死的小偷,”女人说,“我是他母亲。” 除了母女两人之外,所有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只有一个主要特征:闷、困,想午睡;对于母女两人的刻画,也仅仅表现了作为死者的母亲和妹妹最为根本的感情,是从万千死去孩子和哥哥的女人内心中抽象出来的最本质的亲情。忘记具体是谁这么说,说《百年孤独》有一种“闷热”的感觉,我理解这像是一种潮湿、热、自然的喧闹声、人世的喧闹声,像是热带雨林的鹦鹉;而《礼拜二午睡时刻》有着一种微妙的不同:是干热。我曾读过《百年孤独》的选段,其描写可以说是荡气回肠、吞鸟梦花;而这部短篇则删去了枝枝节节,整体气氛的渲染就像是小说中火车窗外的大片干土地一样:什么都没有,只有主人公“干巴巴”地摆在那里,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灼热的气息,只有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烈日。这一点,和马尔克斯惯常的写作风格是不相符的,也正是这部短篇的特色。这种“干热”只有简单的句式才能写出来;不用简单的句式和凝练的描写,不会形成这种文风;如果没有这种文风,便渲染不出主题的感情。这篇小说很难不然人联想起加缪的《局外人》:死去的儿子和“冷漠”的母亲;或是“冷漠”的儿子和死去的母亲,还有一个牧师。这两部作品的整体风格是相似的,甚至包括莫尔索在沙滩上杀人时那“刺眼”的阳光,彼时彼景的气氛和礼拜二的午睡时光非常接近;只不过主角是母亲而不是儿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便因此不同。 “母亲死了,儿子没有哭”和“儿子死了,母亲没有哭”,都被两部作品的牧师下了“冷漠”和“不虔诚”的判断。但是我们知道莫尔索不冷漠,母亲也不冷漠。她不爱她的儿子吗? “那时每吃一口饭,礼拜六晚上他们击打我儿的场景都会在我眼前浮现。” 这是全文中仅有的一句直接表达亲情的话——但是,这就够了,要克制。带着这种克制,小说步入了高潮和尾声。但是高潮是什么?高潮在哪里?明面上看不出来,事实上,也就是小说最后牧师姐弟坚持母女晚些再走、或者用帽子遮一遮脸,而母女执意迎接众人敌意、鄙视、谩骂、冷漠的眼神,去给自己当小偷的儿子、自己当拳击手的儿子、自己在床上躺了三天的儿子、自己的儿子扫墓罢了。扫自己的儿子的墓不需要回避众人的目光,所以她拒绝了牧师姐弟的好意;但是,这种平凡得甚至有些简陋、实则是人类最美好、甚至伟大的感情,仅仅用这样几句话收尾了: “她从女孩那儿把花束拿了过来。” “她牵起了女孩的手,走到了街上。” 小说便戛然而止了。但正是如此,它才是真诚的、感人的。不过是在这个拉丁美洲荒凉的夏日,八月的礼拜二下午的午睡时刻,在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里,一对再普通不过的贫穷的母女,怀揣着再简单不过的感情,给自己的儿子、亲人扫墓罢了。只有这般成熟、凝练的笔法才能如此成功地刻画平凡的人物和平淡的故事,才能表现出“平凡之处见真义”的真谛。试想,假如我们按照郭敬明的写法,把最后一句话写成: “女人站在人群里,伤心的感觉如同灭顶;她的眼泪大颗大颗的滴下来,滴在她和女儿牵手走过的沙土上,泪水在泥土上绽放出了绚丽的花朵。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亲人的逝去而风情万种。她知道自己的儿子会回来,带回满身木棉和紫荆的清香,然后告诉她,他已找到天堂。记忆的花瓣随着时光流逝到下一个时机的春天,漫天的花瓣失去了原由的鲜艳色彩。看到的却是悲伤的纹路,带着沧桑岁月留下的印记。说是苦痛的投影,记录的是那上世纪的心酸历程——一点点的思念,似水流年。”
节制代表行动及感情的融合,带来内心的平静感觉。
在女教皇牌上,被布幔遮掩住的那池水,在节制牌中已清晰可见。一名天使一脚站在水中,另一脚站在陆地,双手各握一个杯,把水在两个杯子之间倒来倒去。有一条道路通往远方日落之处。天使的头部有一个明显的光环或能量区域。在塔心脏的气轮或能量中心,有一个白色的四方形,中间一个橘色的三角形。融合自己的精神和动物层面,是节制牌所意味的。四方形(土)中的橘色三角形(火),代表精神自有形的身体中升起。
节制意味着结合自发性及知识的能力,运用精神的知识及理解力来调节行为的能力。它是指知道每种状况来临时,应该采取什么适当的反映或行为。这是占星学当中射手座所学习的部分课题。
射手座的另一项课题就是在我们动物性与神性的鸿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射手座通常拥有一种于生俱来的感觉,即生命是有意义的,而事实上我们是有神性的。他们能够理解,所有的事情都有其目的,而且都能够提供我们成长的机会。
在节制这张牌,你所想象的可能性,和人类与生俱来的限制之间,可能有着极大的差距。要搭起这鸿沟之间的桥梁,可能需要相当多的奉献、热情及训练。而且你还要对你的道路及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因此这张牌上面的道路是通往山上日落处(或是通往你的目标)。射手座的人通常需要有个目标,或一个长期的目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他们可能会变得毫无节制,一心想满足人类的动物本性,而忽略了神圣的那一面。其他代表射手座地牌还有权杖骑士,而较不明显的,则有其他权杖的宫廷牌。
节制牌还可能象征旅行、学习或教学。
大体上的意义
节制牌代表旅行、教学,或某个射手座的人。若干年前我为一名中年妇女做过分析,在有关事业的分析上出现了节制牌。我说她将来有可能从事教学工作,她笑了。
“我太老了学不懂任何东西了,更何况是教别人呢。”
我告诉她要对教学机会抱以开放的态度,假设她命该如此的话。然而我看得出来,她视所有的教学活动为在学校教书。我要求她要放宽对教学的观念,但她心意已决。
三年後这名女士有来做分析,并告诉我她现在她开设的工作坊中,从事陶艺教学的工作。
“它一点也不像一间教室。其中就只有我和几个想知道如何烧窑、如何处理泥土的女孩子。我边说边示范,她们则是一面听一面做。”
“对我而言,这很显然就是教学了。”我如此回答。
节制是一张代表行为,而非观念的牌。它代表对某种特定状况的适当行为。显示一种因为行为及情绪的结合,而带来内在平静的感觉。
在某个炎夏的傍晚,朋友和我决定在晚餐之後去散个步。室友问我们是否能带她的狗狗于我们同行,因为他一整天都没出过门。这是一只牧羊犬,很喜欢追这影子跑。
我们才离开家里两条街道的距离,就碰上一部向我们方向开来的车。由于太阳快下上了,所以前照灯开着,并在路上投下影子。狗一看到,立刻跳到马路当中这部车子的面前,我停下脚步,在心里向着小家伙道别。在那两秒钟内,我还在想我该怎么向我室友解释失去这只狗的经过,并盘计着我该不该买另一只狗赔她。
而我朋友则把握了瞬间,跟着狗一起冲到马路上,当在车子面前,坚定地站着,举起一只手来,并喊:“停”。
她眼光还停留在司机脸上,对方立即踩了刹车,使车子紧停在她的腿前。而狗则从车子的另一边跑过来,毫发无伤,对于这惊险万分的场面也毫不知情。
我朋友知道在那刹那间,她将要做的努力还是有可能成功的,要让车子停下来,就得引起驾驶者绝对的注意。当我有这另一种反应的同时,她即判断出,在暗中特殊状况下的不同行动是恰当的。
节制牌暗示你较高层次的自我,和较低层次的自我可以和谐共存。你带着一种方向感行动,不管那是精神上或实质上的行动。它代表尽力而为,以达到你可以达到的境界。
两性关系上的意义
节制牌暗示一个会发生重大成长与学习的两性关系。强烈的目的感,是每位伴侣都能以忠实于自己的方式行事,因为它们连接了潜意识(那一池水)以及真实或有形的世界(陆地)。
它可能象征着和两性关系有关的旅游,或是一个卷进两性关系中的射手座的人。它也暗示着在一个两性关系内,激情和灵性的和谐融合。
倒立的节制
当节制牌倒立时,它可能暗示学习而非教学。而旅行也是有可能的。不过, 更常见的情形则是,高层次的自我,和低层次的自我之间产生分裂,因而导致毫无节制的行为。这张牌倒立可能是在暗示,你不愿意倾听你那具有神性的自我,或是你并不向去哺育或滋养它。当你过度耽溺于你人的欲望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我们可以在一些文化或社会观中看到,金钱或有形的物质,其价值竟高于心灵层面。从历史报告中判断,在濒临毁灭之前,古罗马帝国必定是个节制牌倒立的例子。
节制牌倒立代表没有目的的行为,这包括没有目的的流行。或许在你着手进行任何行动之前,你应该重新认识你的目的。这张牌也意味对于在某种状况内该怎么办缺乏了解,或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它可以形容一个人为了得到满足感而不断寻找目标,而结果却只有失望,以及继续地设定下一个目标。
现在你应该重返死亡牌,容许更多的改变发生,或是让更多的事物远离你的生活,如此你才能看得更远或更清楚。
《古希腊节制思想》。《古希腊节制思想》是一部由祝宏俊创作的图书,2009年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古希腊理性节制情感原则的代表作品是就是《古希腊节制思想》,作品讲述了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最大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是政治的、经济的,更主要的是人的转型。这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要获取更多的与塑造人格直接相关的伦理资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