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结构_马叙小说空间叙事的情感结构

叙事结构_马叙小说空间叙事的情感结构,第1张

  “空间”作为具象化的实际存在,必然与作家的小说创作紧密相联。地域独有的景物与其间的人事沉浮,自然而然地成为作家‘空间叙事’的主要内容。在我看来,温州作家马叙的小说常常借助空间叙事来建构审美空间。审美空间的并置,其实是“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那些有利于叙述过程之外的各种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联系,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与前后参照,从而结成一个整体;换言之,并置就是‘词的结合,就是对意象和短语的空间编织’”。马叙往往通过地理空间的延展,深刻地展现社会空间的多重变迁,又把经济发展中的温州人的心理空间刻画得惟妙惟肖,用审美空间来探究并寻觅那些隐含而复杂的当代中国社会的情感结构

马叙的小说《乡下女人》细腻地描述了生活于城镇的文化人吕七一隐秘而个人的私生活。马叙通过空间叙事,独特地创造了一个乡下女性,借她道出了乡村女性简单而直接的生活蕴涵的诗意价值。吕七一收到乡下女人李长芳的来信,于是到洛镇约会,从而体会到乡下女人不同于文化女性的老婆的诸多差异。这篇小说着重于描摹其细微的感觉,李长芳,健康丰满、单一直接而没有文化,羡慕城里人;生活朴素,家里布置简单到没有任何文化氛围;最让他觉得享受的是,她在做爱时扔掉避孕套,根本不怕怀孕。与之相反,老婆则是啰嗦个不停,喜欢指责丈夫;虚伪做作,喜欢在看泡沫电视剧时痛哭;在做爱时假装高潮;对于吕七一而言,她就像永远戴着文化套子的人,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意味。我认为,马叙在小说中细致地展现了一种乡村的诗意想象,把城市生活的繁琐哲学披露无遗。

他另一篇小说《陈小来的生活有点小小的变化》大致表达了类似感觉。毕业多年的外科医生陈小来最近很不顺。小说通篇是微小叙事表现出来的无聊、散漫和无所谓的感觉。作为诗人的马叙在1990年代曾经回上林村的老家建房,为的是在诗歌创作的时候,每天都能够看到云卷云舒之下的大海,看到自然界的诗情画意。其实,他浪漫的诗人气质对其小说创作始终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前期的小说创作中延续了以乡村的诗意来叙事的精神。

在他富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中,比较独特的是,他常常引用以前创作的诗歌作为小说开头的题记。比如小说《观察王资》《摇晃的夏天》《重返南京》《别人的生活》《伪经济书》。他有时还在小说中大量引用自己创作的诗歌,小说《广告时代》中的诗人华林就创作了许多诗歌,而这些诗歌其实是马叙写的。他在一次访谈中强调这样做的理由:“我在题记里强调诗,在小说中取消诗,而更多的是对诗的消解与反动。”我们知道,诗歌的创作对于马叙而言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而今,他在生存的现实中所看到的不再是富有诗意的生活,生活不再是诗意性的浪漫而是彻头彻尾的平庸。当然,马叙所说的平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庸,而是指物质的平实与现实人生的庸常。

《乡下女人》和《陈小来的生活有点小小的变化》都以空间位置的改变来达到对乡村的想象,这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马叙描述了在城市里生活得不太顺利的人们的情绪,这种“情感结构”在不断发展、变化,它始终处于塑造和再塑造中。马叙在小说中重建了空间形式的叙事结构,他没有以时间性的线性顺序而是以碎片化并置的空间叙述方式来叙事,这带给读者一种身临现场的印象。正如巴赫金所说的那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作想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便是确定一个完全具体的地方。不过,这不是贯穿观察者情绪的一种抽象的景观,绝对不是。这是人类历史的一隅,是浓缩在空间中的历史时间。”因此,马叙的小说,独特地运用空间叙事,把乡村作为一种参照系,把城市生活的不足之处展示出来,以便让我们看到城市发展带给普通人的情感变迁。

空间具有很强的叙事功能,能够表达出难以言说的效果来。龙迪勇精辟地指出:“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未来小说发展的康庄大道。”作为先锋作家的马叙,他善于利用都市空间来表达时间性的意义。《黄善林石在南方的一座旧旅馆》《机械厂的朋友》《旧工厂,新生活》,基本上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在《观察王资》中,人物的活动场所集中在咖啡厅,《广告时代》的人物活动在步行街的商场和宿舍;《王开,王开》王开的恋情发生在办公室里,《结构相同的单元房》则直接写都市中的住处单元房。他的空间叙事总是与小说的内涵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

《旧工厂,新生活》叙述了在1984年的汽配厂里几个青工的故事。回忆了那时国企处于艰难境况下,年轻职工马才、王新军和“我”怎样一起追求女孩红蕾、陈星歌的往事。事情都是在车间、宿舍和食堂等等空间里面展开。而《机械厂的朋友》则叙述曾经在工厂工作过四年的我,15年后与机械厂的好朋友聚会的故事。以今天的花园大酒店与过去的宿舍进行空间对比,揭示粗俗生活的渺茫如烟。“人在某一个时间段时是真实的,而对于下一个时间段而言,这上一个时间段就会显得荒谬而虚无。这是由人的意识产生的,它来自于人自身的荒谬。”在马叙小说中,展现了今天的温州人对生活的感受,饱含着1980年代以来十几年间温州经济发展的复杂内涵,更饱含着独特的生活方式的变迁。“情感结构”作为一种处于“溶解状态的社会经验”,马叙小说深刻地描摹了那时候工人们的精神渴求,更把今天工人阶层的生存困境和无奈的心理做了细致的刻画。

马叙非常巧妙地利用空间来推动叙事进程,他常用弱化事件的碎片化空间形式进行叙事。小说《黄善林石在南方的一座旧旅馆》就是明显的例子。新婚夫妇度蜜月来到南方一家很差的旧旅店,旅店房门的司伯灵锁坏了,导致里面的人没法反锁因而没有办法阻止外面的人进来。黄善对老婆林石多看了帅小伙几眼很不痛快,而妻子林石也因为丈夫对女服务员产生性欲感到愤怒,两人不约而同地怀疑对方对自己的爱情的忠实。看似细微的小事产生了强大的多米诺效应,最后导致两人决定中止蜜月旅行选择离婚。故事叙事者巧妙地把“旧旅店”这个空间作为叙事的动力。马叙这种“低姿态”的空间叙事深刻地体认了这个变革时代的爱情,尤其是现代都市人们对现实的那种荒谬与无聊的感觉。

[答案]文章的结构,是圆形的。从空间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沿荷塘复又回来,记叙了一次完整的夏夜游。从情感结构看,情感思维从不宁静、想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到不宁静,也是一个圆形。这种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流变。一个特定时刻,某种特殊心绪的微妙波动,含蓄地暗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某种感受。

  这样的结构,不仅规范严整,而且因为结构丰富的预示性,它又是灵动开放的。如果这也是呆板的,那么,《水浒传》的“千条江河归大海”式结构、《安娜·卡列尼娜》的“拱门”式结构,岂不也是面目可憎的了么?(言之有理即可)

1、首先确立主题,建议你先确定自己要关注哪方面的传统文化。

2、其次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写作文只有素材是不够的,要了解这类民间工艺的价值和意义。

3、最后设置情境,抒发情感。构思全篇时,设置一个情境,写你欣赏到的精彩的工艺制作情景和自己亲自参与其中的创作、体验、感受。

情绪从心理学来说也有很多分类的结构体系,最常用的是根据情绪的持续时间以及触发条件把情绪分为心境,应激和反应。当然还有根据作用分类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等等,如果你想要详细分类可以给我留个邮箱,我写好了之后给你发过去~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如梦令》和《声声慢》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词,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切思念和感慨。它们在表达感情上有以下不同之处:

情感表达方式不同:《如梦令》以描写梦境中的情景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思念,而《声声慢》则以描写音乐中的旋律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感受。两者都通过具象化的手法,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共鸣。

情感表达对象不同:《如梦令》主要是在描述作者对已经离去的恋人的思念之情,而《声声慢》则是在描述作者对正在身边相伴的恋人的深切感受。两者都是在表达对爱情对象的思念和关怀,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情感色彩不同:《如梦令》以清新、淡雅、含蓄为主要特点,表现了一种温馨、柔美、浪漫的爱情;而《声声慢》则以深沉、哀婉、凄美为主要特点,表现了一种悲壮、激情、痛苦的爱情。两者的情感色彩不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真挚感受。

总之,《如梦令》和《声声慢》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爱情词,它们通过不同的手法和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切思念和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罗伯特·米德在他晚年的压卷之作《文化与承诺》中将文化结构分为四类:行为结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价值结构。

行为结构指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包括礼仪、习俗和规矩等。认知结构指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规范,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等。情感结构指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规范,包括情感表达、情感体验和情感调节等。价值结构指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规范,包括道德、信仰和理念等。

米德认为,这四种文化结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化不仅仅是传统和历史的积淀,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产物。文化结构的变化和转化通常是由社会变革和历史演进的结果。

米德的文化结构理论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而且为文化的动态演变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58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