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居士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生前就名满天下。何止诗词。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胸有成竹出处。
文同,字与可,苏轼的从表弟。苏轼文章,表示对他的追怀、悼念。
亡妻王氏墓志铭——也不错,但不如江城子~短松冈来的情真意切!
祭欧阳文忠公文—— 今天我们读这篇祭文,首先会讶异它的形式的“简陋”。苏轼是写文章的好手,精美的骈文是理想的祭文形式。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学出众的人,给老师写的祭文里一点也显不出自己的才学。任相对自由的散文语言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此刻,苏轼只想把自己闻知噩耗后的感受倾泻在纸上。情到至深处,为文毋须技巧。
其次苏轼在祭文里对“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的详略处理是惊人的悬殊。他哭得死去活来,不是为靠山的倒塌,不是为再也借不到仙气而遗憾,而是为天下失掉一个人伦楷模而担忧!欧阳修是大宋文明的集大成者,他活着时震慑的是邪恶,匡护的是正义,提携的是真正的大师。
皆有深情 啊!!
这首词是苏轼所作,表达的是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全文为: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移竹》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作品之一。
苏辙
朝代 宋朝
移竹诗词正文
墙阴竹蒙密,板筑念相妨。
欲补园东缺,欣乘雨後凉。
三年生笋遍,一径引风长。
但恐翁弥老,筇枝懒复将。
1057年,19岁的苏辙和他的弟弟苏轼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两兄弟都是进士,被安排到高等学府。苏轼排名第一,苏辙虽不如其兄,也被称为前五名。高考结束后,两兄弟并没有马上进入仕途,因为他们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马上陪父亲回乡守孝。
不过,这次考试足以让两人在京城出名,为他们成功进入官场铺平道路。苏辙进入仕途后,有一段时期在三司法规处工作。他把自己对山水的热爱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诗词中。清代大诗人王士禛读完苏辙的诗作后,不禁感叹。"以我之境界,不至于太弱"。三司的条例处是主持西宁改革的决策机构,权力很大,它在三司之上,由总领事王安石和宰相陈升之共同控制。
当时,吕惠卿也在第三厅的法规处工作。他同意王安石的改革建议,所以他很快成为新党的核心成员。1076年10月,苏辙结束了在济南三年多的官邸生活,前往北京等待公务员的编制。两年后,"乌台诗案 "苏轼被投入监狱,苏辙倾其所有,上下求索。苏轼得救后,苏辙和弟弟受到惩罚,被释放。1097年,苏轼被流放到海南儋州,苏辙被流放到广东雷州。5月11日,两人在广西滕州会面。这一年,苏轼60岁,苏辙58岁。6月11日,两兄弟分开,再也没有见面,直到五年后苏轼在常州病逝。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