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宋61家词选所谓古之伤心人指的是哪两位词人

冯煦宋61家词选所谓古之伤心人指的是哪两位词人,第1张

冯煦宋61家词选所谓古之伤心人指的是秦观、晏几道

因为晏几道与秦观都以词之伤感著称,冯煦曾称二人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文章就此评语,从二人的情感、身世及词之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二人共同的"伤心"之处。

1、秦观

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尤工词,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

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40卷、《劝善录》、《逆旅集》等。

2、晏几道

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无论你知不知道,你都应该是绿的,胖的,红的,瘦的”,李清照词《如梦令》中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前段时间热播的同名电视剧而被人们熟知。这位千古第一女诗人在几千年后再次受到大众的关注。

李清照从小就出生在书香门第,生活富足。她的父亲喜欢收集书籍,并鼓励李清照学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深受文化氛围的影响,从小就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成熟和才华。

她独特的清新婉约的词风至今仍是古诗词界的典范。在人情方面,李清照早年让赵明诚很容易就认识了,后来两人因为爱情结了婚。后来,因为家庭和国家的变化,我过着流浪的生活。但是,能和爱你的人走一辈子,在父母的命都是媒妁之言的传统社会,无疑是幸福的。但这样的真情,还是在李清照的内心世界留下了些许遗憾。这些因爱而生的遗憾,也在她过往的诗词中留下了点点滴滴的记录。

少年成名

有时候,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童年取得的功名是那么顺理成章。少年李清照身上所透露出的独特才华,除了家庭的影响,也是才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大作家苏轼的学生。他一生擅长书法和写作,喜欢收藏金石学、书法和绘画,曾在礼部为官。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王的孙女,个人文学修养极高。在这样的书香门第环境下,李清照虽然是个女人,但才华并不逊色于当时汴京城的许多文人。

因为父亲在北京工作,十几岁的李清照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当时繁华的汴京城。喜欢文学的父亲在家里经常“和文学交朋友”。时不时听听,李清照的诗词内心感受也受到了启发。公元1100年左右,十八岁的李清照,在家中写出了至今令世人叹息的《如梦令》这首歌。

昨夜雨小风大,酣睡未止宿醉。问快门,海棠还在。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肥红瘦。

年轻的李清照能有这样的文笔和情感,真的很神奇。记载于《尧山堂外传》年,此词一出,汴京城内的文人雅士无不称赞。李清照的北京才女之名也由此而来。

字里行间的爱

晁是李清照父亲的好友,因赏识其才华,经常给她提诗歌方面的建议,同时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别人看。也正是这个契机,李清照的名字在汴京城的文人圈子里不断流传。

直到有一天,李清照的诗到了国子监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手里。二十多岁的赵明诚沉浸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幻想着歌词背后,所有人口中的李清照会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李清照的堂妹李炯恰好和赵明诚在商学院是同班同学,赵明诚想借此机会认识一下李清照。关于这次相遇,在李清照的《点绛唇》这首歌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两个年轻人第一次相遇的场景和表现。

荡上秋千,懒得搓娇嫩的手。在她身旁,薄薄的德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胸前的汗渍渗透着薄薄的绸袍。

突然,来了一位客人,她绝望极了,她没有穿鞋,只穿着袜子走开了,连头上的金别针也掉了下来。她害羞地跑开了,靠在门上,闻着青梅花的香味。

而赵、李是当时朝廷中新旧两派的代表。他们最后是怎么成为亲家的?关于这件事还有两个小故事。赵明诚在家告诉父亲:夜里梦见三句话,“字和公司,装脱,芝罘拔杂草”。之后就是“女人的丈夫”的意思。聪明的赵挺之怎么会不明白真相呢?面对李富,赵明诚不关心政治,收藏金石学和书法的爱好与李不谋而合。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李福考虑后同意了他们的婚礼。

公元1101年,才女李清照在汴京城下嫁赵明诚,此后28年,从汴京城到青州,直至最后。

健康。他们之间,有过诗词书画与爱情相伴的幸福,也有过家庭事务不顺时的漂泊。即使生活会再次改变,他们的心永远不会变。只是明诚去世后,孤独的李清照在后半生时不时想起自己在这份感情中的遗憾。

带着遗憾活着。

1这辈子没有孩子的遗憾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没有孩子,一直是个谜。婚后,李清照和赵明诚感情融洽,互敬互爱。大观二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因儿子赵明诚得罪汉奸蔡京而受牵连而死。因此,赵明诚被蔡京排挤出官职,家庭变故迫使赵明诚随李清照回到家乡青州。但在青州的这几天,两人并没有因为事业上的困难而失去生活的乐趣。公元1117年,赵明诚被朝廷重用,到莱州任职。至此,李和赵第一次分开了。分居期间,李清照把对丈夫所有的思念和爱都写在了诗词里,这就是所谓的“情”。

“云何人送锦书,雁字归来,西楼月满。花开花落,流水潺潺。一种相思,两种闲愁。这种情况无法消除,所以我皱眉,但我在心里。”

老公的惆怅在李清照心里来回徘徊,这样分离的痛苦持续了大概五年。

虽然两人一直感情深厚,但在那个封建社会,赵明诚和很多人一样,养了小妾,问题不大。但就是这样一件事,让热恋中的李清照总有些难受,让她在与赵明诚见面时心情大变。但对李清照来说,在这种深沉的情感中,最让她遗憾的恐怕就是她没有生孩子。中国的传统婚姻文化一直强调“传宗接代”的思想,在27年的婚姻关系中,没有孩子成为两人共同的遗憾。

2国家和家庭在苦难中留下的遗憾

李清照四十四岁时,金人大举南侵,和钦宗父子北上。这个时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靖康之变”。此后,北宋朝廷瓦解,南宋建立,李清照也着手整理家具,准备南迁。

虽然是女儿,但李清照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对国家的热情。当时,当权的宋高宗对投降政策盲目妥协。李清照很不满意,经常写诗讽刺。那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南方还是怕吴江冷,北方冷了就难过。”

何况丈夫在国事面前的做法,让李清照很内疚。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位时,遭遇兵变。下属多次提醒,他都不听。幸运的是,他的部下准备成功击败叛乱者。但守城最高将领赵明诚利用绳索,早早逃脱。事后,赵明诚被免职,李清照为此感到羞愧。后来他们到了乌江,李清照写道,“生是伟人,死是鬼英雄。至今怀念项羽,不肯过江东。一方面讽刺了朝廷的无能;另一方面是对丈夫不够勇敢的无奈。当赵明诚听到这首诗时,他心里感到内疚,安

一个有“君子之心”的女人,在后半生面对国家和家庭的苦难,需要多大的勇气?丈夫离开的时候,年近半百的李清照还有自己要继续的生活。那个国家和家庭的苦难,终将成为我一生的遗憾。

3“金石书画”中的遗憾

众所周知,李清照和赵明诚有着共同的收藏爱好,他们一生的收藏数量惊人。流浪期间,收藏也是最重要的。这两个人把他们的收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带着东西到洪州去投亲,却发现金人攻下洪州之前送来的一些文物和书籍都散成了浮云。无奈的李清照在战乱中南逃,沿途丢失了大部分残存的文物。公元1131年,浙江绍兴,钟家有一代人想让自己的画被盗,丢失了大部分的书和画。李清照难过得不知如何是好。

时隔一年,逃亡路上生活的无情和她自身的无助,让李清照陷入了孤独的境地。为此,她选择了嫁给张汝舟。婚后李清照发现自己只贪图自己的收藏,而实际上当时李清照的收藏和所有物并不多。张汝舟知道真相后,在生活中经常辱骂李清照,甚至拳脚相加。直到李清照发现张汝舟在官场徇私舞弊,毅然举报,并因此牵连入狱三年。

赵明诚走的时候,李清照只想保护那些经典藏品。谁也想不到,在出发的路上不会有成功,和丈夫一起投入一生的努力会渐渐付诸东流。失去的不仅仅是东西,还有自己和丈夫的情感见证。对李清照来说,她失去的变成了遗憾,最后变成了她内心的勇气。

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比较惨淡,令人钦佩的是她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在各种各样的世界宝塔华颂风之前,随意走。晚年,她把余生都献给了她一生热爱的诗词歌赋。作为读者,我为她生命中的那些遗憾感到惋惜,也为她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感到惋惜。

北宋南宋诗词会抒发爱情、友情、亲情及爱国情

宋词最初以艳情为主,主要描写儿女之情

北宋范仲淹后,将国家社会重大问题借词作寄托政治见解和理想情怀,成为宋朝词人常见表达方式

苏轼豪放派诗词亦受范仲淹影响

自北宋中期,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拓展了表现意境,至南宋仍有佳作出现

南宋词人陆游的《钗头凤》描写了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人在诗中感情变化为喜——悲——悲喜交集——伤感。具体分析如下: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扶醉而归。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传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余地。

作者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苦闷,他希望自己能够跟家人团圆。

该句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复有些思念弟弟苏辙。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那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

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文学鉴赏: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凉州词》表达了作者对戍守边防的将士离人愁绪的感伤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原文: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注释:

1、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5、杨柳:柳条,又指《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6、不度:吹不到。度是指吹到过。

《凉州词》赏析

诗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以上内容参考-凉州词二首

谢邀:

开篇明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词,原词如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为北宋早期的填词人,范仲淹的《苏幕遮》仍然没有完全脱离晚唐五代词作的窠臼,但词作已然呈现出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韵味,因为词人描写的是以宏大的时空背景为依托的词作境界,这已经不同于晚唐五代以花前樽下为主旋律的词作了。

范仲淹的《苏幕遮》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展现的是一幅壮丽辽阔的秋景图。整个上阕所写的辽阔高远、色彩斑斓、毫无萧瑟衰飒情味的秋景,在传统文人笔下还是很少见到的,在以“悲秋”为常调的词中,像范仲淹这样的词作更是少之又少。

开篇句“碧云天,黄叶地”,此人只用了六个字就将广阔的空间意象呈现在了读者眼前,那是一幅天空湛蓝深远、大地铺满黄叶的深秋景象。

不得不说,这六个字多蕴含的景象是辽阔旷远的。词人俯仰天地之间,以天地为依托,视线从上至下,极力创设词境、营造词意。

尤为可贵之处在于,词人天衣无缝地给这辽阔旷远的秋色渲染上双重的色彩:一个“碧”字形容天空的颜色,一个“黄”字用来描摹大地的色彩,这独属于深秋的景象被词人准确的捕捉到、并成功地填进词中。

这时的词人像极了一位油画大师,他准确地从颜料中选取了两种颜色,在背景板上涂抹起来,一幅“碧云天,黄叶地”的画面便呈现在了人们眼前。每一个读到这句词的人似乎都会拿起手中的画笔在背景板上渲染几笔,即使不会画画的人也可以凭借想象力填充出这美妙的画卷来。

接下来的“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词人移形换步,将视野聚焦到开阔的大地上,他看到那水天相接处的一江秋水。

这是词人的视觉体验,展现的是一幅美丽的秋色画卷,词人笔下的秋色是斑斓的、是绚烂的,是铺天盖地的极富感染力的斑斓色彩。

看,那湛蓝深远的天空,天空之下是那铺满金**落叶的大地,大地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视线的尽头,一江秋水与天色接壤,秋色也延伸到江面上,水天相接,天水一色,好一幅深秋江天远景图啊。

江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在水光与天色的掩映下,也呈现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动人心扉的翠绿色彩。烟雾本来是白色的,但经过光线的折射,在词人的眼中就呈现出别样动人的色彩。

远远望去,烟雾好像和湛蓝的天空连在一起,又好像和秋水碧波连在一起。所以词人才会说“寒烟翠”,而这个“寒”字又恰恰突出了烟雾给人带来的秋意缱绻的朦胧美感与意境。

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的词境交织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极为辽阔高远、色彩斑斓的秋意图。傍晚时分,落日将它最后一抹余晖洒在远处的山峦上。从词人的视角望去,这是碧水蓝天、芳草萋萋的极致视觉体验。

词人满眼都是秋色,词人眼中的秋色铺天盖地,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最后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所以,当词人感知到这样的景致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上阕后三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三句的词义隽永绵延,意境旷远悠长,将天、地、山、水的色彩通过一抹斜阳连接在一起,景物从词人的视线之内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尤其是词人笔下那萋萋的芳草,足以让读者将它与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联系起来

因为自《楚辞·招隐》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伊始,芳草便成为怀念远方与乡思离情的代名词,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同传统的文人一样,“芳草”在范仲淹的心中也成为乡思离情的寄托,这种情感也从词人对“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地流露出来。

词人的情感如涓涓细流一样绵延而来,词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词境从上阕的写景到下阕的抒情,过渡自然,彰显词人创作手法巧妙。

范仲淹笔下的芳草不只停留在这幅秋景图之内,一句“更在斜阳外”,让词中的“芳草”意象跳脱出画面,延伸在斜阳之外,延伸到远方,延伸到词人的故乡。此时的“芳草”已然成为词人的情感纽带,成为全词的抒情线索。

范仲俺是江苏人,自从他到延州、耀州戍边开始,他就远离故乡、远离亲人朋友,边塞的生活有时很艰苦的,所以在长期的边塞生活中,范仲淹那悠悠的乡思离情和离别愁绪不免会在他的情感世界里流露出来。

行文至此,词意已经呼之欲出了,原来词作中的每一样景物都被词人赋予了别样的情感,那就是词人心中那缱绻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

而这种种被词人赋予了情感的景物最后都汇聚到那“芳草”意象之中,词人的情感也是由芳草这一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引出来的。

过片两句“黯乡魂,追旅思”,词人紧承上片的芳草天涯,直接点出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词中的“乡魂”就是思乡的情思。这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思乡和羁旅的愁绪愈来愈强烈。

乡魂和旅思在写作手法上属于互文,此处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由此也能看出词人边塞生活的时间之久,字里行间是词人乡思心绪的真情流露。

故乡在词人的边塞生活中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故乡的温柔与可亲也成为词人在枯燥生活中聊以自慰的情感寄托。

接下来的“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两句是词人对边塞生活的描写。无尽的乡思与离愁牵绊着词人,也无时无刻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每到晚上,这种情感就变得更加强烈。词人回想白天的思乡之情延续进梦中,他也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梦中的自己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正待他与亲友一一寒暄之时,词人从梦中惊醒。梦醒时分,词人恍然不已,原来只是好梦一场。

漫漫长夜,词人难以入眠,于是他来到屋外,这是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月光洒在庭院中的片片落叶上;词人举头望月,只见皓月当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词人或许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同样在月明之夜的思乡之情来。

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地点,但是彼时彼刻的情感都是一样的,那是跃然纸上的思乡之情,那是跨越时空的思乡之情,那是人类永恒的情感。

范仲淹的思乡之情无法消除,他在此刻正好可以倚楼凝想这一轮明月,但是这种愁怀反而因为明月更加强烈起来,词人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由得发出“明月楼高休独倚”的慨叹。

范仲淹从斜阳写到明月,这是时间的挪移,也是词意的递进。词人从寥廓的的秋景写到明月与高楼,所处的地点虽然没有变化,但是词人的视角发生了转变。这就好比**拍摄中的长镜头一样,从遥远的天边一直向后挪移,镜头和词人所处地点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将镜头聚焦在词人的身上。

这是一个延续的画面,有一条明显的情感线贯穿其中,就是词人的思乡之情和离情别绪。画面中出现的景物,如天地、黄叶、烟波、斜阳、芳草、明月,都成为词人情感的寄托。这样写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

全词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伤感旋律中缓缓落下帷幕。因为长夜漫漫,明月之下独倚高楼的词人夜不能寐,所以他就饮起酒来,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词人本欲借酒消愁,可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词人欲遣相思反而更增添了相思之苦、更增添了怅惘之情。

这两句历来好评如潮,被称为千古名句,抒情的成分是很明显的,也是很强烈的,而且词句也很新奇。写到这里,郁积在词人心中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人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为词作画上了让人意犹未尽的的句号。

在传统写作中,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范仲淹的《苏幕遮》则突破了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因为范仲淹在这首词中词作所描绘的秋景是辽阔高远的,是铺天盖地的,是色彩斑斓的。

品读《苏幕遮》中的词句,宛如欣赏一幅多色的秋景图。这一点在开篇几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试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所以每当读这几句的时候,总能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也能激发出人们无尽的想象力。

开篇几句极富画面美与意境美。显示了词人立于天地之间的广阔胸襟,以这样的胸襟反衬思乡与离情的怅然。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化用了范仲淹的这两句,直接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的开篇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品读《苏幕遮》中的词句,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一点在结尾几句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试看“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虽然是最后几句,词人却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将羁旅之思与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在这样的词意和词境中,词人所抒发的感情就显得柔而有骨,深挚真切不流于俗套了。

这首词的寻常之处就是:上片寓情于景写景,下片借景抒情,这本来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但是这首词又有自身的不同寻常之处:那就是秋景与柔情的融合交织。

范仲淹的《苏幕遮》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苏幕遮》一词中的秋景是辽阔高远的,是色彩斑斓的,是毫无萧瑟衰飒情味的;词中的柔情是缱绻动人的,是缠绵悱恻的,是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的交织交汇。

通过以上两点就可以一探《苏幕遮》在写景中所蕴含的永恒的情感了将这首词成为千古绝唱,是中肯而贴切的,也是实至名归的。

沏一杯温茶,点一盏小灯,静静坐在书桌旁,一页一页翻动着《 一剪宋朝的时光》,一位温暖的女子用如画般的语言将我领进宋词纷繁的世界,领略词人的人生起伏,爱情之苦……

这位温暖的女子前世或许是一枝梅,历经百难方化为人,在白雪茫茫里,一枝梅落地生香,故名白落梅。

她以清淡的文字,描摹着百态人生,故事里的主角虽历经千帆,但归来仍是少年。这位灿烂如初的女子,笔下藏着的是惊艳时光后的岁月静好,其文被读者称为:“落梅风骨,秋水文章”。

在此书中她和宋朝词人“对话”,体会宋朝词人的无奈的相思,百味的人生。宋朝词人的人生情怀,在她温润的笔下如画般晕染开来。

她用素笔写下词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将词人所有的情感化作一杯茶,浓烈的开始,后来渐渐变淡,但这最后的淡茶里包含着人生百味,喝起来比浓茶更具有味道。

她笔下的词人都是多情之人,可这份多情又隐藏着无情,但不管多情还是无情,专一还是风流,个中滋味唯有当事人知道,百年后任由人们猜测……

《一剪宋朝的时光》里,一句词倾诉一段情,一首词展现一人生,写尽了宋朝词人历经的愁滋味:人生海海,相思茫茫。

合上此书,宋朝词人渐渐远去,再回首时,这落梅花香不知何时沁入了心扉!

注:文章已发表于〔豫见萱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24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