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开始“情商”成为各色人等时髦谈资的高频用语,媒体标题党也常拿此说事,冠以“某某情商如何”的标签。当全民都热衷使用某一词汇,可能也是这个词汇走形最大、被曲解最深的时候。
“情商”这一“舶来”语也难逃西方学术界的好东西引入中国后在迅速本土化的阐释和传播中被片面化曲解的命运,“情商”的耳熟能详伴随着其丰富内涵被消解、深层意义被肤浅化的过程。
当下,“情商高”在大众化滋蔓中经常成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拍马屁”“会来事”“打太极”的代名词,甚至与“厚黑”等民间庸俗关系学合体为“世故圆滑”“交际手腕”的含蓄说法,略带讽刺味。
为避免好理念沦为功利性工具,正本清源很重要。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指情绪商数,简称EQ,主要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1995年,时任《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哈佛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在全世界引起关注讨论。作者吸收前辈研究观点,提出“情商”包含5方面内容:
1 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情绪变化,审视内心体验。
2 自我管理:妥善调整自己的情绪,让情绪适度表现。
3 自我激励:调动、激发自己的情绪以完成目标。
4 识别他人情绪: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奠定沟通基础。
5 处理人际: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管理人际关系与交往。
然而在一些人的理解中,“情商”等同于“人际关系能力”,“情商”的五层内涵被抽离得只剩一层。其实, 最重要的情商能力并非人际关系,而是“自我关系”: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能够觉察某种情绪的出现,自我检测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自我觉知和审视内心体验,才是“情商”的核心。
做情绪的主人,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随时会遇到不开心不满意的事,如果缺乏理性、觉知的自我疏导和控制,任由体内的情绪恣肆发泄甚至迁怒转嫁于他人,很容易导致破坏性和伤害性的行为。 其实真正伤害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所引起的消极或积极的情绪反应。
有的人受误导舍本逐末地追求人缘好、零差评,实际上模仿搞关系等皮毛之术最多成为别人口中的“老好人”“心机婊”。只有当你的人格跟上你的技巧,以道驭术,才能真正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会刻意“讨人喜欢”,而是关照自我、修炼内在,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心智模式和成长方向。与他人的关系和矛盾照见的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认知思维和习惯方式。所以:
如果你有坚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就不太会受他人影响,不需依赖外界的赞誉肯定自己自然也就不太在乎别人是否喜欢你。
如果你清楚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选择,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不太会因为一时的困境而彷徨失落,更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与你不一致而影响信心。
如果你有强大的内心和强烈的意志,你就能自我激励,让自己走出人生低潮,荣辱不惊地看待一时得失,因为更高远的使命感不允许你停滞不前。
你越辽阔越自信,就越能包容和接纳别人,因为内心丰盛、满足的你无需把自己的价值观和要求强加给别人,也就少了因为认知分歧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你越深入地了解自我,就越懂得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让你更能把握与人相处的界限感,让你更能尊重别人和同理别人的价值观和需求。
你越反观自省,就越能审视和评估自己的心智模式,通过正确归因转化和改变自己看待和解释问题的角度和风格,克服自我局限,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所以,“情商”不是一招一式,更不可能速成暴涨,刻意强调外在技巧不如转向内心,洞悉审视自我,升级心智模式,从而更好地驾驭自我,更好地理解他人,与他人相处。
在曹操二十五个儿子当中,曹丕和曹植是同父同母的亲亲的兄弟俩。千百年来,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曹丕的文才远在其弟曹植之下。曹丕说:“我得大哭几声!”哭吧,谁让你自带招黑体质呢。
01
南朝文学评论家钟嵘著《诗品》,把曹丕排在中品,曹植则列上品。钟嵘直言曹丕的诗“率皆鄙直如偶语”。哎呀,我说曹君,你写的诗也太鄙俗朴素了,简直就像两个人平常讲话一样。你看看你弟弟,“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粲溢古今,卓尔不群”。好的不得了呀,若用人比,你弟弟就像周公孔圣;若用兽比,就如龙凤;若用音乐比,就同琴瑟;若用丝织品比,就是最精美的刺绣。
山水派诗的鼻祖谢灵运称曹植有“八斗之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清初诗坛盟主王渔阳誉曹植为“仙才”,汉魏以来两千多年能和曹植并排站的唯有李白和苏轼。
曹丕,你可服?
曹丕含泪道:“且不论文才高下,但不能捏造我逼曹植写过《七步诗》,也不能诬陷我剽窃过曹植的诗文。”
02
《七步诗》仅为《世说新语》所录,并未见于曹植诗集中,但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曹丕已被这黑锅压倒,黑锅上镌刻着“残害同胞骨肉”几个大字,下面留言无数:“呸,不是人!”“残忍!”“阴险!”“小人!”“下流!”……
既然曹丕要谋曹植性命,干脆就以曹植未能及时吊唁先父(《世说新语》载),给曹植带上“大不孝”这么硬的帽子,杀他便可,为什么还要节外生枝,搞个七步诗?
真要害曹植,曹丕大可阴险地笑着说:“贤弟,限你七步之内作首七言诗,否则……(嘿嘿)”
我们所熟知的《七步诗》,是首五言诗。汉末魏初,五言诗成熟不久,是最流行的诗体。曹植善做五言诗,而七言诗是曹丕首创,曹植从未尝试过。用七言诗为难曹植,岂不更能迫害曹植?
若不限诗体,曹植完全还可以作首三言诗:“燃豆萁,豆釜泣,同根生,煎何急。”
曹植说,完事。
曹丕说,后悔。
或者,曹丕再阴险些,“贤弟,限你一步之内作首七言诗,否则……(嘿嘿)”
汉魏时“六尺为一步”,六尺大概是一米四,七步则将近十米。曹丕有那么傻吗?让十岁就已诵读诗论辞赋数十万言,出口成章,落笔生花的曹植悠悠地走十米之远来做首诗,以决定曹植的生死?到底是让他生,还是让他生?
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作者。他是南朝(宋)文学家,在宋武帝刘裕的子侄诸王中,虽寡欲性简,但挡不住他千寻瀑布似的才华。
本来就在残酷的宗室残杀中每日恓惶,刘裕一句“此吾家丰城也”(意即:我刘宋王朝就靠你了),吓得他忙乞求外调,降官地方,终老一生。
从残酷政治斗争中存活下来的刘义庆,更愿意相信《七步诗》的真实性。而在《曹子建集》中,压根未见过什么《七步诗》。
曹丕说:“诬我剽窃曹植《临涡赋》的事,还没弄清楚呢!”
《临涡赋》是曹丕作于建安十八年的一首赋,而坊间野史(《亳州四名》)却记载,这首赋是曹丕无耻地剽窃曹植的。
当年,曹操带着这兄弟俩到老家谯县,拜祖坟,游涡河,命兄弟俩写篇赋。曹丕在《临涡赋》的序言中说,他当时是沿着涡河岸边徐行,在树荫下徘徊,然后停马,以鞭为笔书于地。
曹植的《临涡赋》却不见存世。
野史说,曹丕心思重,怕曹植才华过人,在父王面前露脸,影响他立储地位。于是去曹植处,假意询问:“小弟,你的赋做好了吗?为兄的看看你写的如何?”曹植拿给曹丕,曹丕观后心里暗服,却故作意外地说:“哎呀,咱俩怎么写的一样一样的呢?真是亲亲的兄弟呀!”言毕,曹丕赶紧回屋,把曹植写的赋抄了下来,呈递父王。而曹植则为顾忌兄长颜面和念及亲情,谎称自己没有写赋。
我却相信这兄弟俩写的《临涡赋》,在内容上极其相似。
看看这两句“欲济河无梁”,“欲济川无梁”。前句是曹丕《杂诗慢慢秋夜长》中的一句;后句是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一句。前句作于曹丕未称帝的建安年间,后句作于曹丕称帝的第四年。
“秋风萧瑟天气凉”出现在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曹丕的《燕歌行其一》中,作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8年);
“秋风发微凉”见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作于黄初四年(公元224年)。哥哥用七言表情,弟弟用五言达意,遣词造句何其相似。
“别日何易会何难”(曹丕《燕歌行其二》),“别易会难”(曹植的《当来日大难》),这两句又何其相似。若要曹丕用四言诗表达此意,“别易会难”定当脱口而出。
这些相似的诗句不存在谁抄袭谁的说法。
性格迥异、文风也迥异的亲兄弟俩,就是会在某种场合下,某种情怀中,不由自主地用几近相同的词句表达内心的情感。
更何况写《临涡赋》时,兄弟俩采用的都是“楚辞体”,前面三个字,加一个“兮”字,后再缀三个字,构成一句。
面对高高绿树,潺潺涡河,凉风乍起,水波荡漾,俩兄弟太有可能都吟出“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这样的诗句来。
03
曹植在诗歌史上的影响力当然大于曹丕,而曹丕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贡献,也是曹植不能媲美的。
那么兄弟俩的文才,到底谁更胜一筹?我更倾向王夫之的观点:挺曹丕。
王夫之,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或许王夫之身处传统社会的末端,躬身自省,承上启下,对传统文化看得更清楚,对问题的理解更透彻。
在《姜斋诗话》中王夫之如是说:“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即曹植和曹丕相比,曹植简直就是凡人,而曹丕是神仙。兄弟俩的距离是仙凡之隔呀!
“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意思是曹植写诗爱用对偶,辞藻华丽,喜铺陈修饰,这些外在的东西别人都能看得到,学得会,就像曹植一步步上台阶,你跟着他也很容易上的去。
而曹丕不在文字上进行外在的雕饰,他的感情是深藏的,越品越有味道。他还有一种敏锐的感受,这是一般人所没有的。很少有人能达到曹丕这种高度,所以更多的人爱追随曹植。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其他因素,使得曹丕的诗文名气远逊于曹植。
曹丕是政治斗争中的胜利者,登九五之尊。国人虽多信奉“成王败寇”,但人都有恻隐之心,同情弱者是普遍心理。甚至还有人嫉妒心作祟,恨人有,恨己无。
曹操最终放弃曹植做接班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曹植在性格上有一些不适合做承平之主的致命缺陷,如任情,放纵不羁。曹操只好忍痛割爱,儿呀,为父知晓你也有建功立业之雄心,但我还是原谅你这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去吧。
曹丕称帝后,对曹植是孤立、监视,让他频繁的迁徙封地,在精神上,连同物质上,打击他。
在贫瘠的封地上,曹植过着食野菜,披皮毛,饥寒备尝,与禽兽无别的的日子(见曹植《迁都赋序》)。好容易熬到曹丕去世,侄子曹睿继位,魏明帝曹睿秉承其父的一贯做法,继续频繁地迁徙封地,绝曹植回到政治中心的念想。
至不惑之年,那个才思敏捷,文采斐然,任情纵性又至死未能实现其抱负的翩翩公子离开了人世。死后,谥号“思”,“思”属于中谥,不是好谥,也不算最坏。总之,到死也没得到温情的尊崇。“追悔前过曰思”,去,追悔生前的过错去吧。
04
死了还不让我安宁吗?
千百年来,有多少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曹植的遭遇让他们涕泪涟涟,感同身受,不由自主地靠近曹植,曹丕也在不知不觉中招了“黑粉”。
中国知识分子多信奉“诗穷而必功”。饱暖如何?只能思*欲呀。而文人越是穷困,越是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因为“不平则鸣”,现实世界在物质上精神上困顿你,不公平的生活遭际折磨你,你的思想情感便抑制不住的要喷发。文学创作的动力恰恰来自你经历的“不平”。
我们都熟悉这一段: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若以此来衡量二曹兄弟,连遭迁徙,衣食不继的曹植,其诗文定是胜过位尊九五的曹丕。
可是,就是有那么些人,生活优渥,富贵显达,一生顺畅,依然能成为一流的文学艺术创作者。
他们天生圆融而平静,细腻又理性,顺达的生活不是他们文学艺术创作的桎梏,而是化作锦上添花。
再者,你看看上文罗列的都是谁呀?周文王,孔圣人,屈夫子……他们不是一般人!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可是古之圣贤也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节荣辱不知的芸芸众生们,早就纷纷倒在那点吃食上了!
05
曹植的诗文名气更是因“半为当年洛神赋”而曝光率大增。
《洛神赋》此名是魏明帝曹睿所改,本名为《感鄄赋》。鄄,音同倦。是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曹植被封为鄄城王,就封国,途经洛水时所作。
后人附会文中的洛神为曹丕的甄妃,演绎出曹植与甄妃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来。才子美人之间没有点什么,怎么对得起世人的想象力?
曹植也因此博得了更多世人的同情,他的诗文才气也一并看涨。
时代不同,美学标准不同,各人所立角度不同,都会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品评形成不同的观点。
可是,千古之下,对美的衡量总有共同的节点。
二曹兄弟早已尘归尘,土归土。
借着春日,愿把三分春色中的两分流水送与曹丕,一分尘土赠与曹植。
流水也罢,尘土也好,读古人诗文,惟愿我们心灵不老。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张岚
要说误读的话其实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作品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误读,毕竟“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是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管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造成的。对于金庸武侠小说来说也是同样。认为金庸武侠小说代表了通俗文学小说的高度就是一种误读。
江湖侠义,儿女情长。。。这些现实生活中很难感受到的奇妙氛围我们都能在武侠小说中找到,同时在自己阅读的时候也会或多或少地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金庸老师的武侠小说不同与一些常见的作品,庞大的世界观与丰富的人物刻画是一大亮点。而其中的许多词句也成了读者喜爱的名句。
金庸的“修改”简单化,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写作小说时的金庸与修改小说时的金庸在文学观念写作态度等方面的不同,也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修改之后的金庙武侠小说和最初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金扁武侠小说品性上的巨大差异。我们大多数人所读到的金庙武侠小说都是“修订版”的,很少有人读过或者能够谈到“报刊版”的,但我们谈论 金庸武侠小说时却是把“报刊版”涵盖进去了。
纯文学和俗文学各有特点,可以相提并论,但绝对不是两棵橡树并立。金庸小说所达到的高度不能作为通俗文学的标杆。进而,武侠小说和通俗文学都应该在文学史上有它们自己的地位,但不能通过金庙武侠小说来证明,用金庸小说来对大众文学和通俗文学
进行辩护,这其实是对金庸的误读。
保罗范霍文导演的《她》,女主角米歇尔的心理、情感被于佩尔塑造的非常丰满,本文尝试做浅显的心理、情感分析,以说明被普遍认为的米歇尔内心强大,实际上是一种误读。
首先说一下三十年前的那起轰动法国的谋杀案,因为当时米歇尔只有十岁,而且凶手就是她的父亲,所以这起案件对她的性格养成影响深远。从**里穿插的新闻镜头,以及米歇尔在圣诞聚会时和帕特里克的谈话,可以大致了解这起案件:
米歇尔的父亲乔治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天主教算是基督教里偏保守的教派),这位天主教徒简直走火入魔,以致于邻居不能接受他把自己的信仰加于孩子身上时,他愤怒了。要想理解这其中的愤怒,我们可以体会下这样的语境: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救,你们为什么不理解呢?我这都是为你们好,你们这样对我,太让我失望了,太让我伤心了,太让我愤怒了,你们死去吧。乔治一怒之下,提枪带刀,干掉了27个邻居,不管男女老幼。之后就是上新闻,轰动全国。
作为杀人魔头的女儿,米歇尔和她母亲这么多年没少受到不明事理的人的骚扰。他们像她扔垃圾,始终有人记着那个杀人魔头,记着杀人魔头的家人,并且不愿原谅这一家人。这让米歇尔的内心充满仇恨:她恨自己的父亲,因为他的行径,自己一生抬不起头。同时,那些不明事理不断骚扰她的人,也让她心理承受力变的更强:可以想象,年轻的米歇尔上学念书,被同学嘲笑有个精神病父亲时杀人魔头,甚至嘲笑她也是精神病,她大概经历了无数人的嘲笑、侮辱,所以被老太太泼了一身饮料羞辱时却不动怒报复。
她之所以能够承受住这么多的羞辱而不去报复,源于一个潜意识心理:造成她这一切经历的罪魁祸首是自己的父亲。所以,她不能原谅自己的父亲。换言之,米歇尔之所以能长大、活到现在,没有在各种羞辱中死去,是因为内心有强大的仇恨转嫁了耻辱感。
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测,在她漫长的人生中,她因为父亲的罪案遭受的羞辱,已经让她习惯于受虐:例如公司同事恶搞的视频传播开了,她找出了始作俑者却并没有报复;再例如帕特里克的强奸,如果说第一次她有点享受,可能表现不是特别明显,但是第二次她主动和帕特里克到地下室,则是真的很享受作为S/M游戏中的受虐者角色。
她不是真的内心强大,只是受虐惯了。而她把所受的一切虐待转化为恨,这样才能内心平衡。一个被仇恨紧紧攫住的人怎么可能会是个内心强大的人呢?仇恨让她不能去爱,她失败的情感就是证明。她不能宽恕自己的父亲,直到他死;她刻薄的对待母亲,以致她心脏病发去世;她埋怨儿子的无能,帮别人养儿子;她嫉妒、怨恨自己的前夫,即使他还那么关心她、爱她,她却不愿付出一点爱。她把自己活得太自私了,她不愿宽恕别人。不去宽恕又如何去爱?一个不能爱的人,又如何谈起内心强大?
直到她父亲去世(或者说她亲自杀了自己的父亲),一个她恨了几十年的人消失,她才萌生走出受虐者心理的潜意识。**里可以看到,也就是在她父亲去世后,她不能再充当帕特里克S/M游戏里的受虐者角色了。公司的庆功晚会结束后,她和帕特里克摊牌了,她要告发他。她想走出受虐者的心理。
天渐渐黑下来,一缕烟渐渐随着风若若的飘过来似乎是新年的味道,却有着离别的哀愁……
今天有着月,似圆非圆,似扁非扁新年不期而至,而毕业了一年的我的却有一些想念我的小学同学,那曾经让你哭笑不得的他有时我对自己说:“你仅仅只是一个孩子,这种感觉不是你现在该有的”可是,哪一个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哪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初恋可是又有谁能够明白,就像自己的父母,他们只会失去理智的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常常带给孩子比肉体更大的心灵伤害
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曾经有过,但我无法忘记,也不曾说出
小孩子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时,(不能说喜欢,只能是欣赏)常常会用写情书、告白等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心声但家长们认为这是天塌下来的事,往往用暴力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们只是无辜的受害者因为他们不曾懂得什么是爱,所以才会好奇这种感觉我想告诉家长们,这不是孩子的错,为什么人要有七情六欲呢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他们自会明白,而这个懵懵懂懂的阶段是必须经历的请不要把自己认为的理智变成你往往不想要的愚蠢
你把我当成你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看我的经历,看看我的想法,听听我的心声
那时我小学的初恋,名字就不用说了那时我们彼此对对方有着好感,就写信传递彼此的心声我把信放在一个盒子里,那么珍惜的爱护就在我去舅舅家玩的3天,爸爸妈妈发现了这个我一直以来都瞒着他们的秘密他们把信烧了,而且借着我的名字向他写了信,深深地伤害了他而我却是什么也不知情到再次见到他时,我们彼此还是打着招呼,却没有曾经那种感觉,因为我们的心都已经死了我告诉他事情的发展,他只是微微的笑了笑,说:“等我们长大再说吧现在的感情也许真的是苦果,好看却不好吃”我明白,但我不怪妈妈,因为她是为我好但我觉得是不是太过分了,伤害了孩子们的心更伤害了他自己
家长们,也许孩子们的感情在你们的眼里不算什么,但你们也有过童年吧!用你们自己的来考虑一下别人的,这样也许我们之间就不会再有什么
青春的苦果虽然美丽,但必须经历新年的晚上,我深深的明白……
总觉得,2007年的冬天,太过于寒冷
就好像自己的情感越来越淡漠了,一样
知道自己是个感性过剩的人,喜欢用直觉去判断事物,骄傲与自卑相交织原先,总以为自个儿是个典型的狮子座,直率开朗,领导能力强但后来才发现自身更像双子座,人前笑,人后哭
因为,我们都是在流年中徘徊倘徉的孩子独自一人处在黑暗中的时候,就极易走入自己的地下城在那座城里,看**
看一部叫做《人生》的**
或许,再会去买一些与岁月有关的书,随便找一处角落坐下,安安静静仔仔细细地品
或许,这是我向往在深夜里看**的原因总是很希望能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看一场温暖但又伤感的影片,但每次不是影片不够好就是父亲走过来恶狠狠的对我说:“都几点了,还不快给我睡觉!”然后“啪”的一声把电视机给关掉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所以,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
去地下城的时候,只不过是在心里把这些东西又温习了一遍,在心里愉悦,却越想得到徒增伤感
青春是零碎的,我们都是在阳光下奔跑的孩子我一直坚信虽然在流年中,喝过苦丁茶,但亦知苦过之后的醇香总喜欢在逆风里大声歌唱的感觉,那是一种随性的真实,那才是自我
青春不仅表示着秀丽的容颜、优雅的气质以及健美的身姿更意味着一种新的精神世界;青春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人的心态、气质、想象力和情感中,是从生命潜流中涌动的一种全新的感觉;青春是活力的象征,它蕴涵着智慧、勇敢和意志。
①在青春期,我们会有许多苦恼,也许会一个人流泪,有时甚至怅然若失。但青春更多的是梦想,是激情,是幸福。
②因为拥有青春,我们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并努力追寻。 ③因为拥有青春,我们不怕失败,相信一切可以从头再来。 ④青春的这种幸福需要我们仔细体味。
因为青春是人生的朝阳期、人生的转折期、人生事业的奠基期。每个人都拥有青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的把握青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青春,把握青春的美好时光,让自己的青春更加鲜艳美丽。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人来说对于这些矛盾,我们不必烦恼,而应该勇于正视、认真分析,积极解决。 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首先,这绝不是一部励志小说。为了理想放弃一切,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理想功德圆满的故事。事实上,毛姆笔下的主人公斯朱兰,更像艺术史上画家高更和梵高的故事的混合体,为了艺术而癫狂。毛姆以外科医生手术刀手笔,精确剖析理想和现实,直指人性的复杂以及绝对精神和物质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故事原型取材于高更,但小说显然捏造艺术化了很多高更不曾有的绝情绝义,不食人间烟火。这点更像陷入疯狂的梵高,俗世的一切都可有可为。
与“高更”这一故事原型最大的不同的是,毛姆笔下的艺术化的斯朱兰,无情无义,鄙视爱情、亲情、友情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追求纯粹的精神自由。他离开安稳的家,从一个伦敦证券经理堕落到巴黎一个廉价的小旅馆流浪汉,画画。当被故事的叙述者“我”质问的时候,他毫无怜悯之情的说出下面这一段话:
以上摘自《月亮和六便士》面对故事叙述者“我”的质问, 斯朱兰的回答。就如同小说中叙述者“我”的总结:这个人我看不透,没办法,他似乎真给魔鬼附体,不近人情,乃至于绝情绝义。
五年后,斯朱兰在巴黎穷困潦倒,临近饿死,被唯一欣赏他画画才华的善良的朋友接济,并在他病危的时候把他接回家,好心伺候。 结果他病刚好,就和其友妻子私通,并带其私奔,玩腻后抛弃之,最后导致她自杀身亡。这一段情节,恐怕稍微有点人性的人,都会骂道,畜生,这完全是现实版农夫与蛇的故事的那条毒蛇,毫无人性。
另外,他画得很艰难,由于不愿意让任何人指点,他费了不少时间自个儿摸索解决人类技术手段几十年前就逐一搞定的麻烦。他在追寻,追寻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比画匠更用心,但过的比画匠穷得多。多数人用来把生活点缀的更加优雅美丽的东西,他不屑一顾;金钱和名气,他无动于衷。我们大部分人会经不起诱惑,或者对人情世故做妥协,但你没法夸他能抵制诱惑不妥协,因为对他而言,这种诱惑根本就是无所谓抑或无所顾忌。
他从来不关心自己画作是否有市场,也不在乎自己画的好或坏,他只想把自己看到的画出来。就是这样神或者鬼一般存在的人物,如果把他当做励志教材,也太缺乏政治正确。
毛姆自称是二流作家,这个在当时评论家眼里,似乎也是某种事实。《月亮和六便士》里被神化或魔化的艺术家,刻意的把现实和理想摆在绝对的对立面,要么艺术,要么现实。借助旁观者的视角“我”来陈述的故事,成功的迎合大部分人想要逃避家庭,现实生活各种条条框框,拥有绝对精神自由的念想。但如同小说叙述者“我”冷眼旁观、不理解、臆想、捏造 斯朱兰的故事,有讥讽有嘲笑,有厌恶有同情,却唯独缺乏那么一点点现实。
对音乐作品的误读可能由于注意能力分配有问题。
音乐鉴赏的本意为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随着近些年各类音乐的创新与突破,市场上的音乐作品也是丰富多彩,为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丰盛的听觉盛宴。
音乐鉴赏条件:
能够高品质地鉴赏音乐的基本条件是有一个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准确、深刻地欣赏音乐的基础。
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包括对音乐音响的辨别、感受和记忆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内心听觉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引起欣赏者的情感体验,使欣赏者伴随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在欣赏者的内心听觉中创造性地再现,给音乐作品恰当、理性的评价。所以说,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核心。
听觉得分类:
音乐的听觉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听力,就是听到一个人演奏出的声音;另一种是内在的听力,就是想象着音乐应有的样子”。二者既是音乐欣赏心理活动的体现,也是音乐经验积累的结果。
只要具备正常的听觉器官,人人都能具有一般的听觉能力。然而,一般声音听觉能力和音乐的听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先天具备的,而后者则需要经过有目的的训练才能具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