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落日熔金中所描述的佳节词人的感情今昔有什么不同

永遇乐落日熔金中所描述的佳节词人的感情今昔有什么不同,第1张

今年元宵节作者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而昔日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词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

“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同时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 朝用事者韩侂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简单地说就是

1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以壮观的景色反衬作者内心的凄凉,反问句实是她那不可忘怀的故国之思在悄然流露,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已开始浮出笔端;

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初柳垂暮,轻烟均习,足令人心旌迷惑一曲《梅花怨》的笛声正从幽幽的烟柳中传来,直到憔悴不堪的女词人心底。眼前的景色是令人迷惑不安的,迷乱心情的春色配着让人伤感的哀乐《梅花落》,把越发不适的心情更加打发到忧郁的边缘;

3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流露出世事难料,风雨突来的乱世心态来。似乎李清照的担忧是多余的,而这恰恰是战乱后烙在人们心底的惧恐横祸的心态表现。这是特定的时代心理;

4前三段后一句都是反问句。从身处何方的迷惘到春意已浅的失落心情,最后托出世事难测的叵测心态,生动刻画出作者被战乱洗礼后麻木莫明不可熨平的心灵世界。这是逐步深入的过程,从茫茫然无知的发问身处何方,到内心迷惘的空然独对春柳烟海,后烘托出她那叵测难料的心态。

5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本可借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好好和朋友们乐一下,消消愁恼,饮酒作诗,好好过个战乱后一个难得热闹的元宵节。这本为理应之事,由于心情实在不佳,她便婉言谢绝了朋友们的好意相邀。一个人落到“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境地时,那还有心情外出好好玩一玩,散散心啊。作者为什么不愿意与朋友们出来散心游玩呢?下半阙作者作从中告明真情。

具体回答是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起句十分工整。颜色是鲜明的,景致是壮观的。缓缓滑下的落日就像金子融化开耀眼夺目,天边的彩霞已被染成桔红一片,令人心思掩飞,留连忘返。东边一轮如明玉的圆月已从霭霭涯际边跃了上来,底下涌滚着遥遥的晚云,犹如镶佩在流彩绸带上的一颗绚丽明珠。何等的鲜明,何等的壮丽啊!区区八字就把杭州的上元黄昏写的如此奇美,而不失自然的纯美。四四开句的长调特别适合对仗。历来词手竟显慧心,大争其彩。“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叠鼓夜寒,垂灯春浅”、“碧水惊秋,黄云凝暮”、“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不失其俊,但感到是砌琢出的,少了天簌的情趣。李清照这八字起句,用笔俊彩动人,既有诗的神韵而又不失自然神彩。

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描写后,女词人幽幽叹了一句“人在何处?”原来历经劫难的女词人还有没有忘记自己身处何方。这句反问句,实是她那不可忘怀的故国之思在悄然流露,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已开始浮出笔端。她当然明白今夜是在临安------杭州。可她不会、决不会忘了“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她又怎可能忘了青州故里赌书泼茶,怎可能忘了“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遗民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除非“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一问句,透出李清照此时内心的迷惘,更揉捻着沧桑的幻灭感。没有真实生活感受的人们是不能写出来。升平之际,富贵人也许会吟唱着“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感叹年华易逝。官场失意人也许会说“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都是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对自己心情的剖白。沉重在李清照晚年词中是主要的气氛。

杭州的黄昏当然是美的,特别在有落日的时候。李清照笔下的杭州也是如此的奇美,当李清照无法忘却的故国之思在缓缓流出时,她那已苍凉至极的心灵世界中又如何面对接下的种种事事呢?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窗外是一片沉沉柳海,黄昏已临,炊烟正浓,垂下的暮霭正与飞拂的柳枝迷荡摇闹。初柳垂暮,轻烟均习,足令人心旌迷惑,渐觉不安,况一曲《梅花怨》的笛声正从幽幽的烟柳中传来,直到憔悴不堪的女词人心底。眼前的景色是令人迷惑不安的,那是一片不见明绿而显迷失的柳暮。可是迷乱心情的春色配着让人伤感的哀乐《梅花落》,把越发不适的心情更加打发到忧郁的边缘。于是春意就浅了一些,无心再关注眼前的春景。“春意知几许?”正是这种情景下的心情最恰当表达。总归一句话,由于没有心情,再好的景致都难以唤回衰飒的心。年轻时的李清照可不是这样,一场绵绵寒食雨就把她恼得半死,“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担心寒食节不能出来游玩,直到“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才舒了一口气,并喜乐迸发“多少游春意”!最后还不太放心“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末?”。经过家亡国破、文物流失、颁金改嫁,四处飘零的遭遇后,李清照不再年轻,至少在心情上她确实老了。柳色烟迷,笛声传耳都会打乱她欲想平静的心灵世界。赏春这等雅事,如今对她而言,已是一种奢求。人是不可回到从前,以前的欢声笑语,就把它留住吧,提及它便感怀触情,特别是像李清照这位一生变数极大的女人,比别人更不堪矣。

远处的景色是壮美的,近处的景色带人进入到迷惘的色彩中。接下来,女词人就流露出世事难料,风雨突来的乱世心态来。“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一真情告白,令人刺鼻。好好的天气怎一会儿就会有风雨呢?似乎李清照的担忧是多余的,而这恰恰是战乱后烙在人们心底的惧恐横祸的心态表现。这是特定的时代心理。靖康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战争的阴影深深地打烙在见证过这场战乱的人们心底。而当权的人们早就忘了父兄被掳这一千古之耻的事实,皇帝心想的并不是一洗雪耻,他是怕父兄回来当不成皇帝。所以,南渡后的上元节依旧浓彩繁兴。及时行乐成为这些善忘的权贵最主要的人生追求。难怪后人云“直把杭州当汴州”。可以肯定,李清照此时流露出不仅仅是一己私情。人有时必须善于忘记,不能把太多的伤痛牢牢记住。这对自己的健康没有好处,而一个人的力量是拯救不了一个国家的衰败。应该负起责任的男人们都躲在一边去饮酒作乐,你一个妇道人家还发什么牢骚。李清照你行?打战你可以吗?所以,老实点才是正经事。不要去讽刺皇帝了,说什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种令男人愧颜的话了。李清照的悲剧在于她不善于忘记,不懂得“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这是一个人的性格,所以不能怪李清照。在这段词中,我们发现李清照难以痊愈的伤口,又被撕裂。正如精神恍惚的人,一会儿以为天晴,一会儿以为风雨将至。此时的李清照,在任何常人眼里,都应是这模样。而往事,会那么重要吗?这样,伤害的人终将是自己。李清照反复在渲染着,她那惊人的记性,以及她那千古无法消去的愁。

前三段后一句都是反问句。从身处何方的迷惘到春意已浅的失落心情,最后托出世事难测的叵测心态,生动刻画出作者被战乱洗礼后麻木莫明不可熨平的心灵世界。这是逐步深入的过程,从茫茫然无知的发问身处何方,到内心迷惘的空然独对春柳烟海,后烘托出她那叵测难料的心态。每一段的前两句都是四字句,作者写为描写句并使之对仗。三段虽因各自的第三句字数不同(相次为4字、5字,6字),但因为句式结构相同,仍然形成排句出现。诵读起来,具有节奏感,而且每段落末尾的疑问句的字数迭增,因而加强了情绪分量。每一行前两句都是正面铺陈,写的花团锦簇,修词考究,但在其后却用一个疑问句否定了。通过鲜明的反差,表现了词人忧郁难遣的情怀,且随段末疑问句字数的递增,更显出它的浓重。

在前三段讲叙中,读者已清楚看到女词人晚年苍败的内心世界。也许,高明的诗人总有些与众不同之处,况李清照乎?前半阙最后一段作者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小插曲“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毕竟李清照的名气还是有的,那些达官贵人的内眷还是没有忘记李清照。可是她统统谢绝了她们的好意。这些朋友应该都是些有相当文学修养的人,平时应常与清照在一起饮酒谈诗,不然就不必用“酒朋诗侣”了。本可借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好好和朋友们乐一下,消消愁恼,饮酒作诗,好好过个战乱后一个难得热闹的元宵节。这本为理应之事,由于心情实在不佳,她便婉言谢绝了朋友们的好意相邀。一个人落到“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境地时,那还有心情外出好好玩一玩,散散心啊。作者为什么不愿意与朋友们出来散心游玩呢?下半阙作者作从中告明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释义: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881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