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烟火和仙气并存

汪曾祺《受戒》:烟火和仙气并存,第1张

谈及汪曾祺,他笔下的散文,小说无一不透露出他内心的纯澈美好。尤为出名的就是他的新时期的作品《受戒》。

汪曾祺先生完成这部作品的时间是1980年,此时文革刚结束不久,国内文艺界也掀起了伤痕文学思潮,文坛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哀伤。但是汪曾祺的作品突破了主流的文学束缚,惊艳了当时的大众。在《受戒》这个简短的故事里,却有着庞大的治愈力量。

它的故事结构很简单,就是讲述小和尚明海与 农家女 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连接整部剧情,是自然的乡村之美和健康的人性。故事虽然平淡,但是行文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之中自有法度。

印象里和尚是不沾红尘一粒,要慈悲为怀,不开杀戒,常伴青灯古佛的。但那也是吹捧,在乱世里那个不是没有出路了想讨口饭吃混个出路?

汪曾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小说,尼姑是要住在庵里,和尚当然要住在庙里,但是明海却偏偏住在荸荠庵里。

原说和尚本就该四大皆空,功名利禄应当放下。但是明海的舅舅仁山天天打着珠算盘,干着收钱的活。还理直气壮的说,和尚做法事,可不就是为了收钱?

原说和尚应该不近女色,怎么能娶媳妇呢?但偏偏二师父仁海就有一个老婆,三师傅仁渡听说不止一个相好的。甚至善因寺里的方丈石桥也有一个十九岁的小老婆。在这里一个两个大姑娘会跟和尚一起私奔好像一点都不为奇。

在这个庵里没有所谓的戒律清规,规矩二字更是提都没有人提过。人各依本性而活,不以教条为忤,过年杀猪,闲时打牌,也会气急了骂人,和尚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汪曾祺把这一切娓娓道来,平淡朴实的语言也让我们知道这不是讽刺,不像孔子一样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那样呼喊“觚不觚”一样,哀怨现在和尚不像和尚。而是幽默恬淡的用六个职业作比告诉你它仿佛就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和尚不是为了普度众生,不是为了教育人,不是为了歌颂谁,就是为了活命。

他最大限度地保有了人类原生态的质朴、纯真的本性。就像他自己也说,在一次法事后会看见和尚脱下袈裟,互道辛苦,才知道原来和尚之间也很讲人情,不是那样冷淡。

明海老往小英子家跑。他们一家人勤劳肯干,洋溢着丰沛的生命活力,也如荡漾奔腾的活水, 毫无枯竭沉寂的迹象。赵家母女更是具有灵性。赵大娘的眼睛清亮亮的,头梳的滑溜溜,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小英子眉眼的明秀,性格的开放爽朗,全身都发散着一种青春的气息。

晚上明海和英子还会并肩坐在一起,听青蛙打鼓,寒蛇唱歌,看萤火虫飞舞,流星闪过。仿佛这里就是老子所向往的小国寡民,陶渊明口中的“桃花源”,佛家里常言的“一花一世界”。

他们逐渐成长,却一直不受外界的熏染,明海和英子之间朦胧的爱恋,在脚印的那段描写下了然于心。最终英子以青涩懵懂的孩子气口吻让明海放弃了佛门修行,许下诺言。

没有社会舆论,没有命运的阻碍,更不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以诗意般的语言告诉了我们结尾,更是凸显出了整个故事之中的率性自然之美。

汪曾祺,笔法上就没有什么心理分析,却时时刻刻让人触摸人物的内心,因为微妙的情感变化早已外化为对世界的细腻感受。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浆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前面是乡土气息浓郁的小儿女情话,叙述的方式是现代的,口语的;后面则仿佛一段明人笔记小品,灵活地运用短句。一段描写中,前面是铺陈,状物尽态极妍,却用语朴素,尽洗铅华;后面水鸟飞起,化静为动,生气勃勃,让人想起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激起一滩鸥鹭”;甚或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纸短情长,余味不尽。

文中口语化语句、俚语、方言、俗字的使用都加强了小说的地方特色。

“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 捋 ,哔哔地响。”

“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 薅 头遍草、车高田水、再就是 打 场子、隔稻子。”

“捋”、“薅”、“打”、“隔”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词语刺激着我们的感受。

对于我们而言,他们也许是在动乱里苦中作乐,但对于那个旧的时代的认识我们不该单单就是悲哀和苦趣。他们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追求幸福和对生活的激情,这些都是是贫穷,战乱,强权以及一切天灾人祸的不幸所无法剥夺和削减的。这种精神特别难得,尤其是跟我们这代人相比。

人们沉溺于大都市的节奏,金钱利益的权衡有时让人身心疲惫。所以一时间我们都沉浸于这样的爱情故事里,对纯朴干净的爱情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但同时也认为那只是童话故事。

《桃花源记》最后有一句话说“后遂无问津者”,一语道尽了一个美好淳朴的世界,可是人们却并不相信存在了。

但童话和传奇,在汪曾祺的心目中就应该是这般模样。

        我最喜欢这个片段,我以为明子受戒会和英子无缘,因为受戒和爱情是矛盾的,他有可能会牵涉到命运,道德,社会舆论,也可能牵扯到挣扎,焦虑,抗争,欲罢不能的内心矛盾。可是转念就这么自然,成就了一场近乎诗的结局。汪曾祺的小说人物形象都是从一言一行里带出来的,这和我之前看的西方小说又不一样,就好比包法利夫人,不断加深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现在生活的矛盾,最终因为债务服毒自杀。傲慢与偏见男女主公因为误会不断加深,最终以达西的求婚爆发,开始和解。又像简爱里,简爱通过不断成长,认为自己的灵魂与罗切特无异,所以得知罗切特还有一位妻子,虽然仍然深爱但是选择离开,抗争这种不平等。他写出来的感觉就是如此淳朴自然。这里和尚是世俗的与劁猪,织席子,箍桶,弹棉花,画匠,婊子,这些职业没两样,可以在过年吃肉,可以有妻子,可以和小姑娘调情,能当账房先生,还反问说: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做什么?”,但是写出这些不会感受到一种污浊,相反是会心一笑。他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相似,无关乎政治,都是在颓败的大世界里,精致的小人物。

        汪曾祺 是为数不多的难以归类的“异类”作家之一,他以独立的姿态、较为丰厚的生活、艺术“储备”,他注重民俗风情的表现,肯定生活的美和健康的人性,力求达到和谐。《受戒》是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之一,前身是《庙与僧》,本文正是从《受戒》领略汪曾祺的小说艺术特色。

    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的仕绅之家,被誉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时,师承沈从文,也因此沈从文对汪曾祺后来的创作多有影响。他按照自己的文学理想写作,表现他熟悉的、经过他的情感、心智沉淀的记忆①。

《受戒》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时抗日战争爆发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在一个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所构思的一个故事,初命名为《庙与僧》,在1980年重新写成《受戒》。也因为如此,作者汪曾祺才会说《受戒》是一个四十三年前的旧梦,一个在当时的环境里所不能实现的梦,作者用 散文诗化 的笔调、工笔般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具有美好质朴而自然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和世俗的宽容。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高、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 和谐 。”这是汪曾祺先生对自己作品整体艺术基调的恰当说明,这恰恰是汪曾祺所追求的中国式抒情人道主义的 “ 和谐 ” ②。 在《受戒》中汪曾祺对市井风俗、小寺庙的人间烟火气而不是“清规戒律”的描述、以及明子和英子清新、朦胧的爱情刻画, 以小见大 ,体现了作家汪曾祺对解放束缚,恢复自然 人性 的宽容和推崇。

    汪曾祺小说《受戒》并没有广阔宏观的故事脉络,亦没有复杂特殊的故事情节,不注重“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刻画,而是试图减弱、消除“戏剧化”的设计,还原日常生活般的自然生活面貌③。作者借用散文化的自由随意笔调和诗歌意境的营造引入到他的小说中,使 情、景、事 三者融为一体。

用散文诗化的质朴、平实语言描写了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世界。在这明静世界中:小和尚明子和船夫的女儿小英子之间质朴、自然、朦胧的爱情;出家的寺庙荸荠庵的和尚“率性”“无所谓清规”的日常生活习惯方式———杀猪吃肉、唱戏、娶老婆、打牌;以偷鸡为职业的偷鸡贼也算是正经人家;赵家大英子的准备嫁妆以及赵家百姓日常耕作和纯朴交往的风俗人情等汪曾祺都用娓娓道来、不急不躁的方式像讲故事一样讲述出来。像故事的开头“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直接把读者带到了故事所塑造的 平淡 引人氛围中,而作者也随之慢慢的把故事一点一点地展示出来。

故事的最后结尾英子“你不要当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要!”作者汪曾祺没有过多笔画去刻画二人间的爱情,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甚至没有波澜起伏的心理刻画,而是简单地用了语言对话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表达了二人的爱情走向。这些 淡化故事情节 的故事它们是那么的自然,甚至它们之间根本没有必然的关系,然而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个世界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所有人的人性得以彰显,无所谓好坏,无所谓的伦理道德,无所谓庸俗与否,有的是质朴平实的市井百姓生活真实面貌。

PS:还没写完,内容多,需要分二三天。欢迎交流

   

《受戒》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他肯定合理、正当、健康的世俗欲望,相信人生的意义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受戒》里所写的场景及思想内涵几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这形成了与现实相反的清新脱俗感。作品中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

一、  简单清新的故事情节

小说没有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作者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自然洒脱的笔调,诗意的平铺直叙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如梦,文中还插入了大量的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在小说中的人们包括和尚们看来,做和尚和种地、经商、做工一样,不过是一种职业,并不把和尚看作是一种异常的事件。菩提庵(叫讹为荸荠庵)的和尚们,也和常人一样,娶妻生子、赌钱吃荤,率性随意的生活。对待佛事,也只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明子当小和尚很自由自在,老往邻居小英子家跑。两小无猜,性格都纯朴可爱、乐观开朗。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共同劳动中萌发了朦胧的爱情。尤其是小英子,个性活泼,一天到晚叽叽呱呱像个喜鹊,对爱情大胆追求,她明知道明子是去做和尚的,但却没怎么避讳她让明子画石榴花、栀子花等绣花的模板,两人在一起裁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割稻子、打场子、捋荸荠、在芦苇荡里划船。要明子将来不要做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作者对小和尚明子和英子的纯真热烈的爱情,做了细腻的诗意描绘,表达了由衷地赞美之情,充分肯定了佛门子弟一对小儿女的这种普通人的感情、欲望。可见在汪曾祺的小说里并不讲究奇与险,也不需要太多的起承转合、花头技巧,小说不需要什么爱恨情仇离合悲欢,读者却能从他那平淡简洁、洗净铅华的文字中间,去领会出旧时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并从中感悟世态人情,和他那颗悲天悯人的乐观情怀。

二、诗意自然的风格特色

    受戒》中的景物环境描写表现了意境美,具有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有点像“陶渊明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受戒》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文中有 几处画面的描写使情寓景中,情景合一。,明 子看到英子走后的一串脚印,而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 的心搞乱了。可能一串脚印留不下什么,但当读者处于明子 的位置,看到心爱的人拎着篮子离去的背影,步步远走,最 后消失在远方,从背影到模糊到一个点,到消失,能让人想 念的仅仅是松软泥土上的一串脚印……这似乎是一个**的 片段,让我们深入其中,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小说的最后“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透出一种率真美好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人内心的生命活力得到了完全的释放,生命处在一种完全的自由自在中,与自然在内在上达到了完全的和谐之美。

三、风俗化的语言风格

受戒》是以汪曾祺的故乡苏北水乡为背景,《受戒》中语言表现出风俗化、口语化和美文化,使小说的地方色彩更加浓厚:

  文中 描写荸荠庵和和尚们时用了具有地方风俗化的语言。介绍荸 荠庵时,门上的对联是“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这正是 和尚念经的佛语,而三师傅仁渡唱情歌时,还唱了安徽情 歌,具有更加浓郁的风俗化。口语化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中, 例如:“要死了,儿子!”“ⅹ妈妈的,又输了”

作者没有任何避讳,而是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 征,也是对人性“真”的体现。美文化从最后一段看得最明 显,“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颇有宋词的 味道。

      《受戒》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表现一种人性美,人性的善是世间最美的音符,是世间生命的精髓,这种美没有国界,没有年龄限制,也没有男女、平凡人和佛家弟子的限制,是人就会对生活有需求,对世俗有渴望。《受戒》中的荒唐故事是美,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正如汪曾祺在文章写成之后所说的:“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和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汪曾祺淡淡的文笔描述了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苦涩,没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受戒 读后感 精选 范文 ,供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精选范文一

 《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 故事 性很强。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纯纯的。从开始到结尾,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些微妙。开头埋了伏笔,将两人从空间上拉近,到之后两人之间不断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间,玩伴间的情谊,没有明确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一向简简单单,似水长流,一点一点渗透到故事中,一种朦胧的感情,直到最后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 潮。最后, 文章 用一个省略号结尾。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精选范文二

 文章开篇就用缓慢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与其说独特更不如说荒诞。庵赵庄的人们太宽容了,在他们心中,和尚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像是郎中,书生,当铺,商人之类的职业,没有区别。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还俗,可以近女色,唱*歌,可以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规还是和尚吗——这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涩全然无关,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

 再说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由此村庄独特的幸福生活可见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笔描述了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苦涩,没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荸荠庵里,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然而却没有人指责,这一切的荒诞在村庄里是如此和谐。

 在我看来,和尚本身不是一种职业,守清规也并不是对人性的压抑。对于那些看破红尘的人来说,选择出家反倒是解脱。给心灵困惑的人们一个远离尘世的机会。而文章中,和尚变成职业,用来赚钱,是对佛教信仰的侮辱。

 再说全文的主线,明海和小英子,二人两小无猜的感情倒是让人动容。也只有在庵赵庄这样宽容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成长发芽的恋情。这也是全文唯一让我觉得像世外桃源的地方。

 文章题目是受戒,而受戒却放在结尾,被浅浅一带而过。作者是故意让人错觉离题,然后再体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后,和尚本身就应该是过着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们“不正经”,于是题目与正文便产生了反差效果,而这种反差效果恰恰是表达了作者心中想讽刺的现象。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精选范文三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读得不多,记得在2003年吧,我在自学中山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中,第一次读到《受戒》一文,一口气我接连读了三遍,感觉只有两个字:纯美!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和尚——明海和一个和尚庙——荸荠庵的零碎琐事,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平常之极。整篇文章没有深奥的人生哲理;没有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没有高大光辉的人物形象,却处处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清新隽永、悠远绵长!

 和尚出家不是因为贫穷、走投无路才遁入空门,当和尚也要有关系、要有必须的门槛:“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还要认得字读过书”,当和尚还能够赚钱,经营产业、娶老婆……。说白了当和尚其实就是一种职业,而且是好职业!

 没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没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欲,“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三师 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鲜红的猪血就带着很多沫子喷出来”,“能够收租、放债”,“能够赌钱、能够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乍一看来有点离经叛道,有违清规,却是世俗人情,人间烟火,饮食男女。和尚们过的是一种慵懒闲适的生活,与世无争,率性随意,自给自足,不是世俗人家,胜似世俗人家!

 “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一样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 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令人忍俊不禁之余笑话和尚的迂腐!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活脱脱的村野俗夫!这是真的吗我想就应是真的,起码是存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和尚也是人啊。

 小和尚明子英俊聪明,好学多才,又纯朴老实。“得了半套《芥子园》,照着描,画得跟活的一样”。而小英子则是一个美丽、伶俐、敢爱敢恨的农村小姑娘,“一天叽叽喳喳地不停,像个喜鹊”。不像情感小说中的男女主角,从头到尾爱得死去活来。故事中男女主角,对世事懵懂,却不无知!明子与小英子谈不上是恋人,最多是青梅竹马的邻居,孩童的纯真、两小无猜的玩伴,又蕴含着丝丝青春萌动的情愫,写小英子喜欢明子,“小英子爱采荸荠,拉了明子一齐去,老是故意用自我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而明子呢,“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一种朴素纯真、如诗如画的情感跃然纸上,令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叹!对于明子的受戒,善因寺要选他当沙弥尾,小英子怕失去心上人,毅然决然的要明子“不要当方丈”,“也不要当沙弥尾”,勇敢地表白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故事在真情流露中到达了文章的高 潮。

 我不明白这种情状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说中没有如诗如画的情景描绘,没有千回百转的情感纠葛,更多的是人物细腻的语言、动作描述,但是我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同时又充满温馨宁静、乐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写道“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种战争动荡时代对完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对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触。正如作者自我是这样说的,“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噢!原先文字是能够这样纯美的!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精选范文四

 读完汪曾祺的《受戒》,我的心竟有一丝颤抖,一些形象化的激动凸起在我的皮肤上,虽然我知道天气并不冷——那是内心的震动造成的。

 “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初见这样的豪言,我感动了,想到自己仅为刚刚迈出的一小步而沾沾自喜,却空抱着一腔愿望,便在心里暗暗责备自己的浅薄。我不想将自己封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我知道自己的天地应该很大,也一定会很大,但立足于此,我却发现自己的双腿并不强壮,就算是心,也没有伟岸到可以俯视天下的地步。那么,我的路在哪里呢我的方向呢我不知道,我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我渴望流浪的洒脱,但我也明白,自己并不会洒脱地自我放逐。但是此时,我确是失去方向了。

 故事临近结束,我又看到了“走遍没有路的地方”的言语,我在觉得自己悟性太低的同时,也体味到一丝禅机。走遍有路的地方固然了不起,但那毕竟是是沿袭别人的老路,并不是在创造自己,而走没有路的地方,则完全是在走自己的路,并且用自己的手去打拼、去开创。如果说,走别人的路是在图纸上加深一道划痕的话,那么,走自己的路便是增加一道划痕了,勿用赘言,后者才称得上是真正伟大的选择。

 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一直引以为箴言。然而,一直以来,我想到的却只有别人是怎样开路的,而自己,只是在做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此时,我终于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然而我惶惑了,一直以来只会纵向切苹果的我,面对横向放置的苹果束手无策,即使我知道那里面一定有另一方天地。

 《受戒》的故事中,本是仇敌的青年人和头陀共同开辟了“没有路的路”,即使青年人“很快似乎忘记身边有个头陀”,“正如头陀忘记身边有一个带剑的年轻人”,但是起码“丁丁的声音有了和应”。而我,注定只能一个人走,走自己的路,即使 唱歌 ,也只能听到自己的回音。

 但是,谁又不是如此呢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精选范文五

 近来读书颇多,主要以 散文 为主,也兼读些小说。因为工作和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渐长,即使小说也只看了些篇幅不长的。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颇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豪的启发。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决定让他当和尚。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文中说道:“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 瑜伽 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情在理。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开了。”这个女孩子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这一段描写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边城》中那只渡船上的老爷爷与翠翠。也许这篇小说起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师沈从文的敬礼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问明海是要去当和尚吗明海点头。女孩问明海当和尚要烧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摇了摇头。女孩又问,你叫什么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给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这就是小明子与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女孩的懵懂爱情就此泛起了涟漪。

 汪曾祺后来在关于《受戒》的感言中写道:“因为我的老师沈从文要编他的小说集,我又一次比较集中,比较系统的读了他的小说。我认为,他的小说,他的小说里的人物,特别是他笔下的那些农村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动我产生小英子这样一个形象的一种很潜在的因素。这一点,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在写作过程中,一点也没有察觉。大概是有关系的。我是沈先生的学生,我曾问过自己:这篇小说像什么我觉得,有点像《边城》。”

 但是我觉得,《受戒》虽然脱胎于《边城》,但却比《边城》更贴近现实的生活,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边城》里的世界几乎完全是如诗如画的,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另外一个世界,里面无论人物还是景物都是那么唯美。而《受戒》里的人即使入了佛门,也根本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打纸牌、吃水烟,吃肉不瞒人,年下还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只是杀猪时多了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 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当和尚吗拿着善男信女的钱,却做着吃喝玩乐的事。难道是作者在小说中孕育着莫大的讽刺吗我不敢想,又不能不想,经历不同则感受不同,也许每个读过这篇小说的读者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番认识吧。

 小说的第三部分,明子要去“受戒”了,英子问他:“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真的”“受了戒有啥好处”“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搭。”“什么叫‘挂搭’”“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不把钱”“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 父”“还要有一份戒牒。”“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当和尚也要文凭,有了这文凭,不仅在本寺,到外面寺庙混饭更容易,明子当然要去搏一搏,同时也为了完成家里人的期望。

 小说的最后,小明子“受戒”归来,小英子划船去接他,这一段写得极美:他们一人一把桨。小英子在中舱,明子扳艄,在船尾……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好,不当”“你也不要当沙弥尾!”“好,不当。”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苇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明子说:“嗯。”“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小声说:“要——!”“快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 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噜噜飞远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891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