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最重要戒什么??

戒烟最重要戒什么??,第1张

戒瘾,戒心,戒意志。戒烟瘾,戒你想抽烟的心,戒掉控制不住抽烟的意志。

戒烟是意志力的问题,办法就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强迫自己戒掉,自己的思想问题没解决是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戒掉的,还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吧,烟不是好东西,既害己又害人

首先决心最重要,其次贵在坚持,毅力必不可少。有这两样你戒烟就指日可待咯

在你想抽时心里想着抽烟的坏处,想着不抽烟的好处。坚定你的意志。

想抽时可嚼嚼口香糖,管住你的嘴。

为了有深刻的体会还可以去参观一下吸烟者的肺制作的标本

戒烟的朋友下决心吧,我支持所有的吸烟者都戒烟,关注您的身体,爱惜您的肺,珍惜您的生命

只要是抽烟不管是谁都不好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不容质疑的

有哪个烟盒上不是写有‘吸烟有害健康’呢

别让你周边的你爱的人关心你的人成为被动吸烟者,你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的健康

希望下定决心,坚定你的意志,为了你的未来和亲人,祝你成功

戒贪嗔痴,这是就心而言,如果就物质而言,应该戒与女人来往、戒与恶友来往、戒做不知道目的的事。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就是女人,小人就是恶友,为什么难养?因为你做什么他们破坏什么。

世界上有两种现象,一种叫做成功,一种叫做失败,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心念越专注,违缘越少,成功越容易,反而言之,心念越散乱,违缘越多,成功越难。

因此,导致人动心的东西都得排除掉,其一是应当排除女人、*欲的影响,其而是排除恶人的影响,这样才能事业有成,但是如果必须面对的时候,除了消灭,降伏更为机智,因为来日方长,以后还相遇的时候,若恶友已经转为善友,则反而利于自己成功。

因此,这三戒还可以定义为,戒做女人一样的人,戒做恶人,戒成为没有目标的人。我觉得这种定义,更加根源化、更加接近因。

一佛家八戒:

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西游记》中猪刚鬣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唐僧因此给他起了个别号,叫做“八戒”。五荤三厌,属宗教戒条,信徒不准食用。 五荤,即五辛,指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葱、韭与渠(形似萝卜味如蒜)。三厌,道教把雁、狗、乌龟作为不能吃的三种动物,列为教条。认为“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涌幢小品》)。厌,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过,这五荤三厌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实际另有所指。 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佛教戒律还有很多。猪悟能虽称“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也不情愿。 唐僧给八戒取得名字是有一定含义的。五戒是居士也就是信佛的不出家的人所受的戒,可以按照自己的执行能力受一个乃至五个没有十戒的说法,出家人最开始受沙弥戒,一共十条具足戒是出家人在符合条件之后可以受持的戒律,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非常严格八戒是在家人可以受持的最严格的戒律,和沙弥戒比起来只有很小的差别最短可以只受一天,最长也可以终生持守作为严格的谈戒律来说,在家人的五戒之中没有不食肉的戒律,当然汉地佛教徒有食素的传统,这是提高了对佛弟子的要求,从一方面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无法执行的人来说,也有揠苗助长的效果但是如果受了不杀生的戒律,那么不去杀生,这是应该的让邻居帮助杀生,自己吃肉,这的确是一种虚伪的行为,这只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号称自己学佛的人实际上对于戒律本身并不能严格执行,如果这样的话,不如舍戒另一方面,为他们授予戒律的出家人在对于戒律的解释说明和教育工作上面也做得不好,使戒律没有能够真正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

五戒是不杀生、不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持戒有很深的讲究,详细的请在百度中搜索“以戒为师进趣菩提_百度文库”。下面是从中摘录的部分内容:

皈依、受戒是佛法里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修学佛法 的基础。一般人的内心犹如脱缰野马,经常会处于散乱甚至放逸、恶念之中。心不会因为属于“自己”就很听话,常常是无法自主的。强猛的贪欲、瞋恚烦恼起来, 心智蒙蔽,往往就做出自害害人的行为来。如果想要克治烦恼,免离伤害,就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首先就是三宝和戒律。依靠三宝的慈悲和智慧,将我们的心时时 收拢,安住在善法和戒律中。我们按照佛法戒律的规范来安顿身心、待人处事,烦恼就会得到净化,内心就会慢慢清净,我们对外在的境界才能够看得清楚,了了分 明,面对外在境界的迷惑,才会有念力、定力。有了对境的功夫之后,我们才能开智慧,有了智慧,便能更好地自利利他。

  在家人皈依三宝后,进一步 可以受戒,根据自身的因缘条件可受持五戒或八关斋戒。依《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以下简称《羯磨疏》)所说,五戒是不杀生、不盗、不邪*、不妄语、不饮 酒,八关斋戒是不杀生、不盗、不*、不妄语、不饮酒、离花香璎珞香油涂身、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离非时食。八关斋戒一般一日一夜受持,可以多 次受。五戒受后终身奉持,可以只受部分条数,乃至只受一条,而且可以任意时段受持,乃至受持一日一夜的不杀生戒。

  受持五戒的功德很大,超过一 般的善行,如弘一大师编集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五戒》说:“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天下众生,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 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由戒故,施得清净也。……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故使来世受不净果,如牛羊猪 狗,衣食粗恶。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羯磨疏济缘记》还说:“疏故云六波罗蜜在心不在事等。记此为破垢心之人,非谓废除事 行。今人不修戒、施,妄以此语文饰己非,一何谬哉!”(卷二之四)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尤其殊胜,如《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八戒》说:“经说: 作阎浮王,于人中宝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十六分一。……除五逆罪,余罪皆灭。……譬如软将将兵,终竟无勋;健将破敌,一日之中功盖天下。五戒、八戒,其相同 此。良由五但离邪,未能清绝;八行全净,相同无漏。约期乃少,取行则多,故功益彼。”

  五戒和八戒的前四戒是重戒,对出家人来说,归属根本戒。 对不受戒的人来说,杀生、偷盗、邪*、妄语等行为也基本属于恶业,往往违背道德和国法,如杀生有发动战争、暴力恐怖、谋财害命等;偷盗有假公济私、偷税漏 税、伪劣假冒等;而放纵情欲、传播色情、插足婚姻等涉及邪*;虚夸假报、欺上瞒下、坑蒙拐骗等也属妄语。这些相关的行为,严重的话,损人害己、丧身败德, 形成风气则对社会产生很大负面效应,使得犯罪猖獗、丑闻不断、诚信危机、人心愁怨。因此受持此戒,自行化他,便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佛教戒 条看似简单,其实非常精要,而且相关的规定比世俗法律更深细,作恶的前期准备,乃至起心动念,都入犯科,因而也更有道德修身的内涵,能避免《论语》所说“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弊病。同时,戒律比道德更有约束力,因为有明确的结罪治罚,例如犯了根本重罪就丧失戒体,不能再受戒,也不能出家,已 出家的要逐出僧团;对出家人,犯了次重戒、轻戒,也有相应的治罚措施。佛教戒律具有世俗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内涵和功用,同时又比它们更深广,因为是基于恒沙 国土、三界六道的世界观和无限生命、修行解脱的人生观,直接导向定慧修证和无上菩提。因此我们应该欢喜、殷重地学戒、持戒,首先从四根本重戒开始学习和持 守。

  (一)四根本戒概要

  1、 不杀生(由于字数限制,没有摘录)

  2、 不盗(由于字数限制,没有摘录)   

  3、 不邪*

  (1)戒相

  [1]邪*犯缘

  由四缘犯邪*:一、是邪*正境;二、兴染心;三、起方便;四、与境合。

 对男众而说,邪*的正境如《大智度论》说:“邪*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邪*。若有虽不守护,以法 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八关斋戒),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财,若诳诱,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如是犯者,名为邪*。如 是种种,乃至以花鬘与*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卷第十三)《优婆塞戒经》说:“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 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卷第六)对女众而说,将以上经论所说的改女为男、夫妻互改、改他为她, 除有娠、乳儿等,即是邪*正境。

  《大智度论》说:“问曰:人守人瞋,法守破法,应名邪*。人自有妻,何以为邪?答曰:既听受一日戒,堕于法 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娠妇人,以其身重,厌本所习,又为伤娠。乳儿时*其母,乳则竭,又以心著*欲,不复护儿。……问曰:若夫 主不知、不见、不恼,他有何罪?答曰:以其邪故。既名为邪,是为不正,是故有罪。复次此有种种罪过。夫妻之情,异身同体,夺他所爱,破其本心,是名为贼。 复有重罪、恶名、丑声、为人所憎,少乐多畏,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所知,多怀妄语,圣人所呵,罪中之罪(邪*破戒,故名罪中之罪)。复次,*逸之人当 自思惟:‘我妇、他妻同为女人,骨肉情态彼此无异,而我何为横生惑心,随逐邪意?’邪*之人破失今世、后世之乐。复次,回己易处以自制心:若彼侵我妻,我 则忿恚;我若侵彼,彼亦何异?恕己自制,故应不作。”(卷第十三)

  邪*由贪、瞋、痴烦恼所发起,如《瑜伽师地论》说:“若有见闻不应行事,便 不如理分别取相,遂贪欲缠之所缠缚而行非法,名贪所生欲邪行罪。或受他雇窃行媒嫁,由此方便行所不行,彼便获得贪欲所生欲邪行罪。或欲摄受朋友知识,或为 衣食承主教命,或为存活希求财谷、金银、珍宝而行邪行,如是一切名贪所生欲邪行罪。复次若作是思:‘彼于我所乐行无义。’广说乃至九恼害事以为依止而行邪 行,非彼先有欲缠所缠,然于相违非所行事,为报怨故勉励而行,名瞋所生欲邪行罪。或憎彼故,以彼妻妾令他毁辱,彼若受教行欲邪行,便触瞋恚所生相似欲邪行 罪,或更尤重。如是一切欲邪行罪,名瞋所生。复次若作是心:‘母及父亲或他妇女命为邪事,若不行者便获大罪,若行此者便获大福。’非法谓法而行邪行,名痴 所生欲邪行罪。”(卷第六十)

  [2]邪*轻重

  与同性、与畜生行*,都犯上品重罪。被人逼*,如果受乐,也是上品重罪。自*者,中罪。

  起邪心,但没动言行,下罪,如《备览》说:“败正毁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下罪。闻声起染亦尔。”有言行,但没有正犯,中罪。

  教别人邪*,如果被教的人做了,那么被教的人犯上品罪,教的人犯中罪;如果没做,教的人犯下罪。以*秽书画、影视教人邪*,多一人受影响,那么制作和流通的人中罪或下罪就累积一品,*书不毁,罪业不尽。

  就邪*业道罪的轻重,*心重的,罪重,如《优婆塞戒经》说:“邪*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卷第六)六亲中行*,是逆罪,重中之重。

  (2)果报

 《优婆塞戒经》说:“若复有人乐为邪*,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 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 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子、女)。”(卷第三)《瑜伽师地论》说:“若器世间多诸便秽,泥粪不净,臭处迫迮,多生不净臭恶之物,凡诸所有皆不可乐,如是 一切名欲邪行增上果。”(卷第六十)

  《十善业道经》说:“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3)对治邪心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说:“*欲为害,伤身丧志,虽属夫妻,亦当节制。若是邪*,更非所宜,古今志士,无一犯之。”(卷第四)

 《寿康宝鉴》说:“盖*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瞋恨心;欲情颠倒,生贪著心;羡人之有,生妒毒心;夺 人之爱,生杀害心。廉耻丧尽,伦理俱亏。种种恶业,从此而起。种种善愿,从此而消。故曰万恶*为首。夫一动*心,未必实有其事,已积恶造业如此,况显蹈明 行、罔知顾忌者乎?!世有忠厚善人而身后不昌、才士文人而终身潦倒者,其病皆由于此。今欲断除此病,当自起念时截断病根!”

  《备览》说:“凡 夫重色,甘为之仆,终身驰骤,为之辛苦。《净心观》云:贪色者骄,贪财者吝,既骄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足观。……心行微细,粗情不觉,纵知违戒,制御犹 难,岂况悠悠,终无清脱。请临现境,自审狂心。或宛转回头,或殷勤举眼,或闻声对语,或吸气缘根,虽未交身,已成秽业。大圣深制,信不徒然。谅是众苦之 源、障道之本,是以托腥臊而为体,全欲染以为心,漂流于生死海中,焉能知返?交结于根尘网里,实谓难逃!当自悲嗟,深须勉强,或观身不净即是屎囊,或谛彼 *根实唯便道,或缘圣像,或念佛名,或诵真经,或持神咒,或专忆受体(所受戒体),或摄念在心,或见起灭无常,或知唯识所变,随心所到,着力治之。任性随 流,难可救也!”

  印光大师《复永业居士书》说:“近世少年,多由情欲过重,或纵心冶游,或昵情妻妾,或意*而暗伤精神,或手*而泄弃至宝。由 是体弱心怯,未老先衰,学问事业,皆无成就。甚至所生子女,皆属孱弱,或难成立。而自己寿命,亦不能如命长存。可不哀哉!汝恐亦犯如上诸病,有则改之,无 则加勉。既长持念菩萨名号,必须恳切至诚,自可所愿皆遂。倘仍悠悠忽忽,则亦只得悠悠忽忽之感应,决不能如愿悉偿也。”

  印光大师《劝毁*书 说》讲:“邪说之最足以害人心世道者,莫如*词小说为甚。盖圣贤经传,唯恐不能觉天下之愚迷,而*词小说,唯恐不能丧斯民之廉耻。以故小说出而*风炽,* 词兴而贞德衰。然谁无羞恶之心,岂肯作禽兽之事?但以聪明子弟、灵敏妇女,一睹此书,悉为所惑。初则艳其词章,以为佳妙。继则情随文转,不能自持。遂致竟 以希圣希贤、宜家宜国之身,甘作钻穴逾墙、偷香窃玉之事,而绝无顾惜者,皆此等邪书之所蛊惑也。其毒人也,烈于蜜饯砒霜;其陷人也,惨于雪覆坑坎。令人灭 理而**,折福而损寿,破家而杀身,辱先而绝后。及其死也,尚使神识堕于地狱,受诸极苦,久经长劫,莫由出离。可不哀哉!……一切有心世道仁人君子,凡见 此等人,务必劝令改业,凡见此等书及板,务必尽行焚毁。有力则独任其资,无力则劝众共举。”

  《大智度论》说:“菩萨等心于此,通达无碍。得是 无碍心已,众生虽有大罪大过,但欲利益,不生恼心。慈心安稳无碍不恼心,譬如孝子爱敬父母,如兄、如弟、如姊妹、如儿女,无*欲心而生爱敬慈念。世人但能 爱敬所亲,菩萨普及一切。得是柔软清净好心,名众生忍,是法忍初门。”(卷第七十二)

  4、 不妄语(由于字数限制,没有摘录)     

南无阿弥陀佛!

  佛门戒律。

  戒,梵文Sila的意译,音译为尸罗,意为惯行,转为行为、习惯。虽然“戒通善恶”,但在一般的情况下,多从善的意义对“戒”进行解释,所以在有场合也译道德、性善、虔敬等。《大智度论》卷十三记载:“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 佛教典集《四分律》、《十诵律》、《五分律》、《摩诃僧只律》、《梵网经》等详细的阐述了中佛教戒。但因年代历史语言等问题,对佛教戒律认识,佛研究等和佛教徒有者各不相同。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核心内容是“一心向善,诸事莫恶。” 这是入门者必须要学习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着必须要坚信,和“五戒”不同,“三皈依”有着比较浓重的宗教色彩。另外,佛教中专门有“律宗”,因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五戒与十善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三、邪*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在家者只是戒邪*。所谓邪*,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寮院亦禁止涉足。佛说如离邪*,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佛门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皈依以后应该戒掉所有的。酒色财气。贪嗔痴慢疑。指所有的自身的执着,一点一点的戒掉。放下一切放不下的东西。只有佛菩萨才能开我们的智慧,给我们智慧以后,我们会放下许多东西,会破迷开悟。只有破谜开悟才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才能开智慧,智慧开了以后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把所有的不该做的事情,不该想的事情。通通的都戒掉。这就是佛菩萨的伟大,我们要自度,我们都是佛菩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125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