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员工如何建立与同事的情感?

新入职员工如何建立与同事的情感?,第1张

1、保留意见:过分争执无益自己且又有失涵养。通常,应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发表意见,让人们捉摸不定。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2、认识自己:促进自己最突出的天赋,并培养其它方面。只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把握住它,则所有的人都会在某事显赫。

3、决不夸张:夸张有损真实,并容易使人对你的看法产生怀疑。精明者克制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说话简明扼要,决不夸张抬高自己。过高地估价自己是说谎的一种形式。它能损坏你的声誉,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十分不好影响环境。有损你的和风雅和才智。

4、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精力在杂事上,要维护好同事间的关系。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则别人将会对你感到乏味。必须使人们总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点的人会使人保持期望,不会埋没你的天资。

5、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谦虚、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把同事当作教师,将有用的学识和幽默的言语融合在一起,你所说的话定会受到赞扬,你听到的定是学问。

6、言简意赅:简洁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而你则会达不到目的。简洁明了的清晰的声调,一定会使你半事功倍。

浅谈情感教育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情感教育作用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更是学生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本文从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就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主任情感教育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 情感教育;班主任;学生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所以说情感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智力教育而言的,是对智力教育的补充与发展。为此在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要用情感教育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教育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这里所讲的情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如一个经常受到教师真诚的爱的学生,他就会从教师的爱中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关心与肯定,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诱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使他对人生感到有意义,因而情绪经常是愉快乐观的。同时,他又从自己所感受到的关心、爱护中,陶冶了良好的情感,学会了如何以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极易使学生形成多疑、对人怀有敌意、感情冷漠、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特征。

 2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与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也就是说,教师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只有被学生认作为是出于真正的关怀和爱护时,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教师故意的非难、恶意的打击,学生就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可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

 21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班主任老师对后进学生的诚挚的爱,更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对品德不良的后进学生来说,他们在家庭或学校中受到的批评、斥责和惩罚往往多于赞扬和鼓励,因此,他们与教师在情感上往往是对立的,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常常认为教师是轻视、厌弃自己的,甚至认为周围的人都是抛弃他们的。对于真心实意教育他们的教师,他们也常常持以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的反常态度。这样,教师的教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生效。如果教师对他们表现出诚挚的爱,使他们冰冷的心感到无比温暖,使他们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就会渐渐亲近老师,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就会逐渐消除,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能接受老师教导和劝告,才能尽心尽力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见,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正是教师对学生的诚挚的爱,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协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从而为更好地转化他们奠定了基础。

 22班主任教师能诱发学生去仿效教师的品德,从而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

 强烈的模仿性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那些他所嫌恶的人。所以,教师的爱又能促使学生去模仿教师的榜样。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可看到,学生们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老师的情操和观念,而且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模仿他们所爱慕老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就成了他们自己的道德观,教师的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一个热爱学生并受学生所爱戴的老师,其榜样则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它能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深深盖上教师优良品质的印记。

 3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

 31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我们知道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息的“共鸣”和“共振”。心理学研究成果业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晓之以理”的效果的道理。

 32亲近学生是学生情绪体验。

 有人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池,教师对学生的“情爱”就是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作为鱼儿的学生,在无水的池里是无法成长的。没有情爱之花,哪来教育之果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沟通了师生思想,协调了师生关系。它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待,就会激起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

 33情感教育让学生放飞心灵。

 虽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但它秉承了传统教育中的许多可取之处,而且更着眼于现代教育的需要,适应了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放眼于少年儿童的未来,其现实作用不可低估。只要我们班主任平时能加强学习与提高,并在平时工作中注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智能,那么将不会再有高分低能者或高分低德者出现,那么未来必定充满希望。让情感教育的春风化作甘霖,哺育出健康的新一代,让学生的心灵之花盛开。

 4结语

 总之,新时期的班主任要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全身心的关爱学生,守望着他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的成才目标。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创造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源性的成才驱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以育人为根本的工作价值目标上来,用智慧引领他们大步迈向成材的道路就是我们艺术的璀璨。更需要用智慧去探索方法和积累经验去引导成长。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 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 浅谈情感:以情感教育法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3 浅谈情感因素与高职英语教学

4 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5 有关于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6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7 议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8 重视情感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9 浅谈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0 论语文教学中情感语言的重要性

;

没事吧,或许我这辈子,本来就是没有办法获得真爱的。也还好,进可追求属于自己的精神慰藉和寄托,退可出卖自己体力能力赚取物质财富,满足自己低级的物欲。反正,出身也是够低贱,奋斗过程也没有什么魄力,不仅容易后劲不足,还容易取得小成就后就沾沾自喜。太难了。

没有办法获得真爱,那就还是爱一天是一天吧,也可能是寄生一天是一天,猎食一天是一天,吞噬一天是一天……

在工作和生活中体会情感

只有冥想才是跟自己见面。期待早起后的冥想,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早起失败,本质是懒惰、自怜和羞耻。

顺带总结一下这段时间听书的关键词:

认识自己、价值观、正念冥想、沃顿商学院、丹尼尔卡尼曼、积极、心理学、幸福……

我呢,似乎很早就陷入了低欲望的泥潭中,也挺好啊,怡然自得,平衡向上,达成自己的满足就可以了,就像今天,反正开心工作一天,就是赚了一天,仅此而已,税前日薪600。

以前的低欲望泥潭,多数还是因为自己以为自己能够有一个挺好的确定的出路,事实证明,也不是很差,但也就仅仅只是不差而已。有退路后就有恃无恐了,甚至到最后真是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毕业、找这份破工作甚至都还有点费劲,唉,确实也没想到自己会沦落为这种地步。

总结

换个角度想,现在这种状态,会不会只是一种回归呢?回归自己的真实水平,回归自己真实的工作状态和态度,回归自己的情感情绪管理水平……我的确可以坚持自己的本性,以保证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远,说的就是我自己。

关于歌唱艺术与情感表达的融合

论文摘要: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一个歌唱者纵然有好嗓子,即使能将歌曲倒背如流,但缺乏充分的情感表现,歌唱就会显得平淡无味,也不能让听众为之动容,更无法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要求。在训练和演唱时,歌唱者对所演唱的作品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并通过音色来表现等方式,是歌唱中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本文结合同行的研究成果和演唱经验,对于演唱中如何完美地表达情感做了深入探讨。

论文关键词:歌唱情感;二度创作;个性修养

 

法国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什坦说过:“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和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声乐是歌唱者将歌曲作品呈现给听众并供听众感受的艺术,歌者的歌声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并影响和感染听众,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同样一首作品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象,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有的演唱者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声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演唱者则过多地强调演唱技巧,忽视了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在演唱过程中缺乏情感和韵味,失去了艺术感染力,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有的歌者虽然很“投入”,但由于偏离了作品的主题,不符合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对歌曲的表现不着边际甚至歪曲,这样更起不到感染听众的作用。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由于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没有能够有机结合造成的。可见情感的表达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同行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教学和演唱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演唱中如何完美地表达情感,收到较好的演唱效果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歌曲情感表达的基础——“二度创作”

声乐作品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诗人与作曲家只是共同完成了一首声乐作品,而只有当歌唱者将声乐作品进行演唱之后,歌唱才能成为完整的艺术。优秀的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公众的喜爱,除了他们具有美妙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从而引发了听众内心的情感共鸣。可见对声乐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二度创作”是极其重要的。

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歌曲从创作、演唱到欣赏都离不开感情,是词曲作者动心,演唱者唱心和观众感心的艺术加工过程。歌唱者通过歌唱及表演来将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理解情感—获得情感—表达情感的过程。在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旋律歌词和内容情感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将自身的演唱个性发挥出来,使演唱更具感染力。由于每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不同,从而体现在演唱者的演唱状态、演唱形式、风格、表情以及肢体语言上都会有所差异,对歌唱者的情绪的感染就会有所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自然就会不同。例如演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时,我们就要把声音控制在轻柔的半声上来演唱,从而体现静静夜色的美和纯洁爱情的美。而唱《恨是高山仇是海》时,就要把音量放大,声音唱的坚实有力,体现仇恨、愤怒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作品时,必须注意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体现不同的风格。另外,在一部作品中的即使人物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演唱者的性格、阅历、知识层次以及感情认识的程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会不同,想象的场景也会不同,相同作品中的人物和情感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从而表达出来的情感艺术也是不同的。例如,在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理发师费加罗的角色法国男中音弗朗西斯勒鲁扮演过,我国的歌唱家廖昌永也扮演过,但是由于他们的演唱技巧和风格的不同,所受的文化和时代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塑造了两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费加罗。富有个性化的声乐演唱,使得同一作品人物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具有不同的魅力,带给人以不同的体验。

利用声音的刚与柔,强与弱,亮与暗以及收与放来表达所塑不同情绪,准确的表达出歌曲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艺术风格,是对歌曲作品在艺术上的第二次创作,当然歌曲演唱中的激情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真正掌握和应用情感与音乐思想的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我想歌唱艺术所提倡的最高境界就会体现到位!所以在演唱一首作品时,歌唱者要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将自己放入作品所表达的氛围中,深入体验作品的感情,使情感能够准确的表现出原作的意图。“在演唱时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歌唱者在对作品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借情”或“移情”的手段来开拓思维和想象,“借情”或“移情”就是打动自己的方法。如在演唱歌剧《伤逝》、《不幸的人生》时,要把自己当成歌曲中人,仿佛身处那个时代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将观众引导到歌曲所渲染的情境、意境之中,达到情感共鸣的境界。

 二、正确呼吸、声音强弱是情感表达的方法

在演唱时,从调整歌唱呼吸的方法或呼吸动作人手,是获得歌唱情感的主要渠道。呼吸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歌唱的技巧强调“声情并茂”,而“声”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气息的运用正确与否,因而呼吸本身也就是音乐表现的一部分,所以在演唱和训练时应当按歌曲的感情需要进行呼吸。

这就要求歌唱者在平常的训练中从吸气入手,努力做出与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表情和情感动作。由于吸气的过程会强化人的情感意识,因此,吸气动作不仅带动着口腔、胸腔和头腔等歌唱部位的打开和兴奋,激发了人的歌唱欲望,而且还会极大地触动歌唱者的情绪记忆和情感体验,唤起了歌唱者的情感动作和表情动作,为歌唱情感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种带有感情的吸气是通畅的。气不像是吸进去的,而是自然地流进去的,放进去的。如唱抒情歌时,美的感情会使你不由自主地会像“闻花”一样吸气,唱喜悦欢快的歌时,你会像发现新鲜事那样让你用“惊讶”的状态吸气,唱悲伤的歌时,你会情不自禁地用“哭泣”的状态去呼吸等。这些富于感情的吸气无论其深度和长度都已具备了歌唱气息的需要,可以在演唱时充分自如地表达情感。

在训练和演唱时,歌唱者对所演唱的作品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将吸气训练与作品的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并通过音色来表现等方式,注意声音的强弱对比,这样可以使听众的情绪随着歌曲起伏变化。这里的强和弱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说法,二者是相对而言的。演唱者需要有微妙、灵敏的感觉,对音色的力度有细腻的分析和表达。具体到作品中,由强及弱或由弱及强都需要有对比的力度效果。这些力度的变化关系演唱者要经常加以练习,控制好力度的运用对一首歌曲的表现至关重要。掌握这一技巧,会使我们更好的、更细腻的表达作品内容。例如唱无伴奏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时,就要把声音控制在轻柔的半声上来演唱,从而体现静静夜色的美;而唱《保卫黄河》时,则要把音量放大,声音唱的坚实有力,表现出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作品时,必须注意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音,体现其不同的风格。

  创设必要的现实情境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中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的主张之一。《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的呈现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与方法的过程。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根据课程目标,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的表述,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表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认知活动与人的情感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这两种认知与非认知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成果取决于两种因素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于某一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心、价值观等心理成分。“情境”是指某种氛围和情调,这也是产生学习上情感的必要条件。

毫无疑问,数学是抽象的,这是由数学本身所决定的。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然而,小学生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加上其知识水平及所接触事物有限,其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且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这样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直观形象性,便构成了小学阶段数学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一对主要矛盾。

数学教学中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就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操作模拟,身临其境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认识提供支柱,更充分地理解其内涵,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后,我安排了“小小商店”这一实践活动,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通过出现“货架、商品”情境,提出“买东西”问题;接着通过不同层次的“购买文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购物”体验;然后再安排学生“自己办个‘小小商店’”,用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购物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安排“你能和同伴说一说买东西的经过吗”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表达活动的体验、感受和收获,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正是在这样一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同伴合作,学生身临其境地学数学、用数学,对于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理解。

二、贴近生活,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往往和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数学知识都直接源于实际。所以教学引入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增强求知欲。

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以一个小故事引入:从三月一日开始,小明的妈妈工作3天休息  一天,爸爸工作5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全休息时,全家一起去公园玩,那么最早要到几日小明全家才能去玩?教师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学生生活中的事,学生容易接受,感到亲切、有趣。为揭示“最小公倍数”埋下伏笔。

三、激发兴趣,以情促学

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名师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讲了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把6个桃子分给3只小猴,小猴嫌少;猴王把60个桃子分给30只小猴,小猴还嫌少;猴王说:“好吧,给你们600个桃子,可要分给300只小猴啊!”小猴一听,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到这里,小朋友也笑了!这时再讨论“商不变性质”,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很好。

四、设计问题,以情激思

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思维,去想,去探索,去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积极给学生创造“愤”和“悱”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处于最积极的状态来。

如在教学《圆周率》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各种大小不同的圆,让他们量出直径和周长,用周长除以直径,发现所有的圆周长和直径比值都在一定范围左右。学生感到有趣,于是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的欲望。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其积极思维,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要求。

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当学生学习完了9的乘法口诀后,教师提问:“如果在做题中我忘记了某一句口诀,如我忘记三九是多少了,该怎么办呢?”有同学说:“只要在前一句口诀的基础上加一个九就行了。三九前一句是二九十八,只要在18的基础上加9 就可以了。”教师故意为难地说:“可是如果我前面一句口诀也忘记了怎么办?”有同学说:“那只要在后一句口诀的基础上减去一个九就行了。三九后一句是四九三十六,用36减去9就是27了。”教师继续说:“那我三九前一句和后一句口诀都忘记了该怎么办呢?”……教师的提问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学生在不断提问下,又想出了好几种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课堂气氛高涨的同时学生自己探索出的方法也一定会记得更加牢固、持久。

五、设置矛盾,巧妙设疑

教材的知识信息都是静态的,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突然出示一题“19÷101”,学生哑然,原来一直举着的一双双小手慢慢放了下来,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老师,纷纷说道:“这道题是不是出错了?”老师趁学生疑难困惑之际提出:“19÷101”的商虽然能用小数表示,但不便于口算,我们能否用其他办法直接写出它的结果呢?像这样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融教学课题于矛盾设计中,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

六、抓住板书,再现情境

以各种富有启发式、逻辑性、艺术美的板书强化表象,培养思维,再现情境。

教学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时,运用如下环式板书:

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不仅便于记忆,而且利于联想,学生只要一看到其中的一环,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其他各个环,即比较分数、除法、小数和百分数的关系。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被一种愉悦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由此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这样有了强烈的感情,他们的身心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情境的创设应服务并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因而一定要生动且有意义,要关注其“数学化”的因素。情感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训练,多方渗透。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情感因素的同时让其认识事物,那么在新课改的今天也一定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62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