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思想实际 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医学伦理学?

结合思想实际 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医学伦理学?,第1张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生必须要修的课程,但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学科。医学伦理是应用伦理学中发展最为迅猛、争议最为激烈的一门学科之一。目前,相关问题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伦理学的范围。了解医学伦理学的任务和范畴能更好理解这门学科的意义,并能更好地实践于医事服务,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

医学伦理学的范畴涵盖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医德规范体系第三个层次中所涉及的、最基本的概念,主要包括:权利与义务;情感与良心;审慎与保密等。

一、权利与义务

医德范畴中的权利指的是行为主体在医学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行使的权力和应该享受的利益。义务是指行为主体依据医德的规定必须履行的角色职责。在医学关系中,主要有医师的医德权利、义务和病人的医德权利、义务。在道德、伦理领域,义务与权利是相对应的,但伦理学强调义务的履行是不以权利的享受为前提。医务人员不能认为有权利就尽义务,没有权利就放弃义务和责任。

1、医生在执业活动中享有权利

医学权利包括:(1)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检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2)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3)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4)参加专业培训,接受医学继续教育;(5)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6)获取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7)对所在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道德权利更为广泛,最主要的是医疗干涉权,即医生在特殊情况下限制病人某些自主权利,以确保病人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更为重要的权益不受到损害,主要包括:(1)精神病、自杀未遂等病人拒绝治疗或企图自杀时,可强迫治疗或采取约束措施控制其行为;(2)对需要进行隔离的传染病患者可进行强制隔离;(3)在进行人体试验性治疗时,虽然病人已知情同意,但在出现高度危险的情况时,医生必须中止试验以保护病人利益;(4)危重病人要求了解自己疾病的真相时,医生有权隐瞒真相以防止病人知道后可能不利于诊治或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2、医生在医疗行为中具备道德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和技术操作规范;(2)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生职责,为患者服务尽职尽责;(3)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4)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水平;(5)对患者进行卫生保健教育;(6)不得拒绝急救处置;(7)对患者交代病情时避免引起对患者的精神压力、产生不利的后果;(8)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不当利益;(9)遇有灾情、疫情等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应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和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等。

二、情感与良心

医德情感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自己和他人行为之间关系的内心体验及其自然流露,建立在对病人健康高度负责的基础之上,不以医务人员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前提;医德良心是医德情感的深化,是在医疗活动中存在于医务人员意识中、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病人和社会的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1、医德情感与医德理智辩证统一

医德情感的内容包括同情感(心)、责任感(心)和事业感(心)。同情感是最基本的医德情感,也是服务病人的原始动力。责任感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可弥补同情感的不足,使医务人员的行为具有稳定性。事业感是责任感的升华,是更高层次的医德情感,只有同时具备三种医德情感,医生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成败,为病人的利益承担风险,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道德原则。同时,医德情感具有理智性,并不是盲目冲动的,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的要求必须在医学科学允许的范围内。

2、医德良心具有能动作用

行为前,肯定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动机,抑制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动机;行为中,对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意志、信念以及行为方式和手段予以激励和强化,监督医疗行为;行为后,对行为的后果和影响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审慎与保密

医德审慎是指医生在行为之前的周密思考和行为过程中的小心谨慎、细心操作。保守医密是指医务人员保守在医疗活动中获得的病人的医疗秘密,包括病人及其家庭隐私、病人独特的体征或畸形、病人不愿让别人知晓的病情(不良诊断和预后等)以及其他任何事情。

1、 审慎是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体现

其作用包括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发生医疗事故;有利于医务人员更新知识和提高技术水平;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德。

2、保密是避免患者信任危机的第一步

主要内容包括:(1)为病人保密,不有意探听病人隐私,不泄露在诊疗中知晓的病人隐私;(2)对病人保密,不直接告知病人可能对其带来沉重打击的诊断和预后结果,但应该及时告知病人家属。保守医密既是尊重患者的体现,又是保护患者的方式。

在介绍了医学伦理学的范畴之后,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医学伦理学的任务。医学伦理学能反映社会需求,保留有效的技术,改进、发展或淘汰不能有效解除疾病的医学理论;指明医学向着尊重生命完整性发展的方向;保护医学行为,鼓励医生与患者达成实验性治疗协议,并把治疗结果当成今后研究的依据。

经过以上对于医学伦理学范畴和任务的介绍,可知学习医学伦理学很有必要。学习这门学科既有利于医务人员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又有利于医务人员实现技术与伦理的统一及提高临床、教育、科研、预防、康复、管理的质量,还有利于医务人员解决医德难题及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所以,医学伦理学是医生一辈子都需要学习和思考的重要学科。

高科技应用在医学中所产生的伦理负效应主要表现为诊治依赖高科技手段、高技术一低情感、高技术手段集中于“三甲医院”中。

1、诊治依赖高科技手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科技手段在医学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一些医生和患者可能过度依赖高科技手段,而忽略了传统的医学诊疗方法,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增加医疗费用和患者的负担。

2、高技术一低情感

高科技医疗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医生使用复杂的医疗设备和技术,这可能会导致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不足。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更加注重技术手段,而忽略了患者的情感需求,这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心理负担和不满意情况的出现。

3、高技术手段集中于“三甲医院”中。

高科技医疗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投入。这可能导致高科技手段集中于一些大医院或“三甲医院”,而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无法享受到这些技术带来的好处。这种情况下,一些患者可能需要长途跋涉到大医院就诊,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三甲医院介绍:

在医疗技术方面,三甲医院是我国医疗技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医护人员素质最高的医院之一。三甲医院不仅能够治疗各种普通疾病,还能提供复杂疑难病例的诊治,如器官移植、心脏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高难度医疗服务。

在医学教育方面,三甲医院是我国医学教育水平最高且产生最多医学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通过建立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医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三甲医院还设有大量的进修和研究生课程,为医学高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科学研究方面,三甲医院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和卫生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指定的重点科研基地。三甲医院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建立科研平台等措施,为医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并可以有效地将成果应用到医学领域中。

你好!题主带来的话题是:“ 初学医师独自面对患者死亡产生了心结,该如何梳理? ”

感谢医生题主的自我觉知引发了我的深思,感觉这个话题是作为医生必须面临的议题,这里,分享一点我的感悟和思考,希望为这个议题带来更多可能性的视角与解读,以期能够带给题主些许启发。

针对题主的实际情况,或许可以尝试这样去应对:

第一,接纳我们作为人的情感反应,认知医者这一高风险职业的特殊性。

1、首先,医者是人,具有人的各种属性,包括情感反应,内疚/自责/后悔等等,当面对死亡来临时候,有了这样的内疚反应,才是正常的情况。

2、认知医生这个职业的高风险之处,选择医生以前,或许我们可以不那么精准的了解医生的全部,但是成为医者之后,面对各种死亡可能来临,做到临危不惧,死而无憾 这是必须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去体验和锤炼的一门技能。

第二,理解自己,修炼自己,接纳他人,认可现实,学会管理好我们的情绪,这是一个医生的必备的素质和职业伦理。

1、现实中,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局限性,那么,如何面对人的不完美,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并自我接纳的前提,像《遇见未知的自己》、《医治受伤的自信》一书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变得更多了解自己,并接纳自己。

2、管理好我们的情绪,也是人需要去学习 ,和刻意练习的技能,没有谁天生就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当我们感知到情绪,更重要的是学会觉察到情绪背后的深层功能和意义,这样,才能真正发掘情绪背后掩藏这的“问题”所在,进而便可以有的放矢了。

3、在应对情绪管理,和面对生死等议题时,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读书达到自我救赎,也可以借助医生正规的“死亡教育/死亡体验”课程去深刻感知学习,也可以与专业的心理老师深度交流与探究,总之,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与成长得高危职业,我们必须要终身学习不断精进才行。

4、人生的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比如,面对死亡,我们必须学会直面“创伤和痛苦”,唯有经历痛苦才能够心理成长和人生成长哩。既然选择了成为医生,就先从修炼自我觉察与管理我们情绪开始吧,相信你一定更够成为一个心理素质绝好的医生!

以上,是针对题主问题我的理解与回复,希望带给题主一些积极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你好!肯定是应该告诉的。只有病人明白实情才可以积极地配合治疗,重新建立生命的希望,有助于病情的恢复,隐瞒只会导致情绪消极,低沉,难以配合治疗,从心理治疗学来说反而降低了人体的免疫力。所以医学伦理学,心理治疗学在这给观点上应该是统一的。如实告知!

  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喜,让你忧。爱情好像就是有这种魔力,它灌注在你生命里的每个瞬间,每份每秒都能触动着你那颗敏感的心。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家庭伦理情感 故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家庭伦理情感故事篇一:生命的尽头才敢说“这一辈子只爱你”

 奶奶披着红盖头出嫁了,娇艳欲滴的脸庞挂着泪。她还没见过未来的丈夫,她才16岁。

 新婚之夜,爷爷揣揣不安。他读过书,是受新旧 文化 双重影响的少年。他才14岁,他怕他不爱盖头下的新娘。蜡烛快燃完了,爷爷颤抖着双手掀开盖头。

 就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吸引了爷爷;爷爷的温文尔雅也深深打动了奶奶。新婚之夜,他们一见钟情。

 爷爷问:“你爱我吗”奶奶害羞地点点头。

 爷爷问:“你会永远爱我吗”

 奶奶想了想,摇了摇头。爷爷有些失望。

 为逃避国民党抓壮丁,爷爷只身从四川乡下逃到重庆。他找到了大展拳脚的天地,可谓乱世出英雄,从拉煤工到工头,从成立搬运队到创办产煤公司,爷爷的事业蒸蒸日上。

 爷爷身在繁华的“陪都”,心却依然系在乡下老家没见过世面的奶奶身上。奶奶夜晚读者丈夫寄来的书信,白日里勤勤恳恳地耕地、侍奉公婆。

 爷爷的朋友都笑他不讨小老婆,爷爷的父母也委婉地劝他修了奶奶,娶一个城市妻子,哪怕他们日夜受着奶奶的照顾。花花世界,爷爷不为所动,他始终记着那一低头的温柔。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作为爱国实业家,当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儿。他把乡下的妻儿接到城里,分离几年的夫妻终于团圆。

 奶奶娇艳的脸庞想从前一样挂满泪。爷爷问:“你还爱我吗”奶奶用力地点点头。

 爷爷笑了,问:“你会永远只爱我吗”奶奶想了想,轻轻摇了摇头。爷爷有些失望。

 他们生了四个孩子,大女儿聪颖好学,大儿子勇敢能干,两个小儿子聪明顽皮,老给爷爷奶奶惹祸。他们一家很幸福。可这幸福没有持续太久,就因为爷爷被打为右派而结束了。

 在“划清界限”与“同流合污”之间,奶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后者。于是她同样被批判,同样被游街,同样忍受屈辱。

 爷爷的感激埋在心里,奶奶的关爱小心翼翼。十多年后,夫妻俩总算默默无闻的挨过了那段时日。爷爷平了反,爷爷奶奶的儿女也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他们的大孙子结婚了,婚礼在教堂举行。

 神父问:“你愿意嫁给他吗”

 爷爷也轻轻问依偎在身边的奶奶:“你爱我吗”

 奶奶抬起头:“我爱你已经爱到额头上起皱纹了。”

 爷爷继续问:“你还永远只爱我吗”令他失望的是,奶奶如同从前一样地摇了摇头。

 奶奶病了,越来越重。爷爷日夜不眠地守护在病榻前。医生说,奶奶已经太老了。

 爷爷很悲伤,但他知道这是必然,他们总算走到了这一天。

 奶奶让爷爷取下了氧气罩,微笑着问:“你爱我吗”

 爷爷含泪点着头。奶奶说:“我也爱你。直到走完这一生,我才敢说‘这一辈子只爱你’。”

家庭伦理情感故事篇二:他们那5点45分的爱情

 我是在第三次收拾画夹准备回去的时候注意到她的。

 她站在离我不远处的岩石上,不时地翘首向坡下张望着。初冬,漫山的黄栌树叶染红了大半个天空,暮霭中,微风拂过山岗,火红的黄栌树叶片片起舞。

 她看上去三十几岁的样子,中等偏瘦,长圆脸,一双细长的眼睛,脸上挂着那种农村妇女特有的憨厚和谦卑。

 我问她在看什么,为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候都要到这儿来

 她笑了,带着几分和她年龄极不相称的羞涩和腼腆。她说:她男人在坡下的煤窑里工作,5点30分下班,她来这儿是想早一点看到他从竖井里上到地面上来。

 果然,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依稀地看到,山坡下有一排低矮的房屋,屋后,一座高高的煤山掩映在茂密的黄栌树丛中,看上去像极了一抹滴落在油画上的墨渍。山腰间,一行铁车沿着轨道正像坦克一样缓慢地爬行着,铁车里,乌金滚滚,飞舞着矿工们的汗水。

 她说,一天中自己最喜欢的是每个傍晚的5点45分,那是第一批下了班的工人从竖井里升上地面的时刻。说这话时,她又笑了,那亲切而自然的笑容,让她平凡的容颜生出一种圣洁的美丽和无法形容的生动来。

 从她断断续续的诉说里,我了解到,她34岁,有两个孩子,儿子上六年级,女儿上三年级。公公死得早,留下婆婆和他们一起生活。她一个人种着十多亩地,男人在矿上打工,婆婆照顾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也和和美美。

 她说,今年的收入不错,照这样下去,再有两年就能翻新一下老屋了,到那时候,两个孩子就都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了。

 说着,她下意识地用手捋了捋额前的头发,幸福的憧憬满满地写在脸上。

 小心翼翼地,我问她,是不是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的她说是,自己最怕救护车的声音。一次,矿上的老会计突发心脏病,镇上的120急救车拉着警笛往矿上开的时候,把四里八村的矿工亲属都惊动了,人们纷纷拥向矿井,有人甚至一边跑一边哭。

 那天,到了矿上她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竟然跑丢了一只鞋。她说,直到现在,哪怕是在县城里听到这种声音,心也会抖个不停。

 说这话时,她的脸上平静如水,而我,却分明感觉到,一丝酸楚从心底迅速涌向全身。

 她说,下井的矿工脸上一层煤黑,穿的衣服也都像黑炭一般,在别人的眼里这些煤黑子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可是我们这些家属一眼就知道谁是谁家的爷们儿。

 说话间,罐笼提升起几个矿工出现在井口,我下意识地低头看了看表:5点45分,丝毫不差。

 她不再说话,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远处的竖井。

 一罐又一罐,陆陆续续地,矿工们被电梯提升到井口。

 她痴痴地站在散落着夕阳的岩石上,如释重负般喃喃自语着:又一天过去了,平平安安。

 她开始收拾自己的篓筐,我知道,她已经看到了她最想见的人,那个给了她爱情,给她带来温暖和力量支撑的人。

 我打算用车捎她一程,她谢绝了,她说翻过山梁就是她的家,走小路更快,男人喜欢喝两口儿,自己要赶在男人回来前给他把酒烫热。

 看着她娇小的甚至有些干枯的背影消失在火红的黄栌树林里,那一刻,我忽然被他们那淳朴的爱情所感动。一边是辛劳琐碎的日常生活,一边是牵肠挂肚的惦念。在日日提心吊胆的张望中,矿工们的爱情已被细细密密的岁月针脚缝合成了一件贴身的衣服,体己、暖身,相依为命。那些溶入在深情凝望中的牵挂,那些注入到一壶热酒一碗姜汤中的关爱,让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变得苍白而矫情。

 5点45分的爱情,让我那颗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变得越来越粗糙、越来越麻木的心,深深地沉浸在一股殷殷的温润中。

家庭伦理情感故事篇三:停留在肩上的那只蜻蜓

 在一个非常宁静而美丽的小城,有一对非常恩爱的恋人,他们每天都去海边看日出,晚上去海边送夕一阳一,每个见过他们的人都向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

 可是有一天,在一场车祸中,女孩不幸受了重伤,她静静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几夜都没有醒过来。

 白天,男孩就守在床前不停地呼唤毫无知觉的恋人;晚上,他就跑到小城的教堂里向上帝祷告,他已经哭干了眼泪。

 一个月过去了,女孩仍然昏睡着,而男孩早已憔悴不堪了,但他仍苦苦地支撑着。

 终于有一天,上帝被这个痴情的男孩感动了。于是他决定给这个执着的男孩一个例外。

 上帝问他:“你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交换吗”

 男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

 上帝说:“那好吧,我可以让你的恋人很快醒过来,但你要答应化作三年的蜻蜓,你愿意吗”

 男孩听了,还是坚定地回答道:“我愿意!”

 天亮了,男孩已经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蜻蜓,他告别了上帝便匆匆地飞到了医院。女孩真的醒了,而且她还在跟身旁的一位医生交谈着什么,可惜他听不到。

 几天后,女孩便康复出院了,但是她并不快乐。她四处打听着男孩的下落,但没有人知道男孩究竟去了哪里。女孩整天不停地寻找着,然而早已化身成蜻蜓的男孩却无时无刻不围绕在她身边,只是他不会呼喊,不会拥抱,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她的视而不见。

 夏天过去了,秋天的凉风吹落了树叶,蜻蜓不得不离开这里。于是他最后一次飞落在女孩的肩上。他想用自己的翅膀抚摸她的脸,用细小的嘴来亲吻她的额头,然而他弱小的身体还是不足以被她发现。

 转眼间,春天来了,蜻蜓迫不及待地飞回来寻找自己的恋人。然而,她那熟悉的身影旁站着一个高大而英俊的男人,那一刹那,蜻蜓几乎快从半空中坠落下来。

 人们讲起车祸后女孩病得多么的严重,描述着那名男医生有多么的善良、可爱,还描述着他们的爱情有多么的理所当然,当然也描述了女孩已经快乐如从前。

 蜻蜓伤心极了,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常常会看到那个男人带着自己的恋人在海边看日出,晚上又在海边看日落,而他自己除了偶尔能停落在她的肩上以外,什么也做不了。

 这一年的夏天特别长,蜻蜓每天痛苦地低飞着,他已经没有勇气接近自己昔日的恋人。她和那男人之间的喃喃细语,他和她快乐的笑声,都令他窒息。

 第三年的夏天,蜻蜓已不再常常去看望自己的恋人了。她的肩被男医生轻拥着,脸被男医生轻轻地吻着,根本没有时间去留意一只伤心的蜻蜓,更没有心情去怀念过去。

 上帝约定的三年期限很快就要到了。就在最后一天,蜻蜓昔日的恋人跟那个男医生举行了婚礼。

 蜻蜓悄悄地飞进教堂,落在上帝的肩膀上,他听到下面的恋人对上帝发誓说:我愿意!他看着那个男医生把戒指戴到昔日恋人的手上,然后看着他们甜蜜地亲吻着。

 蜻蜓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上帝叹息着:“你后悔了吗”

 蜻蜓擦干了眼泪:“没有!”

 上帝又带着一丝愉悦说:“那么,明天你就可以变回你自己了。”

 蜻蜓摇了摇头:“就让我做一辈子蜻蜓吧……”

 有些缘分是注定要失去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好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去爱。当我们快乐幸福的时侯,也要细心地回过头去看看:我们的肩上有一只蜻蜓吗

1、《仁心仁术》

《仁心仁术》又名《急诊室的故事》,由尼尔森·麦科米克执导,安东尼·爱德华兹 等主演,自1994年开播以来,共获得创纪录的21项艾美奖及115项提名。

该剧讲述发生在美国芝加哥一家急诊室的故事,这里每天收治的都是需要急救的病人,每位医护人员都用自己的高超的医术和仁慈的爱心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救助。

2、《白色巨塔》

《白色巨塔》改编自山崎丰子的同名小说,是日本富士电视台开台45周年高收视纪念剧,共21集,于2003年10月9日首播。西谷弘、河野圭太、村上正典、岩田和行联合执导,井上由美子担任编剧,唐泽寿明、江口洋介、黑木瞳、矢田亚希子等主演。

该剧通过大学医学院的医疗事件和外科主任在选举中的贿赂行为,揭露了医学界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黑暗面。

3、《豪斯医生》

《豪斯医生》由大卫·萧尔创作和制片的剧情悬疑剧,休·劳瑞、丽莎·艾德尔斯汀、罗伯特·肖恩·伦纳德、杰西·斯宾塞、奥利维亚·王尔德、杰瑞米·雷纳、欧玛·艾普斯参加演出。

讲述了普林斯顿大学附属医院脾气古怪的格雷戈·豪斯医生,利用自己的一套医学理念,和三名出色的助手解决无数疑难杂症的故事。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民生、社会和谐与社会法基础理论研究”(08CFX002)。  毋庸置疑,民生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词,而医疗又是民生领域的关键词。当作为关键性民生诉求的医疗问题在体制内得不到正当满足之时,就很容易异化为一种试图突破体制内救济渠道的破坏力量,“医闹”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表现。

“医闹”现象肇始于包括人性基础与社会文化根源在内的多方面原因。从本质上透析“医闹”,其社会根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断裂,其文化根源是科学与人文的断裂,其规范根源是医疗领域资源与监督的断裂。因此,根治“医闹”不在“医闹”自身,而应该从制度和文化方面入手。我选取的角度是通过人文精神之复归达致医学伦理之重塑。

(一)医学伦理缺失与人文精神阙如:科学与人文之断裂

医以人为本,人以仁为本,仁亦以人为本。言医以人为本,是因为医学本身就是人学,以医者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为终极使命。“人文关怀本质是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病人的价值、病人的权利和需求,病人的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1]言人以仁为本,是因为仁是人所固有的本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也居于五德之首。“仁”字君临儒家思想,儒家经典著作处处渗透了仁,诸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等等。言仁以人为本,是因为仁的本质是爱人、关怀他人,所谓“仁者爱人”(《孟子·仁者爱人》)、“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所以,“医学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其后才是职业操守、行业制度和具体技能。”[2]

正是基于此,人不爱人、人而不仁之时,就是医学领域科学与人文断裂之日、医生职业伦理缺失之日、医生的终极使命沦丧之日。在医患关系中,患者处于几乎绝对的弱势地位,在信息、技术和体制等方面与医方极度不对等,且这种不对等的感觉在医疗纠纷解决过程中又会进一步深化。患者在进行医疗鉴定和医疗诉讼的过程中,会因为医疗鉴定机构与医院之间的体制性关联而对鉴定结果失去信任。由此,患者认为在公共机构与司法机构那里无法实现自己的权利救济,于是就会选择体制外、司法外的救济途径。以“医闹”现象为代表的医患关系紧张,固然有社会总体环境的影响,但究其根本,医生职业伦理缺失、人文关怀阙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医学伦理本质:科学与人文之契合

美国医学伦理学和哲学教授埃德蒙德·D佩里格里诺说过:“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医学在本质上是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统一体,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的终极使命是人文关怀。

从空间维度看,医学的人文本质体现中国与西方医学伦理的共通性。人文关怀不仅是中国医学崇尚的精神,而且也是西方医学的本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者父母心”、“大医精诚”,均体现了较为朴素的中国传统医学理想与医学伦理,而无论是希波克拉底宣言还是南丁格尔精神都是西方医学伦理的精髓。中西方医学伦理的相通之处在于切勿伤害,利于病患,患者自主,公平正义。

从时间维度看,医学的人文本质也可以将中国传统医学伦理与现代医学伦理贯通起来。在中国传统医学伦理中,医德与医术并重。对他人的人文关怀不仅应合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也符合墨家等学派的爱人观念。墨家思想中也处处体现了对他人的人文关怀,如“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上》)。“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墨子·法仪》),等等。孔孟推崇仁,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当前的医学伦理丧失了传统医学伦理的人本思想,又没有与西方医学伦理中的人本思想接轨,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故而,只有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发扬才能够弥合科学与人文的裂痕,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闹”现象。

(三)医学伦理的人文重塑:科学与人文之交融

当前,我国医学伦理的重塑在本质上是摒弃技术主义的进路,在医学实践中融入人文关怀,使科学与人文交融在一起,相得益彰。具体而言:

第一,开展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医学教育,树立医学人文的主体精神。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医学的人文教育则是培养医者对患者真正的人文关怀,使医者与患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信任。医学教育既有“术”又有“道”,而“道”是“术”之根本。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医学教育之“道”,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下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在于:医学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混谈,人文教育目标不明;医学人文教学与社会现实脱节,人文教学效果不佳。”[3]突破已有的医学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人文教育的本质,建立医者的荣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二,重新赋予医院公益性定位,奠定医学人文的实体基础。医院与医生不能真正关怀和善待患者的一个重要体制性原因就是医院的市场化定位。由于医院被卷入了市场化浪潮,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在客观上使得医者与医院丧失或者部分丧失了公益性定位。让医者具有人文精神不仅是针对病人的关怀,而且也是对医护人员的关怀,是医患双方共同依赖的生存环境。唯其医者真正具有充分的人文精神,才会让患者对医者产生真正的信任与尊重。这样,即使有了医疗问题和医疗事故,也会最大化地减少医疗纠纷或在医疗纠纷中不至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

第三,建立医院伦理委员会,进行医学人文关怀的自我监督。国外有些国家已经建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医院伦理委员会以维护患者的健康利益、促进医学发展、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为最终目标,兼顾医者与患者的利益,最终要促进医学伦理的建立与发展。医院伦理委员会由医生、药剂师、护士、医学科技人员、医院管理者、心理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组成。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设立在本质上是通过人文精神的建立塑造医患良性互动的医学伦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建立既是对传统医学伦理中人文精神的重新发掘,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现代医学伦理中人文精神的接轨。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先生在100多年前对医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曾说过:“各位,机会为你们敞开着,你们的前途不可限量,如果你们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利益,把一份崇高神圣的使命糟蹋成一门卑劣的生意,将你们的同胞当成众多交易的工具,一心只想着致富,你们定可以如愿以偿。但如此一来,你们也就卖掉了一份高贵的遗产,毁掉了医师为人类之友这个始终维持得很好的名衔,也扭曲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与受人尊敬的行业。”所以,关爱患者的人文精神必须被放置于医生职业伦理的核心地位,以期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同时收获科学与人文两枚果实。惟其如此,和谐的医患关系与良性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悦从麻木到复苏——对医学人文关怀的关注与期待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8)

[2]许小凤、惠礽华论医疗行为中的职业冷漠与人文关怀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

[3]张俊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56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