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引言:目前在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下面就是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的简述,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 社会在进步,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的心理理由却越来越突出,作为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危机也日趋严重。主要呈现为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处于失去制约、不能自拔的状态。这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学秩序等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存在负面心理状态的大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迎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有着怎样的重要内容,以及怎样去开展,是整体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课题。
关键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一、当前的误区
误区一:思想认识上的不正确倾向
目前在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两种比较突出的不正确倾向:一种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政治观念上的理由,都归因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由,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万能的;另一种是将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理由统统视为思想品德理由,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误区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测验,是具有片面性的。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正确的处理策略,将结果随意公开,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贴标签等等。这些都可能在有意无意间伤害学生和家长,结果完全违背了教育原则。
误区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程
有不少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学校开设心理方面的课程。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效果的。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目标性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推动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存活、适应能力,推动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2现实性原则。由于各个高校的`发展历程、生源情况乃至教学水平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作用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推动”的功能。
4差异性原则。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话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且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的不同训练话动等;②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等;③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制约、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理由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社交往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存活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⑥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对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⑦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性心理调适等。
2学生心理行为理由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理由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①学习适应理由,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理由,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②情绪理由,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理由,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③常见行为理由,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⑤性行为理由,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此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大学的不同阶段中侧重选择不同的内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现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恋爱发生很多,同时中国大学的堕胎事件也发生最多,很多人因为感情的事情耽误自己的学习,有的人甚至因为感情自杀,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大学校园里面的婚恋教育一直没有展开,这对大学教育没有好处。
现在中国政府出台规定,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之中,这点是一个很英明的政策。这说明中国对于大学生恋爱问题十分关心,特别是大学生的一些不良的恋爱情况,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这次的规定针对性就很强。
大家能够看到中国政府这次的规定出台,那么以后学校里的教育体系中会加入婚恋教育,这样大学的校园里面会开始嫌弃婚恋教育的高潮,这样可以给大学生们一个真正学习恋爱关系的途径,明白怎么样保护自己和保护别人。
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对于大学的成绩比较关心,特别是一些大学可以说是想尽办法提高本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可是学校学生出现的恋爱危机,很多学校都没有当做重点的事情来抓,这才导致大学生恋爱走入一个歧途。
中国是一个谈性色变的国家,似乎只要和性有任何关系,都会被打入边缘化深坑之中。但是现在中国政府出台的规定,可以把婚恋教育拿到大学讲堂之上,这样就可以教育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婚恋心理,知道怎么样去结婚和恋爱。
国家的这次政策是很有意义的,可以说给大学生打开一个恋爱和结婚的新天地,通过国家的政策,大学生们慢慢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恋爱,什么事真正的婚姻生活。这样就可以引导,一批批的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我支持国家的这次教育改革!
内容提要:积极构建“三全育人”的科学平台和有效机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目前,高校应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本文拟结合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特点,探索适合高校的“三全育人”机制。
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2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内涵
“三全育人”,通俗上来讲,就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或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或称全面育人)的总称。全员育人,就是要求高校每一位教职员工按照师德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全程育人,就是要求高校教师在学生在校的全部时间乃至更长时间上实施育人计划,通过整体把握、全局引导与推进、逐步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才,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过程尤其强调学习的全过程育人;
全面育人,就是要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达到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共同进步,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完美结合,校园引导与社区管理的双重目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艺等全面发展。
3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特点
(1)全员参与,达成共识。全员参与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前提。试想一个学校,如果教师在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或者“高校内部任课教师教自己的,辅导员老师做自己的,领导说领导的,群众做群众的”,甚至只有少数学生按照老师的工作安排计划进行,那是一定做不好的。当然,不同岗位的老师具有不同的职责和分工,但育人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
(2)全程设计,综合全面。“三全育人”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全程设计和全面综合考虑,在学生入校前,学校会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比如:分别针对不同招生对象、不同地域来源进行初步设计;
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要求,设计学生的培养计划,制定培养方案;
在学生报到入学后,还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力求做到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3)多角度设计,全方位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整体推进,它以全员参与育人为前提,全程育人实施为载体,全面多维育人为重点,将育人工作分解到各环节,落实到各部门,贯彻于各项活动、各个环节的始终,成为各部门和全体教工的基本职责和重要工作。
4设计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文中也提到教育工作应该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强调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设计“三全育人”机制对于整个高校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有利于践行纲要中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一方面,构建“三全教育”有利于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保障每一位受教育学生的基本权益,并且针对不同地区各种需求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不会因为不公平、不普及而造成教育工作不能惠及全民。
另一方面,构建“三全教育”有利于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5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重要性
(1)可塑性强的大学生队伍需要正确培养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高素质建设者,这是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正因为这样,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并分别于2006年6月、2010年6月、2010年7月发布三项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大学生的培养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高度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就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强调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育人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支撑保障的长远思考。当前高校培养教育的对象大多为“90后”学生,多数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一般具有自我中心意识强、集体合作意识弱、自我成才成长愿望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相对弱的人格通病,因而他们需要更多的教育、培养和历练。同时,当代大学生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面临各种各样的外在影响和诱导,其中不乏不健康、非正面的内容,需要他们增强是非感、提高判断力,需要我们通过正确而科学的引导,帮助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高等学校必须在注重智力开展、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素质培养和全人教育。
(2)高等教育尤其要大力加强育人工作。高校加强“三全育人”和德育工作是由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决定的。从发展阶段看,从世纪之交到现在,正是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征地造房子、布点招学生,曾经是不少学校的共同发展模式,甚至一些学校迄今还停留在这种水平上。正因为这样,内涵建设、育人工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得不到重视;
德育老师、辅导员队伍建设比较薄弱,这一点需要并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从高校特点而言,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比较多地强调培养学生适应岗位要求、适应职业需求、适应社会现实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技能大赛是其展示舞台,资格证书是其从业门槛,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建设往往被重视,公共课程开放和素质教育容易被忽视,极易受到岗位培训的影响,尤其是在强调校企合作和教师企业经历的背景下,德育和思政教师会难以适应,就此而言,切实加强高校的德育和育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再加上高校学生来源多样,身份复杂,在中学教育培养阶段又不是成功者,进入高校教育也难以确立崇高而远大的人生目标。学生心理调适、目标确立等都有一个过程,需要在育人上花更多功夫和更大精力,才能克服客观存在着的更大育人难度。
6高校“三全育人”机制设计
61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三全育人”保障机制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3)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62推进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改革
(1)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3)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63落实建立高校“三全育人”制度
(1)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2)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3)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64整合高校“三全育人”三大支撑要素
(1)信息化支撑。标准化、程序化、交互性强的信息化办公平台是部门协同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是有利于协同事务的快速传输、批阅,二是可以标准化协同工作处理流程,三是有追溯性,便于事后追查问题,四是为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目前有许多高校建成了行政服务办事中心,部门协同的信息化完全可以依托行政服务办事中心来建设,不但高效利用现在资源,还减少的重复建设。
(2)人才支撑。部门协同理念要落实到工作实践,需要人去完成。一支具备优良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队伍,是“三全育人”体系下部门协同能够形成工作合力的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参与协同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培育工作人员的协作意识,定期开展工作反思与交流,优胜劣汰,始终将部门协同战线上的同志保持在高水准。
(3)财政支撑。一是发挥资金引导作用,每年为部门协同研究项目提供资助,为参与协同部门提供特别预算资金,引导各部门和人员开展协同工作的研究和实践;
二是为参与协同的管理机构和部门提供办公经费和硬件支持;
三是为参与部门协同工作人员提供额外的薪酬和培训费用。
65建立健全“三全教育”评价机制
(1)确定全员育人的方案,保证育人目标的确定育人的方案不是班主任一人就能定下来的,需要全校领导、校级班主任、辅导员共同联合,共同讨论综合素质能力量化评比方案,最终确定每个年级的评优评奖的工作细则以及评奖流程,保证评奖工作的合理性。
(2)全员评价要公平、公正确定好评选情况之后,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监督,各年级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等组成监督工作小组,这样还能保证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干部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树立学生公平、良好的形象。
(3)全员参与评审,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进行评优的答辩上,班主任教师与各院的领导、辅导员、班级干部等组成一个答评团队,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建议,这样能够让学生真实地了解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减少隔阂。
(4)全员参与评优,保证工作效率班主任、辅导员进行的评优工作,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关怀和心理上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上进、努力,不仅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这样才能体现出来教书育人,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育人工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这一工作顺利完成。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有所差别的,所以,要想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有所收获,就需要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优化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学生可以在学校里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把 “三全育人” 落到实处。
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 象,对人的认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实施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重 要组成部分却没有真正地得到重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下,仍然实行以灌输为主导的权威主义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 被认为是唯一的主体,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思想接受者,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不被重视。而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较多的往往是学 生的认知层面,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层面,由此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严重缺失。大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富有激情,接受能力强的群体,如果在思想 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引入情感教育,从学生的情感情绪着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因此,在教 育过程中充分认识学生的情绪情感,善于把握情感规律,积极实施情感教育,创造一个和谐的愉悦的教学氛围,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着显著地作用。 本论文有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是对国内外情感教育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阐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情感及情感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任务与内容以及特征。
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着重论述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效应。
第四部分是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五部分是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教育观念、教育情境中的情感因素、教育的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大学生恋爱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代大学生要如何对待谈恋爱呢
1要正确地对待恋爱,重视谈恋爱,不可随随便便
大学生是被允许谈恋爱的,但是大学生还不够成熟,可能无法恋爱和学业之间的平衡,如果你决定谈恋爱,不能将恋爱作为你的全部,还是要以学业为重,眼光长远。毕竟如果你学习成绩好了,自身的条件也就得到提高,在未来找工作方面也有了优势,更能满足以后爱情所需的物质基础。反过来想,如果你不能平衡学业和爱情,不能清楚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可能导致满盘皆输,而我们大学黄金的学习时间也将一去不复返。
2 正视自己的内心,重视恋爱,不要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很多人并不知道恋爱是什么,也并不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对方。
大学中的有人谈恋爱可能是因为心理需求,刚进入大学的同学背井离乡,可能不太适应一个人的生活,所以选择谈恋爱,这是为了谈恋爱而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这种情况是有很多原因的
,比如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看到别人脱单自己也想去,也有些大学生因为对于恋爱的好奇,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恋爱应该是1+1>2而不是05+05=1。
3对待感情要真心换真心
有些人认为真爱是要靠一次次的比较尝试中才能找到,于是不断的和不同的人谈恋爱,选择感觉最适合自己的真爱,这不仅是一种欺骗感情的不负责行为,也是一种对爱情的不尊重。事实证明从初恋走到结婚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无目的的大量恋爱却会收获甚微甚至于是失去对爱情的纯真心理,导致不相信爱情,爱情都是不值钱的,存在目的性的消极思想。对待爱情不妨存一颗纯粹之心,以两颗真心才能碰撞出真爱的火花。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相信爱情,在大学收获甜甜的恋爱!
加强恋爱教育会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刚需,是因为大学生对于恋爱没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还不敢对恋爱这种事情进行勇敢尝试,除此之外,还由于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当看到一些学校想要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之后,这件事情也引起了极大的热议,因为很多人觉得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然而随着时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恋爱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也同样重要。
一、恋爱教育会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刚需,是因为大学生对恋爱没有正确的认识。由于大学生已经来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让大学生对于恋爱这件事情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必然会让大学生在恋爱当中遇到很多的麻烦和困扰。而如果能够通过学校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教育的话,那么大学生就能够对恋爱这件事情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恋爱教育会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刚需,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勇气尝试恋爱。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剩男剩女,并不是因为男女比例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主要是由于年轻人没有足够的勇气尝试爱情。如果年轻人对于恋爱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年轻人必然会鼓足勇气来发展自己的爱情,当年轻人能够投入到爱情甜蜜当中后,社会上的剩男剩女数量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少。
三、恋爱教育会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刚需,是因为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要知道大学期间会认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当中也自然会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只不过有些人在面对这些优秀的同学时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在自卑心理的引导下,大学生就很难发展自己的恋爱关系。而如果能够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教育,那么大学生就不会在恋爱问题上出现如此自卑的心理。
学校心理咨询模式是指导模式、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
关于心理的介绍如下:
心理是人类在情感世界里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
包括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人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这一切都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即心理过程。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即知、情、意。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象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