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汉字教学中培养 汉字不仅是一种言语符号,还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它的优势,使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成为认识世界、丰富情感、辨明事理的过程。如在教学汉字“磊”这一字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画面中小河里和边滩上都有许多的鹅卵石,当由远及近呈现岸上的鹅卵石时我告诉学生:这些石头当洪水到来时也会被水淹没,但是当水退了之后,便会坦坦荡荡地露出来,于是,人们便依照这个特点,形象地创造出了“磊”这个字。(同时画面出现三个“石”字逐渐靠近最后形成“磊”字,这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它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从而产生对祖国汉字文化的深深地热爱之情)。它的本意是三块石头放在一起,就表示有很多的石头的意思。但因它们明摆在那里,让人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人们经常用它来表示人的心胸和作为,于是,人们便说心地光明正大、没有丝毫掩饰的是“光明磊落”。我们小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做人做事都要光明磊落的好习惯。通过这段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课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字医生”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街头巷尾去寻找错别字,
2 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拿到学校来集体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更容易掌握易错的汉字,这比空洞的说教、反复的训练更为直观,效果会更好。同时,在活动中也尊重了孩子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树立了自信心。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主阵地。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时,我首先通过唱儿歌《小燕子》、感情朗读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内容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唱中、从读中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为理解后面的内容作了感情铺垫。其次,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瑞士政府在寒冷的冬天用空调专列将面临死亡的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的故事,初步感知瑞士政府和人民的善良。然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再观看,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然后带着感情再次朗读。接着播放CAI、音乐,教师范读,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讲解和分析。再出示本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瑞士人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对贝蒂想说的话,读说结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及时宣泄,从而体验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此,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学生定会联想到平时里看到的小动物们,从而会产生倍加爱惜之情,情感态度得到完美体现。
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作文教学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内容较多样,对语言表述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成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我认为:第一,要注意作文题目的选择,题目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在作文中有话可谈,激发他们潜在的写作热情。第二,要注意作文过程中的指导。可以指导他们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引导他们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找它的美。让他们走进生活,回味生活,进而表达生活,达到情景交融,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此外,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丛中嬉戏,去品味山泉的味道,去嗅出泥土的芳香。学生在用眼观察、用鼻品味、用手触摸、用心感悟中体味自然之美。直面大自然,就会有写作的欲望,好词好句好文章油然而生。如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再者,在作文的评改时,除了对优秀作文提出表扬之外,我们更要注意挖掘相对较差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提出表扬,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4、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
口语交际教学中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中口语交际的目标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际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学生在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临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教学中,首先要精心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交际的主动性,使得他们带着情感和兴趣,走进口语交际的情境。其次,在活动展开中,要注意经常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以积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与人友善相处。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第三要注意交流,通过倾听与倾诉,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理感受,从而锻炼和培养价值观能力。
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美好情怀,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教育的改革,情感教育这种缺失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新课程标准中也有多处提到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具有人文特点的语文学科自然成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
我们知道情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营造气氛,创设和谐课堂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我们组织教学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我会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进行探求的热情。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教师,就会爱屋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
教师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隋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
二、吃透教材,把握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文章合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教师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魏书生在讲课前一般要向学生推荐有关作者的传记,使学生与自己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络,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钱梦龙讲《苏州园林》,能使学生产生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的强烈愿望;于漪更是被看作是“情感派教学”的圣手。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皱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情感教学可以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已”的程度,可以使课堂教学进入五彩纷呈、奇峰迭起的艺术境界。一堂充满激情、旁征博引、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会令人终生难忘,永远受益。
罗曼・罗兰说:“要撤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责任编辑 刘新)
点燃激情,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最爱文章作者:党艳辉来源:语文报教师版高中总第168期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注入教师的激情,才能激活学生的激情,才会使师生丰富的情感洋溢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与文本对话,并在对话中获得知识,丰富情感,进而传递人性,表现活力。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呢?一、要做一个有激情的老师在年复一年单调而艰辛的工作中,很多教师都会出现职业卷怠,甚至会没有工作热情。工作一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动力,也就没有了创造。教育专家薛瑞萍说:“现在的我,明白教育仅靠激情和爱是不够的。可是,我珍惜激情。因为,如果没有这种纯粹到有点冒傻气的激情,教师就不可能有定力潜心修炼,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注入理性和艺术的成分。在我眼里,教师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到教育眼睛就发亮,心胸就发热;另一种是除此以外的。我想,成就一个教师的因素有很多,但‘发亮’和‘发热’绝对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薛瑞萍所说的“发热”“发亮”,指的应该是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有激情的语文教师,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我相信,老师只有有献身教育的炽热情怀,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抱负,有不知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有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会拥有幸福感,才会产生快乐感,并且这种幸福和快乐会传递给讲台下的孩子们,泽被孩子们的整个人生。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赵谦翔等都有一段为走上讲台而执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们正是凭借对语文教育的满腔热忱,在语文教育教学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司汤达曾经说过:“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创造天才的各种材料熔于一炉。”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智力开发和情感熏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对于达成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在激情的支配下,常常能发掘出巨大的潜力,得到出乎意料的发展,使语文课堂教学获得巨大的成功。二、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言为心声”。语言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韩军老师上课时,总是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沉曲折的诵读开始,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以及燃烧的激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字正腔圆、抑扬缓急、如歌如泣、声情并茂的吟咏中走进课文,投身课文,与作者同爱同恨,同笑同泣。于是,在他的朗诵中,学生感受到了大堰河的善良纯朴以及对乳儿的拳拳之情,听到了诗人发自肺腑的对乳母挚爱的呼唤——他的朗诵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也点燃了听课老师的激情,师生的情绪完全随着他时缓时急时高时低的声调在波动,完全沉浸在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中。韩军正是用这种极具个性化的朗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是韩军独特的语文教学魅力。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善于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因为,这既能展示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又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激情之火越烧越旺语文学习是多元的。单一的教法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就像万花筒一样,能让学生着迷,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激情之火越烧越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虽无定法,但必须讲究教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方面。每节课教师都要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而且还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课堂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的确,我们在采用任何形式的教学法时,都不可忘了这个“活”字。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异,针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法,如诵读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当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以色彩缤纷的图画、情感四溢的音乐、活泼多样的练习方式,变抽象为形象,化繁复为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投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艺术美,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始终有浓厚的兴趣。(作者单位:陕西富平县曹村高级中学)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者:亭旁小学摘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它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是以需引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要学”,怎样让趣从学生“我要学”中来。其次是用讲故事、编儿歌、玩游戏、开展比赛等方式以趣激趣。再次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增趣。最后是以思生趣,用智力活动的本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词:学习兴趣培养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我认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不管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都应该鼓励学生学得有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就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的喜好,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它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对此,通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体会到可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以需引趣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即“我要学”。(一)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要学”。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所以,人要主动地适应社会,能够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很好地交流,很好地打交道。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就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就不能够生存。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必须学习,学习与人打交道的技能,学习谋生的手段。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学习语文是我们打开这些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我们文学修养提升、性格塑造和灵魂觉悟的重要途径,也是为了我们生存得更好、活得快乐的需要。(二)怎样让趣从学生“我要学”中来首先便要解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内部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当某种事物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能立刻创设这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情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会充满激情的和热烈的。是的,从事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怎么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呢学生没有束缚了,自由起来了,而现实的情境又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课堂能不活跃起来吗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者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积极地活动,快乐地运作;在目标达成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制定出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让他们都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能力训练的活动中,我常常创设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体现课程的选择性,适应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价值引导,让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自由的构建、快乐地发展!二、以趣激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教师有意的激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玩耍,有意记忆比较弱,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无论是输入新语言材料的环节,还是操练、运用语言材料的环节,教师都要通过组织适合儿童年龄,心理的生理特点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学唱歌、画画、讲故事、表演等来吸引儿童自觉不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尽量不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压力和负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任务。(一)讲讲故事,编编儿歌。1、讲故事小孩子天生就爱听故事、讲故事。故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中,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例如拼音教学中,我在教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它们的拼写规则,就编了这么个故事:小i、小u、小ü三个小朋友出门去玩,但年龄太小,不认识路,这时,来了大y、大w两个大哥哥。大y对小i说:“我是大y,你是小i,你跟我走吧!”他们就组成了“yi”。大w对小u说:“我是大w,你是小u,你就跟我走吧!”他们就组成了“wu”。小ü没人带,急得哭了。大y说:“别哭,别哭,我来带你,不过,你先得把眼泪擦干。”小ü连忙擦掉两点跟大y组成了“yu”。就这样,在故事中,学生很轻易地记住了这些抽象枯燥的拼音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我自己编故事的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想象,把学习内容编进故事情节中,虽然学生编的故事有些简单,但充满了童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2、编儿歌儿歌是一种具有音乐特色,易学易记的形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喜欢。因此,我在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儿歌。如“小ü碰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喝’是口字旁。”等等。通过儿歌,不仅使学生记住了生字,而且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二)玩玩游戏,学玩结合。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习与游戏相结合,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学玩相结合。备课、讲课要挖掘教材中的游戏性,设计教案要考虑游戏性,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通过游戏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贴鼻子》一课时,我创设了游戏环节:教师首先在黑板正中贴上“没有鼻子的娃娃脸”,邀请同学参与活动,同学们的兴趣高涨,当其他同学做游戏时,下面的观众激动得为他指点迷津。通过游戏再进行写作,有了实践活动的经验,写作的难度降低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当然课堂上穿插游戏之所以能调动学生,是因为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它象一块磁块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热情。但游戏必须具备知识性,游戏内容要体现与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切勿华而不实。(三)开展比赛互相竞争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刺激学生为自尊好胜而奋斗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开展学习竞赛,能促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理想的学习,是怀揣着希望上路,让学生因为未来的希望而愿意不懈地尝试和持久地努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竞赛。竞赛活动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认知结构以及教材的个性特点确定,要做到适宜、活泼、新颖、有趣。例如:作文比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听写比赛等等。进行听、说、读、写、练习这些活泼多样的趣味性竞赛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学习之中,唤起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例如为了使学生从小就打好语文基础,我特别注意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要对学生进行听写比赛,全部写对的同学,将会在教室园地的“攀登梯”上再登一级台阶,期末进行总结,表彰奖励,虽然是一个日常的竞赛,但学生格外重视,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好,可见竞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以情增趣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成语“爱屋及乌”是对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的生动而典型的概括。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挚爱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表现。可见情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如何以情增趣呢?(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精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没有人会拒绝一颗关怀自己的心,学生也不例外。当教师发自内心地真诚对待学生,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时,教师就能在感情上赢得学生的信赖,激起他们对老师的亲近感和依赖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产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的学习效应,学生自然也很乐意接受这位教师的课。这样一来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教与学就在这种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顺利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增强。(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增趣。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像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教材的内涵,表现出教材的特色。在教《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时,我从“情”入手,抓住文章的感情线索来组织教学。一方面用教师有感情的范读来激情,一方面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他们入情。读完后,学生还沉浸在课文的情境里。教师和学生相视了片刻后,我才让他们说说心里的感受,他们毫不掩饰地说他们的心里一直很激动。我接着问:是什么使你们如此激动和感动。学生回答,是文中人物对国旗那种深深的依恋和强烈热爱感动着他们。我再来问我是以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的?我在感情的表达上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回味了一下,分析我对两次“我多想去看看”处理不同,一次比一次表达得更强烈。我又追问:为什么这样读,由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主要采用朗读与品词句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由动情——入情——激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文本来调动学生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增趣。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在学生身上会产生效果,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才能得到健康成才。四、以思生趣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的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使学生脑子自己转起来,动起来,使他们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营养,获得语文能力。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开阔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一)鼓励质疑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而且小学生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喜欢问这问那,对什么都抱有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提倡让孩子们多问,更让他们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学生初步读课文后,大多对“陈赓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这句话提出了不少疑问:(1)陈赓受谁的“骗”?(2)小红军是怎样“骗”陈赓?(3)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抓住这些学生感疑惑的地方为探究点,以“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小红军设“骗”、陈赓的识“骗”,最后来让学生品“骗”。抓住“骗”确立了本文的探究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满足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学生探究的情绪高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巧设问题: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师有一定的规律的,这些问题的设计正是为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训练。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精心,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紧张的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刻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共涉及了三个问题: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因为鱼画得栩栩如生。)为什么聋哑青年能将鱼画得栩栩如生?(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这样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习兴趣。其实,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方式和途径,从而自发主动地去学习、学习之后能获得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充分达到“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的目的,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语文课堂;情感教育一、结合课文内容,科学选择情感教育方式高中语文的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且每一篇文章之间在由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的转换,这样可以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
情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语言交流的纽带。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积极、健康和愉悦的情感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影响在于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
激活学生成功的愿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素质教育下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乐学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教学氛围的关键,更是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情感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该加强情感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感情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