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有关竹的诗?急用!!!!!!对联也行!!!

有谁知道有关竹的诗?急用!!!!!!对联也行!!!,第1张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

周芳纯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

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

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竹

叶剑英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题画诗)

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

(题画诗)

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

熊文愈 1991年4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

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

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咏 竹

宋·文同

(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

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

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

春江晓景

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王元之

数里春畦独自寻。迸犀抽锦乱森森。

田文死去宾朋散。抛掷三个玳瑁簪。

摘自《咏物诗选》

谢刘仲行惠笋

宋·朱子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参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咏物诗选》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寄题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衡阳道中二绝

宋·范成大

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

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宋·范成大

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远游长儿子,儿地别林庐。

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竹里

清·蒲松龄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

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摘自《聊斋诗集》

咏竹

清·吴昌硕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咏竹著

明·陈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

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摘自《健康报》198971

咏竹

宋·黄庭坚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咏 竹

宋·文同

(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

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

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

春江晓景

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王元之

数里春畦独自寻。迸犀抽锦乱森森。

田文死去宾朋散。抛掷三个玳瑁簪。

摘自《咏物诗选》

谢刘仲行惠笋

宋·朱子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参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咏物诗选》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寄题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衡阳道中二绝

宋·范成大

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

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宋·范成大

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远游长儿子,儿地别林庐。

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竹里

清·蒲松龄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

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摘自《聊斋诗集》

咏竹

清·吴昌硕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咏竹著

明·陈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

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效李艾山前辈体

(清)郑板桥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清)郑板桥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隐居时所作,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山林闲适生活的悠闲自得的思想感情。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竹里馆》全诗内容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竹里馆》王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山林闲适生活的悠闲自得的思想感情。

全文是:

竹里馆

王维 〔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竹里馆》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山林闲适生活的悠闲自得的思想感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竹里馆》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隐居之作。山林深处无人知,月光照耀。全诗描写了诗人独自坐在月光下,弹琴长鸣的悠然人生。竹乃君子,亦是隐士居所不可缺少的草木,竹树象征着幽静,超然出尘,王维的作品中描绘出一幅不沾尘世尘埃的人间仙境。

作品赏析: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我们继续说“惬意”。

    先看一副杨守敬(1839-1915)先生的:

    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

    这一副来自于王维的一首六言诗,原诗如下: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

    大家看王维这两句诗,真是惬意!——红日初升,落花满地,家僮尚未起;鸟啼渐浓,山客犹梦,只待自然醒。有其主必有其仆,这个家僮的生物钟看来和主人差不多。

    王维是著名的田园诗人,和陶渊明可以并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人的“双子座”。但两人不同的是,陶渊明是真穷,是一位亲自耕种的有文化的农民。且看陶渊明的自我写照: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而王维则做过大唐王朝的省部级高官。退居林泉的王先生,其经济状况到底如何呢?我们且看其“辋川别业”的规模吧(根据《》资料整理):

    辋川位于西安东南的蓝田县,距西安市区约30公里。 王维的辋川别业沿终南山辋峪河谷、由东南向西北绵延约10公里,占地面积大约在10-20平方公里之间,也就是说至少有15000亩地。 根据《辋川集》中描述辋川别业的诗文,对照后人所摹的《辋川图》,可以把辋川别业大致描述如下:

    从山口进,迎面是“ 孟城坳 ”,坳背山冈叫“ 华子岗 ”,山势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树,故有“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和“ 落日松风起 ”之句。背冈面谷,隐处可居,建有辋口庄,于是有“ 新家孟城口 ”和“ 结庐古城下 ”之句。

    越过山冈,到了“ 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 ”的背岭面湖处,有 文杏馆 ,诗云“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大概是山野茅庐吧。 文杏馆 后崇岭高起,岭上多大竹,故名“ 斤竹岭 ”。这里“ 一径通山路 ”,沿溪而筑,有“ 明流纡且直,绿筱密复深 ”述其景。

    沿溪通往另一区,题名“ 木兰柴 ”(由篱笆围起来的、多植木兰的园子),这里景致幽深,有诗云“ 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 溪流之源的山冈,与 斤竹岭 对峙,取名“ 茱萸片 ”,大概因山冈多“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 ”的山茱萸吧。翻过 茱萸片 ,为一谷地,有“ 仄径荫宫槐 ”句,题名“ 宫槐陌 ”,“是向欹湖道”。

    登冈岭,至人迹稀少的山中深处,题名“ 鹿柴 ”(别业中养鹿的园子),那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鹿柴 ”山冈下为“ 北宅 ”,一面临 欹湖 ,盖有屋宇,所谓“ 南山北宅下,结宇临欹湖 ”。 北宅 的山冈尽处,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从这里到 南宅 、 竹里馆 等处,因有水隔,必须舟渡,所以说“ 轻舟南宅去,北宅渺难即 ”。

   欹湖 的景色是“ 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 ”。泛舟湖上,但见“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为充分欣赏湖光山色,建有“ 临湖亭 ”。有诗云:“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 沿湖堤岸遍植柳树,“ 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绮 ”,“ 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丝 ”,因此题名“ 柳浪 ”。“ 柳浪 ”往下,有水流湍急的“ 栾家濑 ”,这里是“ 浅浅石溜泻 ”,“ 波跳自相溅 ”,“ 汛汛凫鸥渡,时时欲近人 ”,不仅有急流奔泻,还有水禽嬉戏。

    离水南行复入山,有泉名“ 金屑泉 ”,据称“ 潆汀澹不流,金碧如可拾 ”。山下谷地就是 南宅 ,从南宅缘溪下行到入湖口处,有“ 白石滩 ”,这里“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 跋石复临水,弄波情未极 ”。沿山溪上行到“ 竹里馆 ”,得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外,还有“ 辛夷坞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漆园 ”、“ 椒园 ”等胜处,因多辛夷(即紫玉兰)、漆树、花椒而命名。

    由此可知,王维那是真富有呀!

    王维先生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等等,这一份阅尽繁华后的空灵超然,这一打闪烁于中国文学史的佳言隽语,都是用唐王朝大把大把的银子换来的。

    当然,富有富的讲究,穷有穷的享受。即使只有几间茅屋,同样也可以享受惬意。比如下面钱君陶(1906-1998)先生这一副: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我不需要什么上万亩的别业,有几间茅屋能遮风避雨就足够了。诺大的天地才是我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我之可见便是我之所有,我之能享便是我之所得。精神上的超越,或许并不需要物质铺就的金台玉阶吧。

    当然,要是能有酒那就更好了。陶渊明不是也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吗?下面看吴征(1878-1949)先生一副:

    春水方生花明镜里,吾庐可爱酒满床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庐不在大,有酒就行。当然,春水新涨,波平如镜,繁花似锦,上下交映,也更能助我酒兴呀。

    还有,优美的音乐也总会令我陶醉。且看王福厂(1879-1960)先生这一副:

    波暖尘香,小艇谁吹横笛;

    莲幽竹邃,曲阑绕遍芳丛。

    是谁在船上吹笛?揪得我的心儿呀——不由得要过去看看。

     芳丛满目,曲径通幽,岸上有秉清节而高耸的翠竹,水边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真是惬意之上又添一重惬意呀。

    这一副为宋词集句联,集者为弇山居士(不知何许人也)。

    上一联讲了闻笛的惬意,这一联看看吹笛的惬意。梁启超(1873-1929)先生有一副最得意的宋词集句联(赠徐志摩):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

    笛子多为竹制,腔小音高,其声往往能传很远。果能“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 ”,不知要弄得多少人辗转难眠呀。

    李白有一首《春夜洛城闻笛》写得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面看梅鹤孙(1894-1964)先生一副:

    一曲清歌,更短笛临风,长云弄晚;

    十年旧梦,在灯前欹枕,雨外熏炉。

     这一联,不仅有笛声、歌声,还有清风、晚霞,还有烟雨、炉香,还有挥之不去的旧梦……

    据说咸丰皇帝就是被慈禧的小曲吸引打动的。看来要让皇帝惬意,不仅得有实力,还更需要有魅力呀。

   下面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

    横琴当月下,压酒及花时。

     上联“ 横琴当月下 ”,和王维先生《竹里馆》(辋川别业胜景之一)的意境颇为相似: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下联“ 压酒及花时 ”,“ 压酒 ”即压酒糟取酒汁,也就是酒酿熟后的过滤工序。我们现在喝的白酒是蒸馏酒,已经通过“蒸馏-冷却”去掉杂质了,不再需要“压酒”了。

    接着胡浚先生这一副也类似:

    坐旁置酒随时饮,案上张琴对月弹。

    欧阳修曾写过一组10首的《采桑子》来歌咏颍州西湖。在这一组词的前面有一段序言,称作《西湖念语》。其文辞与此联之惬意颇有相通之处,兹录如下: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与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

    接着看姚元之(1773-1852)先生一副:

    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

    上面讲对月弹琴,这里讲对鹤弹琴。鹤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吉祥鸟,象征着纯洁、长寿。道家高人往往还通过骑鹤升天成仙,因此鹤又可以作为往来于天上与人间的“天使”。能通过弹琴与鹤对话,也就和与神仙对话差不多了。

    最后看陈鸿寿(1768-1822)先生一副:

    琴言清若水,诗梦暖于春。

   上联“ 琴言清若水 ”,看起来平平淡淡,细思则意味无穷。古代文人每每在白日里消费繁华之后,回家就寝前会弹琴片刻——以纯净如水的琴音洗刷掉白日里身心沾染的尘污杂秽,就好像通过沐浴洗掉一身臭汗一般。

    下联“ 诗梦暖于春 ”,则又是另一番惬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生活是诗意的,夜晚的梦境当然也是诗意的。这样的梦呀,总是像春天一般富有生机、充满温情。、

(说明:文中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全诗的内容: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全诗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4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