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白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
希望对你有帮助
~o(∩_∩)o~
有时,但结果的诗歌,如果不采用技巧,将是糟糕的诗歌。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的:“所有糟糕的诗歌都是真诚的。”当我想起我在高中时,在对某个啦啦队长无可救药的迷恋的影响下,潦草写下的一些现在已经感谢失去了的诗句时,我畏缩了。我畏缩是因为我见识过真正的诗歌是什么以及它的作用。
不要误解我的意思:诗歌可以是人类情感最深处的载体。但每一个伟大的诗人都了解这个行业的工具。你可以读丁尼生或奥登的诗,如果你没有耳朵去听,你可能不会注意到你读的不仅仅是一组创造复杂含义的单词,而且,例如,一个用aesclepiads写英文诗的练习。你可能也不会觉得你错过了什么:但《aesclepiads》,正式的挑战,是让作者参与的东西,并让他们寻找特定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不管你知不知道,那些埃斯克利皮亚德在对你起作用。你可能读过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自由诗》(free verse),认为他的“自由诗”是散漫的——直到你了解他的节奏,并意识到为什么这使他在性质上不同于那些认为带有随机断行的散文实际上就是诗歌的鉴赏家。
诗歌最好的时候是对文学手法的娴熟和高度个性化的运用,以重新描述现实: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或者一些奇异事件或事件或时刻,到说话人无论他们生活的东西,和时间,和表达的特殊效果——唯一的语言和形式,能承受其特定的含义,作用,影响这样- - - - -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感觉或看到一些早期在我们自己的生活,然而,没有能够留住,或者表达的方式不能简化地向内主体间的传染性,让我们看到世界的新的,奇怪,和共享。
在你的原始感觉中可能存在一些普遍性:
你伤害了我
神啊
我感觉很糟糕
也难过…
但这不是一首诗。这是打油诗。几乎所有真正的诗歌都以其陌生感,以其专注于事物的方式给我们一记耳光。这是毋庸置疑的。
她的歌声超越了大海的天才。我们现在在一首诗里。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我们现在在一首诗里。因为我将来到那神圣的房间,/在那里,与你永远的圣贤合唱,/我将成为你的音乐……我们在一首诗里。
如果你想罢工心脏或大脑有直接的感觉,你仍然需要想办法说你需要说的方式让我感觉和你在一起,不只是知道它是什么你都感觉在一些愚蠢的和动物的方式。例如,如果你想表达悲伤,你需要让你感受到的悲伤成为别人也能找到的悲伤。
九歌·湘夫人原文: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 一作:渺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九歌·湘夫人翻译及注释翻译 湘君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著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注释 1九歌: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是泛指,非实数,《九歌》本是古乐章名。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杯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札,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也有人认为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关于湘夫人和湘君为谁,多有争论。二人为湘水之神,则无疑。2帝子:指湘夫人。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3眇眇(miǎo):望而不见的徉子。愁予:使我忧愁。4袅袅(niǎo):绵长不绝的样子。5波:生波。下:落。6薠(fan):一种近水生的秋草。骋望:纵目而望。7佳:佳人,指湘夫人。期:期约。张:陈设。8萃:集。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草中。9罾(zēng):捕鱼的网。罾原当在水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10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澧(lǐ):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庭湖。芷(zhǐ):即白芷,一种香草。11公子:指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称「公子」。12荒忽:不分明的样子。13潺湲:水流的样子。14麋:兽名,似鹿。15水裔:水边。此名意谓蛟本当在深渊而在水边。比喻所处失常。16皋:水边高地。17澨(shi):水边。18腾驾:驾着马车奔腾飞驰。偕逝:同往。19葺:编草盖房子。盖:指屋顶。20荪壁:用荪草饰壁。荪(sūn):一种香草。紫:紫贝。坛:中庭。21椒:一种科香木。22栋:屋栋,屋脊柱。橑(lǎo):屋椽(chuan)。23辛夷:木名,初春升花。楣:门上横梁。药:白芷。24罔:通「网」,作结解。薜荔;一种香草,缘木而生。帷:帷帐。25擗(pǐ):掰开。蕙:一种香草。櫋(mian):隔扇。26镇:镇压坐席之物。27疏:分疏,分陈。石兰:一种香草。28缭:缠绕。杜衡:一种香草。29合:合聚。百草:指众芳草。实:充实。30馨:能够远闻的香。庑(wǔ):走廊。31九嶷(yi):山名,传说中舜的葬地,在湘水南。这里指九嶷山神。缤:盛多的样子。32灵:神。如云:形容众多。33袂(mei):衣袖。34褋(die):《方言》:禅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褋」。禅衣即女子内衣,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这时古时女子爱情生活的习惯。35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杜若:一种香草。36远者:指湘夫人。37骤得:数得,屡得。38逍遥:游玩。容与:悠闲的样子。
九歌·湘夫人鉴赏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哺育著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九歌·湘夫人比较鉴赏
《九歌·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九歌·湘君》是姊妹篇。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全诗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 先秦 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着与湘夫人一样。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心情中忙碌著新婚前的准备事宜。诗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现,召唤的目的达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写与此呼应。实际上,后半段的描写不过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现这种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缘故。整首诗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 ,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抒情对像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 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
另外,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综上所述,《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两个悲剧,但合起来又是一幕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喜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说它们是喜剧,是由于男女双方的相恋真诚深挚,尽管稍有挫折,但都没有放弃追求和期盼,所以圆满结局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当他们在耐心平静的相互等待之后终于相见时,这场因先来后到而产生的误会和烦恼必然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迎接他们的将是湘君在幻觉中所感受的那种欢乐和幸福。
这两篇作品一写女子的爱慕,一写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却同样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尽管这种热烈大胆、真诚执著的爱情被包裹在宗教仪式的外壳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内核,却经久不息地释放出无限的能量,让历代的读者和作者都能从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这可以从无数篇后代作品都深受其影响的历史中,得到最好的印证。
九歌·湘夫人创作背景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楚人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富有人情味。
诗词作品: 九歌·湘夫人 诗词作者: 先秦 屈原 诗词归类: 思念、爱情、写人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心情中忙碌着新婚前的准备事宜。诗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现,召唤的目的达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写与此呼应。实际上,后半段的描写不过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现这种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缘故。整首诗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
接吻,是伴侣之间常见的行为,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伴侣之间通过接吻的方式,传递亲密的信号。
很多人会觉得,接吻不就是两个嘴巴碰一起吗?这有什么稀罕的!但是,这两个嘴巴碰在一起,却并非单一的。接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全世界有57种之多。
因此,通过接吻的动作,可以传递丰富的情感,滋润彼此的亲密关系,让伴侣感受到激情、快乐和亲密感。
本期分享,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接吻的这个话题,你的内心是不是有些小萌动了呢?
接下来,我将为你拆解,为什么接吻能够传递情感。希望对你有启发!
口欲期的重现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接吻时,会让人重现口欲期的感觉,这个过程就会发生情感的流动。
这个原因,来自精神分析学派的经典解释。
在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看来,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成年后所有行为的动因,都可以从婴幼儿时期找到联系,甚至有时候是决定性的影响。
在婴幼儿时期,婴儿的发展阶段中,有一个“口欲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婴儿,只有关于嘴巴的欲望得到满足,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发展成健康的人格。
比如说,在这个时期,婴儿会通过哺乳,或者一些塑料的奶嘴,获得性的满足,感受到满足的快乐。
在“口欲期”的时候,我们就建立起了通过嘴巴传递情感的回路。
因此,我们成年以后,在伴侣之间的亲吻行为,实际上就是婴幼儿时期“口欲期”的重现,因而能够传递满足、快乐的情感。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今天所聊的内容。
接吻,并不只是简单地两个嘴巴碰在一起,这个行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传递的脉络。
接吻之所以能够传递情感,是因为文化的作用,生物性因素的影响以及婴幼儿时期的“口欲期”重现所带来的。
生物性的因素
第二个原因,是受生物性的因素所影响。
接吻的时候,一般会有嘴唇和舌头的接触。而嘴唇和舌头是人体非常敏感的两个器官。
接吻时的摩擦和蠕动,会刺激人体释放荷尔蒙和催产素,让人产生放松、愉悦和激情的感觉。
因此,人体内的这些激素就会发生生物性的反应,转化为幸福和快乐的情感。
另外,还有一种叫信息素的物质,也能够传递情感。
当两个人接吻时,一般会鼻尖对着鼻尖,鼻子与鼻子之间的空气是相互流动和共享的。
科学家发现,鼻子是人类信息素传递性信息的出口,因此,男女双方在接吻时,鼻子与鼻子之间的呼吸,其实就是在相互性的信息素的过程。
两个人通过鼻子交换信息素,当信息素分别进入两个人的体内,人体就会自动进行解码,解码的结果,就是性信息,产生渴望和爱的情感,这就是信息素传递情感的过程。
因此,接吻时能够产生催产素和荷尔蒙,以及接吻时鼻子能够传递性信息的信息素,是生物性因素传递情感的机制。
文化的作用
第三个原因,是文化的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它会不知不觉地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换言之,我们的行为,其实,背后就代表了某种文化。
正如上文所说,接吻的行为,是人类条件反射地表达亲密的一种行为,世界各地的人都不约而同地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表达,久而久之,这也形成了一种文化。
在我们的文化中,就对接吻进行定性了,只有在伴侣之间,才能拥有这种行为的合法性。
因此,我们接吻的时候,就能够传递这种文化中所蕴含的爱的情感。
这就像我们用鞠躬来传递尊重,用握手来表达友好,用敬礼表示敬意一样。
在心理学上,行为主义学派也给出了具有一致性的解释。在他们看来,接吻这种行为能够传递情感,就是一种条件反射的作用。
因为在文化中接吻能够表达爱,也确实能够体会到爱的激情和快乐,所以通过接吻这个行为产生爱的强化,就会让人形成条件放射,自然地传递爱的情感。
可见,文化的作用是促使接吻能够传递情感的重要因素
要知道,两个人相处,如果感到温暖,肯定离不开情感的流动和联通。换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两个人在一起,需要的是沟通和交流,这不仅仅是谈话,也不仅仅是你,我日常的寒暄,因为谈话和日常的寒暄并不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就是你我之间彼此交换观点点来认知联动情感,在一种能够理解对方的情绪中找到共同的话题的这种聊天。找到一个愿意和自己共同进步,愿意聆听自己的另一半。这些情感流动的日常细节,比生活上的帮助,更令我们彼此领悟对方的心意。
我们也不要强求另一半对自己这样那样的,因为表面的恩爱,就像成人的角色扮演游戏一样,每天只会为了过任务一样的生活。这样的关系其实是最坏的,表面上看起来和和睦睦,其实内心你我都很清楚,这是冷冰冰的,是一种深藏不露的冷暴力,会令两个人更加的难过。
所以说,没有沟通和交流,不理会对方感受的姿态,才是对情感对婚姻的真正不负责任。夫妻双方在一起,更多的需要的是聆听和沟通。当婚中的某一个人,不愿意去真正聆听一个人的心声,关心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不愿意在这另一个人的情绪负责时,说明这个关系以及他的彼此的负担。请记住,很重要的一点:没有人愿意离开,令自己舒适的人,离开常常只是为了止损。
一加一大于二的两个人会很幸福,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人?真正好的情感,双方都应该会有深度的责任感,我们不仅要对彼此负责,更要对自己的情感质量负责。我们不光要为对方提供生活的那帮,还要用认真负责的态度照顾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任何一段美满的情感,本质上都超越了彼此间谜尚的捆绑,内心之间有了更深的情感联动和情感流通。只有这样的结合,才不会消耗我们对彼此的信任和期待,也只有这样的情感感,才会体现出一加一大于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