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自1996年6月1日起施行。1989年6月5日发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第2号令《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同时废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第三条 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条 幼儿园适龄幼儿为三周岁至六周岁(或七周岁)。
幼儿园一般为三年制,亦可设一年制或两年制的幼儿园。
第五条 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第六条 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
第七条 幼儿园可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定时制、季节制和寄宿制等。上述形式可分别设置,也可混合设置。
第二章 幼儿入园和编班
第八条 幼儿园每年秋季招生。平时如有缺额,可随时补招。
幼儿园对烈士子女,家中无人照顾的残疾人子女和单亲子女等入园,应予照顾。
第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设置的幼儿园,除招收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外,有条件的应向社会开放,招收附近居民子女入园。
第十条 幼儿入园前,须按照卫生部门制定的卫生保健制度进行体格检查,合格者方可入园。
幼儿入园除进行体格检查外,严禁任何形式的考试或测查。
第十一条 幼儿园规模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为原则,不宜过大。
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三至四周岁)二十五人,中班(四至五周岁)三十人,大班(五周岁至六或七周岁)三十五人,混合班三十人,学前幼儿班不超过四十人。
寄宿制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酌减。
幼儿园可按年龄分别编班,也可混合编班。
第三章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
第十二条 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
幼儿园应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以及其他有关卫生保健的法规、规章和制度。
第十三条 幼儿园应制订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两餐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三小时半。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二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三小时,高寒、高温地区可酌情增减。
第十四条 幼儿园应建立幼儿健康检查制度和幼儿健康卡或档案。每年体检一次,每半年测身高、视力一次,每季度量体重一次,并对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状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价。
应注意幼儿口腔卫生,保护视力。
第十五条 幼儿园应建立卫生消毒、病儿隔离制度,认真做好计划免疫和疾病防治工作。
幼儿园内严禁吸烟。
第十六条 幼儿园应建立房屋、设备、消防、交通等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建立食品、药物等管理制度和幼儿接送制度,防止发生各种意外事故。
应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
第十七条 供给膳食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合理膳食,编制营养平衡的幼儿食谱,定期计算和分析幼儿的进食量和营养素摄取量。
第十八条 幼儿园应保证供给幼儿饮水,为幼儿饮水提供便利条件。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不得限制幼儿便溺的次数、时间等。
第十九条 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加强冬季锻炼。
要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环境,有计划地锻炼幼儿肌体,增强身体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对体弱或有残疾的幼儿予以特殊照顾。
第二十条 幼儿园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中署和冻伤。
第四章 幼儿园的教育
第二十一条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
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体健康发展。
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
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遇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第二十二条 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
第二十三条 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十四条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运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
组织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感官作用,灵活地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第二十五条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
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
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二十六条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第二十七条 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尤应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
第二十八条 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幼儿为主的幼儿园,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
第二十九条 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第五章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
第三十条 幼儿园应设活动室、儿童厕所、盥洗室、保健室、办公用房和厨房。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单独设音乐室、游戏室、体育活动室和家长接待室等。
寄宿制幼儿园应设寝室、隔离室、浴室、洗衣间和教职工值班室等。
第三十一条 幼儿园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配备必要的游戏和体育活动设施,并创造条件开避沙地、动物饲养角和植园地。
应根据幼儿园特点,绿化、美化园地。
第三十二条 幼儿园应配备适合幼儿特点的桌椅、玩具架、盥洗卫生用具,以及必要的教具、玩具、图书和乐器等。
寄宿制幼儿园应配备儿童单人床。
幼儿园的教具、玩具应有教育意义并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
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玩具。
第三十三条 幼儿园建筑规划面积定额、建筑设计要求和教具玩具的配备,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幼儿园的工作人员
第三十四条 幼儿园按照编制标准设园长、副园长、教师、保育员、医务人员、事务人员、炊事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会同有关部门参照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原劳动人事部制订的《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制定具体规定。
第三十五条 幼儿园工作人员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
第三十六条 幼儿园园长除符合本规程第三十五条要求外,应具备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幼儿园园长还应有一定的教育工作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并获得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幼儿园园长由举办者任命或聘任。非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幼儿园园长应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幼儿园园长负责幼儿园的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领导教育、卫生保健、安全保卫工作
(三)负责建立并组织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四)负责聘任、调配工作人员。指导、检查和评估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并给予奖惩;
(五)负责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组织文化、业务学习,并为他们的政治和文化、业务进修创造必要的条件;关心和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六)组织管理园舍、设备和经费;
(七)组织和指导家长工作;
(八)负责与社区的联系和合作。
第三十七条 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幼儿园教师资格,并符合本规程第三十五条规定。
幼儿园教师实行聘任制。
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二)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三)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四)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
(五)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
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应发挥特殊的作用。一、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人类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总之,语言与情感态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少年学习外语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如何使用外语。既然是使用外语,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际交往和情感态度。二、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结果有重要影响情感态度不仅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感态度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则更加明显。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很多消极的情感态度则影响语言学习。比如,过度的害羞心理和过于内向的性格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过度的焦虑和胆怯心理不利于学生大胆地用外语表达,展现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近些年来,外语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就情感态度与外语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主要结论是:“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都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三、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门学科都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培养和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情感态度不是外语、数学、物理等专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有人更为直接,认为英语与情感态度没有关系。显然,这是对情感态度的狭隘理解。从某个角度来说,情感确实不是语言教学的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但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促进人的发展。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青少年的情感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必须渗透到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尽可能结合学科的特点,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融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四、关注情感态度是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的重要特征之一20世纪末,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标准。无论是语言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还是其他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都把情感态度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
1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能力
幼儿教师是年轻一代最初的启蒙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在教育中用爱去感染学生。在工作中,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去关怀学生,爱护学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是最纯洁的,幼儿园的学生年龄都很小,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幼儿教师更要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运用丰富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讲解和崇高的人格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喜爱,为学生树立楷模榜样。作为幼儿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运用自己的幽默机智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感染学生的同时带给学生极强的示范和影响力。同时,幼儿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学会运用新的思想和方法,改变传统的与幼儿沟通的模式,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活动起来,让学生有朝气,有生气。
2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教育
因为幼儿的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对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如果有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等问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最先解决的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加强对学生心理和情感教育的力度。一般幼儿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和教师沟通。在学生参加的不同活动中也要进行心理情感教育,推进积极情绪的体验,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理念积极的面对问题,通过参加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懂得维护班级荣誉,发挥自身的能力和优势。
3管理模式要民主平等
对于目前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模式要进行优化,实现管理模式的民主平等,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比如组织主题班会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树立榜样,号召其他同学学习。在评选优秀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公开竞选、自我推荐、演讲等方式都可以,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注重人本教育,为幼儿提供展现才能的平台。
4从特色活动入手,丰富班级活动
要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凝聚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活动,这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另一种方式。比如:通过园里组织拔河比赛,通过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学生通过活动,增强的集体荣誉感,也会更快的成长。再如,叠衣服比赛,活动风风火火的进行,有些小朋友在30秒就可以拉上拉链和折叠衣服,锻炼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因此,幼儿园要多开展相关的活动,也可以开班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班级主义精神。
5让幼儿作品展现,彰显幼儿学习的“足迹”
幼儿美术作品展,能够促进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
(1)节日展出作品
对幼儿来讲,都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表现自己、增强自信。我们就要利用空间进行展示活动,比如“儿童节”“圣诞节”“元旦”等进行展演,让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其中。
(2)生活主题展示
在幼儿的生活中,活动丰富,有亲子小作品,有安全演练,春游时外出观察……幼儿通常在区域活动中,将这些见闻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将这些作品展示出来,让幼儿看到自己的成果。
6建立与学生家庭间的反馈机制
注意形象,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鲜活的榜样,家长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刻的老师,其言谈举止和思想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孩子的老师要主动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讲一讲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定期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在校情况,调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积极性。学校也可以建立与学生家长间的反馈机制,比如召开家长会、学生问题个别讨论等,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快乐生活。
近年来,幼儿园的招生规模在逐步扩大,要从微观上做好管理工作,做好幼儿的教育,和家长建立好沟通。面对新形势和发展要求,教育领导要认清方向,及时更新观念,探索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合格目标: 95分/150 (转换后70分/120)
时间: 13:00-15:00
--------------------------------------------------------------------------------------------------------
目录(粗体是重点,带的是需要背的,最重要,第二重要)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01教育的含义
02教育的基本要素
03教育的属性
04教育的功能
05教育的起源
06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01教育学的概念
02教育学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01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02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03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04人口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01 人的发展概述
02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03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04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教育制度
第六节教育目的
第七节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中学生心里辅导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八章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
1“教育”的由来:一人一书一句话(单选)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得概念(单选 辨析)
广义的教育: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纽带中介(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 本质属性(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在,教育在
2)历史性:古今不同
3)继承性:古今相同
4)长期性
5)相对独立性(概念):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发展。特点是不平衡性:教育会超前或者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6)生产性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2按教育功能的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
负值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1生物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第一个正式学说)教育起源于生存本能。——力拓尔诺+沛·西能。(错误)口诀:本能生利息
2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错误)口诀:心理仿梦露
3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马克思认同的)口诀:米凯爱劳动
1原始社会(单选):
无阶级性 公平性
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方法单一
口诀: 简单 劳动 无阶级
2古代社会
1)奴隶社会(单选):在哪里学学什么
1中国: 夏(最早出现学校) 商 西周:在庠 序 校,学习 六艺 (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官府才能学。
春秋:私学兴起。
2国外:古埃及:在文士学校(初级学校),学习文字 书写 执政能力,以僧( 古埃及寺庙最高 )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 崇武 。
雅典:政治 哲学 文学 艺术等, 崇文 。
2)封建社会:
1中国:主要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宋朝出现) :
四书:孟子 中庸 论语 大学
五经:诗 书 礼 义 春秋
阶段:战国,私学繁荣,以儒 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科举制(星期) 。
宋朝:四书五经出现,科举制。
清末:1905废除科举制 。
2外国:
中世纪: 教会 学校,学习七 艺 。
骑士 学校,学习七 技 。
3)古代教育的总特征(单选):
1学校产生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
3阶级性和等机性
4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
5学校教育初步大战,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口诀: 劳教脱离,有阶级 。
3近现代社会
1)近代社会(单选):
1国家加强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最早德国)
3教育世俗化
4教育法制化
口诀:法国仪式
2)20世纪后(单选 简答):
1教育终身化:(活到老学到老。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化。)包括各个年龄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全民化:教育面向所有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
3教育民主化:(同样的教育,机会均等(起点 过程 结果)。)是对教育的等级化 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4教育多元化:(不以分数为唯一的评分标准。)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驾驭形式的多元化。
5教育现代化:(设备 观念 内容 教育队伍(关键),最核心目的是“人(学生)的现代化”。)指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上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的变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任务:不断探索并结社教育规律的科学。
主要考:人物 观点 著作。
1萌芽期:
阶段特点:尚未独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中国:一本书一个人代表。
1《学记》是世界 最早 论述 教育问题 的著作。
教育思想:"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循序渐进(陵节而施。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学然后知不足,较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子强也"——教学相长
2孔子:1 《论语》
2 办学方针:“有教无类”
3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 最早 提出 启发式教学 )
2)西方:
1古希腊(试图关系的3人):
苏格拉提(柏拉图的老师): 产婆术 ( 问答法 ) 西方最早 的 启发式 教育。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2古罗马: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别名《雄辩术原理》) 西方最早 的 教育著作 , 世界上第一部 研究教学法。
2创立阶段:
阶段特点:已独立为一门学课。
代表分为独立派
1)独立派代表人物(糖葫芦: 人物-著作-观点 ):
1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首次提出 “教育学”应该 独立 ,但是失败了。口诀: 培根首提出 。
2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代表作《大教学论》——教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口诀: 机智夸大独立 。
教学制度:系统论述 班级授课制 方法和实施内容。
教学思想: 泛智教育 ——八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学方法:直观性——教育学的金科玉律。
3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口诀: 康德首讲授 。
4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 之父, 科学教育学 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 》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规范的学科正式诞生。口诀: 巴特来规范 。
一原则 :教育性原则。既要教授知识技能,又要教授品德。
二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教师在课堂上教教材)
四阶段 :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
5杜威: 进步教育 代表人, 现代教育 代表人,实用主义哲学之父。代表作《民主注意于教育》。口诀: 杜威真现代,3中心4个即5步骤 。
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儿童在活动中学经验。)
教育的本质 :教育 即 生活,教育 即 生长,教育 即 经验的改组,学校 即 社会。
从做中学
五步教学法
2)其他派
1卢梭:《爱弥儿》认为人性本善, 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口诀: 卢的爱儿很自然 。
2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教育绅士”。口诀: 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话) 。
3裴斯泰洛奇: 慈爱的儿童之父 。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西方第一位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的教育家。口诀: 裴斯心理重劳动 。
4斯宾塞:教育 预备生活说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口诀: 斯宾塞准备学知识 。
3发展阶段:
阶段特点: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派。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罚站,连坐)
2凯洛夫:《 教育学 》 世界第一部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现代教育理论( 人物-著作-观点 )
1赞科夫:《教育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原则:高难度,高速度,让所有学生包括插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2 布鲁纳 :《教育过程》。发现学习,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结构和态度)
3 布鲁姆 :《教学目标分类学》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 掌握学习理论。(给足够地时间,学生都能掌握)
4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活得教育学”“行走的教育学”),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6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老师和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教学学习)
口诀: 姆 (没)有掌握目标, 纳 (哪)能发现结构, 瓦根 找范例(饭粒),高度 赞 发展, 巴班 最优化,全面和谐好 斯基 。
社会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教育对社会有反作用。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个决定2个制约)——生产力 决定 教育发展 水平
1)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制约着教学的内容 方法 组织形式和手段
口诀: 龟速构防守 (方法手段)。
2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 经济功能
1)劳动力再生产的 基本途径
2)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口诀: 两再一新促生产 。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5个决定)
1)决定教育的性质
2)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决定受教育权
5)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口诀: 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
2教育的政治功能 :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 主要途径)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口诀: 人鱼公主促政治 。
1教育对文化的制约(不怎么考)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 文化功能(单选 简答)
1)传递 保存文化
2)传播 交流文化
3)选择 提升文化
4)更新 创造文化
口诀: 两传选新促文化 。
3学校文化(单选)
校园文化 —— 学校文化的缩影
1)校园物质文化
2)校园 精神文化 (观念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
3)制度文化(规范文化)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1)人口数量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2教育对人口的作用:——人口功能
1)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2)提高人口素质
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和流动合理化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
1)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2)能够影响教育者的观念
3)能够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4)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 方法 手段
5)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润
重点是02 03 04,5个规律 2个东云 4个因素。
1生理发展(身高 体重),生理是心理的基础。
2心理发展(记忆 思维)
规律名称 表现 启示
1顺序性 方向,从到,先后 应该循序渐进
2阶段性 强调某一个阶段的特征 应该根据年龄特点分阶段教学(阶段不同,任务不同)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加强了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但造成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日益明显
过去,我国社会有稳定的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社会宣传及学校教育之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现在,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从传播学意义上说,我国传统社会是冷的社会,现在的大众社会是热的社会(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冷的社会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强调服从的社会,热的社会是高度参与、自由化、强调个性与创新的社会),①这种转型正是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冷的社会向热的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大众传媒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介舆论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转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为自己人生准确定位有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道德发展始自学习。青少年是成长中的一代,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认知学习来适应社会道德要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众传媒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学习途径。大众传媒从报纸、**、广播、电视到现今的互联网络,已经集看、听、说、动、玩于一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接受,突破了识字率对受众规模的影响;它还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使得成千上万的人们尤其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跟风”心理极强的青少年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发布的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底,我国上网计算机达2083万台,www站点已达371600个,互联网络用户已达5910万,而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些用户中,青少年是主体,18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373%,18~24岁的用户占373%,25~30岁的用户占170%。其中,学生就占了280%,教师占62%,公务人员占80%。现在各种传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较高,而且正呈上升趋势,正因为如此,大众传媒的刺激和动员对正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特别是那些思想道德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甚为剧烈。
按照人们的一般观念,大众传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但1970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P·J·蒂奇诺提出了著名的“知沟”理论假设:在大众传媒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产生一种“马太效应”,即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并非无条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观察到在信息和知识方面“富者更富,贫者更贫”,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②许多研究发现,“知沟”现象确实存在。过去由于受受众规模和媒介传播信息容量的影响,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存在但并不是十分明显。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知沟”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新传播技术采用带来的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沟”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沟”又不断出现,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对那些信息贫穷的青少年来说,道德认知特别是“道德文字”、“道德图像”、“道德声音”的缺乏,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道德素养的获得,进而影响他们的道德感,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难以转化为他们的个人品德,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当然,“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还造成了教育对象分为更多的层次,对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挑战。究其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P·J·蒂奇诺认为除了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因素以外,接触媒体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经常与媒体接触的青少年,其信息量之大,占有知识面之广之快,就整体而言,是未接触的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对策,缩小社会的“知沟”,如继续推进大众传媒的廉价化、大众化和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特别要培养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或素养。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环境,但使得环境更加复杂且管理趋难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主要可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社交环境。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各种信息以惊人的速度飞越空间,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大量传播可复制的讯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且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不仅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受到冲击,而且也给传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带来了变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插入了“第三者”——大众传媒,它在大众社会起着一种“认同中介”的作用,即大量传播、复制的信息使社会取得文化认同和意识共识。③受教育者在这种环境中接受教育,“媒体现实”的道德培养作用是非常强的,J·格伯纳的研究确认了大众传媒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对受众成员的主观现实的影响。④广大青少年由于日常接触面过窄,直接经验太少,往往靠大众传媒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加上青少年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东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潜移默化地形成或改变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
大众传媒的发展在为我们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新环境的同时,也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化了。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众传媒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它一方面为青少年学习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秽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信息同时并存,广大青少年如果有意无意地浏览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影响力强大的虚拟环境,而且使得国内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发生碰撞和激荡,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负面影响。
在大众传媒不发达或大众传媒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社会和家庭可以很容易地选择有关报道内容和过滤有关信息予以有效控制,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连网络这种新的道德教育环境不仅复杂,而且教育者对它的管理(控制)也越来越难。虽然政府、法律对传播信息进行了控制,但一些传播媒介为了最大可能地盈利,采用各种方式传播不健康、低格调的内容。这些都是钻管理上的空子来传播低级庸俗的内容,招来一些低层次的读者,扩大发行,以此赚钱,殊不知在刺撞青少年眼球的同时也在毒害他们的灵魂。当然,传统的媒介形式还可以通过“把关”来控制不良信息,但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媒介组织的“把关人”角色越来越淡化,甚至失灵,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广大教育者来说,应该高度重视大众传媒这一新的道德教育环境,要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抢占和利用大众传媒这块道德教育阵地,并加强研究,管(对大众传媒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导(以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进行引导)、建(积极建设道德教育媒体)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更好地发挥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很长时间里,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说教来实现的,基本上隶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式德育;后来,书籍、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大众传媒的宣传、鼓励、教育、引导、批评等道德教育功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现代德育逐渐走向开放。但这些方式传播道德教育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较低的。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物质条件,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第一,大众传媒使得信息多样化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由教道德向教青少年如何选择道德转变;第二,大众传媒使得信息有很强的渗透性,这必然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由公开、正式转向隐性、渗透;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了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媒介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大范围的社会宣传教育和小范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作用。最后,网络的应用,出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远程教学和网上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为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而且变传统的单纯语言表达为借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的表达,加深了印象,强化了效果。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是不容置疑的。它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一,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处在一个信息的海洋之中。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交织在一起,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形象、色彩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精神意义明显削弱,情感教育缺乏,而且使青少年对大众传媒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大众传媒正侵蚀着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心理环境,使他们无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有效控制,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干扰。第二,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污染对广大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使青少年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出现反叛和回归的波折,可能使部分意志薄弱者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甚至走向犯罪,以致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西方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在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上进行信息资源的垄断和信息输出,使得外来文化与日俱增,在扩大文化交流的同时,文化霸权也愈发明显,这就使广大青少年接受的信息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他们已接触到的道德要求产生新的矛盾和对抗,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第四,现代大众传媒具有极大的自由和交互性,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络还提供了似乎没有时空限制、没有道德约束的虚拟环境,广大青少年更愿意与其双向交流,而不愿意把信息反馈给教育者,从而导致教育信息反馈的弱化,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最后,过去我国的大众传媒机构大多作为事业机构而存在,是非盈利性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传媒不得不走向市场,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大众传媒市场化的进程中,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俗、猎奇的心态;同时为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加之目前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这些都严重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