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鲁修中的圆桌战士分别是谁?~!

鲁鲁修中的圆桌战士分别是谁?~!,第1张

动漫《叛逆的鲁鲁修》中国王直属的十二骑士,兰斯洛特的驾驶员为第七骑士枢木朱雀。

在鲁鲁修里出现了的圆桌骑士

枢木朱雀

日文:枢木 スザク

声优:樱井孝宏/年少时:渡边明乃

年龄:17歳

国籍:Eleven(日本)

血型:0型

生日:7月10日

星座:巨蟹座

身高:176cm

眼睛的颜色:绿色

头发的颜色:茶色

弱点:别人对他温柔的举动

喜欢的东西:小动物(不过经常是被讨厌的单相思)

讨厌的东西:卑鄙的行为(事情等等)

喜欢的颜色:红色

喜欢的女性类型:芯のしっかりした女性(内心很坚强的女性?)

喜欢的季节:春天

服装:军服、学生服居多

兴趣:锻炼、钓鱼

拿手科目:体育

特技:体术、跑步

特殊能力:擅长于Knightmare Frame的操纵 近身格斗(著名的回旋踢)

别名:白色死神

尤菲米亚为朱雀为最为重要的女性。对于朱雀是“不可替代的女性”。对于朱雀来说鲁鲁修是朱雀“最好的朋友”但是其内心却认为已经失去了他认为最好的朋友。

这位17岁的少年是日本最后的首相�9�9枢木玄武(已故)的独生子,现为Knight of seven,皇帝直属的第七骑士。当他加入军队之后,枢木家便与他断绝关系,虽是名门出身但实际上仍然是孤独天涯的一个人。刚开始的时候,他和其他名誉不列颠军人一样,是不允许佩带枪枝的,而且是经常被派往损耗率(死伤率)较高的前线作战,军阶也只是一等兵。后来,被第二皇子的特别派遣向导技术部选拔出来、作为试作向导兵器Lancelot的正式驾驶员。枢木朱雀在第六话中对于不列颠皇帝的演说表现出愤怒,也证实了第四话中,为何他会赞同Zero所说的:‘不列颠已经是一个不值得你去效忠的国家’。也感受到他对于不列颠帝国目前的现况相当担忧--也包含被帝国支配的Area 11‘日本’在内。

关于和鲁路修的相遇,是在日本被不列颠帝国侵略之前的事情(约侵略前一年左右),当时的鲁路修和娜娜丽被当作外交道具的人质送来了日本(主因是作为后盾的母亲被杀),寄宿在枢木家,因而相遇。不过在枢木家,鲁路修和朱雀及娜娜丽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并度过了将近一年的快乐时光,但好景不常,当不列颠帝国开始侵略日本的时候,双方便失散了,从此音讯全无,无从得知对方的状况。

‘希望从内部把它变成一个有价值的国家’ --枢木朱雀的最终目标似乎是希望:建筑一个无论是什么人种都能安居乐业的国家。而他所采取的作法明显的和Zero有所不同,也反对Zero的论点:‘要求得和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不列颠给破坏掉。’,他认为用斗争的手法(错误的手法)得到的和平(结果)是没有价值可言的。

(Code Geass 的剧本先生在访问中表示,朱雀的价值观认为‘过程是非常重要’,‘即使犯规得胜,难道就是真正得到了胜利吗?’。

‘寻求由内部改革这个国家’是他目前找到的答案,不过正因为他的身份--虽说是名誉不列颠人,但是他仍然是Eleven(日本)人,在军队中,依然会遭受到排挤和孤立,而原本的日本人,则会认为他只是个向敌国摇尾乞怜的狗,是个名副其实的叛徒,要达成他的目标似乎是难上加难。不过因为机缘成为 Lancelot的驾驶员,加上和第三皇女由菲米亚的相遇,让他逐渐的在帝国之中一点一点的建立起自己的立足点。

枢木朱雀基本上是个个性明朗的孩子,而且秉持著无论什么样的人种都会给予体贴善待的善良性格,同时也相信著公正和正义的存在,或许是因为相信‘人性本善’的性格,导致他在于待人处事方面的境遇总是格外的辛苦些。

而体能、运动神经方面也比一般人杰出许多(鲁路修曰:‘体力过剩的笨蛋’)-- 像是在第六话中大气不喘地跑完钟楼的阶梯、即使在屋顶也能行动自如的模样,可以说是一般人办不到的事情。而且第一话的负伤竟然毫无影响他之后的行动,看样子是拥有一副相当强韧的身体。

关于他操纵Knightmare Frame的能力相当高,能成为第七骑士也有自身能力的原因。在18、19话鲁路修的Geass命令“活下去!”中似乎浮现了被他思想所长久压抑的反抗心与求生本能,对不列颠皇族把士兵当成炮灰送死的命令表示反抗,此时的自称也由“仆(我)”变成了“俺”,看来其平时内心也有着超乎常人想像的冲突,“仆(我)”与“俺”或许也象征著两种想法所导出的行动。

  在22话中,朱雀可以感觉到在高文内部,作为副驾驶的CC,并且对Geass有反应,CC怀疑是因为神根岛遗迹的Geass间接接触。具体未知。之后,因为爱人尤菲米亚死在自己眼前而和很多人一样(像鲁路修、妮娜、柯内莉亚等,虽然原因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处于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的状态。

  在第一季的最后,驾驶兰斯洛特向Zero展开了大报复,于战场上活跃,被柯内莉娅晋升为骑士侯。最后在神根岛和鲁路修对决中。从VV处得知了Geass能力的实质。

  在一年前的神根岛之战的最后,朱雀制服鲁路修,并把他押送到不列颠皇帝面前,因此功绩主动向皇帝申请加入皇帝亲卫队圆桌骑士团,获准进入了皇帝直属的亲卫队“Knight of Rounds”,是排名第七位的骑士。因为年龄相近,和骑士阿妮娅和基诺关系不错,朱雀是第一位出身Numbers的“Knight of Rounds”骑士。在敌人眼中留下了“白色死神”的威名。

  现在,再次以学生身份回到了11区阿什弗德学园,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圆桌骑士NO1位置,得到并建立行政特区“日本”。对于夏莉的死保持着对鲁鲁修的不信任。但却不知道鲁鲁才是最痛苦的人

阿尼亚

中文:阿尼亚·阿尔斯托莱姆

年龄:15 出生于皇历2003年

英语:Anya Alstrelm

日文:あ に や

CV:后藤邑子

Knight of Six 第六骑士很少将自己的表情表现出来,看起来像只是因为不感兴趣,所以对别人的事情毫不关心。但NO6这个称号可不是装点名面用的,而是得到这个地位的人最小年龄的人。很重视自己的骑士称谓。经常拿着手机走路,不厌其烦地更新照片与博客。她是圆桌骑士中最年轻的一位,非常重视自己骑士的称谓,性格内向,很少表露自己的情感也很少去关心他人,总是用手机拍摄照片,然后更新到博客上去,也算是她的怪癖之一。她驾驶的是重型Nightmare "莫尔特雷特

基诺·拜因贝鲁克(ジノ·ヴァインベルグ) (声优 保志総一朗)

金色头发的男子,有三个小辫子,位居‘Knight Of Rounds’第三位的骑士,和朱雀的关系很不错。自身是名门贵族出身,不过却靠着自身超绝的技艺赢得了现在的地位,驾驶的专属机体是Tristram,enTristram为中世纪传说亚瑟王的圆桌骑士中的一员。

其他圆桌骑士

除了游戏中有出镜,但在片中都是跑龙套的(囧),没有特别介绍。。。。sorry

啊,是不是真的,改天给女性朋友推荐<转>对于哭泣,人类也许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经常哭泣,而且几乎每天都会看到别人脸上的泪水。上世纪8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以300多名男性和女性为对象,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每月平均要哭5次,男性则每4周哭一次。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声大哭,向所有人宣告:“我来了!”我们的哭泣之所以特别,并不是因为哭喊声,而是因为充满感情的泪水。动物或许会呜咽、呻吟和嚎叫,但绝不会动情落泪,即便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亦是如此。猿类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泪管,但它的功能只是清洁眼部、浸润和呵护眼球。而对于人类来说,也许在远古的某个时期,在祖先的泪腺和掌管感觉与表达深层情感的大脑区域之间,进化出了神经元连接。

  就像所有遗传变异一样,导致流泪的变异也是一个“错误”。但这是很有用的错误,如果这个意外出现的基因没有让遗传它的生物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自然选择早就把它淘汰了。问题是,我们的哭泣到底带来了什么好处?对此,研究人员已有了些眉目,他们发现的掌控人类哭泣的生理机制,足以让我们大吃一惊。 哭泣的原因有很多。简单地说,这是人类的本能,会因疼痛或悲伤而哭泣;复杂地说,这是一种高级的交流方式,它把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这种联系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下来,而且不断发展壮大,也使得人类成为地球上最成功、认知能力最复杂的生物。

  眼泪带走烦恼

  为什么痛哭一场,感觉就会轻松不少?科学家发现,哭泣时流下的眼泪能清除人体内的过多激素,而正是这些激素让我们产生了烦恼。

  复杂行为的根源通常很简单,哭泣就是这样。与其他动物一样,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会用哀号来表达悲伤。在婴儿出生后的三四个月里,他们还没学会怎么去笑,也不懂得使用肢体语言,于是经常哭泣,而且哭声非常刺耳。当婴儿快满1周岁的时候,哭泣就不那么频繁了,他们开始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用手比划、发出咿咿呀呀的叫声或者乱扔身旁的勺子和食物(有些婴儿在出生后的3到6个月前都不会流泪)。

  随着婴儿渐渐长大,针对每一种刺激,都有了不同的哭法:因疼痛而尖叫,因孤独、难受或饥饿而啜泣——这是他们在开口说话之前,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不管原因是什么,这些哭泣都可以在动物中找到原型:包括灵长类动物在内,很多动物仍在使用嚎叫作为最主要的交流方式。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肌电图研究显示,当我们情绪低落时,会控制不住颏肌上的神经,让下巴不停颤动,或者控制不了抑制嘴角肌的神经,让我们哽咽,并且嘴角下弯。科学家还发现,就算是脑结构不完整的畸形儿,他们仍然可以哭泣,这说明早在进化初期,掌管语言和意识思维的结构还未出现时,人类就已经能哭泣了。

  成人以后,我们哭泣的原因更多了。人长大了,哭泣不可避免地混入了情感的因素,而哭泣所携带的信息,远不只身体不适或生理需求那么简单了。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生理机制不再起作用了,而是说哭泣已经与大脑的高级功能和越来越微妙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联系,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周围的人来说,眼泪的含义是强烈而真实的感情。

人的一生通常会流下3种眼泪,因感情而流下的泪水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种眼泪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但它们的功能却各不相同。最基本的泪水会在每次眨眼睛时出现,它浸润着我们的眼球。而反射性的泪水会在眼睛不小心被戳,或洋葱的那股刺激性气体冲向眼睛时涌出来。不过,情感性眼泪却有独特的化学成分,分析这些成分,我们就可以了解它的作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威廉·H·弗雷Ⅱ世发现,在情感性眼泪中,蛋白质的种类比反射性眼泪多20%~25%,钾含量更是后者的4倍,而且锰浓度要比血清中的高30倍。这种眼泪还富含激素,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人在承受压力时释放的一种激素)和催乳素(prolactin,作用是控制泪腺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弗雷认为,眼泪中复杂的化学组成与哭泣时的情绪有关。例如,在慢性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锰浓度偏高;焦虑不安、压力过大就会产生过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女性体内高浓度的催乳素则可以解释她们为什么比男人爱哭,特别是在青春期之后。

  弗雷推测,由于有大量的激素存在,当我们经受强烈的感情冲击时,人体就会用泪水将多余的化学物质“冲走”。也许,这就是我们在劝慰别人时,会说“尽情哭吧”的原因。

  但也有科学家不同意弗雷的观点。仅凭眼泪,真可以清除体内过多的激素,让我们在哭过之后感觉轻松吗?要得到确切的答案非常困难。我们的泪管不够粗,也没有那么高的效率。即使是长时间痛哭,流出的满含激素的泪水也只有很少一点。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让我们在哭过之后感觉轻松呢?

  在哭泣中镇静

  每经历一次紧急情况,我们都需要镇静下来,否则心血管就会因承受不住压力而出现意外。幸好,我们会哭泣,因为哭泣就是最好的镇静方式。

  让人费解的事情还不只这些。在自然界中,任何系统面临周遭压力时,都会努力维持原来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既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金发姑娘定律),既不能太过活跃也不能太过迟缓。如果环境破坏了平衡,把状态推向一个极端,系统就会努力找回平衡,尽快恢复常态。不论是一片森林,还是一个人、一条鱼,都会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这是最原始的需求,可能也是解释我们哭泣的原因。

  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着非随意活动(如呼吸和心跳)和器官(如肾和大脑)的基本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即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在控制哭泣中的作用具有争议,但又耐人寻味。交感神经系统会在生理、心理和情绪上为我们作好逃跑或战斗的准备,当受到惊吓时,交感神经系统就会发出信号,让身体顶住压力坚持战斗或者转身逃跑。而在这之后,副交感神经系统会让身体恢复正常。

  上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提出,我们哭泣是因为苦恼而不是要寻找解脱,所以是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哭泣。但也有不少科学家的观点却与之相反,他们认为哭泣会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镇静下来。科学家做了很多研究,但始终无法得出结论,因为在实验室里,参与试验的人很难产生真切的悲伤,让他们哭泣更是难上加难,况且还要对他们的悲伤和哭泣进行测试。但是,一些科学家,比如斯坦福大学的詹姆斯·J·格罗斯,已经试着做过这样的试验,而且作出了推测:哭泣可能会让我们以及周围的人心烦意乱,最终它还是会有镇静的作用。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如果交感神经系统中央的神经瘫痪了,病人会更频繁地哭泣;而具有重要功能的副交感神经被损坏了,病人的哭泣次数明显减少。这个发现暗示,我们或许不是因为苦恼而哭,而是为了摆脱苦恼。换句话说,哭泣重启了我们的情绪开关。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至少在生理学上,哭泣是金发姑娘定律的最好例子。毕竟,经历了每次搏斗或逃跑,以及万般紧急的状况之后,我们都需要镇定下来。要不然,这种紧张状态会以动脉破裂或中风这样的惨烈方式结束。我们的祖先曾面临种种危险,以哭泣来镇定自己的情绪不仅实用,而且非常必要,否则他们早就因为一系列脑血管意外、接二连三的冠状动脉血栓而从地球上消失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388473htm

艾森克人格问卷

[编辑本段]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

汉斯·艾森克和SBG艾森克设计的一种有关人格维度研究的测定方法。简称EPQ。通用的EPQ是1975年制定的,它是一种自陈量表 ,有成人和少年两种形式 ,各包括4个量表 :E——内外向 ;N——神经质,又称情绪性 ;P——精神质 ,又称倔强 、讲求实际 ;L——谎造或自身隐蔽 。经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计算,前3个量表代表人格结构的3种维度 ,它们是彼此独立的 ,L 则是效度量表 ,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 ,也表现社会性朴实 、幼稚的水平 。L 虽与其他量表有某些相关 ,但它本身却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 由于EPQ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用其所测得的结果可同时得到多种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印证 ,因此它也是验证人格维度理论的根据。中国的艾森克测验由陈仲庚等于1981年修订。

各量表的具体含义

[编辑本段]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简称EPQ)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编制的, 他搜集了大量有关的非认知方面的特征, 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三个互相成正交的维度, 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 内外向性(E)、神经质(又称情绪性)(N)和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P), 人们在这三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表现程度, 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目前医学、司法、教育和心理咨询等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问卷之一。

各量表的具体含义如下:

内外向 (E):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

神经质 (N):反映的是正常行为,与病症无关。分数高可能是焦虑、担心、常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于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

精神质 (P):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程度,则容易发展成行为异常。分数高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

掩饰性 (L):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L与其它量表的功能有联系,但它本身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问卷的应用

[编辑本段]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有关人格度研究的测定方法,此问卷由先前数个调查表几经修改发展而来,修订问卷包括88个项目,让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是否,然后按照计分标准登记分数,用以测量人格结构的三个度即内外向、精神质和神经质.

艾森克的三个人格度不但经过许多数学统计上的和行为观察方面的分析,而且也得到实验室内多种心理实验的考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司法、教育等领域,适合各种人群测试。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编辑本段]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Eysenck's Personality Theo-ry )HJ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理论。

  艾森克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他在其《人格的维度》(1947)一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艾森克认为这种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四个主要方面。后来他又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

  一、  人格维度

  艾森克继承先前实验心理学家的工作,通过对由实验、问卷与观察所得到的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的因素分析,深入研究了人格维度。他认为研究人格特质有时可能会含混,只有研究人格维度才能清楚。他指出,维度乃是代表一个连续的尺度。每一个人都可以被测定在这个连续尺度上所占有的特定的位置,即测定每一个人具有该维度所代表的某一特质的多少。19世纪已有心理学家提出人格图解的雏形。他们认为人格可以从两个直角维度来进行描写。按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的假设,一个维度是从情绪性强过渡到情绪性弱,另一个维度是从可变性过渡到不变性。艾森克则提出外-内倾、神经质、精神质、智力和守旧性-激进主义五个维度,但认为外-内倾、神经质和精神质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最早对外-内倾概念做过研究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O格罗斯。以后在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的著作中把外-内倾概念引入人格研究。后来又有不少学者对外-内体面型的人做了不少实际研究。艾森克的外-内倾概念,除了具有其本身的一般含义外,还与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相联系。兴奋过程可以易化正在进行的感觉、认知和活动;抑制过程可以干扰或影响有机体正在进行的感觉、认知和活动。他发现高外倾性的人兴奋过程发生慢、强度弱、持续时间短,而抑制过程发生快、强度强、维持时间长。这种人难以形成条件反射。高内倾性的人兴奋过程发生快、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而抑制过程发生慢、强度弱、维持时间短。这种人容易形成条件反射。1976年雷维尔等人作了一项有关工作效果的研究。他们推论内倾的人在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上已具有高度的兴奋水平,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那么就会降低被试的工作效果;外倾的人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兴奋水平相对较低,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就会提高被试的工作效果。他们的实际研究结果,证实了上述推论,支持了艾森克的观点。

  艾森克的对情绪性、自强度、焦虑(包括驱力)等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都有是同一的。他把这一维度称为神经质。在他的用语中神经质与精神疾病并无必然的关系。艾森克指出情绪性(神经质)不稳定的人喜怒无常,容易激动;情绪性(神经质)稳定的人反应缓慢而且轻微,并且很容易恢复平静。他又进一步指出情绪性(神经质)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相联系。艾森克认为可以用外-内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来表示正常人格的神经症以及精神病态人格。

  艾森克认为精神质独立于神经质。它代表一种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的特点,并非暗指精神病。研究表明,精神质也可以用维度来表示,从正常范围过渡到极度不正常的一端。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得高分者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心肠冷酷、缺乏情感和移情作用、对旁人有敌意、攻击性强等特点。低分者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如果个体的精神质表现出明显程度,则易导致行为异常。艾森克认为精神质与神经质维度一起可以表示各种神经症和各种精神病。

  艾森克认为,有关外-内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的实验研究,几乎完全同意在人格测量描述系统中这两相因素处于醒目和稳定的地位。他又将外-内倾和神经质作为两个互相垂直的人格维度,且以外-内倾为纬,以神经质为径(表现为情绪稳定的一端和情绪不稳定的一端),绘制成人格结构图(见图1)。艾森克在图1的两维空间组织起他认为基本的32种人格特质,且与古代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这种人格结构的图解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从图上不仅可能以看出人格的四种类型(稳定外倾型、稳定内倾型、不稳定外倾型和不稳定内倾型)范围内所包含的8种人格特质,还可以根据个体某一高分数的特质,看图查出其所属的人格类型,或从维度的结合预测某个体可能会出现的特定的人格问题。

  艾森克以外-内倾、神经质与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于1975年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它是由艾森克早期编制的若干人格量表形成的。EPQ是一种自陈量表,有成人(共90个项目)和少年(共81个项目)两种形式,各包括四个量表:E-外-内倾;N-神经质;P-精神质;L-谎造或自身隐蔽(即效度量表)。由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用其所测得的结果可同时得到多种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印证,因此它亦是验证人格维度的理论根据。

  二、  人格结构层次的假说

  艾森克还对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独特的人格结构层次理论。该理论概括性的图解如图2。从图2可以看到艾森克把人格结构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个水平。最底层特殊反应水平,是个体对一次实验性试验的反应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个别反应”(如最简单的一举一动),属误差因素,其上为习惯反应水平,例如重复实验或生活情境重新出现,一个人就会以相似的方式反应,属特殊因素。特质水平,是由一个人的习惯反应所构成的个人的人格特质,属群因素。最上层的类型水平,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而显示的类型(例如,由社会性、冲动性、活动性、活泼性、兴奋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外倾类型,由持续性、僵硬性、主观性、羞耻性、易感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内倾类型),属一般因素。

  三、  影响

  艾森克对人格的研究从人格的特质转向人格维度,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这不仅为实验室内许多实验所证实,且得到数学统计和行为观察之佐证,受到各国心理学家的重视,且已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和司法领域。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用途较广的人格量表,它已被一些国家译出或修订。中国的艾森克测验由陈仲庚等于1981修订。艾森克的人格研究不像许多美国心理学家从事或偏重特质水平,而是集中于类型。他认为特质是观察到的个体的行为倾向的集合体,类型是观察到的特质的集合体。他把人格类型看作某些特质的组织。他提出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属于层次性质的一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结构的层次明确,因此人格就可分解为有据可查、有数可计的要素。这是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探讨而难以确定的东西。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特质和类型的关系上,艾森克解决得相当出色。在其类型结构的层次的论述中,表明了他的人格观点并没的排除环境的作用,但人格的生物倾向性仍是他的理论的主要方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260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