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有什么艺术特色?

昆曲有什么艺术特色?,第1张

昆曲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并加以提炼,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昆曲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1000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和词调,以及宋代的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和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兼收并蓄,音域非常广泛。

昆曲演唱特色是由水磨腔奠定的,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后来,又出现了赠板曲,声调清柔委婉。

昆曲对字音有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和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昆曲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有所不同。但在昆山腔长期吸收北曲演唱的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了。因此,在昆曲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使用,还有南北合套的混用。

南北合套的混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自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在演唱风格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和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等。

昆曲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都有许多变化,一切皆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曲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其中,管乐器有笛、箫和唢呐等;弦乐器有琵琶、三弦和月琴等;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铴锣、云锣、小钹和堂鼓等。

昆曲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和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江苏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流利悠远的特色。

所以,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而著称。昆曲伴奏还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采用。

昆曲的表演是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

昆曲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另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所以,昆曲精湛的舞蹈动作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词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曲的戏曲舞蹈多方面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和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

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曲是从流行于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西北角的吴语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特别是昆曲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念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另外,昆曲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和节奏等都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

1、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2、具有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声调清柔委婉,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3、昆曲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另外,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元代,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昆曲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因其独特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戏曲之花”。

  昆曲的主要特点是它的音乐和唱腔。昆曲的音乐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它的唱腔非常富有表现力,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除了音乐和唱腔,昆曲还有着独特的舞蹈、表演和戏服。昆曲的舞蹈风格优美大方,将中国的传统舞蹈与戏曲表演完美结合。昆曲的表演风格非常精致,演员们需要掌握精湛的技艺和表演技巧。而昆曲的戏服也是其独特之处,它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风格。

  昆曲是中国文化的珍品,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曲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保护和传承,以便让后代人们了解和欣赏这一非凡的艺术形式。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昆曲在我国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即公元十三世纪末就已流行在江苏省昆山县一带,后来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昆山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在总结南北曲传统基础上,吸收了南戏诸声腔的特点和长处,创造出一种细腻轻柔的腔调,称为“水磨腔”,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箫、管、笛等乐器,这比当时流行的其他声腔有很大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就流传开来,后来人称昆山腔,也叫昆曲。

五百年来,经过无数剧作家、音乐家、演员和人民群众的不断丰富加工,昆曲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很多剧种至今还保留演出昆曲剧目,成为多种古典艺术高度综合的代表剧种。

昆曲特点:

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表演三个方面:

l、剧本:昆曲剧本采用了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上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它的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京剧则采用七言诗歌发展而来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昆曲直到现在还经常原封不动,演唱几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2、音乐:中国的戏曲音乐大致分成两种结构形式,即曲牌体和板腔体。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有四声、尖团之分,而京剧音乐是板腔体结构,它分为西皮二簧等几个板式。昆曲唱腔没有过门。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宽,如女声要真假声结合,难度非常大,京剧则每句都有过门,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而京剧主要是京胡。

3、表演:昆曲由于它的剧本和音乐的特点,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非常高,昆曲最大特点是载歌载舞,由于昆曲文词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经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或者用动作来辅助对文词的解释,昆曲的舞蹈动作经过意象、变形和装饰性的各种手法使动作非常优美。连绵不断,但难度也非常大,必须经过刻苦的训练,才能一边演唱、一边舞蹈,京剧则是演唱时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或舞蹈动作时,一般都不演唱,凡载歌载舞的剧目,一般都是演昆曲剧目,象《挡马》、《闹天宫》都是昆曲剧目,后来经过加工提高,也成为京剧经常演出的剧目。

昆曲的表演非常细腻,每个行当都有不同特点,如旦角的妩媚多姿,小生的儒雅潇洒,花脸的粗犷豪放,武生武旦的刚健潇洒,小丑的诙谐幽默。

昆曲,十四、十五世纪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该剧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明代昆山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正德、嘉靖年间清曲唱家魏良辅继承古来“以文化乐”的传统,改良昆山腔,采用中州韵系,依字声行腔,“调用水磨,拍捱冷板”,曲调细腻宛转。稍迟出现了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新作《玉玦记》、《鸣凤记》、《浣纱记》等,新腔始风行大江南北,成为领导性的戏曲声腔。明嘉靖到清干隆年间,前后两百多年为昆曲全盛时代,昆剧舞台艺术亦在清朝中叶发展成熟。此后花部兴起,以昆剧为代表的雅部逐渐退出舞台,然薪尽火传,其声腔和表演艺术深刻的影响了后来剧种,如京剧;民间曲社唱曲活动也一直绵延不绝,成为保存曲唱规范的主力。昆腔剧本之丰富,在各剧种中首屈一指。舞台艺术以折子戏为特色,讲究口传心授,民国时期苏州昆剧传习所的“传”字辈学员尚可演出四百多出折子戏。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艺随人走,今天昆剧传统剧目的数量急剧减少,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昆曲名剧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最有名的折子是游园,惊梦。 琵琶记, 绣襦记 浣纱记 玉簪记 长生殿 西楼记 南西厢记

1、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而盛行于苏州。它起初称为昆山腔,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并称为四大声腔。昆山腔在明代万历之前,还只是流行于吴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在嘉靖、隆庆年间,江西南昌人魏良辅认为当时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无意致”,于是以原昆山腔为基础,参考海盐、余姚等腔的优点,并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把昆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与发展。魏良辅非常讲求唱法上的吐字、过腔、收音。同时,在北曲弦索名家张野塘的协助下,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腔曰‘昆腔’,曲名‘时曲’”。但这时的昆曲仍是清唱,尚未能体现剧本,形诸舞台。昆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为戏剧,始于梁辰鱼的《浣纱记》。梁辰鱼觉得昆腔不应只局限于曲坛清歌,必须扩展到舞台之上占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他“考订元剧,自翻新作”,写作了《浣纱记》传奇,并第一次将昆曲搬上舞台。自万历初年,昆曲很快地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剧种。随之由士大夫带进北京,与弋阳腔并为玉熙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以此为发端,昆曲便以昆山和苏州为起点,迅速地传播到南北各地。万历以后,昆曲流行的地域逐渐广阔,在全国形成了以苏州、南京、杭州和北京为据点的四大中心。

昆剧的兴盛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此间,新的剧作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创作雷同、拖沓、贫乏的缺陷,给乾隆、嘉庆年间的昆曲活动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通过艺人对戏剧人物的精雕细琢,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等本行为主的应工戏,它们都成了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在这一阶段里,昆山腔的兴盛使得文人创作如春潮般涌起,名家名作层出不穷。在戏剧史上、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品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产生在这个时期,稍次的作品但影响也很大。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昆剧不断地兼收并蓄,对“北曲”逐步改造适应,使之成为“北曲南唱”,同时兼采弋阳腔、弦索调、调腔、吹腔、小曲等长处,另外还把其他艺术形式有意揉合使表演形式绚烂多彩。昆曲的繁盛时期,拥有大批技艺高超的演员和戏班。

昆曲从晚明开始式微,到清代中叶已转入衰落时期。许多原来的优点发展到一定阶段便转而成为缺点。昆曲的曲词以典雅美丽见长,但到了乾嘉之世,曲词晦涩,大多数人不能理解。昆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到后来节奏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大多数人不能欣赏。由于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内容,题材范围也日益狭小,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发展和改进。

“花部”与“雅部”之争成为昆曲消衰标志。在康熙年间,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调、二簧调等各种地方声腔蓬勃兴起。这些统谓之乱弹,即“花部”。乾隆五十五年的徽班进京,是“花雅之争”中的一件大事。徽班进京后,迅速为二簧调在北京剧坛打开局面,从而花雅之争以雅部昆曲失败而告终。随着昆曲的衰落,文人传奇的创作也趋向低潮。这些作品语言典雅、结构冗长,专讲格律、填词,无视戏曲的舞台艺术特点。至光绪年间,昆剧开始没落。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改政策的出台,昆曲出现了复兴的局面。1956年国风剧团的《十五贯》晋京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十五贯》的成功,和当时政治形势和政治要求是有关系的,但它的成功,对昆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昆曲艺术特点:即慢、小、细、软和雅。

所谓“慢”,是说昆曲的节奏缓慢,轻柔而婉折。昆曲拥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传统曲牌体,每出戏都由成套曲牌连缀而成。这既是当时缓慢的生活节奏以及人们的缓慢心理节奏在戏曲艺术上的反映,也是“水磨腔”格律特点和演唱要求所造成的必然现象。

所谓“小”,是指昆曲可以在各类剧场的舞台上演唱,但它最宜于家宅的厅堂或花园亭榭上演唱,是典型的“红氍毹艺术”。

所谓“细”,是指昆曲表演十分细腻。昆曲是一门集歌唱、舞蹈、道白、动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象征虚拟性和程式化的歌舞动作表演故事,并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所谓“软”,是指昆戏说的吴侬软语,唱的是柔婉的“水磨调”,再加上擅演缠绵悱恻的文戏,自然给人以一种软而香的感觉。

所谓“雅”,是指昆曲高雅、文雅、典雅和清雅的风格。昆曲,单单看剧本,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许多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

这样可以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295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