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重创”的第一步是从内心觉察过去的伤痕,找到引起重创的源头。
我从心理学角度将其分为3步骤,每完成一步,你就离自我解脱近一点。
1自我觉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人在情感受伤时,有本能的自我防卫系统。
有的人通过自我反省消化伤害,有的人通过报复反击伤害,有的通过自我沉沦躲避伤害;
只有先了解自己属于自我防卫的哪一种,才好对症下药。
第一种:“讨好型”。
这种类型以“讨好人”来保护自己,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便自动设置好“只要我够乖,ta就会更爱我”的相处模式。
可想而知,遭遇情感重创(如背叛/欺骗等)就会第一时间否定自己。
并产生“ta没那么爱我,都是我不够乖”或者“ta要离开我,都是我做得还不够好”的错误归因。
第二种:“攻击型”。
在错误发生之前先归咎于他人。
比如凶狠地指责别人,认为眼前的情感悲剧都是他人造成的,通过不断攻击他人隐藏自己的不安与脆弱;
也坚信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轻易被人刺伤。
但实际上,这种“攻击性自保”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明明内心其实很需要爱,却用攻击的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三种:“隔离型”。
既不攻击也不讨好,而是选择把自己隐藏起来,保持距离,冷眼旁观。
用强大的理性逻辑包裹自己的真实感受,以隔离感情的方式保护自己。
即不脆弱悲伤,也不歇斯底里地发泄,而是离群索居独自舔伤口。
你可以对照上表,将自己的自卫方式进行归类,再进行第二步:受伤后根源的分析。
2自我分析:导致我受伤的“根源”是什么?
不同的自保方式决定了我们在反思受伤根源时的态度:自我贬低?攻击报复?一蹶不振?
从心理学看,我们之所以对一段感情的毁坏“接受无能”,主要有3点原因:
(1) 讨好型人格---离不开“感受利益”。
有的人将重视“感受利益”解读为“重感情”。
不论是主动离开还是被动离开,失去一段亲密关系会觉得不舍,终极原因是留恋“那部分好的感受”。
因为他给你的感受好,所以你才放不下。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爱上这个人,而是爱上这个感受,爱上了自己的爱情。
换个人给了同样甚至更好的感受,我们就会爱上新的感受,顺带爱上这个新人。
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最容易让他们在情感中受重创的源头,就是“感受利益”被彻底剥离,导致他们失去了自我存在价值的对照体系。
他们的心理写真是:爱我的人走了,没人肯爱我了,那些感受我再也得不到了!
这种创伤的背后更多的是深深的绝望,对自我价值的彻底否定。
(2) 攻击型人格---放不下“既得利益”。
对部分“攻击型”人格而言,因为更加主动的情感攻击,TA们一般在亲密关系中处于“上风地位”,是利益既得者。
他们的心理写真是:凭什么你说结束就结束,你要骗我就骗我,我不甘心!
所以一旦出现感情重创,秉持“收获越多,失去的感受越强烈”,他们会比付出者更痛苦。
这种攻击心态会让TA们长期处于情绪愤怒中,想要报复的心也就更强烈。
(3) 隔离型人格---舍不得“物质利益”。
对“隔离型”人格而言,因为天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他们考虑事情时更看重物质利益,包括(现实因素、前途未来、家境条件等)。
所以在面对情感重创时,即便内心的伤痛不亚于他人,但理智依然可以让他们保留最后的体面,洒脱离开。
并不是说隔离型人格在乎金钱,而是童年的被隔离的情感体验让TA们坚信:情感是不值得依靠的,唯一不会背叛自己的就是物质。
与其悲伤或者愤怒,倒不如让伤口的血随意流淌,才是直面绝望、走出创伤的必经之路。
3自我拯救=重新拥抱童年的“我”。
**《再见爱人》中说:如果一段感情,没能把你变成更好的人,只是把你变得患得患失,喜怒无常,那真遗憾,你跟错了人。
所以我提倡的治愈方式是:真实的看见,真实的感受,正确的归因,是一切疗愈的开始。
为什么遭遇情感重创,我们就一定要愤怒/悲伤/重度抑郁等?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受伤害,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将自己定性为“受害者”。
一旦大脑和内心确认自己是被伤害的一方,就会很情绪化。
会愤怒,是因为将对方的不负责任归咎为自己是一个糟透了的人;
会迷茫,是因为将对方的抛弃归纳为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会受伤,是因为将未来的赌注押在了一个不合适的人身上,从而导致不敢继续相信爱;
如果不想做“受害者”,又该如何自救逆袭?
十个字:了解你自己,肯定你自己。
具体的心理学实践方式,我推荐以下3种:
①讨好型人格--适用于写[情绪日记]。
心理学中将情绪日记称为“心灵问题的黑匣子”。
通过写情绪日记,把每天的情绪反应、感受、思考记录下来,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及与他人之间的心理互动,仔细思索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会让你有情绪过激的反应。
借着情绪日记针对具体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省察、思考。
通过日记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自己:
原来我并没有那么差劲,原来我可以把控自我感受,原来肯定自己是很容易的事情。
这对于讨好型人格的自我成长、价值观重塑、走出创伤很有帮助。
②攻击型人格--适用于[心理分享]。
攻击性人格并不是真的那么“暴力”,而是他们的情绪渴望得到宣泄。
简单说:找到一个安全的人分享你的感受和“暗黑想法”,并让他为你保守秘密。
TA可以是很了解你的亲人、朋友,也可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TA这里,你可以真正地做自己,感受自己被倾听、接纳、了解
在分享情绪时,你便在其中获得医治。
③隔离型人格---最好通过外力强制干预。
隔离型人格并不是走不出创伤,而是他们拒绝走出来。
他们沉浸在伤痛里出不来,独自在深夜回忆另一半的出轨/欺骗行为。
想离离不掉,想分舍不得,想过过不好,画地为牢。
其目的是“只要我折磨自己,就是在还击你;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感受我的感受。”
我觉得这种状态最让人心疼。
因为TA们是在拿出轨方的错误惩罚自己,一直在情绪里内耗,让自己持续地痛苦。
这样做丝毫没有惩罚到施加伤害的一方。
自他准备伤害你,并付出实际伤害行为的那一刻,他就已经不在意你的感受。
对于隔离型人群而言,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承认你受伤了,你没有自己伪装的那么心硬如铁,才能修复你受到的创伤。
一方面去理解自己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伤害---伴侣出轨就是对方有问题,而不影响自我价值;
另一方面,换一种视角去看待伴侣出轨的行为---我不是被抛弃,而是人生重新拥有选择权,我可以把创伤降到最低,修复内心的裂痕。
外力干预包括:外在形象改变、放肆消费满足自己、跨出舒适圈迎接挑战等。
当你踏出这一步时,你才是真正地“洒脱离开”。
总之,不论你是原谅还是放下,或者故作坚强的伪装,都不要忘记让自己快乐才是目的。
核心目标就一个:抓住身边任何一个可以取悦自己的机会,从这份被伤害的创伤里走出来,重建生活的意义,开启未来美好的生活。
为什么在感情中两个相爱的人,最后会分开呢?
在感情中,只有相爱是不够的,因为相爱不足以消除感情中的失望和不满。感情中的一些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两个人就会彼此远离。
1、在感情中,双方都没有方法解决掉出现的矛盾。这也是很多夫妻都会遇到的情况,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即使努力工作,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影响情感的因素很多,现实因素影响最大。但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改变,一些曾经影响分手的矛盾可能会消失。因此,分手不是不爱了,而是当时情感的能力和期待不平等。
2、情感关系中的“积极反馈”太少了。当一方单方面付出时,他会加大努力,也就是说,他付出的与他得到的不成正比。然而在一段关系中,你付出的越多,你就越想回报,无论是情感价值还是物质价值。所以不是他们不爱了,而他们根本不会爱。
3、沟通不好容易给感情留下隐患。爱不是一下子失去的,而是一点一点地消耗了很长时间。许多夫妻会有沟通问题,甚至出现对牛弹琴、驴头不马嘴的情况。许多感情破裂的夫妻与沟通有很大关系,因为沟通不畅而分手不是不爱的问题,而是沟通不正确的问题。
4、不平等的关系很容易以失败告终。在感情上,任何一对夫妇最终都可能分手。这一定是因为一方比另一方更喜欢对方,而付出更多的一方在分手时会更加悲伤和受伤。因为这一方付出更多的感情,投入更多的沉没成本,他将成为付出更多感情的一方。事实上,人们并不害怕做出选择,而是害怕他们所做的选择会让他们感到后悔和失望。虽然我无法控制对你的思念,但我对你没有任何期待。
放弃一个很喜欢的人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突然变空了,不仅找不到情感的宣泄口,也看不到未来的路,你发现人生黯淡无光,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也不清楚活着具体还有什么意义。你每天的形态就像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这种难熬的日子真的让人的变得麻木起来。
一、放弃一个很喜欢的人,肯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如果可以的话,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不会主动放弃一个喜欢了很久的人。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面对一份特别喜欢的情感,谁又能忍心割舍呢?但是当残酷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却无能为力去改变,最终只能憋屈地放弃。这种放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无能的一面,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还不够强大,还不足以承担太多的痛苦与折磨。此时的放弃,恰是一种对心志的磨砺。
二、放弃一个很喜欢的人,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忘却那个人。
虽然我们放弃了这个人,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够将这个人从我们的情感中剥离出来,也无法让对方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这种时候我们反而会对对方的一切信息记得更清楚、牢固,因为我们越是想要忘记对方,我们就越是想起与对方相处的点点滴滴。我们曾经努力过,我们曾经追逐过,可最终还是失败了。这种残酷的结局让我们清醒又疼痛,内心像是被撕裂般疼痛。
三、如果真的放弃了一个人,那就祝福对方吧。
如果我们经历过种种努力与争取,都无法将这个人捆绑在我们的身边,那么不妨放手吧。放手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成全,不仅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让自己不必再陷入过去的情感泥淖中,让自己能够更好地活在当下。当我们真正决定要放弃一个人时,请大度地给对方送上我们真挚的祝福吧,这样哪怕我们没能在一起,我们也希望那一个我们爱了很久的人过得幸福。
如果完全抹除一个人的情感,会发生什么,这是我们大家也许都会比较好奇的一件事情了。完成抹除了一个人的情感,我可以很肯定的说,他会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并且这个人也活不久了。
或许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我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其实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我们人活在世上都是为了生存下去。你想想如果一个人的情感都没有了,就证明他的喜怒哀乐都没有了,也不会有什么欲望,有什么想法。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比如说,一个人非常的生气,因为他被别人打了一巴掌。这个时候有情感的人会很愤怒,甚至打回他去,他会发出质问为什么要打我,哪里得罪你了吗?等等一些我们正常人应该发出的反应。如果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他被别人打了一巴掌,他会没有任何情绪上的波动,甚至连好奇心也没有了,别人打了一巴掌,他有可能能感受到的就只是痛而已。但他没有任何的情绪表现,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所以说他不会产生愤怒的情绪,疑惑的情绪。被别人打了一巴掌,他或许只是在那里愣愣的呆住了而已。不会给予你任何反应与回复。就像一个冷漠的木头人一样。除了痛就没有任何感觉了。
所以说,要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活在世上,它会渐渐地感觉这世间没有让他可以留恋的地方了。比如说他知道一个很好吃的东西,他不会感到开心,感到欣喜。他只是在单纯的解决温饱问题而已。她被别人打了骂了,她不会产生伤心难过的感觉。也不会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产生任何的疑问的情绪。
所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最后会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且他也没有活下去的欲望了。
和情感淡漠症的人做男女朋友
和情感淡漠症的人做男女朋友,大家都对这个词语感到陌生,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其实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痊愈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和情感淡漠症的人做男女朋友的相关资料。
和情感淡漠症的人做男女朋友1有人觉得他们只是因为一些过往的经历导致的心理问题,只要多加关爱就能治愈。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就是先天缺少感受与给予感情的能力。比如原文提到的他应该没有什么童年阴影,家境和教育水平也都很不错,智商也很高,但就是先天在感情方面有些障碍。这不是单纯的爱的给予就能解决的。
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我是一个貌似从情感淡漠的人慢慢走出来的人。我有一段时间是意识不到自己缺乏情感的,情感可以说很单一,但也很安全。慢慢的可以从身边的人身上感受到你没有在意别人,他们的失落。到后来开始慢慢在意别人了,但思想在意,情感还是压抑着,但开始流动了感觉,其实在自己被冻住的时间里,一直有人给予我被感动的感觉,只是可能很久没有这样的触动,它的影响好像蝴蝶轻轻的扇了一下翅膀而已,你记住了,而且记很久很久,久到情感表达丰富的人无法想象的阶段。
不是不知道什么是伤心欲绝,而是已经太多太多了。 并且有很多都是压抑在内心没有说出来,压抑了很久很久,埋藏得很深很深。我觉得这是个人天性和童年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原生家庭里的温度不够。简称缺爱。为什么你付出十分才回有一分回报?因为他本来拥有的爱是负值。这些负值不是你造成的,但是你要填满了那些负值才能让他通往温暖的方向迈进一步。付出会有回报的,毕竟缺爱的人内心会记住别人对自己的一点点好。但是内心要透过层层防线才表现出来的话,你能感受到的可能不多。
最后说个最坏情况。他只是不那么爱你。没有真切关心你的情绪。没有为你放下任何防线。就像当年我对待室友,该做的表面功夫我都做,她们觉得我热情友好,内心神秘。其实就是没走心。有人觉得他们只是因为一些过往的经历导致的心理问题,只要多加关爱就能治愈。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就是先天缺少感受与给予感情的能力。比如原文提到的他应该没有什么童年阴影,家境和教育水平也都很不错,智商也很高,但就是先天在感情方面有些障碍。这不是单纯的爱的给予就能解决的。
和情感淡漠症的人做男女朋友2“情感淡漠”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呢?
(1)外貌上: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心理上: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人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些人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心理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人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里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伏。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懒、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人带来充实、勇气、希望和力量。
因此,消除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们呼吁:要尽力创造使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