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系统思考是一种从整体、全局出发的思考方式。它打破了传统那种局部的、简单的、单因果的思考方式。认为世界是一个系统,而且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
个人有系统,比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之间的运行。人际关系也有系统,A与B的关系,B与C的关系,C与D的关系,ABCD之间的关系影响等等。
虽然每种思维都有各自适用范围,但怎么使用更重要的是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系统语言。
一、正确认识系统内部的关系:
1、正反馈,两件事情的关系是正相关的,A增加,B会进一步增加,比如,越踩油门速度越快;
2、负反馈,不一定是起负面的作用,而是指他起着稳定作用,比如,越踩刹车速度越慢;3、延迟。事情A发生之后并不立即导致B发生,而是中间会有一段时间的间隔,比如打开水龙头的热水,可能5秒后才有热水,这个过程就有了5秒的延迟。
二、正确认识系统的基本模型
1、增长极限模型
一件事情如果刚开始运行的很顺利,发展很快,那这种快速的增长一定会导致副作用,会让整个系统慢下来甚至大幅下降。比如,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会有可观的收入,但也会产生副作用,就是他的应酬会变多,导致没有时间更新新的知识,最后丧失名气。
2、转移负担模型
遇到问题的时候,先解决它表面露出来的症状,把难题解决的负担转移成容易解决的负担,这其实就是“治标不治本”。转移负担模型由两个负反馈组成:一个负反馈是“治标”,比如用醉酒来缓解现在的压力;另一个是“治本”,我承认自己现在做的不好,然后花很长时间努力改变自己。站在系统思考的角度上,需要选择“治本”或者“标本兼治”的方式。
三、心灵转变,重新看世界
今天,系统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局面对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信息量远远超过个人能力,人类的相互依赖关系,远超过个人能掌握的,复杂规模前所未有。但复杂性局面很容易损害自信心和责任感,我们经常听到甚至自己说,“这对我来说太复杂了”,“这是体制问题,我没办法”,而我们可以通过系统思考对其对症下药,观察复杂局面背后的“结构”。系统思考的一个公理就是,每一个影响作用都既是因也是果,所以需要心灵转变,重新看世界。
四、分清创造性张力与情感张力
人们通常在谈论自己的愿景,哪怕很清晰,也会有很大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清晰了解愿望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比如:我想创业爱公司,但我没有钱。再比如:我想从事自己真心喜欢的职业,但我还得养家糊口。
假设在愿景和现实之间有一条橡皮带,如果拉伸橡皮带,他就会产生了张力,这代表了愿景与现实间的张力,张力寻求什么,只能是减小和释放。让现实向愿景靠拢,或者让愿景向现实靠拢。能够实现哪种方法,取决于我们是否坚持自己的愿景。
创造性张力往往会导致与焦虑相关的感受或情绪,例如悲伤、沮丧、绝望、担忧等。这种现象时常发生,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将这些情绪与创造性张力混淆。而这些情绪,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张力。
愿景没有实现时,如果我们感到极度沮丧,我们可能会有强烈的冲动要舒缓这种沮丧情绪。最直接就是降低愿景。比如本身高标准严要求做的事情,在一堆情绪面前,目标开始降低,改变了初衷,沦落到应付完成即可。
而这种降低愿景,目标侵蚀的过程,属于症状缓解法。更重要我们需要找到根本解决法,减少转移负担或者治标不治本的方式。
所以,系统思考中我们需要注意每一项的正确理解,才能够运用系统思维帮助我们提升和实现自我。
《走向理性与清明》的第二章是关于思辨读写。此前对于思辨读写这个名词我一直心生不解,看过此章,心下有了一定的认识。余党绪老师解释道:“借助批判性思维的原理、策略与方法开展的读写活动,称之为‘思辨读写’”。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思维方式。说到底,它既是学习性思维、工作性思维,也是研究性思维。”这种说法,看起来自然让人觉得抽象,然而在第二章内容的分析中,便会感觉原来批判性思维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思辨读写自然也十分可行。
梳理下第二章内容:
1 批判性思维需要超越感性,警惕惯性。感性正是我平日教学中最擅长的,也是最引以为傲的,然而,在余党绪老师看来,这种感性,只是寻求一种共情或共理,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情感,但对于自己思维品质的提升毫无益处。以想象与虚构为例,这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对于认知有积极的激发与促进作用,但本身不能直接产生知识。杜威提出的反省思维正是目前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批判性思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技能,一个是精神习性。
2 理解批判性思维的三个关键词:理性、反思、信念或行动。理性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合理性和有效性。理性与合理性是公共的,众人趋同。这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一个公共的标准,如逻辑,必然有判定的标准,否则就会失于荒谬。在阅读教学中,获取知识主要是理性活动,知识正确与否,需要一个公共的判断标准。这就需要理性参与。而反思,跳离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区,带有批判性,需要自我审视与自我对话。师生皆应激活思维,深度思考,多元思考,从仅仅感受的层面逐阶上升,形成高阶思维,要有分析有论证,有反思有批判。信念或行动意味着批判性思维是用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这便给当下的阅读教学敲响了警钟。很多教师沉浸在带领学生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或理解作者的思想立场之中,或动情,或明理,但是缺少知识的建构,缺少自我的理解和认识。这种以认识他人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意味着师生对于自我关注的缺失,也是理性思维的缺失。明确教学是为了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那么把思维提升到分析论证的高度,让判断与选择参与进来,方能逐渐地构建知识,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3 思辨性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知或解决问题。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信念或行动所指的内容。为了认知建构,需要思辨性阅读的参与,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以文本的理解与判断为核心。任何脱离文本的分析都是伪分析,都是无用功。一切理解与判断都必须基于文本,从中获得思辨性阅读的主题或是依据。这种阅读自然有别于趣味性阅读。以理性的分析与论证为基本手段。目前很多中学生缺失的能力就是分析判断能力,发言或者基于主观认识,毫无依据,或者缺少逻辑性,片段、碎片式组合,词不达意,或者对于问题的认识偏离方向,或者流于浅表,以上种种都源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弱化,对于分析与论证的远离。教师担心的是,一旦分析了,论证了,那么文本就枯燥了,就支离破碎了,于是一味寻求共鸣,寻找表面化的热闹,最终迷失文本深层的内涵和真正的价值。以事实与逻辑为基础。分析与论证,自然要尊重文本,尊重文本中的事实,要符合基本的逻辑,否则思辨性阅读就不会发生。事实与知识就在文本之中,需要教师有慧眼,能够从中发现,此时就要借助于一个有力的工具,逻辑。以准确而清晰的断言为结果。
从具体的阅读过程来看,包括:(1)发现与界定问题,余党绪老师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从林冲对三个人不同的杀人方式入手,分析林冲使用工具的不同对应着不同的人际关系,从而做出了准确的界定,有了正确的思考方向。(2)分析与论证问题。在发现问题之后,需要具体的分析和论证。使用工具的顺序对应着两种人际关系,是否合理?要回到事实和逻辑上进行论证。(3)在评估与权衡的基础上作出合理断言。分析之后,自然可以作出相对合理的判断,但是需要反复地比较、评估与权衡,才能得出相对准确与清晰的结论。这种深入地思考,是训练思维的极有效的方式。
4 思辨性表达需要严谨的思考与判断。目前学生写作停留在个人体会、引经据典和古典诗词的堆砌等,极少有自己的严谨的经过分析的思考在其中,作文往往落于俗套,或止于廉价的煽情。这自然与命题的方向有关,然而更主要的在于学生平时缺少这种思辨性表达的有效训练。
5 让读写与思辨结合起来,互为动力。教师要既能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梳理与推断中忠实地把握“它原本”,即忠实地把握原著中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要在思辨读写中形成“我认为”,要能够对本文的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并且将之体现在写作之中。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