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师说曼德拉是一个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包装起来的英雄,这么说有道理吗

我们老师说曼德拉是一个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包装起来的英雄,这么说有道理吗,第1张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是西方国家白人至上的一贯产物,长期受到美英等西方国家支持。曼德拉在监狱里待了20年,能做什么?他当选南非第一人黑人总统后,没有实行土改,没有给黑人带来实际利益,失业率反倒越来越高。

比较一下印度的甘地,同样被西方推崇,相同点都是保护西方利益,遵守西方国家主导的所谓国际秩序,反抗都是和解、非暴力,像中国这样,通过激烈革命建立政权,没收外国资本在华资产、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实行彻底土改、进而实现工业化。即使你的成就很大,但永远不会获得西方国家的“赏识”

今天印度、南非的发展成就大家都明白,西方国家洗脑的功夫还是很高明的。

你们老师不错,比国内一大帮跟在西方媒体屁股后面,人云亦云高明多了。

诉诸听众的恐惧感常是诉诸威力论证的一种。

诉诸情感论证至少包括下列三种:诉诸公众论证、诉诸威力论证、诉诸怜悯论证。

有时,人们把针对人的论证也列入诉诸情感论证之列。成功的广告在极大程度上都是由精心编制的诉诸情感组成的。在许多政治辩论与论争中,以感情倾诉和忠诚为基础和纯粹地冷静地推理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诉诸公众论证:其基本思想是为了赢得对结论的认同而诉诸大众热情或公众情感进行论证。诉诸威力论证:诉诸威力实际上就是诉诸听者的恐惧感或畏惧感。

从字面上讲,诉诸威力是与棍棒有关的。诉诸威力谬误是诉诸威力论证的一种滥用形式。这种论证常常引用的例子就是暴力方法和打手队的运用。

并不是所有的威胁都是谬误的。一些国家在法律中规定,要让人们深信酒后驾驶会受到严惩。虽然这种法律似乎确实规定了诉诸武力或武力干涉的威胁,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诉诸怜悯论证:是诉诸听众的同情心。诉诸怜悯谬误是诉诸怜悯论证的一种滥用形式。如果所诉诸的怜悯与结论是不相干的,那就犯了诉诸怜悯谬误。

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有什么问题,只要上网一搜,各种答案汹涌而来。面对各种各样的答案,到底我们该相信什么呢?听专家的?朋友的?研究报告的?No! 这时,我们要做的是倾听不同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评估、做出取舍,构建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听了他们的话以后,马上就按他们说的去做。而这些思考的过程,就是批评性思考的过程。

面对别人的建议,我们怎么判断适不适合自己?面对别人的观点和文章,我们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理由是什么?

《学会提问》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丹尼·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撰写的,以上的疑问,将会在本书中为你一一揭晓。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海绵式思维:吸取尽量多的外界信息,为你今后展开复杂的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它相对比较被动,容易陷入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困境。强调的是知识获取的结果。

淘金式思维:自己掌握主动权,自己选择该吸收什么和忽略什么,在阅读时,随时准备好与作者反驳,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与它展开互动。其最重要的特点是 互动性参与。 这两种思维方式可以互补。

因为只有你吸收足够多的外界信息,才能从中挑出哪些是值得保留,哪些是需要舍弃的。

根据批判性思维的不同用途,我们可以把批判性思维分为: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 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其目的是坚决抵制和驳倒那些不同的观点和论证。当你使用弱势批评性思维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根本不关心自己是否接近真理和美德,只是想驳倒对方而已。

强势批判性思维 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以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断言和信念加以评估。

书中价值观是指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念。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我们据此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简单来说,价值观就是为我们自己所认可的行为准则,并且希望他人的言行能与之相一致。

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大多是追求共识。作为批判性思考者,拥有哪些价值观呢?

(1) 自主决断 。我们要从众多意见中作出自己的决断,而不是仅听一家之言。

(2) 好奇心 。平时要多听多看,对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

(3) 谦恭有礼 。要尊重别人,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

(4) 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 。并不是所有的观点和结论都有价值,我们要从中择优录取。但是一旦遇到说理透彻、论证严密的人,一定要不偏不倚地信赖他的观点,直到更加透彻严谨的论证出现为止。

有些人不喜欢被提问,不喜欢被质疑的感觉,因为那样会让他觉得自己像是在法庭上被审问一样。我们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谈话对象,根据不同的人调整提问策略。

如果我们只是根据手边既有的一些信息,不作任何深刻、全面地思考就仓促做出判断,那么我们犯错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因此,在你思考重大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放慢“。

比如我们认为女孩子的数学一定会比男孩子差,山东人都很豪放等等,这些都是刻板印象。

1、 晕轮效应 。是指我们通常会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特征,然后就把这些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2、 信念固着 。就是说我们会根据自己过去的经历形成的信念来进行思考。我们常常会对自身能力过分自信。要抵制信念固着的倾向,只要我们记住,强势批判性思维需要我们认识到所有的判断都是临时性的,或者与情景有关。

3、 可得性启发 。指的是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即只根据我们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与之紧密相连的另外一个有害的思维习惯是近因效应。作为我们思维基础思维最容易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我们最新看到的那部分信息。比如发生空难之后,人们会不敢坐飞机。

4、 答非所问 。比如明星采访中经常遇到的问两个艺人之间是否有矛盾的问题。

5、 自我中心 。是指与其他人的经历和观点相对照,我们赋予自我世界中心地位。我们在论证的时候,常常会忘记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我们沉浸在自己的知识世界里。知识诅咒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知识诅咒是指如果我们不具备现在所知道的知识,那我们根本就说不清这这是到底是什么。专家经常用专业术语,行外人听不懂,这也是一种知识诅咒。

6、 一厢情愿 。也就是我们希望什么是真的,干脆就直截宣布它是真的。这样一来,事实就必须得符合我们的信念,而不是将我们的信念与事实相印证。

有种一厢情愿思维方式叫做奇迹式思维,奇迹式的因果关系会给人带来希望,就像许多广告所展示的一样:只要你买了XX东西,你就会变成XX样的人。

要评论一个人的文章或者论证,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论题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 是针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句式是经常包含有“是什么?”或者是“是不是······”

规定性论题 是指针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社会争论通常都属于规定性论题。通常涉及价值观判断。

然后找出结论,所谓结论,就是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只有找到结论,我们才能客观评价。我们可以在开头或者结尾找,还可以通过这些提示词,比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证明、告诉我们、问题的实质是······

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信念、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指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或根据。

只有在你找到支撑结论的各种理由以后,你才能批判这个结论的价值。

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论证的基本结构是“ 甲之成立是因为乙 ”。

理由提示词:由于;因为这个原因;鉴于;由以下材料支撑;因为证据显示;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理由(证据)的类型 :事实、研究成果、生活实例、统计数据、专家或权威意见、当事人证言以及类比等。

立论者想要说服我们相信某些信念,而这些信念,支撑它的证据越多、质量越高,其可信度就越高。那么,都有哪些证据类型呢?

1、 直觉 。直觉具有私密性,比较难证伪,而且往往会带有个人偏见。可信度比较低。

2、 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往往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多数人的看法,会导致“以偏概全谬误”。

3、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多数会诉诸情感,分数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

4、 当事人证言 。人们的经历各不同,许多人展示的或许是他想要你看到的,当中可能会掺杂个人利益,会适当省略一些信息。就像**宣传、产品代言、产品推广等等。

5、 权威和专家意见 。在面对权威和专家意见的时候,我们不妨问下自己三个问题:

(1)对于所谈论的这个主题该专家拥有的专长、训练或特别知识到底有多少?

(2)这个专家是否拥有第一手资料?

(3)有没有其他更好的理由让人相信?

6、 个人观察 。很多情况下,会有各种障碍阻止我们看清楚发生的一切,眼见不一定为实,个人观察所得的证据并不是很让人信赖。

7、 研究报告 。相信很多人会信赖研究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因为科学研究具有可证伪性、可控性和精确性。但是研究的质量有高有底,差别很大,而且研究结果常常会相互矛盾,另外,有些研究发现并不能证明结论。因为有人为的因素在其中,会夹杂一些偏见,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更有甚的,演说者和写作者常常会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

所以,我们在面对以研究报告作为证据的时候,需要多看看研究报告本身,多问几个问题,再判断其是否可信。

8、 类比 。类比论证就是我们用两件事物之间熟悉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未知特征的结论。在面对类比论证时,我们要警惕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并不代表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

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在论证中常出现的13个谬误:

1、人身攻击谬误

2、滑坡谬误

3、追求完美谬误

4、诉诸公众谬误

5、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6、诉诸情感谬误

7、稻草人谬误

8、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9、乱扣帽子谬误

10、计划谬误

11、光环谬误

12、转移话题谬误

13、循环论证谬误

有时候很多结论不仅仅是非黑即白的,也有可能是多面的。我们要考虑多种可能的结论。我们可以把备选的解决方法作为结论,用条件句“如果······,那么······”来得出结论。

批评性思维需要不断练习,以后看到别人的文章或观点的时候,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他想表达什么?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

理由(证据)是什么?

他讲得有道理吗?

这样,我们在面对一些问题和决策时就能得出自己的见解,不至于人云亦云了。

诉诸情感论证的类型包括()。

A诉诸怜悯论证

B诉诸威力论证

C诉诸公众论证

D不恰当权威论证

正确答案:ABC

客观证明也需要诉诸情感来影响他人不对。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主观的证明与客观证明不同,主观证明通常需要诉诸情感。通过观察、测量或试验获得的并且能被验证的,与客观事物有关的或与客观论证体系要素的存在和实施有关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记录或事实陈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96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