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道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行务人员的内在品质,是把医学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的重要一环。
2、有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是形成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环节。
3、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促进医学科学工作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医学道德教育的过程
1、提高医德认识。
2、.培养医德情感。
3、锻炼医德意志。
4、坚定医德信念。
5、养德行为和习惯。
扩展资料
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一般包括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等主要环节。与通常的知识教育相比较,道德教育具有广融性、同时性、多端性、重复性、强烈实践性和渐进性等主要特点。
确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根据道德品质形成的特点和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一般采取正面疏导的方针,实行传授道德知识和总结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经验相结合,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榜样激励和舆论扬抑相结合的方法。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人民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提高人民的历史主动性,推动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的不断改善。它既从现实经济政治关系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又着眼于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它不仅注重清除一切旧道德的消极残余和影响,积极配合和保证政治、法律、知识、审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于培养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选择能力。
医务人员在医德认识情感的支配下所采取的直接现实性的步骤称为:医德行为。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不同职业,由于担负的任务、职务的对象、工作的手段、活动的条件和应尽的责任等的不同。
而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道德意识、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活动的准则。医德评价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医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医德行为所作的善恶判断。
医德评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社会评价,即医德行为当事人之外的组织或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并表明倾向性态度;另一种是自我评价,即医务人员对自己的行为在内心深处进行的善恶判断。
当前我国医务人员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医疗法制法规建设滞后。在法律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极少数道德自律能力不强的医务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法律有隙可钻,进而形成"波纹"效应,导致医疗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二)国家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医务人员待遇偏低。政府经费拔付严重不足,医务人员待遇渴望改善,病人的医疗费用又要尽可能降低,导致公立医疗单位财政几成"无米之炊"。出现了少数医务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乱收费、重复检查、收受甚至索要"红包"、"回扣"及开大处万、开单提成等问题。
(三)道德评价尺度出现多重标准,医务人员价值取向偏颇。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少数医务人员以所属医院的经济利益作为道德评价标准,没有认识到我国医疗服务事业的公益性,忽略了人道主义精神,以至发生道德失范。
(四)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少数医务人员将市场经济原则完全引入到卫生事业领域,导致医疗职业活动违背人文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卫生工作宗旨,把医疗活动视为谋取私利的手段。
(五)医疗服务价格与价值背离,只有少数大城市、大牌医院出现的"看病难、看病贵"成了社会矛
盾的焦点之一。医院成了这种矛盾的主要承受者是不公平的。直接造成了"医患"矛盾突出、医务人员
思想压力增大,感情上"不服气"这是其一。其二是社会上强调人权的至高无上,忽视了生命的重要性,医疗服务的价值严重淡化,导致了"搞导弹不如卖鸡蛋"的怪现象。
(六)医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滑坡。对恪尽职守、高度负责的正面典型褒扬不够,对医疗腐败现象缺乏惩处力度,末形成有利于责任意识培育和强化的环境和氛围。
(七)社会办医监管不力,从业人员鱼龙混,"专科"、"名医"满天飞,利欲熏心,谋利不择手段,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整体医疗工作的良好形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极待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观念灌输给医
务人员,使其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德风范,并使他们对这种医德逐渐从认知走向认同,最后内化为意识,转化为自觉践行的医疗活动道德行为。
1,加强医务人员道德建设,必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我国卫生事业为具有一定福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直接践行政府的这一福利政策,其医德如何关系到国家这一福利政策和实现,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此外,卫生工作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及对人权的尊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故必须对医务人员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使医德转化为医务人员的个人内在品质,从而能在诊疗活动中真正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加强医德建设,必须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医疗活动透明度的增加,医疗纠纷有逐年增加之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务人员的医德水平不高,部分医务人员对患者不负责任。可见,只有增加医德建设,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每一个医务人员认识到自已所从事行业的特殊、崇高和神圣,才能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3、努力塑造医务人员的道德人格是由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医德信念和医德习惯这五种要素构成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1)在道德认识上,要使医务人员对医德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2)在道德情感方面,要增强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道德情感,使之形成对国家负责、对人民健康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和廉洁行医的“医务人员道德良心”,这种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医务人员廉洁行医的内在动力;(3)在道德意志方面,要培养、锻炼医务人员坚忍不拔的精神,自觉抵制私心杂念和不正之风,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4)在道德信念上要着重培养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5)在道德习惯上,要注意从日常医疗工作入手,使其行为在一定道德模式的支配下,逐渐定型化,自觉化。
(二)完善医务人员道德规范:放眼当今世界,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化,制度化已成大势所趋。西方的医德医风建设开始向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与此相比,我国卫生部下发的有关法规和规定中,虽然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远没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医务人员道德法制化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正在探索进行中,有些措施及法规难以一步到位,助长了少数医务人员的道德越轨,助长了道德约束上的言行不一。因些,必须深化和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奖“廉”罚“腐”,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使其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四)加强监督制约关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医务人员道德规范机制和道德养成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必须加强监督制约,建立相应的评价和监督机制,规范从业资格,加强医疗市场的监管,对于有损医德医风建设的情况,不能安之若素,更不能姑息纵容。
(五)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医德与社会公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整个社会尊重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医务人员良好医德的形成。对医务人员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加强医务人员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医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了20字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当前医德医风建设应与社会公德建设和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从而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医德医风是指执业医师应具有的医学道德和风尚。
医学道德风范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2、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医学职业道德是从事医学职业的人们在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因此,执业医师要达到医德医风的优良,必须接受医学道德教育和进行自我道德修养,要提高对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的理解。
扩展资料医学作为一种特殊职业,面对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执业医师担负着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使命,关系到人的健康利益和生命,而人的健康和生命又是世界万物中最宝贵的。
因此,执业医师在职业活动中,不仅在医疗技术上要逐渐达到精良,而且面对一个个的患者还需要有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学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和担负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也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医生。
要提高对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即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和公正原则的认识和理解,并用这些基本原则指导自己的职业活动;同时,要提高对医疗卫生保健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及运用上述基本原则分析和解决伦理问题,把医疗技术和医学伦理统一起来。
-医德医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