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齐家之道 | 清风传家远,家和万事兴!

曾国藩的齐家之道 | 清风传家远,家和万事兴!,第1张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的人生目标。自古至今能够做到的也大有人在。

  曾国藩就是坚守并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典型代表,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政治建树,是以他在“修身、齐家”方面的努力为基础的。

  除开通常家书中的报平安、道家常外,曾国藩齐家的理念在《家书》中反复体现,一以贯之。在1400多封家书中,曾国藩格外注重这四个方面的教育:

PART1 孝友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在曾国藩看来,权和钱都对子孙的成长不利,二者都有,则更不好;耕读之家虽无权无钱, 但知书识礼,正是造就人才的好环境。

  而孝友这种良好的家风,可以让家中的好运气长久地维持下去。 孝,是指对长辈尤其是对父母恭敬顺从的态度。友,是指对平辈尤其是对同胞兄弟姊妹友善仁爱的态度。

  一个家庭通常由三个辈分的人组成,即长辈、平辈、晚辈。对子女即对晚辈的疼爱出于本能,无需教育,而对长辈的孝顺、对平辈的友善,则是需要教育的。通过教育,家庭中充满孝友氛围,这个家庭就和睦了。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常对子弟说,孝友之家,则福泽绵延不绝。

PART2 勤俭

内间妯娌,不可多讲铺张。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余去年在家,未将此二字切实做工夫,至今愧恨,是以谆谆言之。

——(《曾国藩家书》)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即勤与俭。 曾国藩认为,勤能补拙,勤能让人生更丰富,勤能发掘潜力。他还认为勤能使身体强壮,人一懒则百病丛生。

  为什么要俭?曾国藩说, 过日子要节俭,要精打细算。要惜物,更要惜福。 人要有珍惜之心,俭朴则可以培养这种意识。他认为人生不需要奢华,奢华对生命毫无意义。

  曾国藩认为家运取决于家中气象, 家中气象主要有两种:生气—生动之气、敛气—收敛之气。家运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经曾氏这一叙说,抽象就变为具体了:读书、种菜、不铺张、不浪费、不奢华等等。化抽象为具体,化概念为实物,将远大的目标落实到桩桩件件小事上,这是曾氏家教的特点。

PART3 读书

我邑惟彭薄墅先生看书略多,自后无一人讲究者,大抵为考试文章所误。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彼不看书者,亦仍不利考如故也。我家诸弟,此时无论考试之利不利,无论文章之工不工,总以看书为急。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将来求为塾师而不可得。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要看二十页。

——(《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由读书改变命运的曾国藩极为重视家人的读书。 当然,他也希望家中子弟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进入仕途。但是他更知道,读书的好处不仅仅在这一个方面。他对儿子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他通过几块打磨之后的镜片组合而成的望远镜的事例,感悟到 “因思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一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难得的是, 他不仅叫儿子们读好书,他家里五个女儿也都受过很好的教育。 现存的女儿们的书信,文字流畅,书写端正,可见她们书读得不错。

  曾国藩希望家中人人都读书。他倡导读书,目的是为了 让家中有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

PART4 睦邻

余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

——(《曾国藩家书》)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九日

  曾氏的祖父很重视和睦邻里, 常说“人待人无价宝”。 曾氏经常把祖父这句话拿来教育子弟。 他提出的治家八字诀,其中“宝”字就是指的睦邻。

  针对世上不少富贵人家在与人打交道时,只重钱物而轻情感的现象,曾氏告诫儿子,对于邻里之间的庆贺吊唁等事,不能只打发下人送钱物而已,要 亲自上门,这样方显得诚恳。

  对待邻里的态度,实质上是一个家庭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 和睦、友好、善意、量力帮助,应该是我们对待包括邻里在内的外部世界的态度。

 栏目推荐你阅读“曾国藩读书笔记”等专题内容。

 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曾国藩传读书笔记,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1

 我对于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给人的评论也是很有争议的,通过阅读了《曾国藩家书》,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为研究曾国藩这个人物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谩骂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条件,特别是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决不能片面的下评价。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修身、齐家、劝学、养生、教子等领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学等的主要思想的反应。全书分为励志篇、劝学篇、修身篇、齐家篇、敦亲篇、教子篇、做人篇、养生篇、师友篇、人才篇、居室篇、军事片以及为政篇。通过阅读曾国藩写给其弟的书信中,我知道他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另外他经常勉励弟弟们要“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讲仍是非常实用的。现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东西或者文化都变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没能够持之有恒,不然就是过眼就忘,只是稍稍看个大概,并无法深入了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读了这本书不难联想到,经济的发展与物质文化的发展仍无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经济水平上升了,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却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投入及时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识,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检讨的地方,试着努力了解曾国藩的其思想,学习其治国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现今不正确的教育孩子的出发点的方面。

 《曾国藩家书》里面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态度。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未能落实到实处。现在的青年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2

 因为最近对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见人就聊家庭教育。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与一位艺术学院老师同坐班车,聊起这个话题。他喜欢民国的人和事,喜欢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家风的思想。一席话,让我感触很多,所以,班车开到学校以后,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曾国藩家书》,并把它列入我的读书清单中。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苏,吃什么都食之无味。我生在白话文的时代,所以不会对白话文食之无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读些古文,静下来,嚼一嚼,有味。

 曾国藩在家书里写了很多叮嘱弟弟的话,受益之处太多,以后慢慢体会,慢慢梳理。对我目前感触最大的三点:

 第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我总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却是一事无成的感觉。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专而后才会精。道理都明白,却很难做到。只能一点一点去改变。

 20xx年我需要养成的几个习惯:1—3月,养成每周看一本书,写一篇300字以上读后感的习惯。4—6月,养成每天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读者朋友有什么好的习惯,欢迎留言分享,我会认真考虑。)。

 第二,“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唯有一静字可以胜之。不出队,不喊呐,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乱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战火连天的时刻,静下来,就能定大局。这是何等的挑战?但是曾国藩做到了。这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内心有力量!

 再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有什么痛苦能比战场上的厮杀更猛烈?还有什么压力能比手握千军万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压力?

 这样一想,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够努力了。想成为一个认真做事的人,必须还要具备沉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信来,须将本房及各亲戚家附载详明,堂上个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

 我常年不在老家,从小到大,我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事情做好了,给父母报喜,事情搞砸了,自己默默鼓气。我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人。

 有一次和老公聊天,我很认可自己的这种做法,我问他怎么看?他说:“我觉得你很有主见,也很坚强。但如果以后我有个女儿,我还是希望她什么事都告诉我。”这句话,让我顿时泪流满面。

 所以,我决定以后要加强与家人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知道我也有不开心的时候,让他们看到我的喜怒哀乐,看到我的成长。

 这本书,对于现代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只能慢慢读,但是特别值得细细品味。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3

 近日从图书馆借阅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中的第一部《血祭》。这部小说以丰繁的史料、富有湖南特色的语言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中兴名臣”——曾国藩。看完第一部后,心绪久久沉浸在书中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急切的想要借阅第二部《野焚》和第三部《黑雨》一睹为快。第一部《血祭》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在母亲逝世后,回家丁忧创立湘军(此时还只能称湘勇),并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初步会战的经历。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少年苦读,追求功名。他出生于耕读之家,家境殷实,家风淳朴,耕田得以养家糊口,读书则是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操持家业,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熟读诗书,曾国藩做为长子长孙自然受两位的影响颇深。曾家以勤俭持家,受影响,曾国藩自小养成了勤快的习惯,不贪睡,爱读书。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后来又去异地拜师求学,刻苦读书。

 在27岁时,他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后来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位列二品官位期间,奉旨付江西担任乡试主考官时,母亲逝世,曾国藩中途回乡,为母丁忧。在丁忧期间,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曾国藩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逐渐成为绞杀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坚力量,并与朝廷的八旗、绿营,其他地方武装,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此时,曾国藩也达到了他事业的高峰,奠定了他“中兴第一名臣”的地位。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他能成为晚清中兴之名臣,为后人广为传谈的名人,与其的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修养、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勤奋。曾国藩勤奋刻苦,不仅表现在其求学生涯,当其位居要职时,还坚持每日读书,每日自省,修身养性,韬光养晦,终成大器。

 其次能够团结和笼络一帮人,协助自己共成大业。曾国藩拜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师,后来又拜官文为师,为其仕途铺平道路;结识刘蓉、郭嵩焘、胡林翼、罗泽南等朋友,又有李鸿章、左宗棠、塔齐布、曾国荃等人,为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冲锋陷阵。这些人,或老师,或同年,或学生,或兄弟,或朋友,曾国藩能够团结起来,共赴大业。

 合上书本,内心一遍遍地想: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曾国藩以病弱之躯在短短六十年里,何以做了那么多有意义的事他的超常精力和睿智的头脑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了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军队带到成功的彼岸,他的本事在何处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时仍对子弟不忘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不计功利的爱心源于何处 在中国历史上做出大事业的人数不胜数,近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当以千百计,但为什么曾国藩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

 这是因为作为政治家,曾有着一个明显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政坛上大人物的地方,这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并以自己的人格修养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作者唐浩明说,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自觉去这样做,更别说做得好的。人格修养和事功同时建立,相互促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政界人物的地方。这就足以敲打我们一些人的灵魂。

 读懂这本书,便感觉与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通了一次话。感觉挤压在心底的困惑竟然轻轻化解了。第一遍读得有点狼吞虎咽,还没完全读透。好书不厌读,待有时间再细细品味咀嚼吧。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4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毛泽东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对他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5

 读完这本书后,我没有急着写书评,停了一天才写的书评,目的是为了以后再回顾的时候有个参照。

 原先看书的时候有时写书评,有时没有书评,后来通过看书我喜欢上了看大家的书评,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看过的书过一段时间内容情节都忘记了,所以感悟后决定以后哪怕是一句话也要自己反思一下。

 我对本书的自我看法_这本书有具体的参考日记和书信,更能真实的反馈曾国藩一生的成长和人生的结束的全过程。以下几点可供自己参考和学习!

 1从现在开始学习记笔记,可以是书写版本的也可以是手机的记录本,做笔记目的是反思自己每一天和回顾人的一生自我成长的轨迹。

 2人聪明和笨是相对的,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其实都不笨,重要是有一颗进取的心和不断的坚持。最后可能成功的反倒是笨人!在目前的社会中充满了各种的诱惑,要有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自己真诚的内心和诚实的人生态度,自己会过的坦然。有时感觉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动就是静,静就是动的自然发展规律,把握规律。

 3其实曾国藩刚开始人格是不健全的,自傲,偏见,自负等问题挺多,多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但是我最想知道这种人格的形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没有写出来,有点遗憾,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通过主人公自我反思和听取别人意见中,改正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生存的的特点,但是在骨子里的自我个性还是保持了自己的初心,在目前的职场中也是这样的,宁直不弯的人是很难生存的,要学会职场中的人生法则。

 4通过看书,要学会明辨是非,从我的观念中认为八国联军侵华,签订各项不平等的条约,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下,自己认为清朝末期是非常可怜的,但是从书中我也学到了末期的政治昏庸,不诚信,不负责的国家主要人员的真实做法。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6

 三个主题:管理自己,管理事,管理团队

  (1)

 首先是管理自己,为自己确定可执行的目标并完成它,然后是管理我们的团队、我们的企业,直至我们的社会,把它导向更善、更好。

  (2)

 后来主要是管理事儿:主要围绕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信息收集得对吗?够吗?真实可靠吗?数算对了吗?推理符合逻辑和常识吗?假设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事实之下,逻辑之内,能立得住吗?这样的解决方案,对于利益相关方都意味着什么?他们都会如何接受?接受或者不接受或者某些程度的接受,合力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沟通方案是什么?沟通会议安排好了吗?谁参加?谁可能会说什么?会议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如何处置?

  (3)

 再后来是管理团队:核心小组成员都在想什么?如何统一思想?统一思想之后,核心成员还有不同意见怎么办?核心小组成员之外,成千上万的大团队如何管?政治思想工作更管用,还是业绩管理更管用,还是一起喝酒吐槽更管用?如果要牺牲,牺牲自己、核心小组成员,还是大团队的某一部分?哪部分?

刘对曾国藩的治学影响很大。刘是湖北人,但雍正元年以前湖南和湖北是一个省,称为湖广省。湖北省的北京官员也是曾国藩交往的对象。道光二十六年十月,曾国藩又病了,向皇帝请假,到城南的寺养病,在那里遇到了刘。刘是古文经学和考据学的大师,曾国藩不时向他请教。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曾国藩了解了考据学,弥补了自己知识的不足,改变了对考据学的看法,提高了认识,学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他日后独树一帜奠定了基础。

同年关系,也就是同学关系,是最真挚最亲切的情感。他和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他的同学中,他与梅和陈远兖州的关系最好。他们三个经常在一起朗诵诗歌,喝酒下棋,从国计民生到柴米油盐酱醋无所不谈。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梅因咳血病危。曾国藩忙,就让吴廷栋去治疗。16日,曾国藩再次前往吴廷栋家,不料吴廷栋正巧有事外出,扑了个空。第二天,他又不厌其烦地去了一趟,最后邀请吴廷栋去做客。梅林升的病一直没有好转。19日下午,曾国藩忐忑不安,去梅林升家询问病情。25日,听到梅琳去世的消息,我深感悲痛。七月十五日,梅的灵柩出城,曾国藩乘车送至东便门。

来自网络。

师生、同乡、同年,对曾国藩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还有一种,就是亲属关系。虽然对曾国藩的进京仕宦生涯影响不大,但对他日后的湘军实践和仕途巅峰将起到重要作用。

俗话说“打虎不如打兄弟”。曾国藩很注意培养与兄弟们的感情。刚进北京的时候,我还特意打算带弟弟们去北京,让他们开阔眼界,锤炼心智和才华。然而,由于资金问题,我只能带着曾国荃。道光二十一年八月下旬,曾国荃因想家想回湖南,曾国藩怕耽误学业,多次劝阻。说到底,曾国荃孩子的心思是那么的气,不说话,不学习,不跟曾国藩一家人同桌吃饭。

无奈之下,曾国藩让家人把餐具送到弟弟的房间。他和弟弟推心置腹,语重心长地对曾国荃说:“如果你弟弟有什么事,你一定要说清楚,千万不要偷偷生气,打架。如果你建议什么,但我不接受,你可以写信告诉你父亲。现在你要一个人回去,浪费钱和时间,路又远又危险。爷爷奶奶和父母听到这些,会吃不下,睡不着。我怎么放心?”谈完后,我还是忍不住担心。我给曾国荃写了一封2000字的信,还写了一首诗,劝曾国荃在北京安心学习。曾国荃终于被哥哥的真诚所感动,开始反思自己的任性。十一日,曾国藩生日,曾国荃买了酒菜给弟弟庆祝,一家人又围坐在一起吃晚饭,言归于好。曾国荃也开始读书,后来成了曾国藩的好帮手。

虽然我爷爷一再告诉我,曾国藩的家庭开销不用操心,北京官员的收入也不高,但曾国藩总是尽力补贴家用。道光二十七年六月,曾国藩让好友金寄回五十两银子。分布如下:六哥和九哥在省会长沙读书,费用高。他们交了二十六两银子,四弟和四弟交了六两学费,买了四两银子

本书书名:曾国藩

笔记制作日期:20210110

读书开始日:20210104

读书终止日:20210109

识才惜才~

在波涛汹涌的洞庭湖,巧遇羊杨载福!

曾国藩对那个年轻人见义勇为的品德和罕见的胜利,感慨不已,对荆七说:“你去请那位壮士来,我要见见他。”P7

曾国藩知道康复酵母ID正直诚实颠沛流离却并未走入斜途。心想:若此人长水身边,真可谓得以人才得意人才。P20

英勇

在押解的路上,曾国藩想:千万不能向反贼乞求饶命,大不了一死罢了,这样一下决心,反倒平静下来,他缓缓地回答:“本部堂奉旨典试江西,为国选才,只因途中闻老母亲去世之讯,改到回籍奔丧。”P26

孝顺

曾国藩看见金堂里烛光辉映下的白色的幔帐,顿时眼前天旋地转,一反平时稳重克制的常态,跌跌撞撞地向灵堂奔去,慌得国潢等紧紧追随着,在母亲遗像前,曾国藩双栖跪下,一声“娘呀”。只觉得眼睛发黑,便什么都不知道了。P29

严于律己

自从跟唐签学义理之学后,曾国藩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饬,并立下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贰、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作诗文、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P76

每天记日记,每天反思这一天的行为举止,包括做的梦,梦见皇上奖赏考官五千两银子,内心产生羡慕,梦醒后深深的痛骂自己,不应该有此私心,这篇日记得到了唐鉴的赞扬!

亲拟檄文

曾国藩生性稳重,不是那种情感易起易落的轻薄人,自从跟着唐鉴研习程朱理学之后,更是自觉要求为人处世,办事治学,多用理性,少用情感,他学习也模仿那种从容镇静,藏大智大勇于胸中而不露声色古代名相风度。

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一种渴望建大功大业,做非常之人的理想,一贯穿着他的一生。

可见曾国藩在出兵之前,有千百条理由兴奋激动!这个从荷叶塘走出,没有祖业和靠山,全凭自我奋斗的农家子弟,心情是何等的感慨万端!

曾国藩深受姚鼐的影响,喜气势浩瀚、瑰伟飞腾、雄奇壮大、的阳刚之美,作起文来,气势充沛,声光炯然,但他才思并敏捷,每作一文,都要搜肠刮肚地冥思苦想,有时弄得精疲力竭,写好后,改而又改,直到他满意的时候,才拿出来给朋友们看。这最后改定的文章,往往得到文体的很高评价。

写好最后一段,反复斟酌字句,涂来改去,最后自己觉得很满意,才轻声念出来,看看抑扬顿挫、高低缓急的声调如何:

为传檄事: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茶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

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们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其掳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刮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

男子日给米一合,驱之临阵向前,驱之筑城浚壕;妇人日给米一合,驱之登陴守夜,驱之运米挑煤。妇女而不肯解脚者,则立斩其足以示众妇。船户阴谋逃归者,则倒抬其尸以示众船户。

内容和声调都使他满意,于是继续写下一段!

  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也。P202

这段写完他觉得很有力量,是自己心中感情的真切流露,也为天下斯文之辈说出了蓄于胸的义愤。

牛血祭旗,湘军出兵!P207

曾国藩此时期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凡事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对于打胜仗心切!

导致被人利用,骄兵必败,败仗之后,留一封遗折!左宗棠痛骂曾国藩,说:“国藩自尽,实因兵败”

未完,待续

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很详细、真实,同时也比较客观。曾国藩全书挺长,读完之后感觉在浩瀚的历史中游历了一次,随着曾国藩携笔从戎,历经艰苦战争,争权夺利,攀上名利权势高峰,随后又慢慢衰落,直致一切都化为尘土,留给后人评说。

我觉得唐浩明在自序中说的很好,曾国藩相关的书稿文献完整的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在正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下,力图中规中矩做社会精英的中国知识分子全方位的人生过程。鲜活地向世人昭示一个中国士人,于纲纪倾圮、江河倒流的战乱时代,在操守与利益、高尚与卑污、担当与躲避、进退与取舍、个人与群体、一时与千秋等等立身大节上的那种近于典范式的选择与处置。清楚的记载了一个情感丰富、思虑缜密、喜欢并善于剖析自己、分析人事的涉世极深者,将自我深处的痛苦、喜乐、困惑、领悟、弱点甚至丑恶,向外人向后世做了勇敢而真诚的坦露。

读曾国藩的家书、日记,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无奈、忧郁、悲凉甚至恐惧,与无论褒奖者所说的一代完人千古楷模,还是贬者所说的元凶刽子手都有极大的反差。它是中国文化所培养的士人都难以消除的万古之愁,还是全人类英才都无法摆脱的生命之苦?

纵观全书,曾国藩恪守儒家的皇权至上,对功名有着热切渴望,乱世将其推了出来,成立湘军,成为手握重兵的一员大吏。他即参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又出入战场的血雨腥风。他刺杀过朝廷命官,背弃过承诺,搜刮过百姓厘金。然而同时他又心系着国家社稷,人民的困苦,一心做千古留名的好官,期望通过打败太平天国而中兴大清王朝。在见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后,又很有远见的建立中国自己的军工厂,派遣留学生。可以说他既有雄心,也有无奈。

曾国藩大概是一个中国千年社会影响下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典范。抛开那些权术斗争,中国知识分子讲究的是修身、立志。而这里的志大多是治国、平天下之类,于国家、社会有用的志。其实这样的目标很崇高,但是我却觉得并不好,一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真正做到,二是这里面隐藏着官本位思想,更多的人是追着里面深藏的官本位,谋划着自己的权势与利益。

最近看到两个演讲,分别是乔布斯和陈冠希的,两个人都带有浓厚的西方思想。追随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所爱,并为之付出。我觉得这个正好可以和中国的立志修身结合,成为一个很好的生活指引,追寻自己的内心,为自己所爱的东西付出,如何付出呢?修身。磨练自己,不要因为人性的弱点而忘记梦想。

似乎从有了曾国藩的记忆开始,我就对这个人没有好感,毕竟八国联军的耻辱还是有的。于是,毫不留情的给他打上了“卖国求荣”“贪生怕死”的标签,并且坚决不听任何人的解释,很执着,很坚定。

《曾国藩家书》开始慢慢出现在我的视野,但是仍然没有让我改变看法,在我看来,一个卖国贼的家书,有什么好看的,无非是之乎者也矫揉造作。

身边的朋友开始不停的给我输灌新的思想:这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只是生错了时代;这是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等等。终于有一天,我在给孩子买书的时候,瞥见了《曾国藩家书》,正犹豫,上面一行小字跃入眼帘,最终让我付了款:“古今第一完人”的立身处世箴言。

是的,“古今第一完人”,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毕竟我们总是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在却说“完人”,还是“古今第一完人”,这让我好奇心升起,下定决心要读一读这本书。

跳过了前言,只因觉得那是后人的奉承之语。读第一封信《修身篇-禀父亲谨守父亲保身之则》,起初并无多大波动,只是读至后面“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我有些触动,父亲未曾去做的人情,儿子主动去做了,那么这个儿子能有多坏?此时我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丝裂痕。接着“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放到现在,有几个儿女能够做到主动打电话告诉父母不必牵念呢?这份孝心,足以证明曾国藩的人格。试问: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如何能做到处处为父母所想?事事心系父母?

第二封《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曾国藩对几位弟弟的教诲,也是深深的震撼了我。他说:“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总是抱怨自己的环境来给自己不想学习做解脱,实际上呢?只要你想学习,你就是砍柴放猪你都能学习!你若不想学习,你就是呆在神仙之境,你还会找借口!!!

在《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里面,曾国藩说:“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进德和修业,又有几人可以做的到同时进行?只有德和业同时增进,家业才可以一天一天的兴旺。“《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认识事物不是最难的,去实行才是最难。曾国藩的见知和修养,果真是大家风范!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中,曾国藩写到“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给了多少自认为“怀才不遇”者当头一棒!在这封信里,有段话让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这说的可不就是赤裸裸的“假文人”?自以为才高八斗,人人不如自己,怀才不遇,伯乐难求,却不知,自己是个小丑。

每日早起六点四十到七点半,若无其他事,必定大声朗读《曾国藩家书》。一个从普通人做起,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那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也只是因为生错了时代,无可奈何。

一个不怕犯错的人,一个反躬自省的人,一个能够自嘲的人,天生就是一个“精明”的智者。修身、劝学、治家、为政、军事、交友、养生、理财无不精通,死后被朝廷称赞“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果真配得后人一声“古今第一完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72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