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七张面孔: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奥秘》,作者[美]约翰·戈特曼、琼·克莱尔,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185万字。
约翰·戈特曼,心理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人际关系、婚姻及家庭关系进行了长达40年的跟踪研究。他的“爱情实验室”收集到大量关于亲密关系互动行为的数据,成为全球最具权威性的亲密关系数据中心。他是媒体公认的“婚姻教皇”,据说他“可以在5分钟内判断一对夫妇未来一年内的婚姻状况,准确率高达91%”。
全书分三个部分,分别是:1-建立关系,从沟通开始;2-人际关系背后的七张面孔;3-建立完美的人际关系。
01 沟通邀请——完美人际关系的起点
沟通邀请是完美人际关系的起点。任何希望同对方进行情感沟通的行为都可称为“沟通邀请”,可能是一个问题、一个手势、一本书或是轻轻的身体接触。甚至是孩子在压力或变故面前哭闹、叛逆或具攻击性的行为,都可能是他们提出沟通邀请的方式,“请听我谈谈我的感受吧”。
人们发出沟通邀请无非需要满足三种情感需求:归属感、对自身生活的控制感、认同感。了解提出沟通邀请的不同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人们的真正需求,尽管有时它们隐藏在愤怒、悲伤和恐惧里。
02 积极回应——建立和保持稳固长久关系的基础
人们通常采用三种方式回应他人的沟通邀请:回应、拒绝和回避。
如果希望同某个人建立并保持稳固长久的关系,请尽可能做到积极回应对方。
每个人的独立程度不同,同他人的亲密程度也不同,这也决定了我们积极回应对方的频率和机会不同。关系越亲近的人,进行情感沟通的需求就越强烈、越频繁。
夫妻沟通过程中,话题本身的内容并不重要,一方有可能选择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也可能忽视或否定对方的沟通邀请。这种选择是决定未来婚姻美满或是破裂的基础。
有意思的是,作者发现,幸福的婚姻中丈夫积极回应妻子沟通邀请的频率,要远远高于不幸婚姻中的丈夫;而幸福婚姻和不幸婚姻中,妻子积极回应丈夫沟通邀请的频率则相同。
作者还发现,总是回避对方沟通邀请的夫妻在争吵中容易变得充满敌意。总是拒绝对方沟通邀请的丈夫要么选择压抑自己,要么变得充满攻击性;而妻子往往只有一个选择:压抑自己。
03 7张情绪面孔——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秘密
作者从情绪指令系统理论出发,勾勒出了人际关系背后的七张面孔。
“情绪指令系统”这个概念最早由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雅克·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提出。它指的是人类大脑中调节电化学信号的神经回路,人脑中有7种完全独立的情绪指令系统。假如我们把人的神经系统看成铁路,人的各种情绪就是行驶在铁道上的火车,而情绪指令系统则是决定火车行驶路线的车轨。
情绪指令系统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由这些指令系统的活跃程度不同决定的。更确切地说,每个人对每种情绪指令系统活跃度的接受程度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作者用更形象的“司令”、“探险者”、“哨兵”、“能源总管”、“好色之徒”、“开心果”、“筑巢鸟”来命名7种不同的情绪指令系统,它们各有分工,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活动和情绪状态。
如,两位职员应邀参加周末举办的培训会。职员甲非常擅长社交,“筑巢鸟”指令系统高度活跃,他情绪高涨,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职员乙则喜欢一个人独处,当“筑巢鸟”指令系统处于休眠状态时,他觉得十分自在。和同事们一起度过整个周末,他觉得有些疲惫,也有些压抑。三个星期后,两位职员都已经回到安静、独立的办公室里工作,事情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办公室工作三个星期后,职员甲总觉得压力重重,精疲力竭,而职员乙则乐享其中。
作者提供了一整套测试题,读者可以通过测试了解自己7个情绪指令系统的活跃状态。
做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如果我们意识到情绪指令系统的不同,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在沟通过程中及时解决因差异而带来的分歧,不仅沟通可顺利进行,人际关系也会在彼此尊重中得到深化。
04 隐秘的过去——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情感历史
很多专家认为,一个人的情绪智力(情商)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的能力。而作者表示对此不敢苟同,他认为只有全面体会各种情绪,并利用这些体会达到预定目标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我们过去的情感经历决定了我们今天倾向于何种情绪感受。过去的痛苦经历所造成的持续伤害会成为自己的“情感软肋”,成为阻碍自己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绊脚石。比如,童年时代总是被同伴欺负的男孩,成年后遇到经办忘了通知他参会之类的小事,会误解并抱怨“为什么我总是被人排挤?”因为他的内心还停留在过去的痛苦经历中,始终担心自己不被接纳。
了解并与信任的人谈论自己所遭受的持续伤害,是建立稳定持久的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
05 家庭情绪观——情绪表达方式之源
家庭情绪观指某个特定家庭对待情感表达的态度。比如,甲的家人认为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很重要,而乙的家人认为应该隐藏自己的情绪。当心中充满愤怒时,甲的家人认为将自己的愤怒表达出来是很正常的事,而乙的家人认为表达愤怒是对家庭的冒犯。
作者认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文化和情绪观。研究发现,家庭情绪观可大致分4种:情绪管理训练型、忽视型、放任型、压抑型。
以上选项依次描述的是忽视型、放任型、压抑型、情绪管理训练型的表现。
对家庭情绪观进行回顾和剖析,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情感沟通问题和答案。
06 寻找共同意义——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基石
情感沟通中矛盾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人们对同一种情况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比如,周末是去参加弟弟的生日聚会还是去看球赛?妻子相信对家庭的重视会使生活更有意义,所以她觉得必须去参加弟弟的生日聚会;而丈夫认为支持自己喜欢的足球队更有意义,所以他选择去看球赛。
面对类似的矛盾冲突,作者的建议是积极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因为发掘彼此潜藏的动机和梦想会为彼此的亲密关系提供无限潜能,而启动这种潜能的秘密就是先不要去想如何解决矛盾冲突,而是先谈谈你的立场对你的特殊意义。
面对矛盾冲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沟通步骤:
07 无处不在的沟通——学以致用的人际关系法则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带我们回顾了前面章节中谈到的5个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的步骤,并在具体事例中学习如何把它们运用到各种特定的人际关系中,包括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朋友关系、成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事关系。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说明阅读此书的收获,我会选择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这一句,“ 情商主要包括恰当提出沟通邀请的能力和回应对方沟通邀请的能力 ”。
如果让我再凝练些,那就是八个字: 主动邀请、积极回应 !
《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之道》这本书在读完之后,总是会迸发出许多沟通的方法,帮助教师进步发展,你还在苦恼相关的 读后感 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精选读后感示例三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读后感1
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一个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陈鹤琴
这本书是我在网上书店中一大堆幼儿教师用书中选出来的一本,只是因为它的内容与我每天的工作息息相关,家长工作应该是每位教师都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因为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家长沟通,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一个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打开书本的目录看一遍,着实是被吓了一跳,目录中所写不同的家长类型多达43种,作为一名新“进城”的幼儿教师来说,我要做的功课太多了,以前的我很少和孩子的监护人直接的沟通,也不知道原来沟通还有如此多的方法,这让我来到赛诺幼儿园与家长沟通有了无所适从的感觉,在读了这本书后,让我获益良多,在今后的家长工作中修改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书中说了很多种类型的家长,妈妈和祖辈的教育观念差异是最大的,现在的妈妈们都很年轻,妈妈们从书本上学来的教育观念在和老师说起来的时候头头是道,但是在实际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却是不一定都适用,在以后的家长工作中,我将用平等学习的态度来和家长讲话,同时家长所阐述的一些育儿观念我也可以运用在我自己的工作当中。我会鼓励妈妈和祖辈在教育孩子中相互取长补短,同时在赛诺工作两个月我发现孩子的爸爸很少会来幼儿园接小朋友,也很少有爸爸会和老师沟通,个别小朋友的爸爸来接孩子,老师主动与爸爸沟通,但是大部分爸爸的话语也是比较少的,在今后的家长工作中,与爸爸沟通并且请爸爸帮助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向爸爸学习。在与祖辈沟通的时候重点在于让祖辈知道在平常照顾孩子生活的时候也是一种教育,寓教于生活中,同时请祖辈“放手”,不要在生活中包办代替,鼓励祖辈锻炼幼儿自己的动手能力,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为幼儿教师,取得家长的信任是完成这份工作的核心,赛诺幼儿园开学以来举行的以家长工作为核心的演讲活动,让我获益良多,在老师们的演讲中我明确了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就要侧重于情感沟通,要将自己所做的事情说出来,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爱自己的,只有孩子爱老师,家长才会信任老师,同时我想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磨炼,积累更多与家长沟通的经验,博得家长的信任。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读后感2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是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那就是——沟通。沟通能力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与家长沟通是幼儿教师不可回避的工作内容,为此园长为我园老师购买了《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读完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有十章,主要从介绍沟通的基础知识、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与不同类型的家长、不同性格的家长、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不同年级幼儿的家长、有特殊需求的幼儿家长、难以沟通的家长、与家长沟通的多种途径这十大方面展开讲述。本书的作者晏红,是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儿童情绪管理、家庭教育咨询和亲子教师培训有相关的专业经验,深受家长和老师们的欢迎。读这本书的时候给人很轻松的感觉,它所讲述的个个都是现实教育中的案例,作者自始至终都用案例来告诉幼儿园老师沟通之道,让我好好学到了一些与家长沟通的方法。
书中的案例对我帮助很大,其中有一篇《与小班幼儿的家长沟通》对我帮助很大,因为今年我接任了小班的班主任。小班的孩子刚入园,家长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与不安,就像晏红老师列举的案例一样,经常有“探头探脑”的家长,针对这一现象,我结合晏红老师在书中所教的方法利用早入园、放学和发飞信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提醒家长放松心态,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期,并列举我们平时遇到的一些实例,为他们提供一些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教育策略,像缓解幼儿焦虑情绪的一些方法:有的家长会采取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悄悄离开,或者放下孩子转身就走等不辞而别的方式,这样不但不能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反而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让他们对分离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其实,妈妈可以蹲下来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看见妈妈离开会很难受,但是妈妈必须要上班。如果你难受就哭一会儿,你是想哭5下,还是想哭10下?妈妈陪着你。”对于孩子来说,不让他哭,他做不到,让他少哭,他做得到。孩子的情绪压力得到适当释放,有助于降低分离焦虑的程度。还有就是让孩子带上心爱的小物件到幼儿园和家长避免说一些“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之类的话等。
读了这本书后我还知道了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沟通者对沟通对象的充分了解与尊重,要依据沟通对象的个性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沟通方式。每一个家长的合作意识不同,教师也是需要因人而异的。家长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群体,在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我们不能正视他们的差异而采取单一、雷同的沟通方式,同时也不能对每个家长进行过于主观的猜测和推断,我们必须整体把握家长的基本特征,来解决自己面临的沟通问题。晏红老师在书中根据幼儿教师经常遇到的家长群体,分门别类的概括了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沟通策略。其实想取得家长的信任必须先重视情感沟通,赢得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也就赢得家长的信任,孩子越爱你这一位老师,家长也就越信任你。
一位哲人说过:“掌握了沟通,你就掌握了世界。”与幼儿家长的沟通是一种基于知识又超越知识的实践智慧,需要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磨练,积累更多的沟通经验,做一名合格和深受幼儿与家长欢迎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读后感3我们老师平时在闲谈中经常会感慨:现在孩子越来越难教,家长工作是越来越难做了;以前的家长多么好说话,现在的家长是越来越难沟通了……其实《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这一本书,相信对我们从事幼教事业的一线教学人员有切实帮助与启发。
本书的作者晏红,是清华大学早教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在儿童情绪管理、家庭教育咨询和亲子教师培训方面有广泛的影响和丰富的专业经验,深受广大家长和老师们的欢迎。读这本书的时候给人一种很轻松的感觉,因为书中没有让人感到意思很深或者要很费神去理解的那些个大道理,它所讲述的都是一个个现实教育中的案例,作者自始至终都通过大量的案例来告诉幼儿园老师各种沟通之道,让我好好学习了其中的沟通方法。
书中主要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与家长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与不同性格的家长沟通——与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与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沟通——与不同年级幼儿的家长沟通——与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的家长沟通长沟通——与难以沟通的家长沟通——与家长沟通的多种途径,这九大方面展开讲述沟通的各种方法。
书里的一个个案例给我的启发很大,促使我思考重视该如何做好家园联系工作:那就是要“理解”、“信任”、“合作”。比如书中有一例子:某家长为自己的女儿“不被教师重视”苦恼:如拍活动照有的孩子拍进去了,自己孩子却没有拍进去;如坐小椅子,有的坐在老师面前,她的孩子却在边上等等,她就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缺乏关注和爱心,心里很不舒服。作者就告诉我们相互理解是家园沟通的第一个目标,而理解偏差是视角差异造成的,家长主要是从个体角度看,教师主要是从集体角度看,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调整看待幼儿教育的视角。例如告诉家长孩子在家庭相册里永远都是中心和主角,但在幼儿园里总有孩子这次没有被拍到,可能下次就会拍到,这是不定性的,座位也不是一直不变的,有时候会调整,总有孩子在中央,有的孩子在边缘。但是因为视角差异及认识水平低家长还是会有“我理解但是难以接受……”的心理,因此教师不能就停留在讲道理的层次,因为对于家长来说不是听不懂道理而是难以接受现实,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要理解并接纳家长的心态,以宽容的态度配合家长的需求,在无损原则、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先满足家长的个性化要求,因为得到理解的家长更容易理解教师。这是我例举的书中关于“理解”的一个例子,除了“理解”还有“信任”与“合作”,“理解”不等于“信任”,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则侧重情感沟通,赢得孩子对老师的热爱情感则是赢得家长信任的基础,孩子越爱你这一位老师,家长也就越信任你这一位老师;另外“合作”是家园沟通最理想的目标,每一个家长的合作意识不同,教师也是需要因人而异的,教师要和家长形成合力,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本书作者同样密切联系幼儿教师的工作实际一一举例、一一剖析,所给出的解决方法都是那么恰到好处,给我一种豁然清晰的感觉。
确实,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沟通者对沟通对象的充分了解与尊重,并根据沟通对象的个性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的沟通方式,家长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群体,在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文化背景、自身素质、家庭情况、育儿态度等方方面面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差异而采取单一、雷同的方式,同时又不能对每个家长进行过于主观的猜测和推断,我们也不能对自己的经验过度过于自信,要学会换位思考,也一定要与家长坦诚相待,在待人处事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就一定能和家长建立和谐关系。小班开始的家长工作是繁琐而艰巨的,孩子入园有一个适应期,教师要引导家长以积极方的态度帮助孩子一起度过难关,鼓励家长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放松心态,让孩子在锻炼中迈向成长的第一大步。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一车两轮,共同承担起培养孩子的重任,两个轮子同步向前,形成有效的合力。我想自己也会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磨练,积累更多的沟通经验,成为一名合格和深受幼儿与家长欢迎的幼儿教师。
值得所有妈妈反复翻看的育儿书
1、正面管教
如果你只看一本育儿书,那这一本就是最好的选择!畅销400多万册,被翻译为16种语言畅销全球,是美国迄今为止最经典最权威的育儿工具书该书1981年本书第一版出版,已经成为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讲述如何不惩罚不娇纵的有效管孩子,建议每个家长必读。
2、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二十年资历的心理治疗师,写给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书。已授权31个国家,长踞家教类图书排行榜榜首。讲的是如何培养亲子关系,什么因素阻碍了亲子沟通,怎么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深厚,还介绍了父母可能会犯的错误以及如何弥补犯下的错误。让孩子能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
3、父母效能训练
世界50多个国家正在传授推广的父母培训课,被翻译为33种语言的全球畅销亲子沟通教程。英文版销量高达500万册。这本书将无数父母引入了他的新家教哲学,让亲子沟通高效而简单。
4、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
美国家教类图书累计销售第一名,销售300多万册,被翻译为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长踞家教类图书排行榜榜首,出版30年畅销不衰。是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神奇之书,是一本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必读之书。
5、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作者是美 金伯莉·布雷恩,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该书是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亲密关系的情感引导书,世界上第一本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经典之作。
6、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养手记。到2017年中国大陆销量已达700万册。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难得的家教读本。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是比较实用的工具书。
7、捕捉儿童敏感期
影响千万人的本土原创早教经典,累计销量突破200万册。收录了200多个孩子 (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中外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妇女出门看到三位银须飘然的老者坐在她家的门前。妇女与他们互不相识,她上前同他们打招呼说:“你们一定饿了,进屋吃点东西吧。”
“你家男主人在吗?”老人们问。
“他出去了。”,
“他不在,我们就不进去了。”老人们回答。
晚上,丈夫回家,妇女将此事告诉了他。丈夫说:“快去告诉他们,我回来了,请他们进来!”于是,妇女出去邀请老人们进屋。“我们不能一同进屋。”老人们说。“那是为什么?”妇女感到困惑。一个老人指着一个同伴说:“他名叫财富。”指着另一个同伴说:“他名叫成功,我是爱。”他接着说:“你进去和你丈夫商量看你们家需要我们中的哪一个。”妇女把老人们的话告诉了丈夫。丈夫十分惊喜,说:“既然如此,我们就邀请财富老A.vff,,让他进来。”妻子不同意,说:“亲爱的,为什么不邀请成功呢?”儿媳插嘴说:“邀请爱进来不是更好吗?我们全家将会充满爱。”
“那就听儿媳的吧!”丈夫对妻子说。
妇人出去问三位老人:“你们当中哪位是爱?请进来做客!”爱老人朝房子走去,另外两位老人也跟在后面。
妇女感到惊讶,问财富和成功:“我邀请的是爱,你们怎么也跟着进来了?”老人们一同回答说:“哪里有爱,哪里就有财富和成功!”
爱是需要沟通的。从上面这个寓言故事中,人们当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文中的丈夫、妻子、儿媳之间有一种爱的默契。因为有了这种默契,所以他们才能达成共识,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谓的爱的沟通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人们彼此之间的沟通,爱就既不能持久,也很难给人们带来幸福。而一旦人们真正能彼此间在情感上沟通之后,幸福——财富和成功也就将来到你的身边了。
请以“情感沟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情感与爱密切相关。关于什么是“爱”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挥洒笔墨,其言其文实在可说是洋洋大观。但是不管怎样,对爱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只有通过交流沟通才能真正实现的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愉悦的情感这一点,人们的认识应该说是基本一致的。人们对“一厢情愿”“单相思”等词语的运用,也就委婉地批评了那种以为“只要爱就可以,未必都要回应”的说法。对于中学生来讲,没有必要在文章中对爱做学究式的探讨,爱在我们中学生的生活中,表现为很具体的事情——家庭中的亲人之爱、同学之间的友情之爱等等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有时看起来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表现出来的,爱还表现为个人心中的或清晰或朦胧的情感。当你对这些事情或情感细心地观察并揣摩之后,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家庭亲人之间,同学之间,老师学生之间,社会生活中的人群之中,没有沟通就没有爱的存在。人们常说理解万岁,从爱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要人们互相沟通他们之间的情感。怎样才能使人们的情感沟通呢?这是同学们在写作关于爱的话题作文时应该把握的一个重点,一般来说,人类交流情感是通过语言、动作(肢体语言)、表情等来实现的,也可以因一事、一景引发所谓“心灵的默契”这种属于意会的情感交流,这就需要同学们认真揣摩深思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