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喜班唱戏”是指中国传统戏曲剧目《六幺记》中的一个场景。《六幺记》是清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杂剧,讲述了主人公六喜和妻子苏三的爱情故事。在这个场景中,六喜班的人物在唱戏,而剧中的主人公六喜则因为与苏三的感情问题而离家出走。这个场景通过唱戏的方式表达了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是戏曲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的时侯,村里每年都会唱大戏,也叫庙会吧!因为老人们都把去看戏叫赶庙。
有时候是河南豫剧、有时候是河北梆子、有时候是山西梆子、更多的时候是县里的丝弦。
那时村里唱大戏,就如同现在的城市举办文化节,即是文化上的大事,也是经济上的大事。
一唱戏,十里八村的人都会来看,带着登子,牵着孩子。本村的甚至还会请亲戚来看,好像还有这个时候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习惯。
老人们喜戏看戏,年轻人和孩子们喜欢四面八方而来的小贩,买油条的、扒糕的、凉粉的、汽水的、冰棍的、衣服的,推车的推车,挑担子的挑担子,有的还会搭个席棚。
当中属供销社的阵容最豪华,搭一个绿色的帐蓬,帐蓬里布匹、百货全搬了来,唱夜戏的时候会挂起马灯营业,晚上散了戏人就直接睡在里面看货,到戏唱完了才拆。
村里的戏台建在一米高的基台上,三面山墙,屋顶前高后低,建国后建成的戏台,并没有古戏台漂亮的斗拱飞檐,但有屋顶两角有翘翅,前脸台囗上方正中雕刻着五角星,五角星两旁雕刻的是飘扬的红旗。
内里分里外两间,外间开阔,正中用来唱戏,台囗两旁的凹进处是戏班乐队所在,里间极窄不足两步宽,是放箱笼的后台,里间的一侧还留有小门,以便演员进出。
戏台前有平整的广场,农忙时可用来打麦子、晒谷子,唱戏时看戏的人坐在中间,外圈是各色小贩。
戏台上唱着,戏台下远处的小贩吆喝着。
我们小孩子不喜欢看伊伊呀呀的唱,只喜欢看热闹的武戏,看武戏也是不坐的,都一溜扒在台子边上超近距离欣赏,看不一会儿就成群的跑去后台的侧门,看画了妆,戴着行头的女旦,想知道她那长长的辫子到底是头发还是线绳。
看戏一定要看夜戏,摸黑走上几里山路,到了戏场边上,远远只见灯光聚焦的戏台上分外明亮,一片衣光亮影,鲜美明艳,脸上的油墨也被灯光打的鲜亮异常。
鼓乐声远远传来,高亢的唱腔在群山环绕的夜空里回响。
夜戏常会有大角儿登台,寂静的夜晚,亮丽的灯光,更能传递出绕梁的唱腔和营造出鲜明的舞台效果。
古代关于唱戏,大家经常会听到的一种说法是:唱戏一旦开唱,无论台下有没有人在听,就必须要唱完它,绝对不可以中途停下来。在古代关于唱戏还经常会听到的说法有:演戏的人只要涂上脸子,就不能乱说话了。尤其是扮演关公的人,只要装扮没有卸下来,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从民间的说法上,唱戏的规矩总是和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有关。其实,这些说法完全就是要求戏子,更好地融入到角色中,设下的一些规矩。唱戏的人只要装扮好角色,就必须要遵守唱戏的规矩,从而给人们展现出更精彩的演出效果。
一、唱戏是比较讲究规矩的,只要开唱就不可以随意停下来
我们小时候去戏台旁边听戏的时候,总是会发现在大雪纷飞的季节,戏台下面几乎没有人,台上的人依然在咿咿呀呀的唱个不停。有很多人就会发问,为什么没有人听,还依然要唱下去呢?这是因为古代唱戏的一种规矩,戏一旦开唱就不可以停下来。因为在古代民间请人唱戏,一般都是比较大型的祭祀或者宗庙仪式活动。向来都有一个说法是:八方听客,一方凡人,七方鬼神,所以哪怕是没有人听,依然要唱下去。
二、只要装扮好角色以后,就必须要有敬业精神,不可以随意胡言乱语
古代的戏子在装扮好角色以后,就要充分的融入角色中。哪怕是生活中一个比较严肃的人,在画好小丑的妆以后,就要去试着做一个活泼的人。若是一个平时大大咧咧的人,在扮演好关公这个角色以后,就不可以随意说什么砍砍杀杀之类的话了。其实这也是一份敬业精神,希望大家也要遵循唱戏的这个传统。
那么,你有没有听说过其他说法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