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书:《朝花夕拾》人物评析之寿镜吾先生(谢欣妤)

假期读书:《朝花夕拾》人物评析之寿镜吾先生(谢欣妤),第1张

张老师语:鲁迅十一岁时到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三味的意思,按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后来的解释是: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况。对于其笔下的先生形象,读者是有不同争议的。但对于一篇散文,人物形象的塑造绝不是主体,我们阅读时更应关注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体会其在三味书屋独特的童年生活体验,以及今天重温往事时所寄予的想法,这样,先生形象的理解才会更客观。今天,一起随谢欣妤走近寿镜吾先生,看看她的理解评价有无道理。

                  寿镜吾老先生

                        谢欣妤

有这样一位严格而不严厉的先生,他让鲁迅十分尊敬;有这样一位刻板严肃的先生,从他身上,我们看出了封建私塾里对学生的束缚。那个摇晃着脑袋,念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的就是他——寿镜吾老先生。

他的课堂,如其他私塾一样,是古板的。早上来了以后背昨天的书,接着上新课,再背。晚上对课以后,检查中午的习字。一天就这样过去了。这种有规律的生活,让作者有些不耐烦。但他还是对先生十分地恭敬,毕竟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一次,作者向先生询问类于“怪哉”这种虫的问题,谁料先生却不予回应。我们不能怪先生古板,不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当时的封建社会,先生们都是这样。那时,学生们是不应该问这些稀奇古怪的事的,只应一心读书。受教育环境的影响,长辈们都不愿回答这一类与学习无关的问题。于是乎,先生就又成了旁观者,而非孩子的引导者。

然而,先生虽然古板,却毫不死板。他对每个学生的要求并不相同。正如书中所说:“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我相信,先生对其他新来的学生,决不会都如此严厉,是作者身上的特有的“笔墨味儿”让先生特别对待他。再如,“大伙儿读书时,每个人读的书都不一样。先生对于我们的束缚只是每人在学习安排上的相同,而没有限制我们读什么书也相同。”我认为,先生的这一点灵活,是从封建压制的巨石下钻出的一株草,看似渺小,却给了作者很大的帮助。想象一下,如果当时先生把作者看作一般人来对待,现在也许就不会有这样一位大作家了。

再次,先生对学生们其实是很宽容的。那时的私塾并没有课间休息,孩子们学累了,便到后院里去玩一会儿。这个做法,先生是默许了的。暂不说是先有先生和私塾再有的后院,还是先有了后院,后来才有了镜吾先生这位主人。自家的后院允许孩子们去玩儿,这就是先生对孩子们的宽容与理解。读书于儿童而言,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生活,孩子们是热爱大自然的,他们有探索自然的天性,这些,先生都能理解。说到先生的宽容,还有另一例,“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老师打骂学生可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可见,先生所做的实在令人尊敬。

从文章里,我们能从侧面感受到那时候孩子们的不自由。“先生一读得兴奋了,孩子们就赶紧玩儿。”可见,平日里他们是多么的不自在。私塾给孩子们活动的空间是狭窄的,严重地束缚了他们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我们反对封建的、古板的教育方式,却不讨厌寿镜吾老先生。

寿镜吾老先生的教育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他对学生的理解与宽容,他看似古板实则灵活的教学方式,也深深印在了后人的心里。

《朝花夕拾》寿镜吾的相关情节有: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基本信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该散文入选2018年版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鲁迅在《朝花夕拾》里描写了两位老师,一位是少年时的中国籍私塾先生寿镜吾,一位是青年时的日本籍教师藤野严九郎。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作者用愉快与诗意的语调叙述了小时候读书生涯的趣事,用饱含欢快与温馨的情感回忆了寿镜吾老师的点滴细节。

      寿镜吾先生(1849年——1930年),享年81岁,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20岁中秀才,忧愤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由此绝意仕途,遁世退却,在家中设三味书屋坐馆授徒,每年招生不超过八人,择优录取,因材施教,教学六十年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到:“他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总体对先生品格做出评价。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先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礼节意识,用严格的礼节“拜孔子、拜先生”,教会学生要心怀敬畏,尊师重教,知书达理。尊师重教自古崇尚,并不为奇,但先生“和蔼答礼”——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仁爱之心,却是闻所未闻,令人叹服!不仅如此,先生在鲁迅父亲病重需三年陈米作药引时,竟亲自背米上门。这对于富家少爷变成落魄家庭的顶梁柱,四年之久日日出入于当铺和药店的13岁的鲁迅来说,是多么温暖。

    “然而同窗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为什么走得多了,先生才叫,先生是松弛有度,尊重孩子们的天性,是允许孩子们适当玩耍的。寿镜吾先生实在是思想开明他严而不厉,严中有爱,对学生的爱是真诚、质朴的。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做皆惊;金叵罗,颠倒淋漓,千杯未醉——”“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两句诗出自《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清末诗人刘翰作,讲的是李克用打败孟方立,收兵回到上党(今长治市)犒赏三军的情景。大意是:(李克用)拿着玉如意,潇洒地指挥大家喝酒,满座都惊奇不已;金杯里的酒满满的,倾洒出来沾湿了衣服,而他们竟说千杯未醉。

      每次读到这总会想起李白的《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寿镜吾先生应有李白一样旷达的胸怀和满腔的壮志吧! 先生不仅教学生习字、对课等传统科目,从诵读内容及读书自娱的陶醉之态中也可以窥见他可爱有趣的性格,胸怀间荡涤的激情,豪放不羁的气概。

      比起看五猖会前要求鲁迅背《鉴略》的父亲,比起另外两位老师,一位落榜癫狂的周子京,一位只会教《鉴略》的周玉田,先生的教学思想一点儿也不陈腐守旧,一点儿也不死板教条,绝不是不是迂腐的冬烘先生。  他沉浸在读书的趣味中,善于通过读书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情感。即使拿今天的教学理念衡量先生,他也称得上优秀,他是一位具有真性情的读书人。先生博览群书,除经史子集外,博览稗官,笔记,晚年常阅报纸,与人议论时政,可见他关心国事,眼界开阔,与时俱进。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园……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百草园是童年自由自在玩耍的乐园,三味书屋也堪当少年求学读书成长的幸福园。

      三味书屋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是三长间的小花厅,寿家的书房。寿镜吾先生之孙寿宇写到: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就是三味书屋的办学理念  ,先生创办三味书屋不是为了“学而仕则优”,不是为了挣钱谋生,不是为了升学率,不是为了评优评模,他心无旁骛,专心治学,思虑纯正,以德育人,只为培养正直、有担当的读书人。

      三味书屋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皆有特色。百度记录,三味书屋的后花园有丹桂一竿,“自怡”一亭,墙上书“寄傲”二字,雅致有趣,生机盎然,孩子天性尽情在这里释放,思想潜移默化得到滋养。如今很多寸土寸金的一线名校开辟“空中花园”,“种植基地”等,投入大量资金,力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三味书屋的后花园相比,毕竟刻意,少了几分自然与真实。寿镜吾先生教育理念的先进,在那个时代可谓“惊世骇俗”!

      12至17岁,正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五年的私塾学习中,鲁迅有幸在寿镜吾先生开明、宽容的教学思想下学习传统文化、读思想进步之书,自由发展兴趣爱好。寿老先生深恶痛绝官场腐败,刚正不阿,坚决不让自家的孩子参加科举考试,为当时的政府服务。先生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流,具有洁身自好的古君子之风。

      从三味书屋毕业后,鲁迅选择读中西学堂,一是因为免学费,更重要的是要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这一点我认为寿镜吾先生对他影响颇深!寿镜吾先生对鲁迅日后成为响彻中国大地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起了重要作用。

      鲁迅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时,寿镜吾先生44 岁;写此文时,鲁迅45岁,寿镜吾先生77岁。他们的师生情谊维系一生。鲁迅回乡完婚停留十天仍登门拜访恩师;重要节日书信致敬恩师;寿夫人病逝时亲送挽帐致哀。他们的师生情谊感天动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鲁迅自传》里交代过他此时的处境:“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即便在厦门大学鲁迅也受到排挤。身处“纷扰”,面对迫害,激愤之情难以自抑,忆起寿镜吾先生,怎能不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中?先生是暖阳,温暖慰藉了鲁迅的一生。

     

   

   

     

       

     

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看法:

一、寿镜吾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二、鲁迅一生对寿镜吾先生十分敬重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丝毫没有批判寿先生之意

鲁迅认为寿镜吾先生潜心从事蒙学教育,远离官场仕途,自甘淡泊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白品格。

鲁迅先生对寿镜吾老先生是敬畏,因为寿镜吾相当的严肃古板,而且与寿镜吾相处的时候是鲁迅的幼年时期,小孩子难免对老师心声害怕。对藤野先生的是感激,感动,钦佩。感激藤野先生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又为其没有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子弟如此细致而感动;并钦佩他的认真仔细,负责,严谨求实。

我们今天才教的 。自己写的,很辛苦,望采纳

1)中国留学生会管的清国留学生

2)“我”在仙台受到优待

3)初遇藤野严九郎

4)藤野先生订正“我”的讲义

5)藤野先生纠正我的血管解剖图

6)学年试验我的成绩在中游,将将及格。

7)藤野先生担心我不肯解剖,与我谈话。

8)藤野先生使我为难的询问我中国女人的裹脚

9)学生会干事认为我考试及格是因为得到了藤野先生的帮助,并给我奇匿名信

10)我把受到猜疑的事情告诉藤野先生,也有同学为我抱不平,但”我”最后只是把信退还了回去。

11)我从**上看到日本人枪毙国人,其他同学高呼万岁。

12)由此自己的初衷发生改变,决定弃医从文。

13)与藤野先生告别,我安慰,几天后他给过我一张相片。

14)许多年后,自己常常记起藤野先生,感到怀念。丢掉了当做纪念的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但是看到照片,仍然觉得奋起,充满斗力。(阶级斗争…………)

扩展资料: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对留学日本生活时的回忆,以深切怀念之情,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的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9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